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寿霖 吴学敏 +4 位作者 孙启良 何振山 汝磊生 杨丽 彭育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治疗,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分别评价血脂水平,生存质量(QOL)、状态-特质焦虑(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及体力活动程度,与对照组及康复前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前,两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康复前比较,康复3个月后HDL-C(P<0.01)、TC/HDL-C(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后QOL总分和社会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比康复前明显增加(P均<0.05);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均比康复前明显降低(P均<0.05);康复后体力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能明显改善轻度AMI患者的血脂,改善体力活动程度,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 生存质量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兔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丁超 何振山 +4 位作者 齐书英 崔俊玉 杨丽 胡丽叶 石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1-824,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INa...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INa电流密度峰值 (- 30mV)为 (4 5 5± 5 33)PA/PF(n =12 ) ,心梗组为 (2 2 4 8± 4 6 2 )PA/PF(n =14 )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INa电流 -电压关系曲线在心梗组明显下移 ;心梗组INa失活曲线较对照组明显左移 ,对照组V0 5为 (- 76 2± 5 3)mV(n =5 ) ,心梗组为 (- 89 1± 5 6 )mV(n =6 ) ,P <0 0 5 ;心梗组钠通道灭活后恢复时程明显慢于对照组 ,恢复曲线下移。结论 :AMI可导致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Na下降、钠通道动力学发生变化 ,引起心肌传导速度下降和不应性延长 ,可能是导致AMI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钠通道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心肌梗死1周及2月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丁超 何振山 +5 位作者 崔俊玉 杨丽 石巧 胡丽叶 齐书英 刘晓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心肌梗死后 1周及 2月心外膜梗死区及非梗死区...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心肌梗死后 1周及 2月心外膜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to的变化。结果 :①非梗死区 2月组心肌细胞膜电容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②梗死区Ito电流密度 (+6 0mV时 )的对比显示 :对照组为 (17 4± 5 2 )pA/pF(n =16 ) ,梗死区 1周组为 (7 5± 2 4 )pA/pF(n =12 )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梗死区 2月组为 (10 6± 4 1)pA/pF(n =18)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但高于梗死区 1周组 (P <0 0 5 )。③非梗死区 2月组Ito电流密度为 (13 2± 4 1)pA/pF(n =2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高于梗死区 2月组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室肌细胞Ito电流密度下降 ,而且不同区域之间 (梗死区及远离梗死区 )也存在电生理的异质性 ,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心肌梗死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瞬间外向钾电流 心肌 膜片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指导的临床观察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梅静 李淑荣 常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年第4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病情的影响。方法 将 10 0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 ,分别采用康复治疗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结果 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阳性 ,梗死后心绞痛 ,再梗死 ,...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病情的影响。方法 将 10 0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 ,分别采用康复治疗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结果 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阳性 ,梗死后心绞痛 ,再梗死 ,肺部感染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康复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对无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对照组 康复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早期康复 合并症 结论 显著性差异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康复及预防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梅静 郭晓萍 +3 位作者 孙家安 齐书英 杨莉 汝雷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9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体力恢复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300例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的患者(无严重合并症)被随机分为运动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运动组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照组...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体力恢复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300例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的患者(无严重合并症)被随机分为运动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运动组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活动情况及再狭窄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运动组术后步行距离及上台阶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PTCA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早期体力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PTCA 支架 早期康复运动 再狭窄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对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6
6
作者 彭育红 汝磊生 +3 位作者 王冬梅 赵玉英 张莉 孙家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目的比较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垠艺支架)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乐普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根据植入支架类型不同分为垠艺支架组45例和乐... 目的比较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垠艺支架)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乐普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根据植入支架类型不同分为垠艺支架组45例和乐普支架组70例,观察两组基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基本介入技术指标及围术期情况。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发生无复流、心律紊乱等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随访1年,垠艺组支架内再狭窄1例,乐普组2例,均行再次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急性、亚急性或晚期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无致命性心肌梗死,无心源性死亡。结论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与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具有相同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聚合物紫杉醇载药支架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缺血缺氧对左心室心肌细胞钠电流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齐书英 刘坤申 +4 位作者 胡丽叶 杨丽 何振山 崔俊玉 张铁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1期814-817,共4页
目的 : 研究左心室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的跨壁异质性及模拟缺血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直接记录左心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快钠通道电流 (INa) ,并观察模拟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结果 :左心室三层... 目的 : 研究左心室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的跨壁异质性及模拟缺血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直接记录左心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快钠通道电流 (INa) ,并观察模拟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结果 :左心室三层心肌细胞的钠电流特性存在异质性 ,表现为中层 (M )细胞的电流密度 电压关系(I V)曲线最低 ,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层 (Endo)和心外膜层 (Epi)的 2倍多 ;M细胞的INa失活最快。模拟缺血后 ,三层心肌细胞的INaI V曲线呈时间依赖性下移 ,M细胞的变化最显著 ;INa稳态失活曲线呈时间依赖性左移 ,以Epi变化最显著 ;模拟缺血 30min时Endo的恢复明显慢于M和Epi。  结论 :左心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 ;模拟缺血缺氧对INa的跨壁异质性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心肌细胞 膜片钳 钠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丁超 傅向华 +2 位作者 何振山 陈会校 薛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9-303,共5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辛...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辛伐他汀治疗组(他汀组,手术前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血管)。采用酶解的方法分离缺血部位心室肌外膜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to,同时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结果:各组动物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Ito电流密度峰值(+60mV)显示:对照组为(17.41±3.13)pA/pF(n=15),I-R组为(9.49±1.91)pA/pF(n=11),低于对照组(P<0.01)。他汀组为(15.24±2.41)pA/pF(n=11),显著高于I-R组(P<0.01),但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另外,I-R组Ito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他汀组这些异常也明显恢复。结论:本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梗死区心肌细胞Ito明显下降,形成电重构,可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延长,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形成机制之一。辛伐他汀预处理可减轻Ito的异常变化,逆转电重构,而不依赖于降血脂效应,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细胞学离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再灌注 膜片钳术 钾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钠快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齐书英 张霞 +5 位作者 李俊峡 刘小云 郭斌 何振山 崔俊玉 张铁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2期1251-1253,共3页
目的:探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钠快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常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缺血10和30 min后再灌注组(10 min和30 min组... 目的:探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钠快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常规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缺血10和30 min后再灌注组(10 min和30 min组)的心室肌细胞钠快通道电流(INa)的变化,以正常心肌INa为对照,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结果:缺血10 min再灌注组INa受到抑制,电流密度-电压关系曲线上移,而缺血30 min再灌注组增大,电流密度-电压关系曲线下移,峰值钠电流密度对照组为(-13.55±4.32)pA/pF(n=10个细胞),缺血10 min和30 min再灌注组分别为(-6.51±2.45)pA/pF(n=10个细胞)和(-41.27±9.68)pA/pF(n=10个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缺血10 min再灌注失活曲线左移,而缺血30 min再灌注组又右移,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对照组为(-105±12)mV(n=10个细胞),缺血10 min和30 min再灌注组分别为(-112±16)mV(n=10个细胞)和(-101±12)mV(n=10个细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缺血10 min再灌注组显著减小(P<0.001),而缺血30 min再灌注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缺血10 min再灌注组心室肌细胞钠快通道受抑制,而缺血30 min再灌注组心室肌细胞钠快通道反而激活,可能为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肌/细胞学 膜片钳 钠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10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路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非心脏性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9
11
作者 梅静 郭小平 李淑荣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10期61-62,共2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 I)术后非心脏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特点。方法随机将160例患者分成经桡动脉途径PC I 8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 I 80例,比较两种径路PC I操作的疗效,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 I)术后非心脏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特点。方法随机将160例患者分成经桡动脉途径PC I 8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 I 80例,比较两种径路PC I操作的疗效,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胃肠道反应、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血管并发症和肺栓塞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3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 I术后胃肠道反应、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血管并发症和肺栓塞少,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 I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需沙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患者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对心室肌细胞钠和钙离子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超 胡丽叶 +5 位作者 齐书英 杨丽 石巧 刘晓云 崔俊玉 何振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609-1611,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后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L-钙通道电流(ICa-L)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鼠的ANP动物模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观察ANP后1h心肌细胞INa、ICa-L的变化。结果INa和ICa-...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后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L-钙通道电流(ICa-L)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鼠的ANP动物模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观察ANP后1h心肌细胞INa、ICa-L的变化。结果INa和ICa-L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在ANP组较对照组明显上移。ANP组INa电流密度峰值(-30mV)为(1245±226)pA/pF(n=16),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532±331)pA/pF(n=14),P<001;ANP组ICa-L电流密度峰值(+10mV)为(363±065)pA/pF(n=16),显著低于假手术组(546±103)pA/pF(n=12),P<001。结论ANP可导致心室肌细胞INa和ICa-L下降,引起心肌传导速度下降和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可能是导致ANP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钠通道 钙通道 心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对兔缺血再灌注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超 傅向华 +3 位作者 赵玉英 陈会校 薛玲 李俊峡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7-460,共4页
目的:建立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研究山莨菪碱对兔在体缺血再灌注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 目的:建立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研究山莨菪碱对兔在体缺血再灌注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山莨菪碱治疗组(Ani+I/R组,手术前1min给予动物耳缘静脉注射山莨菪碱5mg/kg);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血管)。观察缺血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室早、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采用酶解的方法分离缺血部位心室肌外膜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Na。结果:(1)心律失常发生率:与I/R组比较,Ani+I/R组兔室速、室颤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下降,其心律失常的评分明显低于I/R组(2.6±0.7vs3.6±0.8,P<0.05)。对照组、I/R组和Ani+I/R组INa电流密度峰值(-30mV)分别为-42.78±5.48(n=16)、-22.46±5.32(n=12)和-38.89±5.24pA/pF(n=13),I/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ni+I/R组明显高于I/R组(P<0.01)。结论:山莨菪碱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Na明显下降,山莨菪碱预处理可使下降的INa上调,逆转电重构,可能为山莨菪碱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细胞学离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再灌注 膜片钳术 钠通道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梅静 李淑荣 +1 位作者 梁艳敏 牛素玲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0年第2期80-81,共2页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糖尿病(DM) 组与同期住院AMI不合并糖尿病(NDM) 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AMI合并DM 的临床特点,结果发现DM 组无痛型心肌缺血、心悸、恶心呕吐、出汗、呼吸困难均高于NDM 组...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糖尿病(DM) 组与同期住院AMI不合并糖尿病(NDM) 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AMI合并DM 的临床特点,结果发现DM 组无痛型心肌缺血、心悸、恶心呕吐、出汗、呼吸困难均高于NDM 组( P<0-05) ,同时发现急性左心衰竭及病死率与NDM 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采取适宜饮食与营养,预防皮肤粘膜感染,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强化健康心理指导等护理措施,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糖尿病 护理 AMI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造影对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莉 傅向华 +2 位作者 李俊峡 于富军 卫亚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69-370,共2页
目的:就左室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即刻影响即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所有入选者行冠脉造影(CAG)及左室造影,全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分别记录左室造影前、后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根据CAG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CAG正常组、不... 目的:就左室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即刻影响即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所有入选者行冠脉造影(CAG)及左室造影,全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分别记录左室造影前、后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根据CAG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CAG正常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并将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分为有室壁瘤组和无室壁瘤组。所有患者根据左室造影前LVEDP分为LVEDP>20mmHg组及LVEDP<20mmHg组。结果:各组左室造影后的LVEDP均较造影前有增高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且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增加的幅度与CAG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增加幅度较CAG正常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有室壁瘤组左室造影后LVEDP比左室造影前显著增高,无室壁瘤组的左室造影前后LVEDP差异无显著性,且两者增加的幅度有统计学差异。造影前LVEDP>20mmHg组左室造影后LVEDP增高值显著高于LVEDP<20mmHg组。结论:对于进行介入检查及治疗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左室造影是安全的,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存在室壁瘤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根据利弊选择左室造影的适应证。此时,造影前LVDEP的数值可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造影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圈法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齐书英 宁佩萸 +3 位作者 吴广礼 何振山 高岩 马永玲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5年第3期163-164,共2页
铜圈法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齐书英,宁佩萸,吴广礼,何振山,高岩,马永玲(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石家庄)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很多[1,2],各有其优缺点。本实验利用冠脉内放置铜圈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一个... 铜圈法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齐书英,宁佩萸,吴广礼,何振山,高岩,马永玲(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石家庄)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很多[1,2],各有其优缺点。本实验利用冠脉内放置铜圈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新的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材料与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圈法 制备 急性心肌缺血 犬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最大横径评价左心房容积及其在二尖瓣狭窄疾患中的应用
17
作者 于富军 宁佩萸 +2 位作者 卫亚丽 贺江勇 杜静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54-455,共2页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容积的公式复杂,其精确性亦有争论。本院以经食道心脏超声(TEE)技术对38例风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采用测量左心房收缩期最大横径的方法,观察了二尖瓣狭窄病变对左心房容积的影响,并以同期接受TEE检查的52例其它...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容积的公式复杂,其精确性亦有争论。本院以经食道心脏超声(TEE)技术对38例风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采用测量左心房收缩期最大横径的方法,观察了二尖瓣狭窄病变对左心房容积的影响,并以同期接受TEE检查的52例其它疾病患者作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心房 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行床旁紧急心脏起搏的监护
18
作者 丁庆华 王小玲 杨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9年第1期33-34,共2页
本文介绍了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我科对14例急诊患者进行了经锁骨上穿刺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及观察监护内容。重点强调了术中导管定位的方法,总结了术后成功监护体会,即:严密心电监护;预防感染;观察气胸及心... 本文介绍了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我科对14例急诊患者进行了经锁骨上穿刺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及观察监护内容。重点强调了术中导管定位的方法,总结了术后成功监护体会,即:严密心电监护;预防感染;观察气胸及心脏穿孔的发生;防电极导管移位;对起搏器阈值升高的监测。此起搏技术安全、迅速、不需借助X线,可床旁实施,适用于急、危、重症的抢救,本组经严密监护,术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起搏成功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 监护 心脏起搏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 并发症 抢救 术后 定位 内容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心肌缺血预适应与心肌梗塞后并发症的关系
19
作者 梅静 李淑荣 李育红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99年第2期71-72,共2页
为了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梗塞后并发症的关系,将165例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有心绞痛发作为A组,无心绞痛发作为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 为了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梗塞后并发症的关系,将165例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有心绞痛发作为A组,无心绞痛发作为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表明:A组心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4周内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前48h内发生心肌缺血可使心脏处于预适应状态,它具有保护心脏、抗心律失常、延缓病情、降低病死率的作用。强调AMI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可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从而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 预适应 并发症 A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氧磷酶2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20
作者 霍金秀 马彦卓 +4 位作者 王冬梅 唐丽娜 啜玉彩 昝晓花 陈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2(paraoxonase 2,PON2)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cells,NRVCs)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SD大鼠(出生1~3 d,雌雄不限,共90只)心...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2(paraoxonase 2,PON2)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cells,NRVCs)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SD大鼠(出生1~3 d,雌雄不限,共90只)心肌细胞。细胞分为:(1)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2)0.1μmol/Lox-LDL组(ox-LDL干预24 h)、(3)10μmol/Lsalubrinal+ox-LDL组(salubrinal预处理1h后加入ox-LDL干预24 h)、(4)20μg/mLPON2+ox-LDL组(PON2预处理1 h后加入ox-LDL干预24 h)、(5)2.5μmol/LMn(Ⅲ)TBAP+ox-LDL组[(Mn(Ⅲ)TBAP预处理1 h后加入ox-LDL干预24 h]。通过MTT法和Caspase-3/7活性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变化(n=6);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蛋白表达情况(n=4)。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x-LDL明显降低心肌细胞活性[(0.417±0.047)vs(0.883±0.064),P<0.01]显著增加心肌细胞凋亡[(11 505±817)vs(6417±439),P<0.01]。与ox-LDL组相比,PON2、salubrinal和Mn(Ⅲ)TBAP干预后,细胞活性显著升高[(0.567±0.066)、0.649±0.082)、0.539±0.049)vs 0.417±0.047),P<0.01],细胞凋亡显著下降[(7 776±488)、(7 545±547)、(7 960±480)vs(11 505±817),P<0.01)。与对照组相比,ox-LDL显著增加PON2蛋白表达[(0.86±0.223)vs(0.561±0.13),P<0.05]、内质网应激蛋白eIF-2α^(phox)、caspase-12和氧化应激蛋白Nox2/gp91^(phox)、p47^(phox)表达[(1.309±0.274)vs(0.780±0.186)、(1.294±0.273)vs(0.606±0.064)、(1.342±0.274)vs(0.788±0.137)、(1.178±0.194)vs(0.629±0.125),P<0.01]。与ox-LDL组相比,PON2干预后,PON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1.190±0.151)vs(0.860±0.222),P<0.05];eIF-2α^(phox)、caspase-12、Nox2/gp91^(phox)和p47^(pho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0.924±0.170)vs(1.309±0.274)、(0.895±0.202)vs(1.294±0.273)、(0.957±0.190)vs(1.342±0.274)、(0.799±0.232)vs(1.178±0.194),P<0.05]。与PON2作用类似,salubrinal干预后,eIF-2α^(phox)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1.010±0.096)vs(1.309±0.274)、(0.788±0.042)vs(1.294±0.273),P<0.01],Mn(Ⅲ)TBAP干预后,Nox2/gp91^(phox)和p47^(pho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0.898±0.190)vs(1.342±0.274)、(0.769±0.158)vs(1.178±0.194),P<0.01],二者均显著升高PON2蛋白表达[(1.248±0.259)、(1.176±0.248)vs(0.860±0.222),P<0.05]。结论 PON2可能通过代偿性升高抑制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而减轻ox-LDL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氧磷酶2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内质网应激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