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群定量CT椎体骨密度正常参考数据库及与BMI、年龄的相关性:基于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队列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玲 查晓娟 +7 位作者 杜霞 李永利 陈爽 吴艳 李绍林 陆勇 程晓光 田伟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China Biobank)相关数据,旨在建立中国人群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正常参考值数据库。方法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China Biobank共纳入69811例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 目的分析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China Biobank)相关数据,旨在建立中国人群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正常参考值数据库。方法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China Biobank共纳入69811例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按照统一设定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扫描参数扫描,采用QCT Pro测量腰1和腰2椎体中心松质骨体积骨密度(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结果最终纳入64377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8013例(59.05%),女性26364例(40.95%)。随着年龄增长,BMD呈下降趋势,女性椎体松质骨BMD在青中年时期高于男性,但BMD下降趋势高于男性。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年龄标化)男性为13.53%,女性为28.9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年龄标化)男性为28.69%,女性为58.69%。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上升,明显高于男性。华东和华南区域男女性椎体松质骨BMD相对较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椎体vBMD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中国人群QCT腰椎BMD正常参考数据库的建立为QC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QCT测量椎体BMD与性别、年龄和地区相关,而与体质量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椎体骨密度 参考数据库 体质量指数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健康体检者血生化指标、腹部脂肪分布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硕 尤凤 +3 位作者 查晓娟 杨营营 周峰峰 周运锋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的血生化指标、腹部脂肪分布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纳入本院1738名健康体检人群,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测量腰1、腰2椎体骨密度和腹部脂肪分布。按每10岁一个年龄段对受检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骨密...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健康体检人群的血生化指标、腹部脂肪分布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纳入本院1738名健康体检人群,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测量腰1、腰2椎体骨密度和腹部脂肪分布。按每10岁一个年龄段对受检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关系;同时比较不同性别骨密度正常和异常组之间血生化指标、腹部脂肪分布的差异性及腹部脂肪组织和血脂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性别影响骨密度的风险因素。结果骨量异常者男性为37%,女性为41%;年轻男性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变化较年轻女性明显,但50岁以后骨密度降低在女性中更明显。腹部脂肪和血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8,P<0.01)、总胆固醇(OR=1.374,P=0.001)和高密度脂蛋白(OR=1.863,P<0.05)是男性人群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OR=1.239,P<0.01)、腹内脂肪面积(OR=1.004,P<0.05)是女性人群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对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年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是男性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腹内脂肪面积是女性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腹部脂肪和血脂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血生化指标 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参数联合血生化指标对体检肺气肿人群骨密度的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谢思艺 冯蕾 +3 位作者 杨营营 朱乐乐 查晓娟 周运锋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搜集在健康体检中CT发现的肺气肿患者,探讨肺气肿分型及程度、血生化指标、定量CT(QCT)参数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并建立BMD的评估模型。方法:276例体检胸部CT发现的肺气肿患者(肺气肿组)被分为BMD正常组与异常组,按性别和年龄1:1... 目的:搜集在健康体检中CT发现的肺气肿患者,探讨肺气肿分型及程度、血生化指标、定量CT(QCT)参数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并建立BMD的评估模型。方法:276例体检胸部CT发现的肺气肿患者(肺气肿组)被分为BMD正常组与异常组,按性别和年龄1:1匹配体检CT未发现肺气肿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比较肺气肿组与对照组、肺气肿组中BMD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QCT参数的差异,评估BMD与肺气肿分型及程度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气肿人群BMD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气肿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P<0.001)、BMD(P=0.001)和内脏脂肪面积(P=0.004)较低,而骨骼肌面积(SMA)(P=0.022)较高、总胆固醇(TC)(P=0.012)、高密度脂蛋白(P<0.001)及白蛋白(P=0.009)均较低。肺气肿人群中BMD异常组的BMI低于BMD正常组(P=0.001)。BMD异常组的肺气肿程度(LAA%)显著高于BMD正常组(P<0.001),且与BMD呈负相关(r=-0.283;P<0.001),而其分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除各脂肪面积及空腹血糖外,余QCT参数和血生化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OR=1.087;P<0.001)、TC(OR=1.735;P=0.001)和LAA%(OR=1.056;P=0.023)是BMD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MI(OR=0.885;P=0.042)和SMA(OR=0.992;P=0.015)是其保护因素。基于年龄、TC、LAA%、BMI、SMA建立的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阈值为0.503时,敏感度为0.742,特异度为0.761。结论:健康体检CT发现肺气肿人群的BMD受LAA%影响,而与肺气肿分型无关。基于年龄、BMI、TC、LAA%和SMA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肺气肿人群的BMD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密度 肺气肿 血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