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激性防御反应过程中脑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的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金玉祥 陈嘉峰 +2 位作者 胡波 韩立春 王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2,共4页
本实验采用 NADPH-d方法研究发现 :在应激的早期 ( 1~ 6d)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大脑皮质、基底前脑、纹状体、间脑和脑干内出现的部位增多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增多 ;而在应激的晚期 ( 9d以后 )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 本实验采用 NADPH-d方法研究发现 :在应激的早期 ( 1~ 6d)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在大脑皮质、基底前脑、纹状体、间脑和脑干内出现的部位增多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增多 ;而在应激的晚期 ( 9d以后 )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出现的部位及数量明显减少。提示在慢性应激的早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 ,合成一氧化氮的能力增强 ;而在应激的晚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一氧化氮合酶 NADPH-D 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内毒素性发热时不同脑区cAMP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邢德君 杜葵琴 +2 位作者 计国义 孙连坤 祝世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给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大鼠ET性发热时不同脑区组织cAMP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在发热高峰时与对照组比较,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P<0.01)... 给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大鼠ET性发热时不同脑区组织cAMP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在发热高峰时与对照组比较,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P<0.01),并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827);丘脑下部AC活性也显著增强(P<0.001),也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774)。脑干AC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与体温变化无正相关关系(r=0.203),cAMP含量也无明显变化。脑皮质cAMP含量和AC活性均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显示:ET可能是通过共同信息物质——内生致热原(EP),以一定方式作用于丘脑下部视前区神经元的细胞膜内AC,使其活化作用于ATP,使ATP分解生成cAMP,从而使局部cAMP含量增加,再通过某种方式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发热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细胞对卡氮芥、威猛联合的敏感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商战平 高玲 +3 位作者 刘潇 祝世功 朱晓波 赵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54-855,共2页
目的 :观察卡氮芥 (BCNU)、威猛 (Vm - 2 6 )及尼莫地平 (NIM)联合应用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探讨联合用药剂量与胶质瘤细胞敏感性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方法 :采用MTT法进行活细胞数测定及 [3H]-TdR掺入法观察药物对... 目的 :观察卡氮芥 (BCNU)、威猛 (Vm - 2 6 )及尼莫地平 (NIM)联合应用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探讨联合用药剂量与胶质瘤细胞敏感性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方法 :采用MTT法进行活细胞数测定及 [3H]-TdR掺入法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比较胶质瘤细胞对BCNU、Vm2 6及NIM单独使用、联合使用的敏感性。结果 :BCNU、Vm - 2 6和NIM联合使用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可达 97.0 4% ,明显高于BCNU加NIM的抑制效果 (P <0 .0 1) ,也明显高于Vm - 2 6、NIM联合的抑瘤效果 (P <0 0 1)。同时BCNU、Vm - 2 6的浓度降低至单独使用的 1/ 10 - 1/ 10 0。结论 :BCNU、Vm - 2 6及NIM联合用药对肿瘤细胞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且具有抑制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联合用药 卡氮芥 威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缰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和压力感受性刺激的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华 华树成 +1 位作者 房家智 王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9-182,共4页
作者曾证明缰核引起的痛觉改变和心血管活动密切相关。本实验向静脉内冲击式注射新福林(1~2mg/kg)引起动脉血压迅速短暂升高、以刺激压力感受器,用玻璃微电极观察和记录了缰核神经元放电对压力感受性刺激和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证明... 作者曾证明缰核引起的痛觉改变和心血管活动密切相关。本实验向静脉内冲击式注射新福林(1~2mg/kg)引起动脉血压迅速短暂升高、以刺激压力感受器,用玻璃微电极观察和记录了缰核神经元放电对压力感受性刺激和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证明缰核一些神经元可接受压力感受性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并且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单位,多对压力感受性刺激也有反应。即痛敏单位对压力感受性刺激主要呈兴奋反应(75%),而抑制单位对其呈抑制反应(63%)。侧脑室注入吗啡后,缰核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发生明显改变,同时对压力感受性刺激反应也改变。压力感受性兴奋单位或抑制单位对压力感受性刺激反应均增强,并伴有血压降低。提示吗啡加强缰核心血管反应神经元的活动与血压降低有关。说明缰核神经元可汇聚这两种不同性质刺激的传入信息,同时表明这种与痛和心血管反应有关神经元可能参与防御性心血管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放电 压力感受性刺激 伤害性刺激 缰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缰核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绍年 王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缰核(Habenular nucleus、Hb)是脑中古老的结构之一、位于松果体柄前部的两侧,曾被称为“松果体脚(Pineal peduncle)”、也被叫做“缰神经节(Habenular ganglion)”。有关Hb的发生、纤维联系、组织结构、递质和受体的资料很多、下面分... 缰核(Habenular nucleus、Hb)是脑中古老的结构之一、位于松果体柄前部的两侧,曾被称为“松果体脚(Pineal peduncle)”、也被叫做“缰神经节(Habenular ganglion)”。有关Hb的发生、纤维联系、组织结构、递质和受体的资料很多、下面分别加以叙述。一、Hb的发生和比较解剖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种系发生中,脑一出现,就有了Hb,因此Hb堪称为脑的古老结构。最低等的脊椎动物一圆口动物已有Hb,这种动物具有发达的嗅功能,Hb非常显著,所以人们一直认为Hb多与嗅觉有关。圆口动物Hb的特点是,左右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很发达的松果体的纤维投射到右侧Hb,而较小的旁松果体的纤维投射到左侧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缰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鼠下丘脑室旁核CRF免疫反应神经元与NPY、ACTH、SOM神经元间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松云 王健春 +4 位作者 章建邦 郭力达 高振平 宋玉良 戴桂林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429-430,共2页
本研究应用双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了大白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神经元的分布,以及与神经肽(NPY)、ACTH和生长抑素(SOM)等肽能神经元间的关系。提示这些神经肽系统可在PVN选择性地刺激CRF神经元。
关键词 丘脑下室旁核 免疫学 神经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孤束核内对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引起的心血管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欧阳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本研究观察了糖皮质激素自身在孤束核(NTS)内的心血管效应,以及它在NTS内对NANPY诱导的心血管活动变化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大剂量地塞米松(Dex)在大鼠NTS内能很快导致血压下降,血清中NO浓度升高。小剂... 本研究观察了糖皮质激素自身在孤束核(NTS)内的心血管效应,以及它在NTS内对NANPY诱导的心血管活动变化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大剂量地塞米松(Dex)在大鼠NTS内能很快导致血压下降,血清中NO浓度升高。小剂量Dex在NTS内能很快抑制NANPY在NTS内诱导的心血管效应,并维持较长时间。表明Dex对NANPY在NTS诱导的心血管效应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基因和非基因两种途径参与。进一步分析它的非基因机制发现这种快速抑制作用与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无关,而是通过兴奋GABAA受体,降低减压反射;或者降低α2受体的敏感性,抑制NO的形成;或者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以影响它们对NANPY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孤束核 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性发热时大鼠脾细胞增殖反应及IL-1、IL-2活性测定
8
作者 李文 杜葵琴 +2 位作者 康劲松 路秀英 常雅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22-424,共3页
本实验用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endotoxin,ET)复制发热模型。动物注射ET后80min体温上升达高峰(0.97±0.21℃),立即处死动物,检测大鼠脾细胞增殖反应IL-1、IL-2活性。实验结果如下:(1)... 本实验用大鼠腹腔注射内毒素(endotoxin,ET)复制发热模型。动物注射ET后80min体温上升达高峰(0.97±0.21℃),立即处死动物,检测大鼠脾细胞增殖反应IL-1、IL-2活性。实验结果如下:(1)ET性发热时大鼠脾细胞在无丝裂原的作用下 ̄3H-TdR掺入的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ET组大鼠脾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的反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3)ET组大鼠脾细胞产生IL-1,IL-2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内毒素 白细胞介素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鼠输精管神经肽样神经元的分布
9
作者 李松云 戴桂林 +1 位作者 宋玉良 高振平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548-550,共3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观察了大白鼠输精管神经肽(NPY)样免疫反应神经元。NPY样免疫反应神经元位于大白鼠输精管粘膜固有层内。免疫反应细胞体多为椭圆形,少数圆形。免疫反应产物呈颗粒状分布于细胞质中。讨论了NPY与去甲肾上腺素共...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观察了大白鼠输精管神经肽(NPY)样免疫反应神经元。NPY样免疫反应神经元位于大白鼠输精管粘膜固有层内。免疫反应细胞体多为椭圆形,少数圆形。免疫反应产物呈颗粒状分布于细胞质中。讨论了NPY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存于大白鼠输精管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及其相互生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 神经元 输精管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内毒素性发热时不同脑区组织cAMP含量的变化
10
作者 孙连坤 杜葵琴 +1 位作者 计国义 郭中钰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8-20,共3页
本实验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分别复制大鼠、家兔ET性发热模型,观察大鼠与家兔不同脑区组织(脑皮质、脑干、丘脑下部)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家兔ET性发热时,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且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脑皮质、... 本实验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分别复制大鼠、家兔ET性发热模型,观察大鼠与家兔不同脑区组织(脑皮质、脑干、丘脑下部)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家兔ET性发热时,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且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脑皮质、脑干cAMP含量未见明显变化。作者推论:大鼠、家兔ET性发热都是由于丘脑下部cAMP含量增加所致,丘脑下部cAMP含量变化是体温波动的原因之一。cAMP可能是一重要的中枢性发热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内毒素 环-磷酸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