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形势下白银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1
作者 魏昭君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0期126-129,共4页
甘肃省白银市积极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在健全完善规划体系、狠抓生态修复治理、优化生态产业体系、谋划实现“双碳”目标、加强节水治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学习借鉴具有可比性的沿黄城市典型经验... 甘肃省白银市积极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在健全完善规划体系、狠抓生态修复治理、优化生态产业体系、谋划实现“双碳”目标、加强节水治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学习借鉴具有可比性的沿黄城市典型经验,探讨白银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部门思想认识不足、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落实不到位、污水处理及利用存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问题突出等问题,提出白银市应该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提高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优化污水处理和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白银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乡土文脉 焕白银新韵
2
作者 杨斌斌 《村委主任》 2025年第8期31-33,共3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乡村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更为乡村振兴和共...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乡村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更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弘扬乡村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中华文明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白银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文娟 《南方农机》 2022年第10期107-109,共3页
白银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民生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 白银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民生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未来白银市将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的龙头景区和优势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民生三感” 环境治理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以白银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薇 《南方农机》 2023年第23期129-132,共4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是依法治国的最薄弱环节。目前,乡村还存在法治建设不够重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公共法律服务供需不平衡以及法治宣传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乡村的建设进程。基于此...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是依法治国的最薄弱环节。目前,乡村还存在法治建设不够重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公共法律服务供需不平衡以及法治宣传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乡村的建设进程。基于此,笔者从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以白银市乡村的具体情况为例,对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主要路径如下:着力提高法治乡村建设水平,增强法治信仰;提升村民的法治观念,增强其维权意识;大力增加农村法律服务供给,优化服务质量;持续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等。研究结果表明,顺利推进乡村地区法治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助推乡村振兴,而且能够有力保证乡村振兴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乡村 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银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实践
5
作者 魏昭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6期70-73,共4页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落实二十大报告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指南。甘肃作为黄河流域至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使...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落实二十大报告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指南。甘肃作为黄河流域至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本文以白银市为例,对深入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问题上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动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白银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 系统治理 白银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顺利实施的问题研究——以白银市为例
6
作者 魏昭君 《农村实用技术》 2023年第7期30-32,共3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提升足,是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迫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农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唤乡村文化产业创新
7
作者 杨斌斌 《村委主任》 2025年第2期25-27,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乡村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乡村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战略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长期且持续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乡村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乡村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战略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部署,在此过程中,文化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乡村文化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产业 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 文化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果研究
8
作者 肖晶 《河北农机》 2024年第23期157-159,共3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2020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数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2020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数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乃当务之急,关乎“两个一百年”目标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两项任务有效衔接,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表明,脱贫胜利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乡村建设经验亦助力脱贫地区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两者之间的衔接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在理清两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衔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成果 乡村振兴 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9
作者 唐渡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第5期71-74,共4页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这门科学的规律性逐渐被认识和掌握。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这门科学的规律性逐渐被认识和掌握。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现代化,教育原则人性化,教育内容科学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手段信息化和教育对象的主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思想政治教育 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风文明建设应倡导孝文化
10
作者 唐渡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年第6期20-21,共2页
从倡导孝文化的"养老"、"敬老"和"爱老"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对加强和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一些看法和要求。
关键词 乡风文明建设 孝文化 必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芸 《南方农机》 2022年第9期129-131,共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也逐渐出现了转机,但在核心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等方面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经济的限制和约束,故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阐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也逐渐出现了转机,但在核心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等方面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经济的限制和约束,故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阐述了乡村振兴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污染 乡村振兴 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荣 《南方农机》 2022年第8期101-103,共3页
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正在稳定增长,各行各业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得农村的发展减缓,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日益恶化,对农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基于此,党的... 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正在稳定增长,各行各业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得农村的发展减缓,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日益恶化,对农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毋庸置疑,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全方位地推动乡村发展,改善乡村环境,缩小城乡差距。笔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人才培育的思考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荣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10期56-57,共2页
本文首先研究了发达国家农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了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结构问题,随后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壮大农村人才队伍的基本对策,以供有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人才队伍 建设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瑢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第20期16-17,共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迈入新的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因势利导实现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迈入新的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因势利导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与引导农业特色产业,既是乡村脱贫的重要依托,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本文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概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措施,探究农业特色产业产生的作用,旨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特色产业 乡村扶贫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职业培训强化培育新型农业产业主体
15
作者 宁凌云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24期92-93,共2页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治理和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民素质的提升。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有关促进“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职业培训工作,并且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性安排文件。在这...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治理和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民素质的提升。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有关促进“三农”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职业培训工作,并且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性安排文件。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甘肃省高度重视农民职业培训工作,注重为未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提出对策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培训 培育 新型 农业产业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
16
作者 张芸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10期3-4,24,共3页
本文对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目前的战略发展关键点,并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希望对我国的协调性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问题 战略关键点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17
作者 张文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第16期5-6,9,共3页
工业社会时期,各国的生产模式下物质都是单向流动的,即开采→生产→消费→扔弃,珍贵的自然资源一步步变成了垃圾,同时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增加导致资源开采量、垃圾产生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这使得一些较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从20世纪30... 工业社会时期,各国的生产模式下物质都是单向流动的,即开采→生产→消费→扔弃,珍贵的自然资源一步步变成了垃圾,同时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增加导致资源开采量、垃圾产生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这使得一些较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能源环境危机事件的高发期。为了减少能源环境危机事件的发生,生态文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建设 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