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举举 刘晓娟 +2 位作者 敏正龙 王建宏 班文斌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5,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法,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兰科植物27属58种,是甘肃省兰科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地区,其中,虾脊兰属(Calanthe R.Br.)和杓兰属(Cy... 采用野外调查法,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兰科植物27属58种,是甘肃省兰科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地区,其中,虾脊兰属(Calanthe R.Br.)和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为保护区兰科植物的优势属。兰科植物以地生兰为主,共21属52种,分别占保护区兰科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7.8%和89.7%,腐生兰和附生兰较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15种,占保护区兰科植物总种数的25.9%;中国特有种22种,占保护区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7.9%;易危等级及以上(19种)和易危等级以下(39种)兰科植物分别占保护区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2.8%和67.2%。保护区兰科植物在水平分布上以铁楼藏族乡的种类最为丰富(35种),占保护区兰科植物总种数的60.3%;在垂直分布上以海拔(1400,1800]m内的种类最为丰富(31种),高海拔区域的种类较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丰富,中国特有种丰富,保护区生境条件更适宜地生兰生长;兰科植物属级分化明显,水平分布广泛但不均匀,且垂直分布明显。保护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种类与受威胁兰科植物种类重合度较高,亟需开展针对保护区受威胁兰科植物种类的就地保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物种多样性 分布特征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兴明 常亚鹏 +2 位作者 汪红 赵传燕 杨文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目的】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量化分析研究区大熊猫的生境特征。【方法】通过大熊猫痕迹点与研究区地形因子、植被类型、主食竹和河流分布图叠加,得出大熊猫分布区与物理环境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的关系.将居... 【目的】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量化分析研究区大熊猫的生境特征。【方法】通过大熊猫痕迹点与研究区地形因子、植被类型、主食竹和河流分布图叠加,得出大熊猫分布区与物理环境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的关系.将居民点进行缓冲分析,与大熊猫痕迹点叠加,分析大熊猫与人类活动因素(居民点)的关系。【结果】研究得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活动范围多在海拔1 600~2 900 m之间,痕迹点在坡度较缓(<5°)和无坡向的区域出现较多,生境中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针阔叶混交林,该类型占全区域总面积的30.09%,主食竹为缺苞箭竹和青川箭竹.92.14%的痕迹点落在距水源地700 m以内的范围中,明显回避有干扰的区域,远离居民点(>3 500 m的缓冲区)。【结论】研究结果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境 大熊猫痕迹点 叠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种水鸟新记录
3
作者 黄映红 赵英 +3 位作者 马娜 张晓怡 冯晓斌 易琛娟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93-96,F0003,共5页
报道了8种白水江保护区鸟类新纪录,分别为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黄脚银鸥Larus cachinnans、赤嘴潜鸭Netta rufina、凤头鸊鷉Podiceps cristatus、鸳鸯Aix galericulata、罗纹鸭Mareca falcata、琵嘴鸭Anas clypeata和中华秋沙... 报道了8种白水江保护区鸟类新纪录,分别为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黄脚银鸥Larus cachinnans、赤嘴潜鸭Netta rufina、凤头鸊鷉Podiceps cristatus、鸳鸯Aix galericulata、罗纹鸭Mareca falcata、琵嘴鸭Anas clypeata和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其中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鸳鸯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赤嘴潜鸭、黄脚银鸥、琵嘴鸭、罗纹鸭、凤头鸊鷉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考虑原有分布区、记录时间和居留型,推测黄脚银鸥为白水江保护区迁徙过境迷鸟;凤头鸊鷉、鸳鸯为冬候鸟;罗纹鸭、琵嘴鸭为迁徙过境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保护区 水鸟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琼 龚大洁 +1 位作者 张可荣 许颖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9-332,共4页
2006年7~8月对甘肃白水江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本次调查共采得两栖爬行动物标本49种,隶属于13科4目。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65种,其中两栖动物28种,隶属于8科2目;爬行动物37种,隶属于11科3目。... 2006年7~8月对甘肃白水江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本次调查共采得两栖爬行动物标本49种,隶属于13科4目。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65种,其中两栖动物28种,隶属于8科2目;爬行动物37种,隶属于11科3目。其区系组成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79.63%,古北界成分占14.28%。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根据资源特点,提出了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可持续保护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爬行动物 资源调查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护林营造技术及建议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培斌 靳继军 《甘肃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58-60,共3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长防林体系建设应走全面治理、综合发展的道路 ,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中心 ,与天保工程相结合 ,逐步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在营造技术上 ,注意立地条件类型及适生树种的配置 ,注意林种、树种的优化组合 ,尤...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长防林体系建设应走全面治理、综合发展的道路 ,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中心 ,与天保工程相结合 ,逐步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在营造技术上 ,注意立地条件类型及适生树种的配置 ,注意林种、树种的优化组合 ,尤其要掌握在贫瘠荒坡和侵蚀沟上的造林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防护林 营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兴明 常亚鹏 +2 位作者 赵传燕 戎战磊 杨文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7-543,550,共8页
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统计方法,利用11个全球气候模式,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四种排放情景下预估研究区21世纪中叶和末期气温和降水,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探讨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 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统计方法,利用11个全球气候模式,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四种排放情景下预估研究区21世纪中叶和末期气温和降水,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探讨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当前(1950-2000年)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在约2050年,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平均气温增加量分别为1.78、2.11、1.82和2.71℃,降水量分别增长4.58%、5.70%、0.80%和3.75%;到2070年,4种情景下平均气温增加量分别为1.76、2.56、2.60和3.95℃,降水量分别增长6.56%、7.88%、2.57%和7.55%.在2050年和2070年,无论哪种典型浓度路径,研究区的气温和降水都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典型浓度路径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种鸟类新纪录 被引量:4
7
作者 滕继荣 何礼文 +3 位作者 李宏飞 冯小斌 王建宏 张晓怡 《甘肃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22-25 2 63,共6页
几年来,笔者在野外工作和群众救护过程中记录到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各类鸟类实体124种,通过对比发现其中有鹰雕、白腰文鸟为甘肃省新纪录,灰斑鸠、蓝鵐、大鵟、游隼、黑鹳、黄颈拟蜡嘴雀、秃鹫、白骨顶鸡、红嘴鸥、褐冠山雀等10种为保护区... 几年来,笔者在野外工作和群众救护过程中记录到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各类鸟类实体124种,通过对比发现其中有鹰雕、白腰文鸟为甘肃省新纪录,灰斑鸠、蓝鵐、大鵟、游隼、黑鹳、黄颈拟蜡嘴雀、秃鹫、白骨顶鸡、红嘴鸥、褐冠山雀等10种为保护区新纪录,并见到兀鹫实体,为保护区文献记载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 鸟类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概况及保护策略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可荣 黄华梨 杨文云 《甘肃林业科技》 2002年第2期19-22,50,共5页
概述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 6个生态系统 ,认为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 ,占甘肃省物种多样性的 61 .89% ,占中国物种多样性 1 0 .39%左右 ,物种多样性表明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论述了该区生物多样性具有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形势 。
关键词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种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华梨 《甘肃林业科技》 1999年第4期16-21,共6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43个(含栽培5个),占保护区总属数的5.29%。它们分别属于35科(占25.74%),含57种及变种(包括栽培6种,占3.14%)。其中乔木14种(常绿1种、落叶13种),灌木9种(常绿2种、落叶7种),藤本7种(草质1种、木质6...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43个(含栽培5个),占保护区总属数的5.29%。它们分别属于35科(占25.74%),含57种及变种(包括栽培6种,占3.14%)。其中乔木14种(常绿1种、落叶13种),灌木9种(常绿2种、落叶7种),藤本7种(草质1种、木质6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1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2种,草本24种。在全区广布的有1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 种子植物 特有属 特有种 中国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进展——为纪念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50周年而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滕继荣 黄华梨 《甘肃林业科技》 2006年第4期40-42,60,共4页
全面论述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历史,有关大熊猫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对今后大熊猫研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计划提出了相应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白水江 大熊猫 研究 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S”技术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作用
11
作者 滕继荣 黄华梨 +1 位作者 舒玉平 李宏飞 《甘肃林业科技》 2009年第1期76-78,共3页
针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数据、信息管理利用现状,介绍了"3S"技术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应用方法,阐述了"3S"技术在管理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3S”技术 白水江 管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猫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礼文 杨晓彤 +4 位作者 滕继荣 王钧亮 李晟 肖凌云 黄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分别被评估为近危(NT)和濒危(EN),野外种群状况不明。金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栖息地类... 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分别被评估为近危(NT)和濒危(EN),野外种群状况不明。金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栖息地类型多样,从低地雨林到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杜鹃林都有分布,但其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金猫的分布区北缘,为了深入了解该物种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栖息地选择策略,本研究汇总了2016—2019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中的金猫记录(共计292次独立探测,117个记录点位),结合海拔、坡向、坡度、距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公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7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45.90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各保护站管理片区的核心区、北部红土河片区和碧口片区相接部分核心区,南北两区域之间被白龙江和212国道及大面积人居点隔断。模型响应曲线显示,保护区内的金猫倾向于选择靠近河流远离道路的区域,在海拔2400 m附近分布概率最高,与模型预测出的最适土地利用类型常绿针叶林区域重合。根据研究结果,制约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并导致分布区域片段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天然河流,还有道路等人为活动。未来我们会更深入地探究不同类型人类干扰对金猫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多种方法,探究该地区金猫的食性组成、活动节律、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等生态学基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山山脉 金猫 红外相机 栖息地 MAXENT 物种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兽冲突现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乔明 侯平 黄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0-648,共9页
为了解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兽冲突现状,为自然保护区解决人兽冲突提供建议,2021年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周边社区人兽冲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野猪(Sus scrofa)和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是保护区内人兽... 为了解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兽冲突现状,为自然保护区解决人兽冲突提供建议,2021年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周边社区人兽冲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野猪(Sus scrofa)和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是保护区内人兽冲突涉及的主要野生动物;玉米(Zea mays)是最常被破坏的农作物;还发生多起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的安全。在防护措施上,主要以社区居民的围网和警示性伪装物驱赶为主,防护效果较差。相关补偿政策由于资金缺乏大部分不能落实,影响了保护成效和自发保护的积极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冲突 白水江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尾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14
作者 滕继荣 黄华梨 +2 位作者 龚大洁 李晓鸿 李宏飞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29,133,共4页
2007年6月~2009年5月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尾两栖动物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了解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现存有尾两栖动物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和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的... 2007年6月~2009年5月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尾两栖动物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了解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现存有尾两栖动物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和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的分布状况和资源现状。分析了大鲵和文县疣螈栖息地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从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严格执法、加强社区发展项目和合理开发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 有尾两栖动物 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新增6种鸟类纪录
15
作者 黄映红 李仁洪 +1 位作者 侯平 何礼文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7-90,F0002,共5页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护时,在让水河区域首次记录6种鸟类。采用红外相机和目视观测法获取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领岩鹨Prunella collaris、栗腹歌鸲Larvivora brunnea及3种国家二级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护时,在让水河区域首次记录6种鸟类。采用红外相机和目视观测法获取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领岩鹨Prunella collaris、栗腹歌鸲Larvivora brunnea及3种国家二级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的影像证据。经文献比对及标本数据库核查,确认该6种均为保护区鸟类分布新纪录。本次发现拓展了秦岭南缘鸟类区系认知,为跨境候鸟迁徙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新纪录 白水江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滕继荣 黄华梨 +2 位作者 王建宏 李宏飞 韩波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3-656,共4页
采集了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2007~2009年监测数据的149个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利用SPSS软件对坡向、坡度、竹种盖度、竹子生长类型、竹子生长状况、海拔和水源7个生境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诸变量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坡度... 采集了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2007~2009年监测数据的149个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利用SPSS软件对坡向、坡度、竹种盖度、竹子生长类型、竹子生长状况、海拔和水源7个生境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诸变量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坡度、坡向、竹子生长状况、海拔、竹种盖度、竹子生长类型和水源,X^2适合度检验各生境变量内部不同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影响该区大熊猫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首先是以坡向和坡度为代表的地形因素,其次为以竹子生长状况、海拔、竹种盖度、竹子生长类型为代表的食物和隐蔽因素,水源对大熊猫活动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 大熊猫 生境特征变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藏酋猴的生态习性与资源现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涛 滕继荣 王洪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67,共3页
本文依据1996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和2 0 0 4年的实地调查结果,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藏酋猴的生态地理分布、资源现状、生态习性、威胁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2 0 0 4年调查结果表明:藏酋猴现仅分布于该区摩天岭北麓,... 本文依据1996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和2 0 0 4年的实地调查结果,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藏酋猴的生态地理分布、资源现状、生态习性、威胁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2 0 0 4年调查结果表明:藏酋猴现仅分布于该区摩天岭北麓,以刘家坪、店坝、范坝、碧口、肖家等乡镇为中心的狭长地带;栖息地面积为117km2 ,个体数量为2 2 8±5 2只。与1996年调查结果相比较,藏酋猴的个体数量、栖息地面积及分布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数量及栖息地面积减少;分布区向西迁移。社访调查发现,周边社区人口增加,保护区内人类经济活动频繁,是导致藏酋猴数量和栖息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保护 白水江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竹类害虫名录初报(二)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洪建 李萍 +1 位作者 高永德 袁明 《甘肃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12-16,共5页
1997~ 2 0 0 1年调查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竹类的害虫 ,共采集标本约 1 0 0 0个 ,经鉴定计有 2 0种 ,隶属于 6目 44科 ,其中 69种竹类害虫属甘肃省新纪录。记录了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害虫 2 7科 1 1
关键词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竹类 害虫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麦吊云杉群落类型与垂直格局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建宏 许闰 +1 位作者 吴俊成 尹峰 《甘肃林业科技》 2006年第4期10-13,共4页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带(21130—2900m)主要的建群种之一。以第3次大熊猫调查植被数据为基础,以树种重要值为指标,分析了白水江保护区麦吊云杉群落的结...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带(21130—2900m)主要的建群种之一。以第3次大熊猫调查植被数据为基础,以树种重要值为指标,分析了白水江保护区麦吊云杉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麦吊云杉群落按乔木重要值的大小可划分为10个亚群系,其中与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形成的混交林分布最广;麦吊云杉的主要伴生树种为糙皮桦和红桦,其次为铁杉(Tsuga chinensis)、岷江冷杉(Abies chensiensis)、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泡花树(Meliosma dilleniifolia)、华山松(Pinus armandi)等;麦吊云杉群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的递变规律是由与温性针阔叶树种华山松、铁杉、糙皮桦、红桦等组成的亚群系向与寒温性针叶树冷杉等形成亚群系递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保护区 麦吊云杉 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竹类害虫名录初报(一)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洪建 李苹 +1 位作者 高荣德 袁明 《甘肃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21-24,共4页
1997~ 2 0 0 1年调查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竹类害虫 ,共采集标本约 10 0 0余个 ,经鉴定计有 2 0 4种 ,隶属于 6目 4 4科 ,其中 6
关键词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竹类害虫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