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MRI诊断及转移趋势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武彦昭 熊晨 +4 位作者 施惠晶 周长华 梁冰锋 薛伟彩 王士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666-1668,共3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MRI成像特点及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选取甲状腺癌患者43例,术前均行颈部MRI检查,标记可疑转移淋巴结,按颈部分区定位。同期行颈清扫术并将淋巴结分区送病理检查,MRI标记的可疑淋巴结做病理对照,记...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MRI成像特点及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选取甲状腺癌患者43例,术前均行颈部MRI检查,标记可疑转移淋巴结,按颈部分区定位。同期行颈清扫术并将淋巴结分区送病理检查,MRI标记的可疑淋巴结做病理对照,记录术后颈清扫标本中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其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MRI标记阳性淋巴结210枚,术后病理证实194枚,阳性率为92.4%。手术标本中阳性淋巴结285枚,病理证实的MRI标记阳性的淋巴结占手术标本中阳性淋巴结的比例为68%(194/285);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Ⅱ、Ⅲ、Ⅳ、Ⅴ、Ⅵ区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Ⅵ区的阳性率最高,在Ⅴ区的阳性率最低。结论(1)MRI对转移淋巴结的鉴别有较高的灵敏度,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2)颈Ⅵ区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的重要部位,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无论有无颈部淋巴转移,对颈Ⅵ区进行清扫十分必要。(3)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为多分区分布,Ⅱ、Ⅲ、Ⅳ、Ⅵ区为主要的转移部位;对cN+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进行包括Ⅱ、Ⅲ、Ⅳ、Ⅴ、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改良性颈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大鼠出、入肺血、肺组织及心室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1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军英 田凯峰 +4 位作者 高冬梅 刘颖 勾玲燕 付雅惠 唐朝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476-1479,共4页
目的和方法 :采用放免法观察常压间断缺氧大鼠出、入肺血和肺及心室肌组织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 - 1(ET - 1)的含量变化 ,并分析其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和右心肥大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正常大鼠入肺血CGRP含量显... 目的和方法 :采用放免法观察常压间断缺氧大鼠出、入肺血和肺及心室肌组织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 - 1(ET - 1)的含量变化 ,并分析其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HPH)和右心肥大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正常大鼠入肺血CGRP含量显著高于出肺血 ,而ET - 1含量和ET - 1/CGRP比值则显著低于出肺血 (P <0 0 1) ;随缺氧时间的延长 ,缺氧大鼠出肺血CGRP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5 ) ,与其肺动脉平均压 (mPAP)呈正相关 ,而ET - 1/CGRP比值则明显降低 (P <0 0 5 ) ,与其mPAP呈负相关 (r=- 0 896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缺氧大鼠入肺血及肺组织匀浆中CGRP和ET - 1的含量及ET - 1/CGRP比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至缺氧 2 1d时入肺血的 3项指标均接近正常水平 ;缺氧 2 1d大鼠出肺血CGRP含量显著高于其入肺血 (P <0 0 5 )。结论 :结果提示肺内CGRP和ET水平的失调在慢性HPH和右心肥大发生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1 内皮缩血管肽1 缺氧 肺动脉高压 右心肥大 肺血 肺组织 心室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例大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腹腔镜术后的临床结局及随访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元昀 王海波 付红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24-1124,共1页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cellular uterine leiomyoma,CUL)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1],很多学者认为其在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上与普通的子宫平滑肌瘤很难区分,最终诊断需靠术后的病理检查确诊。近年来随着微创技...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cellular uterine leiomyoma,CUL)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子宫交界性平滑肌瘤[1],很多学者认为其在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上与普通的子宫平滑肌瘤很难区分,最终诊断需靠术后的病理检查确诊。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多数子宫肌瘤手术都被腹腔镜取代,但是由于腹腔镜的使用往往破坏了标本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 腹腔镜 随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陈砚凝 梁冰锋 +2 位作者 刘爽 杨慧钗 王小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1824-1826,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1992—2002年收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手...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1992—2002年收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手术切除患者169例,经复查存档切片及病理诊断无误后,再选取相应的存档蜡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确诊为消化道间质瘤1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PDGFR-α、PDGFR-β及CD117的表达情况,并与56例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1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PDGFR-α表达阳性者73例,表达阳性率为64.60%,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PDGFR-α、CD117的表达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患者的PDGFR-α、PDGFR-β及CD117的表达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GFR-α联合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特别是对一些CD117表达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不能作为胃肠道间质瘤分化程度的评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