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的起源利用和保护
1
作者 HH班巴洛夫 祖文辰 赵红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高度地概括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泥炭沼泽的影响,亦研究了白俄罗斯泥炭沼泽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 白俄罗斯 沼泽地 利用 保护 泥炭沼泽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冗余机械臂可操作性的改进动态运动基元方法
2
作者 李臻恺 付明磊 +2 位作者 姜国栋 刘锦元 Uladzislau Sychou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针对动态运动基元方法(DMP)在轨迹规划时忽略关节运动学约束,导致机械臂灵活度下降、轨迹跟踪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操作性的改进版DMP(M-DMP)。该方法首先通过数值解确定冗余机械臂当前的可操作性梯度,并分别从末端速度分量和零... 针对动态运动基元方法(DMP)在轨迹规划时忽略关节运动学约束,导致机械臂灵活度下降、轨迹跟踪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操作性的改进版DMP(M-DMP)。该方法首先通过数值解确定冗余机械臂当前的可操作性梯度,并分别从末端速度分量和零空间分量调整动态运动基元的外力耦合项。然后设计了动态参数,能够自适应调节外力耦合项大小,保证机械臂运行时的灵活度。其次为解决原方法无法避障,以及避障过程中可能出现灵活度降低的问题,利用指数函数优化势力场后,将其与M-DMP结合实现避障。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M-DMP的稳定性。最后在多种场景下进行仿真和实物实验,结果表明M-DMP方法在避开障碍物的同时,降低了53.56%的轨迹跟踪误差,并将可操作性提高了2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学习 动态运动基元 可操作性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动态环境的视觉惯性定位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明磊 卫宁伟 +5 位作者 金宇强 张文安 张逸婷 刘彪 PRAKAPOVICH Ryhor SYCHOU Uladzislau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针对传统的视觉惯性里程计在动态环境下定位精度低和系统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动态环境的视觉惯性定位方法。首先,利用语义分割提取环境中的语义信息,借助环境先验信息识别出动态物体。同时,采用深度生成网络对动态物体区域进行背... 针对传统的视觉惯性里程计在动态环境下定位精度低和系统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动态环境的视觉惯性定位方法。首先,利用语义分割提取环境中的语义信息,借助环境先验信息识别出动态物体。同时,采用深度生成网络对动态物体区域进行背景修复,生成只包含静态场景的图像,并将生成的图像用于后续的特征提取和跟踪,以减弱动态物体的影响。后端构建了紧耦合的图优化模型,将视觉数据与IMU数据相互融合,在滑动窗口中以非线性优化的方式估计位姿。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动态物体对定位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视觉惯性里程计 动态场景 区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焊接全状态频率跟踪算法
4
作者 姚震 罗子伦 +4 位作者 刘凯捷 丁荣杰 莫毅强 何建 乌斯别斯基·亚历山大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7,共8页
超声金属焊接负载重且变化剧烈,易导致换能器出现无阻性点和电源频率误跟踪。基于梅森等效模型,提出一种能同时计算出谐振频率与反谐振频率,避免误跟踪的全状态频率跟踪算法。存在阻性点时,利用3个不同发波频率及其对应的相位差,算出跟... 超声金属焊接负载重且变化剧烈,易导致换能器出现无阻性点和电源频率误跟踪。基于梅森等效模型,提出一种能同时计算出谐振频率与反谐振频率,避免误跟踪的全状态频率跟踪算法。存在阻性点时,利用3个不同发波频率及其对应的相位差,算出跟踪目标频率;当换能器处于无阻性点状态时,把跟踪目标变为相位差最小点,从而实现全状态频率跟踪。通过仿真软件对算法进行仿真,算法能有效避免误跟踪。焊接试验结果表明,能较易实现谐振频率和反谐振频率的频率跟踪,在无阻性点的工况下焊接过程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跟踪 全状态控制 误跟踪 超声电源 超声金属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约束的无监督单目视觉里程计
5
作者 计志威 刘安东 +5 位作者 付明磊 孙虎 张文安 金锦峰 Ryhor Prakapovich Uladzislau Sychou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5-1554,共10页
针对视觉里程计易受到动态物体及遮挡因素影响导致的位姿估计准确度低、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约束的无监督视觉里程计算法。首先通过最小重投影误差方法处理了大范围场景中的前景遮挡,考虑到现实场景中的运动物体影响,结合... 针对视觉里程计易受到动态物体及遮挡因素影响导致的位姿估计准确度低、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约束的无监督视觉里程计算法。首先通过最小重投影误差方法处理了大范围场景中的前景遮挡,考虑到现实场景中的运动物体影响,结合光流估计设计了一种运动掩膜处理方法,有效剔除了场景中动态物体像素信息;其次,对于场景中的重复结构和均匀纹理区域,通过数据驱动从轨迹数据中学习车辆的行为模式,建立运动学约束,将车辆运动模型建模为多源时间序列回归模型,避免陷入局部解;最后,结合运动掩膜与运动学模型约束所设计的无监督深度学习框架,对单目相机运动位姿及场景深度进行同步估计,提高了位姿估计精度及模型适应性。在KITTI道路公开数据集和校园低速无人车平台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算法的位姿估计精度及深度估计精度优于目前主流无监督单目视觉里程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里程计 无监督学习 深度估计 位姿估计 运动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度梯度掺杂实现BiFeO_(3)薄膜自极化
6
作者 戴乐 刘洋 +6 位作者 高轩 王书豪 宋雅婷 唐明猛 DMITRY V Karpinsky 刘丽莎 汪尧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6,I0006,I0007,共10页
BiFeO_(3)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无铅铁电材料,与大多数传统铁电材料相比,它具有更大的极化和更高的居里温度,为高温应用提供了可能。受到衬底强烈的夹持效应、较大的矫顽场和漏电流的影响,BiFeO_(3)薄膜难以被极化。自极化是解决这一问题... BiFeO_(3)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无铅铁电材料,与大多数传统铁电材料相比,它具有更大的极化和更高的居里温度,为高温应用提供了可能。受到衬底强烈的夹持效应、较大的矫顽场和漏电流的影响,BiFeO_(3)薄膜难以被极化。自极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法。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在Pt(111)/Ti/SiO_(2)/Si衬底上生长了BiFeO_(3)薄膜,向上梯度薄膜(从衬底BiFeO_(3)过渡到薄膜表面Bi_(0.80)Ca_(0.20)FeO_(2.90))以及向下梯度薄膜(从衬底Bi_(0.80)Ca_(0.20)FeO_(2.90)过渡到薄膜表面BiFeO_(3))。通过细致地调控薄膜内部缺陷的定向分布形成内置电场,从而导致薄膜具有自极化特性。压电力显微镜结果表明:在BiFeO_(3)薄膜中,Ca的梯度方向可以调控自极化的方向。此外,类似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验证了薄膜的自极化是由Ca的浓度梯度掺杂导致。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氧空位的梯度分布导致的内置电场可能是造成自极化现象的原因。本研究为实现铁电薄膜的自极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并在以自极化的内置电场为驱动,提高光伏或光敏器件性能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极化 梯度掺杂 铁酸铋薄膜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食性鱼类对浅水水体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的影响:微综述 被引量:11
7
作者 梅雪英 Vladimir Razlutskij +4 位作者 Lars G.Rudstam Erik Jeppesen 唐雅丽 张修峰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674,共8页
浅水水体存在着强烈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耦合的结果决定着水生态系统关键特征.在缺少大型水生植物的浅水系统中,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是底栖-浮游生境耦合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但该过程受到杂食性鱼类的影响... 浅水水体存在着强烈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耦合的结果决定着水生态系统关键特征.在缺少大型水生植物的浅水系统中,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是底栖-浮游生境耦合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但该过程受到杂食性鱼类的影响.本文以浅水水体的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为切入点,综述了杂食性鱼类对浅水水体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作用的影响过程及机理.一般而言,杂食性鱼类有利于提高水层营养盐浓度,促进浮游藻类生长,降低水体透明度,不利于底栖藻类竞争,从而加速水体富营养化.但不同种类的杂食性鱼类(如底栖杂食性鱼类、偏植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偏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以及小型杂食性鱼类)因食性差异,对底栖-浮游生境耦合的影响机理不同,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各异;即便同一种杂食性鱼类也可因发育阶段不同对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人类活动、全球变暖以及富营养化等多重因子胁迫下杂食性鱼类在鱼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因此,杂食性鱼类对水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深远、复杂,值得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浮游生境耦合 杂食性鱼类 浅水水体 浮游藻类 底栖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热输入对渗氮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文生 高凤琴 +5 位作者 武彦荣 梁刚 张文斌 Uladzimir SENIUTS 石玗 Marat BELOTSERKOVSKY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6-124,共9页
目的提高Ti-6Al-4V钛合金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解决失效问题。方法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在纯氮气氛下对Ti-6Al-4V钛合金表面进行激光渗氮处理,研究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耦合作用下不同热输入对渗氮层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 目的提高Ti-6Al-4V钛合金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解决失效问题。方法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在纯氮气氛下对Ti-6Al-4V钛合金表面进行激光渗氮处理,研究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耦合作用下不同热输入对渗氮层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对渗氮层的物相组成、截面微观组织以及元素分布进行表征,采用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渗氮层截面硬度分布。结果不同热输入下Ti-6Al-4V钛合金氮化区域均生成TiN相,且含量随热输入的增大而增加,渗氮层厚度随热输入的增大呈近似直线增长。渗氮层组织由表及里依次由连续的TiN薄层、柱状晶、树枝晶和针状晶组成,使渗氮层内硬度随层厚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热输入的增大,树枝晶中粗枝晶的数量增加,渗氮层硬度也随之增加。然而当热输入较高(320 J/mm)时,渗氮层内产生大量的裂纹。结论利用激光气体氮化技术,控制热输入为210~275 J/mm时,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渗氮层,其表面成形良好、无裂纹,厚度约为413~517μm,近表层硬度较基材提高2.5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钛合金 激光渗氮 半导体激光器 热输入 渗氮层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位泥炭形成时代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冷雪天 王升忠 +1 位作者 王树生 С.Г.别林格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04-111,共8页
以泥炭藓植物残体为主的高位泥炭,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佐证.其形成与湿润气候期密切相关.利用14C测年及古气候研究的有关成果,对中国东北与白俄罗斯高位泥炭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划分出几个重要的形成时期和阶段;探讨了它... 以泥炭藓植物残体为主的高位泥炭,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佐证.其形成与湿润气候期密切相关.利用14C测年及古气候研究的有关成果,对中国东北与白俄罗斯高位泥炭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划分出几个重要的形成时期和阶段;探讨了它与全新世气候期以及几次重要气候事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泥炭 古气候 湿润期 泥炭 形成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纤维对氨气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做华 田振邦 +6 位作者 黄伟庆 李龙 赵亮 段文杰 Alexandr Bildyukevich 王俊 李宾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3-1526,1532,共5页
采用吸附容量、交换容量、断裂强力、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化纤维(RPFC-Ⅰ纤维),并系统考察RPFC-Ⅰ纤维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氨气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且内部分子结构非常稳定... 采用吸附容量、交换容量、断裂强力、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化纤维(RPFC-Ⅰ纤维),并系统考察RPFC-Ⅰ纤维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氨气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RPFC-Ⅰ纤维对氨气具有良好的循环吸附再生性能且内部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在循环吸附再生21次过程中,RPFC-Ⅰ纤维对氨气的吸附容量为90.2~96.3 mg/g、交换容量为6.75~6.90 mmol/g、断裂强力为0.053~0.063 N,均未发生明显变化。RPFC-Ⅰ纤维具有吸附容量高、耐酸腐蚀性好、净化性能稳定、材料再生条件温和、可循环再生使用等优点,未来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纤维 RPFC-Ⅰ纤维 氨气 循环吸附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度主导铝合金表面304不锈钢涂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的演变行为 被引量:2
11
作者 成波 张新懿 +5 位作者 李文生 李旭强 张婷 马拉特·别洛茨科夫斯基 乌拉吉米尔·赛纽特 维克多·卓尼克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5-236,共12页
目的 评价不同沉积厚度对铝合金基体上304不锈钢涂层综合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在铝合金表面制备3种不同厚度(200、600、1 000μm)的304不锈钢涂层。利用附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显微硬度计、纳... 目的 评价不同沉积厚度对铝合金基体上304不锈钢涂层综合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在铝合金表面制备3种不同厚度(200、600、1 000μm)的304不锈钢涂层。利用附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仪、液压式万能试验机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涂层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残余应力、硬度分布、弹性模量、结合强度、弯曲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结果 304不锈钢涂层组织均匀、无裂纹,与基体结合良好。涂层主要由奥氏体相组成,其余为少量铁素体相和氧化物,且涂层中奥氏体晶粒相比粉末中发生晶粒细化。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孔隙率(C200≈0.5%、C600≈2.5%、C1000≈4.3%)、氧含量(C200≈2.4%、C600≈3.1%、C1000≈4.2%)增加,涂层残余压应力减小,显微硬度、弹性模量和结合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涂层断裂刚度与其厚度成正比,断裂时裂纹主要沿未熔颗粒边界和氧化物聚集区域萌生和扩展。在干摩擦条件下,304不锈钢涂层的摩擦系数约为0.6,与铝合金相比,摩擦过程更加稳定,耐磨性提高3倍。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涂层摩擦系数稳定性降低,磨损率增大,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和犁沟磨损为主。结论 与304不锈钢粉末相比,晶粒细化和残余压应力的存在致使涂层整体硬度提升。然而,随着涂层厚度增加,涂层中缺陷的增多以及残余压应力的减小又降低了涂层的综合性能。涂层断裂刚度与其断裂能有关,厚涂层体系具有更大的等效抗弯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304不锈钢涂层 超音速火焰 残余应力 三点弯曲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植物残体分解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燕 张晓萍 Η.Η.班巴洛夫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和野外条件下泥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探讨了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分50%,温度为30℃,弱碱性的实验条件下,泥炭植物残体分解得最快;不同的植物残体分解速度不同,灰藓分解得最快,其...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和野外条件下泥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探讨了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分50%,温度为30℃,弱碱性的实验条件下,泥炭植物残体分解得最快;不同的植物残体分解速度不同,灰藓分解得最快,其次是芦苇、针叶松、赤杨和棉花莎草,泥炭藓残体分解得最慢.野外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较实验条件慢,藓类植物的分解速率,野外较室内低30%~60%,其它植物低6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植物残体 分解速率 有机质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沼泽起源及其发育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则有 曹雨 +1 位作者 王铁林 H.H.班巴洛夫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88-96,共9页
通过对白俄罗斯别列金自然保护区与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典型泥炭沼泽的考察研究,从泥炭沼泽形成环境和泥炭层特征方面,详细地分析了道莫日里契科、萨弗斯克-莫赫和金川、哈尼四处泥炭沼泽的地表形态、植被类型以及泥炭剖面结构,泥炭... 通过对白俄罗斯别列金自然保护区与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典型泥炭沼泽的考察研究,从泥炭沼泽形成环境和泥炭层特征方面,详细地分析了道莫日里契科、萨弗斯克-莫赫和金川、哈尼四处泥炭沼泽的地表形态、植被类型以及泥炭剖面结构,泥炭类型等的异同性,提出泥炭沼泽形成实质是自然界中物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生物循环与地质循环过程中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同时,泥炭沼泽的形成还与两地区特有的冰川和火山作用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沼泽 起源 发育 沼泽 环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沼泽的形成环境与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冷雪天 С.Г.别林格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0-97,共8页
通过对中国东北、白俄罗斯以及西西伯利亚等地高位沼泽自然环境的剖析,探讨高位沼泽环境的控制因素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指出高位沼泽环境的形成,受控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因素,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高位沼泽 形成机制 沼泽 形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低温热解活化包覆超细金刚石及其抗氧化和分散稳定性
15
作者 李文生 黄晓龙 +3 位作者 成波 李建军 宋强 赛纽特·乌拉吉米尔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3-78,共6页
超细金刚石(UFD)粉体高温易氧化、分散稳定性差使其在高温、溶液等环境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采用硅低温热解-活化-包覆复合工艺实现了超细金刚石表面包覆改性,成功制备了具有纳米尺度核-壳结构的UFD/Si复合粉体。用拉曼和透谢电镜分... 超细金刚石(UFD)粉体高温易氧化、分散稳定性差使其在高温、溶液等环境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采用硅低温热解-活化-包覆复合工艺实现了超细金刚石表面包覆改性,成功制备了具有纳米尺度核-壳结构的UFD/Si复合粉体。用拉曼和透谢电镜分别表征了包覆粉末石墨化程度,探究包覆前后粉体的相成分,复合粉体形貌及包覆层厚度;用热重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合粉体在10%硫酸悬浮液中的稳定静置时间分别测定UFD包覆前后的抗氧化性和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850℃时的原位热解反应使Si活化量充足,无定型硅层均匀包裹着金刚石颗粒呈椭球形,包覆层厚度为10~30 nm,物相主要为金刚石和无定型硅。核-壳结构的UFD/Si复合粉体具有抗高温氧化性,硅层阻隔了金刚石与氧气直接接触,其初始氧化温度较纯UFD从500℃提高到780℃,945℃时才被彻底氧化。包覆减少了金刚石表面的官能团,减弱了颗粒之间的吸附,包覆Si后的UFD粉体在10%稀硫酸悬浮液中的沉降时间较纯UFD提升了12 h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低温热解 核-壳结构 超细金刚石 抗高温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Si Nd∶YAG激光连续退火的数值计算
16
作者 傅仁武 陈朝 MarkevichMI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0-323,共4页
应用固相外延模型来模拟单晶Si的连续Nd∶YAG激光退火过程 ,在低功率密度连续激光退火下 ,用准静态模型模拟辐照区向非辐照区的径向传导散热。在数值计算中 ,应用部分线性法处理非线性非齐次热传导方程 ,得到相应的隐格式差分方程 ,再... 应用固相外延模型来模拟单晶Si的连续Nd∶YAG激光退火过程 ,在低功率密度连续激光退火下 ,用准静态模型模拟辐照区向非辐照区的径向传导散热。在数值计算中 ,应用部分线性法处理非线性非齐次热传导方程 ,得到相应的隐格式差分方程 ,再用追赶法求解隐格式差分方程 ,得出绝热边界条件下的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从而得出激光退火的再结晶厚度。当激光波长λ =1 0 6 μm、功率密度i0 =70 0W /cm2 ,预热温度T0=5 2 3K时 ,经过 0 7秒 ,表面温度度升到 12 90K左右 ,再结晶厚度约为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激光退火 固相外延 准静态模型 YAG激光器 热传导方程 隐格式差分方程 再结晶厚度 离子注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