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进展期胃癌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
1
作者 任梦婷 陈基明 +3 位作者 昌杰 杨利 牛冉冉 翟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1-508,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L)模型在预测进展期胃癌(AGC)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3年9月在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01例AG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HER2表达水... 目的:探讨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L)模型在预测进展期胃癌(AGC)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3年9月在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01例AG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HER2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HER2阳性组(60例)和阴性组(141例)。按照7∶3的比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41)和验证集(n=60)。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手动逐层勾画肿瘤ROI,使用生境成像技术根据聚类情况将胃癌病灶划分为3个亚区(ITH1、ITH2、ITH3),提取肿瘤整体及各亚区的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ResNet50网络提取肿瘤的深度学习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两种方法进行特征降维,分别构建基于肿瘤整体、各亚区及DL算法的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基于肿瘤整体及各亚区的影像组学得分。在训练集中,比较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和构建临床模型。结合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和ITH1的影像组学得分构建联合模型。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应用决策曲线(DCA)分析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临床模型、肿瘤整体模型、ITH1模型、ITH2模型、ITH3模型、DL模型及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HER2阳性的AUC(95%CI)分别为0.833(0.757~0.909)、0.782(0.700~0.864)、0.868(0.802~0.934)、0.848(0.779~0.916)、0.806(0.726~0.886)、0.848(0.785~0.911)和0.918(0.869~0.968),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718(0.574~0.863)、0.701(0.551~0.851)、0.821(0.693~0.950)、0.778(0.652~0.904)、0.738(0.600~0.876)、0.753(0.617~0.888)和0.873(0.780~0.966),以联合模型的AUC最大。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联合模型校准曲线的拟合度良好(P>0.05)。DCA结果显示ITH1模型及联合模型的临床获益高于临床模型及其它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CT生境影像组学模型可以用于术前评估胃癌患者的HER2表达状态,结合ITH1得分与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临床获益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生境分析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显飞 陈基明 +4 位作者 吴莉莉 何天洪 谷士康 刘美娜 谢伶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1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和三期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1年6月在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DFS患...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和三期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21年6月在本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DFS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采用随机分组法,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87)和验证集(n=37)。所有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四期CT图像上沿胰腺肿瘤边缘逐层勾画ROI并融合生成三维容积ROI(VOI),然后导入FAE软件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及LASSO-Cox回归分析进行纹理特征的筛选,然后分别构建各期和多期联合(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相应的影像组学标签得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和CT形态学特征并构建临床模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合临床模型变量及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并绘制其诺莫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时间依赖性(time-dependent)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效益进行评价。利用R语言计算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资料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基于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及多期联合分别筛选得到5、16、4、12和17个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组学模型并获得影像组学标签值。经log-rank检验,所有组学标签均与DFS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多期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训练集:C-index=0.786,6~24个月AUC=0.850~0.928;验证集:C-index=0.802,6~24个月AUC=0.796~0.874);而临床模型的预测效能较低(训练集:C-index=0.635,6~24个月AUC=0.647~0.679;验证集:C-index=0.596,6~24个月AUC=0.545~0.656)。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C-index=0.812,6~24个月AUC=0.883~0.958;验证集:C-index=0.796,6~24个月AUC=0.813~0.894)明显优于临床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拟合度好;DCA显示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临床净收益优于临床模型。临床-组学综合模型的截断值为2.73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高风险组患者的DFS明显短于低分风险组。结论:基于多期CT扫描的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特征构建的临床-组学综合模型在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后DFS方面,相较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腺癌 无病生存期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鹏飞 俞咏梅 +1 位作者 吴琦 陈基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0-36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腺性膀胱炎(CG)与膀胱癌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CG(CG组)和70例膀胱癌(膀胱癌组),均于术前接受盆腔平扫和三期增强CT扫描。分别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图像上勾画三...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腺性膀胱炎(CG)与膀胱癌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CG(CG组)和70例膀胱癌(膀胱癌组),均于术前接受盆腔平扫和三期增强CT扫描。分别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图像上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按7∶3随机将患者分入训练集与测试集。对各期CT影像组学特征数据行归一化处理,以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法(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及5折交叉验证进行特征降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评价其效能差异,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正曲线评估模型拟合度。结果分别基于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了模型1、2、3、4,各纳入4、7、5及6个特征;其鉴别诊断CG与膀胱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且Delong检验表明不同模型间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2在测试组的AUC=0.939,高于其他模型。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模型2用于临床鉴别CG与膀胱癌的净获益最高,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2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集:χ^(2)=8.75,P=0.36;测试集:χ^(2)=4.72,P=0.79);校正曲线显示模型2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基于各时相盆腔CT影像组学模型均可用于辅助临床鉴别诊断CG与膀胱癌,其中基于动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 被引量:9
4
作者 邵颖 邢滔 +3 位作者 万强 张爱娟 陈基明 赵文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乳腺常规MR和动态增强扫描的乳腺癌患者(75例浸润性、25例非浸润性),将其分为训练组(n=70)和验证组(n=30)。提取病灶纹理特征,采用最小绝对缩减和变...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乳腺常规MR和动态增强扫描的乳腺癌患者(75例浸润性、25例非浸润性),将其分为训练组(n=70)和验证组(n=30)。提取病灶纹理特征,采用最小绝对缩减和变量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训练组纹理特征进行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比较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提取3132个影像学特征,经LASSO回归降维获得19个价值较高者,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之间,训练组和验证组毛刺、基底细胞角蛋白(CK5/6)、瘤细胞增殖因子(Ki-67)和影像组学标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组时间-强度曲线(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组TIC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CK5/6、Ki-67和影像组学标签为浸润性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鉴别浸润性乳腺癌的AUC分别为0.97和0.85,均优于CK5/6、Ki-67和影像组学标签。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侵袭性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9
5
作者 喻泓清 翟建 +2 位作者 刘晨露 肖国庆 李庆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1-426,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n=61)及LVSI-(n=62)。基于_(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_(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 目的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n=61)及LVSI-(n=62)。基于_(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_(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3比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n=87)和验证集(n=36),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训练集数据进行特征降维,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宫颈癌LVSI的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模型_(T2WI)、模型_(CE-T1WI));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基于_(T2WI+CE-T1WI)的影像组学模型(模型_(T2WI+CE-T1WI))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预测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基于_(T2WI)和_(CE-T1WI)各提取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分别获得13、15个最佳特征,用于构建模型_(T2WI)及模型_(CE-T1WI)。共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模型_(T2WI+CE-T1WI),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及0.78;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8及0.83,与模型T2W1+_(CE-T1W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A提示,阈值取0.08~0.68时,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净收益高于模型_(T2WI+CE-T1WI)。结论基于_(T2WI+CE-T1WI)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LVSI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胰腺周围脂肪间隙CT影像组学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进展的价值 被引量:21
6
作者 范海云 陈基明 +3 位作者 陈亮亮 吴敬医 吴莉莉 周慧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3-689,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胰周脂肪间隙CT影像组学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AP)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根据新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诊断为AP的患者(进展组39例,非进展组8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平扫及增强CT扫描。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按7:3... 目的:探讨基于胰周脂肪间隙CT影像组学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AP)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根据新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诊断为AP的患者(进展组39例,非进展组8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平扫及增强CT扫描。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对各期手动勾画距炎症胰腺前缘3~5 mm范围的单层感兴趣区(ROI),采用AK软件提取CT纹理特征,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对纹理特征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运用100次留组交叉验证(LGOCV)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将临床资料、CT特征及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平扫序列影像组学标签、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平扫序列个性化模型及联合序列个性化模型在训练组中的AUC分别为0.70、0.94、0.94、0.94及0.97,在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83、0.95、0.96、0.99、0.98。DCA显示平扫、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及平扫、联合序列个性化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基于胰周脂肪间隙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AP患者病情进展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临床模型,平扫序列影像组学标签简便有效,是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疾病恶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同步脑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亮亮 陈基明 +3 位作者 丁俊 范海云 周慧 刘晨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9-425,共7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同步脑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11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将患者分为脑转移组50例和...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同步脑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11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将患者分为脑转移组50例和无脑转移组60例。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所有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77例)和验证集(33例)。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上逐层手动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ROI)并进行三维融合获得病灶的容积ROI(VOI),然后导入AK软件中提取每个病灶的纹理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分别对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多序列(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组学特征进行筛选用于脑转移的预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每例患者的分值(rad-score),采用100次留P交叉验证法判定其可靠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临床和影像资料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常规模型,并与预测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建立综合诊断模型,并绘制其诺模图来分析预测概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和0.83、0.78和0.77、0.79和0.82、0.84和0.84,以多序列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常规模型、综合诊断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AUC分别为0.68和0.76、0.86和0.88。综合诊断模型预测NSCLC患者同步脑转移的效能更高,明显优于常规模型(P=0.004),多序列rad-score为独立因子(OR=2.4,P<0.001)。DCA显示风险阈值为18%~82%时,综合诊断模型和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的净收益均高于常规模型。结论: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均高于常规模型,综合诊断模型明显优于常规模型,影像组学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学指标帮助临床预测同步脑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24
8
作者 朱浩雨 陈基明 +3 位作者 葛亚琼 邵颖 高静 李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25-83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其中乳腺癌淋巴血管浸润(LVI)阳性50例,LVI阴性9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其中乳腺癌淋巴血管浸润(LVI)阳性50例,LVI阴性9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MRI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全部层面进行手动勾画ROI,采用AK软件提取磁共振纹理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 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训练组纹理特征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利用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病理结果及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AK软件共提取3132个影像特征,LASSO回归降维得到10个价值较大的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71,影像组学模型在验证组和训练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91,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更佳。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脉管侵犯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脉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肺淋巴瘤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 被引量:8
9
作者 吴琦 俞咏梅 +1 位作者 葛亚琼 谢红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观察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肺淋巴瘤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肺淋巴瘤(淋巴瘤组)及64例PIMA患者(PIMA组),按7∶3比例将其随机分入训练集和验证集。于胸部CT纵隔窗图像上沿病灶边缘手动勾... 目的观察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肺淋巴瘤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肺淋巴瘤(淋巴瘤组)及64例PIMA患者(PIMA组),按7∶3比例将其随机分入训练集和验证集。于胸部CT纵隔窗图像上沿病灶边缘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参数。以最小冗余最大相关、LASSO十折交叉验证进行特征降维,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影像学特征模型及二者融合的个体化预测模型(以列线图表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对肺淋巴瘤与PIMA的鉴别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效用价值。结果共获得15个影像组学参数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OC曲线结果显示其鉴别训练集肺淋巴瘤与PIMA的AUC=0.84,验证集AUC=0.77。以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构建影像学特征模型,训练集AUC=0.85,验证集AUC=0.81;融合列线图对训练集AUC=0.95,验证集AUC=0.92;列线图具有更高的临床效用价值。结论基于CT征象、影像组学标签构建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可有效鉴别肺淋巴瘤与PI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黏液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软组织肉瘤复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慧 陈基明 +3 位作者 吴莉莉 邵颖 范海云 陈亮亮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61-156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软组织肉瘤(STS)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2例ST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术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以上,根据随访结...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软组织肉瘤(STS)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2例ST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术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以上,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复发或远处转移分为复发组(27例),无复发组(65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65)和验证集(n=27)。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T_(1)WI和压脂T_(2)WI上逐层沿肿瘤边缘手动勾画ROI并进行三维融合(VOI),然后使用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T_(1)WI序列、压脂T_(2)WI序列和联合序列的纹理特征进行降维和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根据各个组学特征的权重系数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运用100次留组交叉验证(LGOCV)方法来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将临床病理、常规MRI特征与预测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模型的Radscore相结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LR)、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STS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95%CI:0.58~0.85)和0.74(95%CI:0.52~0.97)。基于T_(1)WI、压脂T_(2)WI和联合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STS复发的AUC分别为0.81(95%CI:0.70~0.93)、0.92(95%CI:0.86~0.99)和0.91(95%CI:0.84~0.99),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84(95%CI:0.63~1.00)、0.92(95%CI:0.81~1.00)和0.86(95%CI:0.72~1.00)。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LR、RF和SVM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STS复发的AUC分别为0.93(95%CI:0.87~0.99)、0.91(95%CI:0.84~0.99)和0.77(95%CI:0.63~0.91),在验证集中分别为0.93(95%CI:0.83~1.00)、0.86(95%CI:0.71~1.00)和0.83(95%CI:0.66~1.00)。DCA分析结果表明,压脂T_(2)WI和联合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以及LR和RF模型的临床受益均较好。结论:基于常规MRI序列中的压脂T_(2)WI和联合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STS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和较好的临床受益,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无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肉瘤 肿瘤复发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诊断低风险胃间质瘤 被引量:5
11
作者 范莉芳 赵劲松 +3 位作者 吴树剑 徐晓燕 徐争元 傅雨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11-41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鉴别低风险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与良性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 submucosal tumor,GSM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鉴别低风险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与良性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 submucosal tumor,GSM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84例低风险GST及51例良性GS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94)和测试集(n=41)。基于增强CT静脉期利用ITK-SNAP软件分割图像,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mRMR、Spearman秩相关及LASSO回归对特征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评分(Radscore)。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 vector machine,SVM)建立预测模型,用测试集检测模型的泛化能力,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效能。结果:多因素分析年龄、形态、生长部位、长径/短径(long diameter,LD/short diameter,SD)及Radscore为独立危险因素,SVM建立预测模型的AUC训练集为0.933、测试集为0.913。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的SVM算法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地鉴别低风险GST与良性GSMT,且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鉴别诊断 低风险胃间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腰椎骨密度与体质成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磊 翟建 +2 位作者 李培 刘奇峰 方世武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2,共6页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Q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MD)与体成分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4年7月-2022年8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使用QCT测量患者的L1、L2的BMD,L3中心层面的体成分...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Q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MD)与体成分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4年7月-2022年8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使用QCT测量患者的L1、L2的BMD,L3中心层面的体成分信息,包括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总脂肪(TAT)、腰3水平横断面肌肉面积(L3-SMA),腰3水平肌肉内的脂肪含量(L3-IMAT),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长及血液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HD患者腰椎B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依据BMD测量结果,将106例MHD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61)及骨量异常组(n=45),比较两组间体成分及各个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06名MHD患者中57.55%(61例)骨量正常,42.45%(45例)骨量异常,其中26.41%(28例)骨量减少,16.04%(17例)骨质疏松。骨量异常组的年龄、TC、LDL-C、P、VAT、SAT、TAT、L3-SMA及L3-IMAT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性别、透析龄、TG、HDL-C、ALB及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D患者腰椎BMD与L3-SMA呈正相关(r=0.264,P<0.05),与年龄、VAT、SAT、TAT、L3-IMAT及TC呈负相关(P<0.05)。未发现MHD患者腰椎BMD与透析龄、TG、HDL-C、LDL-C、ALB、Ca及P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磷、高龄及高L3-IMAT是MHD患者发生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腰椎BMD与体成分、年龄及TC有相关性,高血磷、高龄及高L3-IMAT是MHD患者发生骨量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质 骨密度 肾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不同性别腰椎骨密度和血脂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胡琴 翟建 +2 位作者 吴雅琳 张政 程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96-1399,共4页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探讨不同性别腰椎BMD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70名接受体检的中老年人,男341名,女329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探讨不同性别腰椎BMD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70名接受体检的中老年人,男341名,女329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QCT进行腰椎BMD测量,根据其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分析3组不同性别腰椎BMD的差异及腰椎BMD与各血脂参数的相关性。以腰椎BMD为因变量,男性和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骨量减低组TC和LDL-C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均<0.05);女性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低组TC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LDL-C高于骨量正常组(P均<0.05)。男性腰椎BMD与年龄、BMI及HDL-C均呈负相关(P均<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TC、TG及LDL-C均呈负相关(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结论血脂异常与中老年腰椎BMD下降存在相关性,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密度 血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及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大成 陈方满 +1 位作者 周祖刚 张宏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0期740-743,共4页
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 目的探讨MSCTA及CT灌注成像(CTPI)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后行MSCTA及CTPI,分析MSCTA对TACE术后肿瘤血管及CTPI对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腹腔动脉MSCTA均能清楚显示活性病灶肿瘤供血动脉,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灌注(HAP)、门静脉灌注(PVP)和肝动脉指数(HPI)在非瘤肝组织的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灶或复发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MSCTA能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新生血管情况,CTPI能准确反映肝癌TACE术后肿瘤局部活性,两者相结合对显示肿瘤残存及复发、指导后续治疗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灌注成像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玲 周运锋 +4 位作者 吴琛 张超 程亮 周峰峰 陈娅娣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9例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总结病灶的位置及走行、形态、大小,及其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09例患者病灶位于四...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9例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总结病灶的位置及走行、形态、大小,及其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09例患者病灶位于四肢34例,颈部21例,胸壁17例,腹膜后15例,胃壁10例,其他少见部位12例,共113个病灶。病灶以椭圆形为主(82/113),类圆形次之(27/113),边界清楚、光滑。四肢、颈部及胸壁病灶(67/75)多沿神经方向走行。四肢病灶MRI多表现为典型脂肪分离、神经出入和靶征。颈部、胸壁病灶以典型CT、MRI表现为主:均匀或欠均匀低密度/等信号,T2WI像呈靶征,增强后表现为中心逐渐强化的靶征。腹膜后、盆腔病灶则以不典型CT、MRI表现为主:多房囊状或厚壁囊状不均匀密度/信号,增强后呈多房囊状延迟强化;胃壁病灶CT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延迟强化。结论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每个部位肿瘤根据所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表现有所差异,认识其CT、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鞘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MRI纹理分析技术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丁治民 翟建 +2 位作者 陈基明 俞咏梅 张峥嵘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2-53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的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STT)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STT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包括横轴面T1WI及横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脂肪抑...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的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STT)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STT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包括横轴面T1WI及横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FS-PDWI)。采用MaZda软件进行纹理分析,在各序列图像中选取病灶最大层面及相邻的2个层面,测量肿块大小,沿病灶边界勾画ROI,提取病灶的纹理特征,包括直方图参数(均值、变异度、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和灰度共生矩阵(GLCM)参数(能量、对比度、相关、平方和、逆差矩、均和、和方差、和熵、熵、差方差和差熵)。采用t检验、LSD(方差齐)或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不齐)对良恶性组的患者年龄、病灶大小及纹理参数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ROC曲线分析评估其诊断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判断良恶性STT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模,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91例中良性43例、恶性48例。良恶性STT的大小及在T1WI和FS-PDWI图像上的对比度、相关、逆差矩、差方差和差熵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GLCM参数及直方图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PDWI图像上,除差熵的诊断效能低于T1WI(AUC:0.710 vs.0.714),其它参数(对比度、相关、逆差矩、差方差)的诊断效能均优于T1WI(AUC分别为0.853 vs.0.761,0.849 vs.0.742,0.750 vs.0.714和0.807 vs.0.723)。以病理结果良、恶性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来筛选自变量,选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为T1WI上的差熵及FS-PDWI上的差方差和差熵(P值分别为0.033、0.030和0.031),提示上述参数是判断STT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应模型的AUC为0.811,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71.4%。结论:基于常规MRI的纹理分析技术有助于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纹理分析 直方图分析 灰度共生矩阵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肝硬化患者肌少症、腰椎骨密度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云成 翟建 +3 位作者 吕磊 李培 刘艳 赵亚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8-1022,共5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肌少症、腰椎骨密度(BMD)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63例患者(肝硬化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者行...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肌少症、腰椎骨密度(BMD)和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肝硬化的163例患者(肝硬化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者行腹部CT平扫。采用QCT Pro软件测量在每例受试者L3椎体水平骨骼肌面积(SMA-L3)、腰椎BMD、肝脏脂肪分数(Fat%-QCT)。根据Child-Pugh评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三组。L3椎体水平骨骼肌指数(SMI-L3)为SMA-L3/身高^(2)。根据男性患者SMI-L3<50cm^(2)/m^(2),女性患者SMI-L3<39cm^(2)/m^(2)将肝硬化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结果:肝硬化组SMI-L3及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Fat%-QCT高于对照组(P<0.001)。Child-Pugh A、B、C级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C级患者的Fat%-QCT高于A级和B级(P<0.001)。肝硬化患者肌少症组的年龄高于非肌少症组,腰椎BMD低于非肌少症组(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及合并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肝功能的下降,肝硬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和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高;肝硬化伴肌少症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硬化 肌少症 骨密度 肝脏脂肪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密度联合纹理参数建模预测垂体大腺瘤质地 被引量:9
18
作者 万强 陈基明 +1 位作者 邢涛 邵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90-119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图像密度联合纹理参数预测垂体大腺瘤质地的价值。方法收集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根据术中垂体质地分为质软组(n=30)与质硬组(n=20)。于CT图像肿瘤最大层面手动勾画ROI,测量病变CT值,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图像密度联合纹理参数预测垂体大腺瘤质地的价值。方法收集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根据术中垂体质地分为质软组(n=30)与质硬组(n=20)。于CT图像肿瘤最大层面手动勾画ROI,测量病变CT值,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比较2组间CT值及纹理特征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质软组与质硬组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其预测肿瘤质地的AUC为0.662。基于CT平扫图像共提取77个纹理参数,经筛选获得4个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包括第90百分位数、惯量、方差和对比度,其预测肿瘤质地的AUC分别为0.662、0.663、0.672和0.6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纹理特征模型预测垂体腺瘤质地的AUC为0.690,CT值结合纹理参数模型的AUC为0.782。结论CT值结合纹理参数建立的模型对于预测垂体腺瘤质地具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腺瘤 纹理分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腹部脂肪含量对胃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亚子 翟建 +1 位作者 赵田英 王钰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33-1038,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腹部脂肪含量与胃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2年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且在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的136例患者的临床和术前腹部CT检查资料。其中,47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远处转移,89例术后随访5年及以上... 目的:探讨术前腹部脂肪含量与胃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2年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且在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的136例患者的临床和术前腹部CT检查资料。其中,47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远处转移,89例术后随访5年及以上未发现转移。采用QCT PRO软件在CT平扫图像上对腹部脂肪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测量L_(3)椎体中部层面皮下脂肪含量(SFA)、腹腔内脂肪含量(VFA)、椎后肌群肌内脂肪浸润程度(MFI),并计算VFA/SF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远处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之间年龄、身高、体表面积(BSA)、L_(3)层面VFA/SFA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之间体重、BMI及L_(3)层面VFA、SFA和MFI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性别构成及抽烟史、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出现率的差异;并将VFA、SFA、MFI和VFA/SFA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胃癌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并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远处转移组L_(3)层面的VFA和VFA/SFA均较无转移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MFI及SF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_(3)层面VFA和VFA/SFA可能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_(3)层面VFA/SFA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FA/SFA的AUC为0.710(0.618~0.803),临界值为1.71,相应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1.1%和85.4%。结论:基于CT平扫图像测量的L_(3)层面VFA/SFA是胃癌根治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脂肪 肌内脂肪浸润 胃癌 远处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与囊肿型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CT及MRI表现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吴琛 冯蕾 +2 位作者 丁雨虹 张超 陈铟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56-136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与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MCN和16例囊肿型IPNB(侵袭性10例、非侵袭性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IPNB组与MCN组周围胆管交通、胆管扩张、附壁结...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与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MCN和16例囊肿型IPNB(侵袭性10例、非侵袭性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IPNB组与MCN组周围胆管交通、胆管扩张、附壁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病灶直径、位置、形状、囊内出血、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NB组中,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病变间仅病灶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MCN和囊肿型IPNB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病灶周围是否有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是否与病灶相通及病灶内部壁结节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胆管肿瘤 肿瘤 囊性 黏液性和浆液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