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图尔敏模型的案例教学法联合研讨式教学法在神经系统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阿萌 郑靖雯 +3 位作者 李弯弯 项盼盼 王慧 朱玉娟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图尔敏模型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研讨式(seminar)教学法在神经系统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某医学院2020级护理本科2个教学班的护理生178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将两个教学... 目的探讨基于图尔敏模型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研讨式(seminar)教学法在神经系统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某医学院2020级护理本科2个教学班的护理生178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抛硬币法将两个教学班随机分为对照组94人和试验组84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基于图尔敏模型的CBL+Seminar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课堂测验神经系统理论成绩、教学满意度、临床推理能力。结果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90.0(80.0,100.0)分、临床推理能力104.0(101.0,113.0)分、教学满意度各维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图尔敏模型的CBL+seminar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教学满意度和临床推理能力,为内科护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尔敏模型 案例教学法 联合研讨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 本科 内科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对急性癫痫小鼠海马GABA能神经元电生理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倪红 郑卜真 +5 位作者 王恩 金笑平 马传花 柯绍发 周元林 储照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05-509,共5页
目的:研究癫痫小鼠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电生理变化及使用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干预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将FVB-Tg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左乙拉西坦干预组。左乙拉西坦采用灌胃给药。在造模成功后直接断... 目的:研究癫痫小鼠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电生理变化及使用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干预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将FVB-Tg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左乙拉西坦干预组。左乙拉西坦采用灌胃给药。在造模成功后直接断头取脑,制作脑片,在人工脑脊液中孵育后,利用膜片钳技术,进行全细胞记录。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延长(P<0.05),电位能障(Vts-Vr)值上升(P<0.05),动作电位间距延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左乙拉西坦干预组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缩短(P<0.01),电位能障(Vts-Vr)值下降(P<0.01),动作电位间距缩短(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左乙拉西坦组干预后癫痫小鼠海马CA1区GABA能神经元内在特性和编码能力增强,GABA能神经元功能增加可能在癫痫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乙拉西坦 海马 GABA能神经元 癫痫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3
作者 吴义高 储照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及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它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及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它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PSD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大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神经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干预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胜会 孟庆伟 +3 位作者 吴家幂 储照虎 张帆 徐国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7期815-819,共5页
目的 :观察盐酸纳洛酮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氧化还原因子 1(redoxfactor 1Ref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SD大鼠自体不凝血 5 0 μl 注入其尾状核区制备脑出血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出血... 目的 :观察盐酸纳洛酮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氧化还原因子 1(redoxfactor 1Ref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SD大鼠自体不凝血 5 0 μl 注入其尾状核区制备脑出血模型 ,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出血组和纳洛酮干预组 ,并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 ,连续切片作Ref 1和TUNEL (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 ferase [TdT ] mediateddeoxyuridinetriphosphate[dUTP] biotinnickendlabelin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经盐酸纳洛酮干预后 ,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Ref 1表达与脑出血相对应组比较 ,在 12h影响不明显 ,4 8h能增加Ref 1表达 (P <0 .0 1) ;72h亦能增加Ref 1表达 (P <0 .0 5 ) ;盐酸纳洛酮干预性治疗后 ,血肿周围神经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数与脑出血相对应组比较 ,在 12h明显影响 ,4 8h能明显减少凋亡 (P <0 .0 5 ) ;72h更明显 (P <0 .0 1)。结论 :盐酸纳洛酮能通过提高ICH缺血半暗带区Ref 1表达等途径 ,增加修复氧化损伤的DNA能力 ,减少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氧化还原因子-1 细胞凋亡 纳洛酮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存国 吴家幂 朱武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时程的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cl-2、Bax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Longa 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缺血后即刻分别进行不同时程(1/2 h、1 h、3 h)的亚低温治疗,... 目的 研究不同时程的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cl-2、Bax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Longa 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缺血3 h后再灌注。缺血后即刻分别进行不同时程(1/2 h、1 h、3 h)的亚低温治疗,再灌注后24 h断头取脑,连续切片作TUNEL染色及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与对照组的Bcl-2细胞阳性率相比,亚低温3 h组增加。②与对照组的Bax细胞阳性率相比,亚低温1 h、3 h组均降低。③凋亡细胞阳性率与Bcl-2/Bax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①亚低温1 h以上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②Bcl-2/Bax的比值能影响细胞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脑缺血 神经元 脱噬作用 BCL-2基因 BAX基因 大鼠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度洛西汀联合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义高 施星明 +1 位作者 江芹 储照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7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除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外,分别口服度洛西汀和巴戟天寡糖胶囊、联合度洛西汀和巴戟天寡糖胶囊,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采用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除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外,分别口服度洛西汀和巴戟天寡糖胶囊、联合度洛西汀和巴戟天寡糖胶囊,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i指数(BI)、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副反应状况。结果:治疗8周后,度洛西汀组和巴戟天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度洛西汀组、巴戟天组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度洛西汀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极显著下降(P<0.01),巴戟天组显著下降(P<0.05);三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极显著下降(P<0.01),BI评分、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联合组与度洛西汀组、巴戟天组比较,HAMD评分极显著下降(P<0.01);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度洛西汀与巴戟天寡糖胶囊对卒中后抑郁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用药疗效和改善认知功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巴戟天寡糖胶囊 卒中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浆蛋白质Z和相关凝血因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奕农 胡仁平 +1 位作者 储照虎 马领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18-1420,共3页
目的:观察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急性期内的变化,分析PZ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等相关凝血指标在ACI患者中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选择发病... 目的:观察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急性期内的变化,分析PZ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等相关凝血指标在ACI患者中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选择发病在72h之内的ACI患者;对照组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所有受检者均于入院即时及入院第1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PZ和相关血凝因素等资料。结果:病例组发病3d内血浆PZ、DD、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第14天所测的血浆PZ、DD水平明显高于入院即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ACI急性期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PZ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通过对ACI急性期患者血浆PZ水平及其他血凝因素的检测,有助于对ACI的诊断和对病情做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蛋白质Z 相关凝血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和MMP-9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8
作者 万梅 周志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家庭甚至社会经济及国民生存质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危害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家庭甚至社会经济及国民生存质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新的热点。一系列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一旦发生,受累的颅内动脉所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在低氧刺激及炎性介质的作用下VEGF和MMP-9表达上调,两者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过程及血管新生,可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VEGF MMP-9 缺血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白永杰 张帅 +4 位作者 李顺 尚贤金 资文杰 段佩养 戚纪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率75. 8%(9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 3%(19例),90 d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好率分别为48. 4%(60例)和29. 0%(36例),病死率为22. 6%(28例)。A、B、C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 4%(31/46)、75. 8%(25/33)、75. 0%(21/28),D组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17/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831,P=0. 009;χ2=4. 906,P=0. 027;χ2=7. 410,P=0. 006)。A、B、C组预后极好率分别为21. 7%(10/46)、18. 2%(6/33)、35. 7%(10/28),D组患者预后极好占比为10/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A、B组与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878,P=0. 005;χ2=8. 517,P=0. 004),C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88,P=0. 130)。4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红蛋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Na^+-K^+/ATP酶和SOD、MDA含量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守财 储照虎 +3 位作者 吴家幂 李忠胜 周桃峰 郑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59-561,共3页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区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表达与SOD、MDA和Na+-K+/ATP酶含量的关系,阐明NGB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脑缺血组(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CI...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区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表达与SOD、MDA和Na+-K+/ATP酶含量的关系,阐明NGB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脑缺血组(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CI组)(n=36)、干预组(intervention group,IV组)(n=30)、干预对照组(intervention control group,IVC组)(n=6)。其中CI组造模后按断头时程分为5 min、0.5 h、1 h、6 h、24 h、72 h 6个亚组(n=6);IV组将MoAb-NGB注入左侧尾壳核30 min后造模,分为0.5 h、1 h、6 h、24 h、72 h 5个亚组(n=6);sham和IVC组于24 h断头。取脑作HE和NGB免疫组化染色、测定SOD、MDA和Na+-K+/ATP酶含量。结果缺血5 min NGB表达明显上升,0.5 h达高峰,随后下降,6 h接近正常;而Na+-K+/ATP酶和SOD逐步降低,与NGB正相关,干预后明显减少,MDA逐步增高呈负相关;干预后明显增加。结论脑缺血后早期NGB在缺血半暗区升高,调节Na+-K+/ATP酶、SOD和MDA,发挥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NGB Na^+-K^+/ATP酶 SOD 脑保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洪飞 吴家幂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核心是改善脑灌注和保护脑损伤 ,病理生理改变分阶段性 ,因此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介绍了有关治疗的新进展 ,包括溶栓治疗 ,抗凝剂应用 ,抗血小板药应用 ,神经保护剂应用 ,以及脑内移植 ,抗脑水肿 。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治疗 溶栓疗法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神经保护剂 脑内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贝贝 查明明 +4 位作者 朱玉娟 黄显军 杨倩 赵煜 周志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90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O患者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男性148例(73.6%),90 d预后不良126例(62.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00,95%CI=1.015~1.192,P=0.020)、高基线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OR=0.776,95%CI=0.604~0.997,P=0.047)、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15,95%CI=0.119~0.534,P=0.20)、血管成功再通(OR=0.313,95%CI=0.102~0.956,P=0.042)及低空腹血糖水平(OR=1.140,95%CI=1.002~1.297,P=0.046)是BAO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低基线NIHSS评分(OR=1.098,95%CI=1.014~1.190,P=0.022)、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64,95%CI=0.134~0.992,P=0.048)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pc-ASPECTS、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脑侧支循环状态及血管再通状态是BAO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NIHSS评分高和脑侧支循环差是早期成功再通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 预后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线介导的动脉缝合装置致股动脉闭塞1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显军 夏友传 +1 位作者 杨倩 周志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58,共2页
股动脉是介入诊疗的常规入径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股动脉穿刺止血的方法有人工压迫和动脉缝合器(APCD)缝合。临床应用的各种APCD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血管并发症(2%~9%),如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动静脉瘘或腹膜后出血等[1]。本文... 股动脉是介入诊疗的常规入径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股动脉穿刺止血的方法有人工压迫和动脉缝合器(APCD)缝合。临床应用的各种APCD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血管并发症(2%~9%),如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动静脉瘘或腹膜后出血等[1]。本文就1例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行缝线闭合装置缝合致股动脉闭塞病例报道,为临床合理使用APCD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缝合器 并发症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强迫障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义高 江芹 +3 位作者 许平 储照虎 王瑞权 黄慧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02-606,共5页
目的探讨首发强迫障碍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6例首发强迫障碍患者及36名正常对... 目的探讨首发强迫障碍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6例首发强迫障碍患者及36名正常对照的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评定患者的强迫症状。比较2组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患者组中强迫症状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患者组血清的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8.71±3.47)ng/L vs(.18.03±5.81)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血清的IL-6、TNF-α的水平分别为(37.39±9.63)ng/L、(28.68±8.35)ng/L,均高于对照组(20.07±6.04)ng/L、(14.99±5.98)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组的血清IL-1β、IL-6水平与强迫行为评分有关联(均P<0.01),2组回归方程确定系数R2分别为0.938和0.871。而患者组的血清TNF-α水平与强迫思维评分、强迫行为评分均有关联(均P<0.01),回归方程确定系数R2为0.913。结论IL-1β、IL-6及TNF-α可能参与强迫障碍发病的病理机制,可能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障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生脉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领松 储照虎 赵守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的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行二级预防治疗措施。...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的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行二级预防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0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灯盏生脉胶囊(540mg,Ti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内卒中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SS评分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不但能够降低脂蛋白a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还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卒中患者再次发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生脉胶囊 脑梗死 脂蛋白A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鼠脑缺血再灌注后P-选择素、人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倪红 储照虎 刘新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1335-1339,共5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P-selectin表达及人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CIR)、阿托伐他汀组(ATO)。阿托伐他汀采用灌胃的方式给药。CIR组按制作模型后断头时程不同又分为6、12、2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P-selectin表达及人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CIR)、阿托伐他汀组(ATO)。阿托伐他汀采用灌胃的方式给药。CIR组按制作模型后断头时程不同又分为6、12、24、48、72h共5个亚组。阿托伐他汀组按给药时间不同分为给药4周、2周、3d和造模后即时组4个亚组,每亚组分别于造模后12、24h检测。断头取脑,制作标本,连续切片作P-selectin免疫组化染色,脑组织匀浆测定MPO。结果:CIR组可见P-selectin阳性表达血管数6h开始上升,12h达到高峰,至第3天仍有少量表达,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后,P-selectin表达明显下调(P<0.01),阿托伐他汀组内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CIR组MPO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P<0.01),P-selectin表达与MPO含量呈线性正相关,给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干预后脑组织匀浆MPO含量下降,阿托伐他汀组内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P-selectin表达和MPO含量明显升高,使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P-selectin、MPO含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P-SELECTIN 人髓过氧化物酶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本孝 许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53-453,457,467,共3页
关键词 双侧 痛性眼肌麻痹 上睑下垂 复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与rs1187929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倩 苏立伟 +2 位作者 夏恒磊 徐俊峰 汪文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32-736,共5页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B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87929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有78例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112例卒中后非抑郁组(NPSD组)纳入此项研究。患者均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B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87929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有78例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112例卒中后非抑郁组(NPSD组)纳入此项研究。患者均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以确定抑郁症严重程度,并完成分组(PSD组和NPSD组),所有PSD组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DSM-V)。应用PCR产物纯化及Sanger双脱氧终止测序法测序完成入组患者TrkB基因的rs1778929位点基因分型。结果 PSD组78人,NPSD组112人,总患病率为41.05%;男性患病率为42.86%,女性患病率为38.8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6,P=0.57);PSD组CC、CT、TT频率分别为是26.92%、48.72%、24.36%;NPSD组CC、CT、TT频率分别为是42.86%、45.54%、11.61%。以CC基因型为参照,纯合突变型TT的相对危险度为3.341(χ~2=7.347,P=0.007,OR=3.341),PSD组中T等位基因频率为48.72%高于NPSD组T等位基因频率(34.38%),等位基因T相对于等位基因C相对危险度为1.814(χ~2=7.798,P=0.005,OR=1.814)。纯合突变型TT及等位基因T是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中国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rs177892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PSD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我们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1187929 基因多态性 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显军 周志明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94-799,共6页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在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病变处理策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上均取得较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EVT后血压管理方面,开展了颇多研究。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关于EVT后血...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在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病变处理策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上均取得较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EVT后血压管理方面,开展了颇多研究。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关于EVT后血压管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因此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策略尚不明确。笔者就当前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认识,并为制定合适的血压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内治疗 血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汪文兵 杨倩 +6 位作者 黄显军 许向军 袁莉莉 徐骏峰 许友清 葛良 周志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36-1240,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本中心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98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35例和非高龄组(年龄...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本中心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98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35例和非高龄组(年龄<80岁)163例,回顾性分析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数据,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90 d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高龄组年龄、高血压(88.6%vs 67.5%)、心房颤动(77.1%vs 51.5%)比例明显高于非高龄组,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8.0(8.0,8.0)分vs 9.0(8.0,10.0)分]明显低于非高龄组,2组TOAST分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有效性指标中,高龄组与非高龄组血管成功再通和预后良好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1%vs 81.0%,34.3%vs 46.0%,P>0.05),高龄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42.9%vs 24.5%,P=0.028)。安全性指标中,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术后颅内出血转化及出血性脑梗死型和脑实质内血肿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vs 23.3%,14.3%vs 14.1%,17.1%vs 9.2%,P>0.05)。高龄不是影响90 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OR=1.368,95%CI:0.528~3.550,P=0.519)。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卒中 梗死 大脑中动脉 高血压 心房颤动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