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3
1
作者 黎大勇 胡杰 +2 位作者 任宝平 沈永生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栖息地选择 冬季 白马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地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8
2
作者 夏万才 黎大勇 +4 位作者 李艳红 和鑫明 钟泰 项雷 胡杰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0-625,共6页
为了解云南白马雪山响古箐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于2013年7月—2014年2月采用样线法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地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9种,隶属9目36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9... 为了解云南白马雪山响古箐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于2013年7月—2014年2月采用样线法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地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9种,隶属9目36科,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不同生境中栖居的鸟类种数不同,其中云南松林69种、常绿阔叶林78种、针阔混交林123种、寒温性针叶林45种、高山灌丛草甸24种。从鸟类多样性的结果分析可知,中低海拔的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762、3.777、3.786;高海拔的高山灌丛草甸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为2.871。同时针阔混交林及以下地区,东洋界鸟类比例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古北界和广布种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寒温性针叶林以上地区,古北界鸟类比例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而东洋界与广布种鸟类的比例则下降。综上所述,响古箐地区鸟类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出单峰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 区系 鸟类多样性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动物及其威胁因子变化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卫东 格玛江初 +5 位作者 施方勤 杨佩芳 罗天普 斯那此里 顾品红 和益开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4期39-42,共4页
为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状况,布设了长为3 000 m的固定监测样线17条,并结合随机样线,定期、不定期地采用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或拍照后识别的方法监测动物种类、密度、分布、种群变化等情况.对2006~2009监... 为了解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状况,布设了长为3 000 m的固定监测样线17条,并结合随机样线,定期、不定期地采用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或拍照后识别的方法监测动物种类、密度、分布、种群变化等情况.对2006~2009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滇金丝猴、岩羊、苏门羚、斑羚等.野生动物受威胁因子主要有人为活动、自然灾害.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滇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 威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人工繁养白马鸡放归野外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提布 李新红 +5 位作者 江初农布 木艳春 都吉 斯那此里 龙华 董霞玲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2期100-104,共5页
2014年,将人工孵化驯养健康成长的白马鸡从海拔3 200 m的德钦饲养场搬迁至海拔3 900m的曲宗贡饲养场,从扩大饲养场至小范围的场外放归实验,最后利用宗教活动进行野外放归。2年时间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白马鸡在野外环境下生存状况良好,... 2014年,将人工孵化驯养健康成长的白马鸡从海拔3 200 m的德钦饲养场搬迁至海拔3 900m的曲宗贡饲养场,从扩大饲养场至小范围的场外放归实验,最后利用宗教活动进行野外放归。2年时间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白马鸡在野外环境下生存状况良好,虽有些天敌的威胁,但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现已完全适应曲宗贡区域的环境,说明人工繁养白马鸡放归实验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鸡 人工繁养 放归野外 跟踪监测 种群数量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雪山中华鬣羚种群数量和分布初步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永春 肖林 李学友 《野生动物》 2013年第5期253-255,306,共4页
中华鬣羚是CITES附录I物种,已被IUCN列为近危种,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内鲜有鬣羚种群数量的报道。2011年10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白马雪山鬣羚的数量进行调查,共在白马雪山叶日片区布设9条样线总计48.3 km。研究表明,叶日片区为鬣... 中华鬣羚是CITES附录I物种,已被IUCN列为近危种,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内鲜有鬣羚种群数量的报道。2011年10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白马雪山鬣羚的数量进行调查,共在白马雪山叶日片区布设9条样线总计48.3 km。研究表明,叶日片区为鬣羚的理想栖息地,区内鬣羚种群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58±1.25头/km^2,整个叶日片区约有鬣羚140头,80%的置信区间为72~208头。本研究还发现,鬣羚在叶日片区内具有来自狼等肉食动物的捕食风险。在生境选择上,鬣羚偏好利用高山栎林带,样线调查中鬣羚的主要粪堆(76%,n=251)都分布于高山栎林生境内。该类生境的特点为高郁闭度和高隐蔽性,鬣羚的这种选择模式可能是为了躲避捕食者。研究区内,鬣羚与高山麝、毛冠鹿、中华斑羚、岩羊和水鹿等具有生态位重叠,这些有蹄类动物在生存环境严酷的高海拔地区的竞争及共存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鬣羚 种群数量 分布 样线调查 叶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古箐滇金丝猴对落叶阔叶林夜宿地的选择 被引量:4
6
作者 和鑫明 黎大勇 +3 位作者 周岐海 沈永生 赵卫东 胡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4,共6页
2008年11月1日至28日,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东南端的响古箐,首次研究一群数量约480只的滇金丝猴对落叶阔叶林夜宿地的选择问题,共记录到该猴群4个位于落叶阔叶林中的夜宿地(一共利用了9次)。在这些夜宿地中,我们设置了16个20 m×20 ... 2008年11月1日至28日,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东南端的响古箐,首次研究一群数量约480只的滇金丝猴对落叶阔叶林夜宿地的选择问题,共记录到该猴群4个位于落叶阔叶林中的夜宿地(一共利用了9次)。在这些夜宿地中,我们设置了16个20 m×20 m的植物样方。对这些样方13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6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6.7%。分析结果表明,在深秋,滇金丝猴选择于落叶阔叶林中夜宿主要受食物资源状况的影响,同时其他一些生态因子也影响了其夜宿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夜宿地 深秋 落叶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的生境适应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永春 肖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12年第2期33-36,共4页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之一,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云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文章基于前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滇金丝猴生态方面的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从食性、季节性垂直迁移、家域利用和日行走距离方面讨论滇金丝猴的生境适应对...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之一,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云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文章基于前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滇金丝猴生态方面的研究结果的分析比较,从食性、季节性垂直迁移、家域利用和日行走距离方面讨论滇金丝猴的生境适应对策,并分析了其生境适应的生态学特性对物种保护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生境适应 物种保护 家域利用 食性 垂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迪庆藏民与野生动物 被引量:6
8
作者 格玛江初 《野生动物》 1997年第5期38-39,共2页
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南三大峡谷区的横断山脉中段.金沙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处。位于本州境内的三大雪山,高海拔在5000m以上,终年积雪,白雪皑皑。而两江低海拔仅在1700~2000m之间。
关键词 滇金丝猴 《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动物资源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藏马鸡 迪庆州 藏族 珍稀动物 藏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