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发生特点与处理策略
1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10 位作者
何登伟
张玙
陈平泉
吴宏飞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64-1172,共9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12例腰椎病变术后出现融合器移位患者的...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12例腰椎病变术后出现融合器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53~81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3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3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T值>-1 SD 1例,T值-1~-2.5 SD5例,T值<-2.5 SD 6例;单节段融合9例,2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9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分别于发生融合器移位时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比较发生融合器移位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再次手术的10例患者术后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1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腰痛VAS由融合器移位时的3~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0~2分;ODI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31%~5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5%~13%。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11例采用融合器植骨患者均出现融合器沉降,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9.0~12.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8.0~11.8 mm。末次随访时除1例没有影像结果外,其余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OLIF可用于腰椎病变的融合,术后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特别是多发生于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术中出现终板损伤,以及采用Stand-alone方式病例,且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对于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方式所发生的融合器移位需要采取手术干预。虽然融合器移位经及时发现,确切处理,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仍要强调术前病例的精准选择、OLIF方式的合适应用、术中的精细操作等预防融合器移位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并发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和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8 位作者
张玙
陈平泉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06-413,共8页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的3例均未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或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8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的4~8分(平均6.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分(平均1.7分),腰痛明显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术前的39.7%~52.4%(平均40.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7.9%~11.2%(平均9.5%)。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发生椎体骨折节段的融合器均出现明显沉降,融合器无横向移位。椎体骨折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6.7~9.2 mm(平均8.1 mm)恢复至术后的10.5~12.8 mm(平均11.2 mm),术后与术前比较改善率为37.98%;末次随访时为8.4~10.9 mm(平均9.3 mm),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16.71%;说明腰椎融合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获得明显的恢复,而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丢失。末次随访时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低,发生骨折的原因较多,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终板损伤、终板形态不规则、融合器选择过大和病变节段骨赘增生等。椎体骨折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多预后良好,但仍需要加强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并发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发生特点与处理策略
1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何登伟
张玙
陈平泉
吴宏飞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机构
武警海警总队
医院
骨二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邵逸夫
医院
骨科
丽水市中心
医院
脊柱
外科
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脊柱外科
嘉兴市中医
医院
骨伤科
出处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64-1172,共9页
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0KY968)。
文摘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处理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12例腰椎病变术后出现融合器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53~81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3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3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T值>-1 SD 1例,T值-1~-2.5 SD5例,T值<-2.5 SD 6例;单节段融合9例,2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9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分别于发生融合器移位时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比较发生融合器移位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再次手术的10例患者术后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1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腰痛VAS由融合器移位时的3~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0~2分;ODI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31%~5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5%~13%。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11例采用融合器植骨患者均出现融合器沉降,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由发生融合器移位时的9.0~12.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8.0~11.8 mm。末次随访时除1例没有影像结果外,其余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OLIF可用于腰椎病变的融合,术后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特别是多发生于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术中出现终板损伤,以及采用Stand-alone方式病例,且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对于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方式所发生的融合器移位需要采取手术干预。虽然融合器移位经及时发现,确切处理,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仍要强调术前病例的精准选择、OLIF方式的合适应用、术中的精细操作等预防融合器移位的措施。
关键词
腰椎
固定
椎间融合
并发症
再手术
Keywords
Lumbar
Fixed
Interbody fusion
Complications
Reoperation
分类号
R681.57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和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曾忠友
赵兴
张玙
陈平泉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机构
武警海警总队
医院
骨二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邵逸夫
医院
骨科
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脊柱外科
嘉兴市中医
医院
骨伤科
出处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06-413,共8页
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0KY968)。
文摘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的3例均未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或切口感染,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8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的4~8分(平均6.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3分(平均1.7分),腰痛明显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术前的39.7%~52.4%(平均40.2%)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7.9%~11.2%(平均9.5%)。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发生椎体骨折节段的融合器均出现明显沉降,融合器无横向移位。椎体骨折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6.7~9.2 mm(平均8.1 mm)恢复至术后的10.5~12.8 mm(平均11.2 mm),术后与术前比较改善率为37.98%;末次随访时为8.4~10.9 mm(平均9.3 mm),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16.71%;说明腰椎融合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获得明显的恢复,而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丢失。末次随访时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椎间融合。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低,发生骨折的原因较多,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终板损伤、终板形态不规则、融合器选择过大和病变节段骨赘增生等。椎体骨折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多预后良好,但仍需要加强预防。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脊柱融合术
并发症
再手术
Keywords
Lumbar vertebrae
Internal fixation
Spinal fusion
Complication
Reoperation
分类号
R68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发生特点与处理策略
曾忠友
赵兴
何登伟
张玙
陈平泉
吴宏飞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和临床结果分析
曾忠友
赵兴
张玙
陈平泉
俞伟
宋永兴
范顺武
裴斐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