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汤云 窦云有 +1 位作者 赖年升 姚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高血压病、卒中、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首次撤机拔除气管插管后48 h内再插管]、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收集随机后SBT及撤机相关指标,包括随机后SBT实施前呼吸力学及参数情况(气道峰压、呼出潮气量、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分钟通气量、平均气道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值、神经通气效能、神经机械效能)、通过SBT后撤机前的基础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撤机前48 h内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生化检查(白蛋白、肌酐、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撤机前30 min内动脉血气情况(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氧合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患者在随机后第28天前死亡或未能成功撤机,则定义所需撤机时间为28 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无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7、14、28 d内)、随机后28 d和90 d内生存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随机后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随机后24 h内的人机协调性情况,包括无效触发、误触发、双触发、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触发延迟的次数和指数及总异步指数;每8小时记录1次,每次记录1 min,共记录3 min。结果共纳入56例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PSV组和NAVA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体质量指数、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SBT实施前及SBT后撤机前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NAVA组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9.00(7.00,15.50)d比15.50(10.25,22.75)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8.50(7.00,12.75)d比13.50(10.00,20.00)d]均短于PSV组(均P<0.05)。NAVA组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高于PSV组(P=0.039),但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26/28)比85.7%(24/28),P=0.669]。NAVA组患者随机后14 d内[5.00(0.00,7.00)d比0.00(0.00,3.75)d]和28 d内[18.00(9.25,20.75)d比10.50(0.25,17.75)d]无机械通气时间均长于PSV组(均P<0.05),但是随机后7 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NAVA组ICU住院时间短于PSV组[9.00(6.25,16.75)d比14.00(10.25,22.50)d,P=0.015],但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随机后28、90 d内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在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人机协调性方面,NAVA组患者发生误触发[次数:0.00(0.00,0.00)次/min比0.00(0.00,0.58)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0.00(0.00,0.33)次/min比1.00(0.33,2.1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0.00(0.00,0.33)次/min比0.33(0.33,1.00)次/min;指数:0.00(0.00,0.01)比0.02(0.02,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0.00(0.00,0.00)次/min比1.17(0.00,5.67)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6(0.00,0.29)]、触发延迟[次数:0.00(0.00,0.58)次/min比0.67(0.33.1.6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10)]的次数及指数均低于PSV组(均P<0.01)。NAVA组患者发生双触发的次数及指数均高于PSV组[次数:1.17(0.33,2.00)次/min比0.00(0.00,0.00)次/min;指数:0.06(0.02,0.11)比0.00(0.00,0.00);均P<0.01],但NAVA组总异步指数低于PSV组[0.08(0.04,0.14)比0.24(0.19,0.51),P<0.01]。结论NAVA模式可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的撤机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人机协调性,并在提高撤机成功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通气支持 呼吸 人工 通气机撤除法 重症监护病房 脑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即时超声(PoCUS)实时引导颈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显微切除术1例
2
作者 杨优 刘表虎 +3 位作者 狄广福 练菲菲 吴书甜 钟玉心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9-190,共2页
患者男,51岁,头颈部疼痛6个月,休息后稍减轻,无放射痛,偶感右手指尖麻木;外院颈部MRI示C5左旁结节样异常信号;4年前曾接受“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椎平扫+增强MRI示C5~C6左前方神经根走行区15 mm×1... 患者男,51岁,头颈部疼痛6个月,休息后稍减轻,无放射痛,偶感右手指尖麻木;外院颈部MRI示C5左旁结节样异常信号;4年前曾接受“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椎平扫+增强MRI示C5~C6左前方神经根走行区15 mm×16 mm×17 mm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呈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欠均匀强化(图1A),考虑神经鞘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神经鞘瘤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床旁诊断化验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上颌窦入路眶下/上颌神经解剖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新运 狄广福 +2 位作者 周伟 邵雪非 江晓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眶下/上颌神经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的定位引导作用,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通过模拟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对眶下/上颌神经进行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结果 8例标本16侧上颌神经从三叉神经半... 目的探讨眶下/上颌神经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的定位引导作用,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通过模拟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对眶下/上颌神经进行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结果 8例标本16侧上颌神经从三叉神经半月节分出后,均从圆孔出颅,在眶下裂处移行为眶下神经,行走于眶下管内从眶下孔出眼眶。利用圆孔、眶下裂、眶下孔,眶下/下颌神经可分成四段:终末段,眶下神经出眶下孔之后;眼眶-上颌窦段,位于眶下管内,眶下神经进眶下裂至出眶下孔之前,长度为(11.7±2.5)mm,该段在上颌窦内即可清晰辨认;翼腭段,上颌神经出圆孔至入眶下裂之前,长度为(13.4±2.1)mm;颅内段,下颌神经从三叉神经节分出后至出圆孔之前,长度为(15.2±3.9)mm。结论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利用眶下神经/上颌神经的走形可引导进入颞下窝、翼腭窝、三叉神经节及海绵窦外侧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下神经 上颌神经 上颌窦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莫三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毛捷 江晓春 +1 位作者 徐善水 王宣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测LT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和神经细胞...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测LT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和神经细胞凋亡。结果:(1)再灌注组、治疗组谷氨酸基础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缺血后迅速升高,再灌注30min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再灌注组在30~330min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30~330min内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低于再灌注组(P<0.05)。(2)TUNEL法发现治疗组凋亡细胞较再灌注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使用LTG治疗,明显减轻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增加神经元细胞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三嗪 谷氨酸 体内微透析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切开复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
5
作者 江晓春 王贵怀 +7 位作者 徐善水 李振球 潘先文 许安定 李真保 戴易 王弘乐 朱明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0期2379-2381,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显微神经外科和电生理技术,进行椎板切开复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行T11~L1椎板切开复位,显微镜下在脊髓圆锥水平将L1~S2神经后根分离成神经小枝,观察电刺激神经后根小枝所诱发的肌... 目的:探讨通过显微神经外科和电生理技术,进行椎板切开复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行T11~L1椎板切开复位,显微镜下在脊髓圆锥水平将L1~S2神经后根分离成神经小枝,观察电刺激神经后根小枝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和肌电图反应,切断异常反应的神经后根小枝。神经后根小枝切断数目不超过60%。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肌痉挛程度立即出现明显下降,随访发现所有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术后未出现腰椎前凸、畸形及滑脱现象。结论:T11~L1椎板切开复位,脊髓圆锥入路选择性L1~S2神经后根切断,能够有效地控制脑瘫所引起的下肢肌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神经根切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赵心同 李真保 +3 位作者 方兴根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2/48)和95.8%(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3 位作者 许奕 陶进 潘先文 许安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铂金弹簧圈 水解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栓塞治疗 血管内治疗 2004年 致残率高 栓塞材料 神经介入 手术夹闭 外科手术 病死率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伟 汤云 +4 位作者 周志庆 章胜祥 王楚楚 窦云友 尹克万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期间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及预防再喂养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lse... 目的分析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期间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及预防再喂养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lsevier关于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包括2519例患者,其中病例组793例,对照组1726例;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显示年龄(WMD=4.69)、APACHEⅡ评分(WMD=2.50)、BMI(WMD=-0.94)、白蛋白水平(OR=4.61)、前白蛋白水平(WMD=-53.46)、基线血镁水平(WMD=-0.05)、基线血钾水平(WMD=0.18)、基线血磷水平(WMD=-0.07)是重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基于现有证据,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APACHEⅡ评分、营养状况及电解质水平,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期间能量、蛋白质及电解质摄入情况,尽早识别再喂养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及干预措施,从而预防重症患者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营养不良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再喂养综合征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素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毛捷 徐善水 +1 位作者 盛莉莉 王宣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178-1182,共5页
黄芩作为清热类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黄芩中黄酮成分黄芩素,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系统的代谢,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抗肿瘤侵袭和转移,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机制... 黄芩作为清热类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黄芩中黄酮成分黄芩素,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系统的代谢,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抗肿瘤侵袭和转移,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机制发挥其抗肿瘤作用。本文对黄芩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及机制作一综述,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抗肿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武银刚 孙晓川 +5 位作者 徐善水 江晓春 李真保 戴易 毛捷 邵雪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行x^2检验分析,再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PTCI37(11.31%)例,其中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3~8分、9~12分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6.11%(34/211)、2.59%(3/116),合并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9.74%(15/76)、14.89%(32/215)、17.95%(14/78)、20.00%(15/75)、14.61%(26/178),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1、0.029、0.039、0.001、0.043)。而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引起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3、0.882)。结论:GCS、颅底骨折、外伤性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行去骨瓣减压术是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与PTCI发生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后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金龙 徐善水 +1 位作者 李真保 方兴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6-218,共3页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形态学的改变,可以反映其发生、生长、破裂的过程,但对IA破裂的预测价值尚存在争议。形态学参数可以分为二维参数和三维参数。二维参数是指能直接采集,不需要三维重组的指标,包括大小、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形态学参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约束带的制作及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孙玉 赵赟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2期91-92,共2页
目的提高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体位约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优质加厚棉布、记忆棉、粘贴扣自制体位约束带。将60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四肢约束带对患者进行约束;观察组自制体位约束带用... 目的提高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体位约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优质加厚棉布、记忆棉、粘贴扣自制体位约束带。将60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四肢约束带对患者进行约束;观察组自制体位约束带用于患者体位约束。结果观察组皮肤意外伤害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制体位约束带用于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较常规约束带效果更好,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躁动 约束 体位约束带 安全护理 技术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心同 张子焕 +3 位作者 刘佳强 秦飞云 方兴根 李真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39,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狄广福 胡杨杨 +5 位作者 江晓春 徐宗华 徐善水 刘策刚 陈三送 戴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病理学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疗效,并复习文献。结果 8例位于额骨,顶骨及枕骨各1例,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病理学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疗效,并复习文献。结果 8例位于额骨,顶骨及枕骨各1例,X线平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骨窗位常呈特征性的蜂窝状或日光放射状的溶骨性改变。MRI信号特点复杂,MRI平扫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为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9例患者行病变扩大切除术加钛网修补术,1例行病变扩大切除术。肉眼见病变呈暗红色,突出颅骨表面;镜下见大量囊状扩张的壁薄血管,血管腔内被血细胞填充,组织分化成熟。随访3至24个月无复发。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单发病灶,行扩大整块切除加一期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素对星形细胞瘤SHG-44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捷 盛莉莉 +1 位作者 徐善水 王宣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7期750-754,共5页
目的:观察黄芩素干预人星形细胞瘤SHG-44细胞株后,肿瘤细胞形态、增殖、凋亡、细胞周期以及运动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星形细胞瘤SHG-44细胞为研究对象,用黄芩素干预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流式细... 目的:观察黄芩素干预人星形细胞瘤SHG-44细胞株后,肿瘤细胞形态、增殖、凋亡、细胞周期以及运动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星形细胞瘤SHG-44细胞为研究对象,用黄芩素干预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侵袭小室实验观察细胞侵袭力改变。结果:黄芩素对SHG-4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随黄芩素浓度增加,凋亡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素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与对照组比较S期细胞减少近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小室实验表明随着黄芩素干预浓度增加,SHG-44细胞48h后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量明显更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素能显著抑制SHG-44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提示黄芩素对星形细胞瘤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SHG-44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侵袭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陶进 许安定 +1 位作者 王宏乐 江晓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71-172,共2页
关键词 尼莫地平 治疗 闭合性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577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兴根 盛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1-574,共4页
目的:探讨miR-577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Wnt2b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U251细胞分为miR-对照组(转染miR-577阴性对照)、miR-577组(转染miR-577模拟物)、抑制对照组(转染miR-577抑制物对照)、miR-577抑制组... 目的:探讨miR-577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Wnt2b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U251细胞分为miR-对照组(转染miR-577阴性对照)、miR-577组(转染miR-577模拟物)、抑制对照组(转染miR-577抑制物对照)、miR-577抑制组(转染miR-577抑制物)、miR-577+Wnt2b组(转染miR-577模拟物与pcDNA-Wnt2b),采用q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miR-577的表达,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验证miR-577和Wnt2b的靶向关系。结果:miR-577组与miR-对照组相比,miR-577的表达水平升高。双荧光报告基因证实Wnt2b是miR-577的靶基因,miR-577组与miR-对照组相比Wnt2b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miR-577抑制组与抑制对照组相比Wnt2b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miR-577+Wnt2b组与miR-577组相比,细胞活力升高,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miR-577可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2b蛋白表达抑制脑胶质瘤U251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miR-577 WNT/Β-CATENIN通路 凋亡 U25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兔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18
作者 张怡村 吴有志 +4 位作者 江晓春 李真保 方兴根 王宣之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419-424,共6页
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NF-κB p65、ICAM-1在基底动脉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SAH组(20只)及PDTC组(20只)。SAH组和PDTC组义分为SAH... 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NF-κB p65、ICAM-1在基底动脉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SAH组(20只)及PDTC组(20只)。SAH组和PDTC组义分为SAH后1、3、5、7、14d亚组,每组4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PDTC组在第2次注血后即脑池内注射PDTC,0.25ml/次,2次/d,连续2d。观察基底动脉管径和厚度、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NF-κB 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①SAH组在第3天开始出现基底动脉管径变细、管壁增厚,第7天最明显,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DTC组仅第7天与第1天比较有差异(P<0.05)。在第3、5、7天时,SAH组与对照组及PDTC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DT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PDTC组与SAH组同时间点比较,病理形态损害、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③SAH组在第3天开始出现NF-κB p6、ICAM-1表达,第7天达高峰。第3、5、7 d(ICAM-1包括第14 d),SAH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DTC组(P<0.01)。PDTC组与对照组比较亦增高,P<0.05。结论 PDTC对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通过抑制NF-κB p65、ICAM-1的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NF—κB 细胞黏附分子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脱铂金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9
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6 位作者 许奕 陶进 潘先文 许安定 江晓春 刘策刚 戴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52-54,共3页
目的 介绍水解脱铂金圈 (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TrufillDCS系统在治疗颅内动脉病中的优、缺点及前景。方法 采用神经介入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 5例 6枚颅内动脉瘤。结果 用水解脱铂金圈TrufillDCS系统成... 目的 介绍水解脱铂金圈 (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TrufillDCS系统在治疗颅内动脉病中的优、缺点及前景。方法 采用神经介入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 5例 6枚颅内动脉瘤。结果 用水解脱铂金圈TrufillDCS系统成功地对 5例患者 6枚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栓塞 ,10 0 %栓塞 2枚 ,95 %栓塞 3枚 ,90 %栓塞 1枚 ,无与栓塞材料有关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TrufillDCS具有柔软、贴壁性好、填塞充分、解脱快、可靠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脱铂金圈 栓塞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桂亮 刘亚云 +3 位作者 汤云 于涛 王奎 姜梦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7-59,77,共4页
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了解此操作用于颅内压增高风险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重症脑出血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人工气道气囊上滞留物,记录并比... 目的探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了解此操作用于颅内压增高风险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重症脑出血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人工气道气囊上滞留物,记录并比较操作前中后各观察指标变化。结果气流冲击法操作不同时间患者颅内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操作中患者颅内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操作前后,脉搏氧饱和度显著低于操作前后(均P<0.01);操作前中后脑灌注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流冲击法操作后患者呼吸频率显著低于操作前(P<0.05),潮气量及分钟通气量操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引起重症脑出血患者短暂颅内压波动及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波动,对患者脑氧合及脑灌注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机械通气 气流冲击法 呼吸道分泌物 颅内压 脑灌注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