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虎 戴敏 +5 位作者 吴树剑 董明松 朱先锋 过永 杨飞 张晓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ML)方法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CRC)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搜集2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T2期CRC患者(45例有LNM)资料,按7:3分为训练组(170例)和内部验证组(73例)。比较组间临床、CT指标,构建临...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ML)方法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CRC)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搜集2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T2期CRC患者(45例有LNM)资料,按7:3分为训练组(170例)和内部验证组(73例)。比较组间临床、CT指标,构建临床CT模型;利用静脉期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经降维、筛选,获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基于临床CT指标和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观察各模型诊断LNM的效能。结果:组间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糖类抗原CA19-9(CA19-9)、CT淋巴结短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临床CT模型、Rad-score模型、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依次为0.694、0.851、0.876(训练组)和0.691、0.861、0.917(验证组)。联合模型AUC优于临床CT模型(均P<0.001);联合模型决策曲线(DCA)分析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阈值概率为0.08~0.73、0.13~0.85时临床有净获益。结论:CT影像组学结合ML方法有助于T1-T2期CRC是否发生LNM的正确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病理及常规和功能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腑窝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基明 朱浩雨 +4 位作者 高静 葛亚琼 王敏红 李颖 吴莉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5-890,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临床病理及常规和功能MRI(f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99)和验证集(n=4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基于临床病理及... 目的评估基于临床病理及常规和功能MRI(f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99)和验证集(n=4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基于临床病理及MRI特征的临床模型及各序列图像影像组学、联合序列影像组学以及临床病理及常规和fMRI影像组学的个体化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比较个体化模型与临床模型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获益。结果临床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ALN转移的AUC分别为0.95和0.88;T2WI、DWI、DCE-MRI模型及联合序列模型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7、0.71、0.72及0.76。个体化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为0.98和0.93,与临床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6、1.34,P=0.12、0.18)。DCA结果显示阈值>0.25时,个体化模型的净受益高于临床模型。结论基于临床病理及常规和功能MRI的个体化模型预测乳腺癌ALN转移的效能与临床模型相当,其净受益高于后者,且均优于单一序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评价长骨中心型低度恶性软骨肉瘤早期侵袭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基明 颜秀芳 +6 位作者 翟建 卢林明 朱晴 邢滔 张爱娟 万强 邵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5-898,共4页
目的探讨MRI评价长骨中心型低度恶性软骨肉瘤早期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WHOⅠ级长骨中心型软骨肉瘤患者的资料,患者均于手术前2周内接受常规MRI。观察软骨肉瘤骨皮质内层浸润及髓腔内浸润的MRI表现。与手术... 目的探讨MRI评价长骨中心型低度恶性软骨肉瘤早期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WHOⅠ级长骨中心型软骨肉瘤患者的资料,患者均于手术前2周内接受常规MRI。观察软骨肉瘤骨皮质内层浸润及髓腔内浸润的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采用Kappa检验评价MRI诊断软骨肉瘤早期侵袭性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计算MRI诊断软骨肉瘤骨皮质内层浸润及髓腔内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MRI显示9例发生软骨肉瘤骨皮质内层浸润,其中6例骨皮质内层见不同程度扇贝样凹陷,3例骨皮质内层不同形式虫蚀样破坏;4例骨髓腔内浸润,表现为肿瘤边缘模糊、肿瘤周围骨髓出现异常信号。MRI诊断软骨肉瘤早期骨髓腔浸润和骨皮质浸润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441、0.621,P均<0.05),诊断肿瘤骨皮质内层及髓腔内浸润的敏感度分别为90.00%(9/10)、60.00%(3/5),特异度为100%(1/1)、83.33%(5/6),准确率为90.91%(10/11)、72.73%(8/11)。结论MRI对长骨中心型软骨肉瘤早期侵袭性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诊断 鉴别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血尿酸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翟建 吴雅琳 +2 位作者 胡琴 赵凯平 程晓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5-388,共4页
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腰椎BMD和血尿酸(S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8月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1622例,其中男923例,女699例,年龄40~93岁,平均(55.28±10.17)岁。询问... 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腰椎BMD和血尿酸(S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8月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1622例,其中男923例,女699例,年龄40~93岁,平均(55.28±10.17)岁。询问研究对象既往史,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尿酸,并将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分别分成尿酸正常组和高尿酸组。采用QCT软件测量腰椎BMD,根据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分析不同性别中老年人腰椎BMD与血尿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男性人群中高尿酸组的腰椎BMD水平稍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7,P>0.05),女性人群中高尿酸组的腰椎BMD水平低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1)。男性人群中,三组随骨量的减少,血尿酸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5)。女性人群中,三组随骨量的减少,血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腰椎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487,P<0.01),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1,P>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血尿酸均呈负相关(r=-0.750,-0.263,均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女性人群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腰椎BMD下降。血尿酸水平与中老年女性腰椎BMD呈负相关,未发现血尿酸与中老年男性腰椎BMD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血尿酸 腰椎骨密度 性别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联合^(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玉 袁权 +2 位作者 汤增辉 高春芳 张雪原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0-555,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首次接受全程新辅...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首次接受全程新辅助化疗并进行肿块切除术的13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化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PET/CT检查,分别记录ADC值和SUVmax值。依据Miller and Payne分级标准对病理学反应进行分级,分为病理完全缓解(pCR)组和非pCR组。结果:新辅助化疗后,共有40例(30.30%)患者达到pCR(pCR组),92例(69.70%)患者为非pCR(非pCR组);有无淋巴结转移、Ki-67表达状态及分子亚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组的ADC值为(0.82±0.11)×10^(-3)mm^(2)/s,显著低于非PCR组的(0.94±0.12)×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0,P<0.001);pCR组的SUVmax值为(8.54±0.86)g/mL,显著高于非PCR组的(6.94±1.32)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5,P<0.001)。对于Luminal A型乳腺癌,pCR组化疗前的ADC值显著低于非pCR组,SUVmax值显著高于非pC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Luminal B型乳腺癌,pCR组化疗前的ADC值显著低于非p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SUVmax值单独及联合预测化疗后非pC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641~0.821)、0.880(0.817~0.944)、0.921(0.870~0.972),敏感度分别为57.5%、85.0%、87.5%,特异度分别为80.4%、77.2%、89.1%。ADC值联合SUVmax值预测Luminal A型患者化疗后非pCR的AUC为0.921(0.828~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和85.7%。结论:ADC值联合SUV max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疗效评估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最大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晨 陈基明 +3 位作者 李勇 谷士康 孙陈 陈亮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9-263,共5页
目的观察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对90例下腰痛患者采集共450个腰椎间盘常规MRI及IVIM-DWI,评估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比较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之间IVIM-DWI定量参数表观... 目的观察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对90例下腰痛患者采集共450个腰椎间盘常规MRI及IVIM-DWI,评估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比较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之间IVIM-DWI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慢速弥散系数(D)、快速弥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的差异;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VIM-DWI定量参数诊断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效能。结果450个椎间盘中,21个PfirrmannⅠ级,168个Ⅱ级,152个Ⅲ级,87个Ⅳ级,22个Ⅴ级。PfirrmannⅠ与Ⅱ级之间髓核ADC、D值及前纤维环ADC,Ⅱ与Ⅲ级间髓核ADC、D和f值及前、后纤维环ADC、D值,Ⅲ与Ⅳ级间髓核ADC、D、f值、前纤维环ADC、D值及后纤维环ADC,Ⅳ与Ⅴ级间髓核ADC、D值及后纤维环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邻Pfirrmann分级间其余IVIM-DWI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髓核ADC(OR=1.879)及D值(OR=2.212)均为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因素(P均<0.001)。髓核ADC及D值评估Pfirrmann分级的曲线下面积为0.80~0.92。结论IVIM-DWI可有效定量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和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 被引量:51
7
作者 陈基明 李周丽 +3 位作者 朱晴 张爱娟 颜秀芳 邢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资料,均于术前1~2周接受常规MRI及DWI、DCE-MRI。根据病理结果按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分为...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资料,均于术前1~2周接受常规MRI及DWI、DCE-MRI。根据病理结果按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分为无或浅肌层浸润组(n=25)和深肌层浸润组(n=20),比较2组间ADC值及DCE-MRI定量参数值(K^(trans)、K_(ep)、V_e)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效能。结果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组K^(trans)值高于无或浅肌层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组间ADC值、K_(ep)、V_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trans)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P=0.007),以K^(trans)=0.355/min为临界值,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0%、60.0%。结论DCE-MRI定量参数中,K^(trans)值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侵犯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的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超 翟建 +2 位作者 王诗卉 吴晓东 崔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代谢物变化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多体素~1H-MRS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多体素~1H-MRS扫描,经后处理获得...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代谢物变化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多体素~1H-MRS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多体素~1H-MRS扫描,经后处理获得代谢物变化情况。根据发病时间将19例患者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在两次行多体素~1H-MRS检查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析治疗前后代谢物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患者病灶中心区域治疗前后相对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rNA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中心区域治疗后相对乳酸(rLac)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亚急性期患者病灶边缘区治疗后rNAA高于治疗前,治疗后rLac值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域rNAA增加值与NIHSS评分下降值呈正相关(r=0.625,P=0.004)。结论 MRI常规检查以及对多体素~1H-MRS部分代谢物的测量可以用于脑梗死早期诊断,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经状态女性正常子宫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爱娟 陈基明 +3 位作者 朱晴 李周丽 颜秀芳 邢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02-170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月经状态女性正常子宫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值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46例不同月经状态女性资料,均行动态增强MR检查,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及肌层定量参数值,包括体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转运常数(Kep)及体积分... 目的探讨不同月经状态女性正常子宫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值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46例不同月经状态女性资料,均行动态增强MR检查,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及肌层定量参数值,包括体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转运常数(Kep)及体积分数(Ve)。根据不同月经状态将受试者分为绝经前[增殖期(n=16)、分泌期(n=16)]和绝经后(n=14)。采用单因素方差或秩和检验比较子宫不同层面、不同月经状态的定量参数。结果相同子宫层面,不同月经状态子宫内膜Ktrans、Kep值及子宫结合带Ve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内膜绝经后Ktrans、Kep值与分泌期和增殖期、分泌期Kep值与增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合带增殖期Ve值与绝经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月经状态,子宫内膜、结合带及肌层的Ktrans值、Kep值及V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各层面分泌期Ktrans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结合带和肌层的增殖期和绝经后Ktrans值与子宫内膜同一月经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绝经后结合带与肌层间K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各层面同一月经状态Ke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评判子宫疾病时应考虑不同月经状态下Ktrans、Kep和Ve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磁共振成像 月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ADC值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晴 陈基明 +3 位作者 颜秀芳 邢滔 李周丽 张爱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39-184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ADC值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绝经前和绝经后因子宫以外的盆腔器官病变接受MR检查的女性患者78例,根据其月经状态分为月经期(n=18)、卵泡期(n=20)、黄体期(n=20)和绝经后(n=20)。在ADC伪彩图中测量子宫各... 目的探讨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ADC值的变化特征。方法收集绝经前和绝经后因子宫以外的盆腔器官病变接受MR检查的女性患者78例,根据其月经状态分为月经期(n=18)、卵泡期(n=20)、黄体期(n=20)和绝经后(n=20)。在ADC伪彩图中测量子宫各层结构(内膜、结合带、肌层)的ADC值,分析并比较不同结构、不同月经状态下子宫ADC值的差异。结果相同月经状态下,子宫内膜、结合带、肌层间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子宫肌层、内膜、结合带ADC值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各层结构在不同月经状态的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内膜ADC值在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绝经后与月经期、黄体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合带ADC值在月经期、卵泡期与黄体期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绝经后与黄体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ADC值在绝经后与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各层结构ADC值变化较大。利用ADC值评判子宫疾病时,应考虑不同月经状态下的基线ADC值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月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