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敏 姜秀珍 《中国乡村医生》 1995年第7期17-22,共6页
β受体阻滞剂的出现是近30年来药理学中的一大进展,现已研制了三代β受体阻滞剂,第一代如普萘洛尔,对β_1和β_2受体均呈阻滞作用;第二代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小剂量使用相对地阻滞心脏内β_1受体;第三代如色利普洛尔。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 临床应用 普萘洛尔 烯丙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传导阻滞
2
作者 闫明洲 陈大勇 《中国乡村医生》 1995年第6期24-25,共2页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个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激动由心房向心室传导过程中,传导速度延缓(Ⅰ°AVB)或部分(Ⅱ°AVB)甚至全部(Ⅲ°AVB)激动不能下传的现象,为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个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激动由心房向心室传导过程中,传导速度延缓(Ⅰ°AVB)或部分(Ⅱ°AVB)甚至全部(Ⅲ°AVB)激动不能下传的现象,为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心电图学通常将AVB分为三度:Ⅰ°AVB(房室传导延迟);Ⅱ°AVB(不完全性房室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莫氏Ⅰ型(Ⅱ°Ⅰ型、文氏现象)及莫氏Ⅱ型(Ⅱ°Ⅱ型);Ⅲ°AVB(完全性AVB)。根据希氏束电图可确定AVB部位,Ⅰ°AVB在希氏束以上阻滞者(如房室结内)占34%,Ⅱ°Ⅰ型在希氏束以上阻滞者占73%,Ⅱ°Ⅱ型在希氏束内或希氏束下阻滞者占2/3,Ⅲ°AVB在希氏束以下阻滞者占86%。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病因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