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地区眼镜蛇毒活性组分镇痛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闵志雪 黄璐 +3 位作者 孙瑶 包鹏举 王海华 张根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4,共5页
目的:从皖南地区眼镜蛇毒粗毒中分离纯化出活性组分眼镜蛇毒镇痛因子(cobra venom analgesic factor,CVAF),并研究其镇痛效应。方法: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cat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CEC)和分子排阻层析(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 目的:从皖南地区眼镜蛇毒粗毒中分离纯化出活性组分眼镜蛇毒镇痛因子(cobra venom analgesic factor,CVAF),并研究其镇痛效应。方法: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cat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CEC)和分子排阻层析(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纯化出镇痛活性组分CVAF,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毛细管区带电泳法进行纯度及相对分子量的鉴定;将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和盐酸吗啡阳性对照组、CVAF实验组,采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评估活性组分CVAF的镇痛效应。结果:纯化后得到活性产物为单一组分,相对分子量为6 500 D;热板法显示吗啡组在给药0.5 h后达高峰,6 h镇痛作用消失;活性组分CVAF的镇痛作用自用药后0.5 h开始,且持续8 h仍存在。扭体法中0.03 mg/kg、0.1 mg/kg和0.3 mg/kg的活性组分在给药后小鼠扭体抑制率分别为27%、50%和70%;0.3 mg/kg实验组与吗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从皖南地区眼镜蛇粗毒中分离纯化出的活性组分CVAF具有剂量依赖性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毒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荷瘤鼠体内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卢林明 周珏 张根葆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91-496,共6页
目的:研究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 Ⅰ,AHVAC-Ⅰ)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荷瘤鼠的体内抑制作用及瘤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浓度为1×107个/mL的SGC... 目的:研究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 Ⅰ,AHVAC-Ⅰ)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荷瘤鼠的体内抑制作用及瘤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浓度为1×107个/mL的SGC-7901人胃癌细胞悬液0.1mL接种于裸小鼠右侧腋窝皮下,待其成瘤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紫杉醇阳性对照组、AH-VAC-Ⅰ高、中、低剂量组,隔日连续给药5次,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瘤体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增殖指数,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AHVAC-Ⅰ在1.0mg/kg剂量时对SGC-7901细胞有抑制作用,抑瘤率达42.2%;在3.0mg/kg剂量时有显著抑制作用,抑瘤率达78.5%。实验组肿瘤内Ki-67阳性细胞数量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AHVAC-Ⅰ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SGC-7901人胃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 胃癌 裸小鼠抑制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地区眼镜蛇毒活性组分外用镇痛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俞玲 张根葆 孙淑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235-1239,共5页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眼镜蛇毒活性组分(cobra venom analgesic factor,CVAF)外用镇痛的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完全弗氏佐剂炎痛组(CFA组)、双氯芬酸钠镇痛阳性对照组(CFA+SL组)、氟比洛芬镇...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眼镜蛇毒活性组分(cobra venom analgesic factor,CVAF)外用镇痛的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完全弗氏佐剂炎痛组(CFA组)、双氯芬酸钠镇痛阳性对照组(CFA+SL组)、氟比洛芬镇痛阳性对照组(CFA+FB组)、CVAF镇痛实验组(CFA+CVAF组),比较观察CVAF凝胶局部外用的镇痛效果。分别采用热刺痛仪及机械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痛阈,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匀浆中IL-1、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足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CFA组比较,CVAF镇痛组大鼠在给药后的第7日和第14日的体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CVAF组大鼠的机械压痛阈和热痛阈都有所提高(P <0. 01),脊髓匀浆中IL-1、TNF-α的浓度相对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HE染色中,CVAF组大鼠足趾组织水肿明显减轻,炎性浸润相对不显著。结论:皖南地区CVAF凝胶局部外用可提高炎痛大鼠热痛阈和机械压痛阈,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介质释放,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毒 凝胶剂 镇痛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地区眼镜蛇毒镇痛组分对大鼠炎性痛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海华 张根葆 +2 位作者 闵志雪 黄璐 崔凤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093-1099,共7页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眼镜蛇毒镇痛组分(CVAF)对大鼠炎性痛作用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在测定基础痛阈后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NC组)、炎性痛模型组(CFA组)、炎性痛模型+CVAF组(CFA+CVAF组)和炎性痛模型+吗啡组(CFA...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眼镜蛇毒镇痛组分(CVAF)对大鼠炎性痛作用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在测定基础痛阈后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NC组)、炎性痛模型组(CFA组)、炎性痛模型+CVAF组(CFA+CVAF组)和炎性痛模型+吗啡组(CFA+Morphine组)。随后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n=6):正常对照组(NC组)、炎性痛模型组(CFA组)、炎性痛模型+CVAF组(CFA+CVAF组)、炎性痛模型+阿托品+CVAF组(CFA+Atr+CVAF)、炎性痛模型+纳洛酮+CVAF组(CFA+Nal+CVAF)和炎性痛模型+L-NAME+CVAF组(CFA+L-NAME+CVAF)。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潜伏期(TWL)和机械痛阈值(MWT),制备脊髓匀浆,用于检测其中IL-1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CFA组大鼠第1天开始TWL和MWT明显降低,出现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持续14d仍存在;CFA组大鼠脊髓匀浆IL-1和TNF-α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与CFA组相比,CFA组大鼠腹腔注射CVAF后其TWL和MWT均升高,表明炎性痛大鼠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得到改善;脊髓匀浆中IL-1、TNF-α表达显著减少(P<0.01),显示CVAF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而发挥镇痛作用。与CFA+CVAF组大鼠相比,L-NAME+CVAF组大鼠明显增强了CVAF对炎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表现为TWL和MWT的明显升高(P<0.01);而CFA+Atr+CVAF组和CFA+Nal+CVAF组大鼠TWL和MWT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结论:初步阐明CVAF通过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对炎性痛大鼠具有镇痛效应。阿片肽受体系统和胆碱能受体系统均部分参与了其对炎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毒 分离纯化 大鼠 镇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黄璐 张根葆 +4 位作者 闵志雪 马开然 郑汝琦 孙瑶 吴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355-1360,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蛇毒抗高凝状态酶对小鼠肝癌H2 2生长作用的实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9
6
作者 芮景 程明荣 +1 位作者 徐永强 文尚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蛇毒抗高凝状态酶 (AHCSE)对小鼠肝癌H2 2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 :小鼠皮下接种小鼠肝癌(H2 2 )后 ,待肿瘤长成 1 0mm2 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AHCSE,每天 1次 ,连续 1 0d ,观察瘤重抑制率、瘤体积、抑瘤率、脾指数和...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蛇毒抗高凝状态酶 (AHCSE)对小鼠肝癌H2 2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 :小鼠皮下接种小鼠肝癌(H2 2 )后 ,待肿瘤长成 1 0mm2 分别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AHCSE,每天 1次 ,连续 1 0d ,观察瘤重抑制率、瘤体积、抑瘤率、脾指数和白细胞及其组成成分 ,统计采用LDS t,检验水准α =0 .0 5。采用白细胞及其组分与脾指数的相关和回归。结果 :中、高剂量组AHCSE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而低剂量组抗肿瘤作用效果不佳 ,但高剂量组的小鼠体重降低明显。实验组的脾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随着AHCSE的剂量增大脾系数也增大。白细胞随着AHCSE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白细胞及其组分与脾指数存在相关性和回归直线。结论 :在一定的范围内 ,随着AHCSE的剂量增大 ,抗肿瘤效果增强 ,但副作用也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抗高凝状态酶 H22肝癌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曙 张根葆 +1 位作者 洪云 陆晓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 activator,PCA)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作用与机制。方法:Sprague-Daw-l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心肌梗死模型(MI)组、PCA低、中、高剂量组(0.5、2、8mg/kg)、阳性对照组...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 activator,PCA)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作用与机制。方法:Sprague-Daw-l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心肌梗死模型(MI)组、PCA低、中、高剂量组(0.5、2、8mg/kg)、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5mg/kg),每组10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采用Medlab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监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Westernblot检测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结果:与心肌梗死组比较,PCA高、中剂量大鼠左室内压最低值(LVD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P<0.05),MMP-9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病理观察显示PCA干预组较梗死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轻,梗死面积缩小。结论:蝮蛇毒PCA组分可以限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肌梗死扩大,有效改善心脏血液动力学,抑制MMP-9表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蛋白C激活物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PCA改善冠脉微血栓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曙 张根葆 +1 位作者 洪云 陆晓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CA)改善冠脉微血栓(CAM)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AM组、低、中、高剂量PCA[CAM+PCA(0.5mg/kg)、CAM+PCA(2 mg/kg)、CAM+PCA(8 mg/kg)]干预... 目的:探讨皖南产蝮蛇毒(AHV)蛋白C激活物(PCA)改善冠脉微血栓(CAM)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AM组、低、中、高剂量PCA[CAM+PCA(0.5mg/kg)、CAM+PCA(2 mg/kg)、CAM+PCA(8 mg/kg)]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从主动脉根部直接向左心室注入月桂酸钠1.0 mg/kg(浓度10 g/L)以建立大鼠冠脉微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系统(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测定各组血浆中内皮素-1(ET-1)、P-选择素(P-selecti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P-selec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CA大剂量干预组凝血时间和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Alpha角度、最大幅度和血凝指数值减小(P<0.05),血浆CK-MB、LDH、AST、ET-1和P-selectin的水平降低(P<0.05),心肌组织P-selectin和TNF-α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病理观察显示中、高剂量PCA干预组大鼠冠脉未形成微血栓。结论:蝮蛇毒PCA组分可以限制冠脉微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浆ET-1和P-selectin的含量,抑制心肌组织P-selectin和TNF-α表达,改善微血栓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效保护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蛋白C激活物 微血栓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平 张根葆 +2 位作者 王斐 吴娟 皇甫政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研究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AAVC-I)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AVC-I对A549细胞的24h与48h抑制率;应用HE染色、Hoechst33258荧光染色,从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ax... 目的:研究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AAVC-I)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AVC-I对A549细胞的24h与48h抑制率;应用HE染色、Hoechst33258荧光染色,从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MTT显示,AAVC-I能抑制A549细胞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AVCI处理24h后,镜下可见细胞核固缩,核深染及凋亡小体;免疫组化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平均光密度值呈递增趋势,表明bax蛋白表达相应上调。结论: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对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可能与bax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 A549 细胞凋亡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通过促进半胱天冬酶3表达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兵 张根葆 +2 位作者 段婷 周珏 吴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276,共4页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component I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AVC-Ⅰ),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选择K562/A02细胞株为对象,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AVC-Ⅰ(6.25-100μg/ml),用CCK-8法检测K562...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component I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AVC-Ⅰ),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选择K562/A02细胞株为对象,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AVC-Ⅰ(6.25-100μg/ml),用CCK-8法检测K562/A02细胞增殖活性,Giemsa和Hoche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A02细胞凋亡情况,酶显色活性分析法检测caspase 3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AVC-Ⅰ能够抑制K562/A02细胞的体外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48 h时半数抑制浓度为30.988μg/ml。AAVC-Ⅰ作用K562/A02细胞48 h后,镜下可见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随着作用药物的浓度由0增高到50μg/ml,细胞凋亡率也由0.88%升高到53.66%。相比对照组,各实验组caspase 3凋亡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结论:AAVC-Ⅰ能够有效地抑制人红白血病K562/A02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 3蛋白的高表达促进K562/A02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蛇毒 K562/A02细胞 细胞凋亡 CASPASE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蛇毒抑瘤组分1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线粒体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汝琦 张根葆 +3 位作者 黄璐 马开然 吴娟 李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1-595,共5页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1(component1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VVC-1)诱导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K562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选择K562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采用Jc-1检测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1(component1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VVC-1)诱导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K562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选择K562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采用Jc-1检测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色素C蛋白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AVVC-1(12.5,25,50,100μg/ml)处理6 h后,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1)。AVVC-1 30μg/ml处理48 h后,K562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伴随胞浆内细胞色素C的荧光强度增强。结论: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1可以促使细胞色素C的释放并激活线粒体死亡途径,从而诱导K562细胞发生凋亡,并由此发挥其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VC-1 K562细胞 细胞色素C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和蛋白C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瑶 包鹏举 张根葆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3,共5页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rotein C activator,PCA)与血浆蛋白C(protein C,PC)的相互作用。以未涂层毛细管(60.2 cm(有效长度50 cm)×75μm)为分离柱,50 mmol/L Tris-HCl(pH 7.4)为运行缓冲液,于198 nm波长下...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rotein C activator,PCA)与血浆蛋白C(protein C,PC)的相互作用。以未涂层毛细管(60.2 cm(有效长度50 cm)×75μm)为分离柱,50 mmol/L Tris-HCl(pH 7.4)为运行缓冲液,于198 nm波长下检测。对影响五步蛇毒PCA分离的因素(如缓冲液、离子浓度)及在37.5℃下孵育不同时间的五步蛇毒PCA与PC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方法的检出限(以信噪比为3计)为3 mg/L,线性范围为10~300 mg/L。五步蛇毒PCA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6%和3.8%(n=6)。等体积的五步蛇毒PCA(200 mg/L)与PC(60 mg/L)孵育5 min,其结合率达到最大,且谱图中未见有PC水解的肽链。该五步蛇毒PCA可改变PC空间构象直接激活PC。该方法简单,灵敏度和分辨率高,分析结果为今后快速检测五步蛇毒PCA及其活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蛋白C激活剂 蛋白C 相互作用 五步蛇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季娜 张根葆 +3 位作者 黄璐 王斐 张娅 吴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9期987-990,共4页
目的:研究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实验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n=10),即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AHV-PI组(0.2mg/kg)。以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1h后... 目的:研究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实验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3组(n=10),即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AHV-PI组(0.2mg/kg)。以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1h后经另一侧颈动脉采血,用双通道凝血仪测定家兔APTT、PT与TT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血浆中纤溶酶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APTT、PT与TT均明显缩短(P<0.05),血浆中FIB含量增高(P<0.05),纤溶酶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AHV-PI组APTT、TT延长(P<0.05),PT无明显改变(P>0.05),血浆中FIB含量降低(P<0.05),纤溶酶含量进一步降低(P<0.05)。病理切片显示AHV-PI组颈动脉内膜相对比较平滑,管腔内未见血栓形成。结论:AHV-PI抑制动脉血栓形成,其机制可能与纤溶酶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动脉血栓 纤溶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变化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娅 张根葆 +2 位作者 季娜 王斐 吴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蛋白C(PC)活性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缺血再灌组(IR),IR组按照缺血和再灌的时间分为缺血30min(I30)、再灌30min(R30)、60min(R60)和120min(R120)组,每组10只...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蛋白C(PC)活性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缺血再灌组(IR),IR组按照缺血和再灌的时间分为缺血30min(I30)、再灌30min(R30)、60min(R60)和120min(R120)组,每组10只。通过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在体IR模型,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从颈总动脉取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以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游离蛋白S(FPS)的含量;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结果:IR组大鼠心电图明显改变且病理观察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间质水肿;与C组比较,血浆PC活性I30组明显下降(P<0.01),再灌注初期回升,而R120再次下降(P<0.01);血浆FPS含量再灌注初期升高(P<0.05),R120下降(P<0.05);血小板聚集率I30组和再灌注初期(R30、R60)升高(P<0.01);APTT再灌60min后明显缩短(P<0.01),PT R120组缩短(P<0.01),TT无明显改变。结论:血浆PC活性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发生显著变化,其机制可能与血小板的活化及血浆FPS含量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蛋白C 血小板聚集率 蛋白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步蛇毒PCA改善脓毒症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包鹏举 孙瑶 +3 位作者 王海华 张根葆 胡钱国 蒋佳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53-1759,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n=6):即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LPS组)、PCA干预组(LPS+PCA组,分0.1 mg/kg、0.3mg/kg和0.6 m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PS+多粘菌素B... 目的:初步探讨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6组(n=6):即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LPS组)、PCA干预组(LPS+PCA组,分0.1 mg/kg、0.3mg/kg和0.6 mg/kg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PS+多粘菌素B组,0.2 mg/kg多粘菌素B)。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法,经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测定主动脉环的张力变化。结果:LPS组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MABP)、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均显著下降;PCA干预组各指标较LPS组均有明显改善。LPS组主动脉环对去氧肾上腺素(Phe)刺激的收缩反应和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较sham组均下降;而PCA干预组(尤其是0.6 mg/kg剂量组)对Phe刺激的收缩反应和对ACh的舒张反应较LPS组则明显提高。LPS组的去内皮主动脉环对Phe刺激的收缩反应量效曲线较sham组明显下移,但PCA干预组的去内皮主动脉环对Phe刺激的收缩反应与LPS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主动脉环对硝普钠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硝基-L-精氨酸甲酯和甲烯蓝预处理可以升高主动脉环对Phe的收缩反应。结论:五步蛇毒PCA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逆转脓毒症大鼠血管的低反应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GC-cGMP通路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步蛇 脓毒症 蛋白C激活剂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OS-GC-cGMP信号活化参与了内毒素血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海华 闵志雪 +4 位作者 戚仁斌 张根葆 包鹏举 胡钱国 孙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鸟苷酸环化酶(GC)-环磷酸鸟苷(cGMP)信号活化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血管低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鸟苷酸环化酶(GC)-环磷酸鸟苷(cGMP)信号活化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血管低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内毒素血症+多黏菌素B组(LPS+PMX-B组)和多黏菌素B组(PMX-B组)。颈总动脉插管记录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BP);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NO、iNOS和TNF-α的水平;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环的张力。结果:与sham组相比,LPS组大鼠MABP显著降低(P<0.01),LPS+PMX-B组大鼠明显高于LPS组(P<0.05),而PMX-B组与sham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检测发现LPS组大鼠血浆中NO、iNOS以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和LPS+PMX-B组(P<0.01)。同sham组相比,LPS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对去氧肾上腺素(Phe)刺激的收缩反应及其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均明显低下(P<0.01);与LPS组相比,LPS+PMX-B组的反应明显改善(P<0.01);氨基胍(AMG)预处理后,同sham组和PMX-B组相比,LPS组与LPS+PMX-B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对Phe(10-7~10-5mol.L-1)诱导下的各组血管环的收缩反应明显改善(P<0.05或P<0.01);亚甲蓝(MB)预处理后,同sham组和PMX-B组相比,LPS组与LPS+PMX-B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对Phe(10-7~10-5mol.L-1)诱导下的各组血管环的收缩反应均得到改善(P<0.05或P<0.01);PMX-B组与sham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GC-cGMP信号活化参与了内毒素血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多黏菌素B改善内毒素血症大鼠血管低反应性,可能与中和内毒素、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iNOS-GC-cGMP信号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脂多糖类 胸主动脉 一氧化氮合酶 多黏菌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高钾血症大鼠离体血管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包鹏举 戚仁斌 +3 位作者 王海华 张根葆 胡钱国 孙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GD)对高钾血症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复制高钾血症大鼠模型,制备离体胸主动脉环,经生物信号与采集分析系统测定主动脉环的张力变化。观察不同浓度GD(4、8、16 mg/L)预孵育的高钾...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GD)对高钾血症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复制高钾血症大鼠模型,制备离体胸主动脉环,经生物信号与采集分析系统测定主动脉环的张力变化。观察不同浓度GD(4、8、16 mg/L)预孵育的高钾血症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对去氧肾上腺素(PE)和KC l收缩张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高钾血症大鼠胸主动脉环对PE和KC l收缩张力明显升高(P<0.05)。不同浓度GD对基础张力无明显影响(P>0.05)。在内皮完整主动脉环上,GD预孵育后对KC l收缩张力无明显影响(P>0.05);而16 mg/L GD预孵育后对PE收缩张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此作用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或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MB)所抑制。在去内皮的主动脉环上,不同浓度GD预孵育后对PE收缩张力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GD对高钾血症大鼠胸主动脉环具有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双嘧达莫 高钾血症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束毛细管电泳法检测IL-12的含量 被引量:1
18
作者 包鹏举 孙瑶 +2 位作者 王海华 金孝岠 张根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01-1306,共6页
目的建立胶束毛细管电泳法鉴定白介素-12(IL-12)、检测其含量并分析IL-12去折叠的过程。方法以50μm i.d.×48.5 cm未涂层毛细管为色谱分离柱,分析影响IL-12分离效果的因素并建立IL-12标准曲线;将IL-12与抗IL-12抗体混匀液在38℃水... 目的建立胶束毛细管电泳法鉴定白介素-12(IL-12)、检测其含量并分析IL-12去折叠的过程。方法以50μm i.d.×48.5 cm未涂层毛细管为色谱分离柱,分析影响IL-12分离效果的因素并建立IL-12标准曲线;将IL-12与抗IL-12抗体混匀液在38℃水浴槽中孵育,40 min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毛细管电泳,将其与IL-12、抗IL-12抗体的电泳结果比较以鉴定IL-12;将IL-12与DTT在60℃水浴槽中孵育不同时间,并研究IL-12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泳结果分析IL-12去折叠的过程。结果建立了以含30 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硼酸盐(pH=9.3,80 mmol/L)为缓冲液的胶束毛细管电泳在线扫集法;IL-12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线性范围为2~120 ng/L;随着IL-12与DTT孵育时间的延长,IL-12的二硫键逐渐被打开,图谱中可显示蛋白峰随之发生的变化。结论毛细管电泳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这为今后在肿瘤等疾病中快速检测IL-12的含量以及分析其含量变化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毛细管电泳 白介素-12 二硫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通过NF-κB和AP-1信号通路影响HUVECs表达TF
19
作者 靳文 张根葆 +1 位作者 高恬媛 桑金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信号通路在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组织因子(TF)表达中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HUVECs活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信号通路在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组织因子(TF)表达中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HUVECs活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NF-κB p65、TF、c-Fos和c-Jun蛋白的表达,qPCR法测定TF mRNA在HUVECs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F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胞质内出现明显的黄染颗粒,胞质染色加深,TRAF6平均吸光度值升高(P<0.01),NF-κB p65、c-Jun和c-Fos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TF mRNA和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P<0.01);PCA+LPS组的细胞活力较LPS组升高(P<0.05),细胞形态正常,胞质黄染颗粒不明显,TRAF6平均吸光度明显小于LPS组(P<0.01),NF-κB p65、c-Fos和c-Jun 3种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P<0.01),TF mRNA及蛋白亦表达减少(P<0.01)。结论:PCA可明显减轻LPS引起的HUVECs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RAF6、NF-κB及AP-1核因子的活化进而减少组织因子的释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腹蛇毒蛋白C激活剂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组织因子 核因子ΚB 活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