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七子花群落特征与种群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东 宋帅帅 +6 位作者 吴浩 邓正群 史红文 宿秀江 李迪强 江明喜 魏新增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1,共7页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Rehder)为我国特有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植物名录。2022年8月,被认为在湖北消失115年的七子花,在谷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被重...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Rehder)为我国特有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植物名录。2022年8月,被认为在湖北消失115年的七子花,在谷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被重新发现。本研究以新发现的3个七子花种群(傅家寨、玉皇阁和李庙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境特征、伴生群落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受威胁因素。分布区的植被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以小叶鹅耳枥(Carpinus stipulata H.J.P.Winkl.)、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old&Zucc.)、七子花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为优势种。新发现种群共记录到151株七子花,基本都分布于海拔1000~1300 m的山脊或崖壁上。七子花的大小级结构图呈纺锤型,表明新发现种群为衰退型,实生苗更新不足。新发现的151株个体中有137株(91%)产生萌蘖,共产生936个萌蘖,平均每株6.83个。大量的萌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苗的不足,使该物种能够占领其生态位,利于种群的维持。新发现种群位于偏远山区的山脊和崖壁上,人为干扰较小,因此可以推测内因是其种群衰退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对周边区域开展更大规模的调查,同时采用包括就地保护、人工扩繁、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在内的整合保护计划加强对七子花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特有种 七子花 种群大小级结构 重新发现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现状和发展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富 向珍宝 何建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9期47-47,共1页
以湖南白云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当前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
关键词 白云山 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救护 现状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8
3
作者 宿秀江 何建军 +2 位作者 薛亚东 刘芳 龙凤菊 《湖南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研究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机制,选取44块样方,利用TWINSPAN分类和典范对应分析,对白云山雉类分布及其与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雉类对TWINSPAN分类确定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生境选择倾向,白冠... 为研究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机制,选取44块样方,利用TWINSPAN分类和典范对应分析,对白云山雉类分布及其与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雉类对TWINSPAN分类确定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生境选择倾向,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与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选择4种以上的群落类型,而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选择尖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为优势种的群落,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选择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为优势种的群落,进一步通过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雉类的这种选择倾向依赖于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的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类 植物群落选择 对应分析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白云山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4
作者 黄超 王志伟 +3 位作者 何建军 田富 张志强 王德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7-204,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南省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以及鸟类多样性,查清重点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布地、生境等现状并完善保护区鸟类编目,为保护区鸟类保护工作提供思路。【方法】把整个保护区生境类型分类...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南省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以及鸟类多样性,查清重点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布地、生境等现状并完善保护区鸟类编目,为保护区鸟类保护工作提供思路。【方法】把整个保护区生境类型分类整合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农田村落、湿地等6大类;采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等实际调查法,根据不同生境共选取15条样线以及60台红外相机,记录物种个体数及生境类型,同时计算相关指标。【结果】1)通过分析,白云山保护区鸟类多样性指数大体呈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农田村落)>(灌丛)>(湿地)>(针叶林)趋势。同时比较季节变化下,不同生境之间的差异;2)通过群落相似性分析,得出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鸟类群落相似度最高,分别为0.89和0.80,湿地与针叶林鸟类群落相似度最低,分别为0.09和0.04;3)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居留型以及生态类群,得出保护区内东洋界鸟类(占16.84%)、广布种鸟类(占83.16%)、无古北界物种;留鸟(R)(占57.65%)、夏候鸟(S)(占20.41%)、冬候鸟(W)(占12.24%)、旅鸟(P)(占9.70%);鸣禽(占67.86%)、攀禽(占10.71%)、猛禽(占9.18%)、涉禽(占6.64%)、陆禽(占3.57%)、游禽(占2.04%)。【结论】湖南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丰富,以林栖鸟类为主,鸟类多样性指数整体较高且不同生境季节性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鸟类多样性 生境类型 多样性指数 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解释 被引量:21
5
作者 丛静 尹华群 +4 位作者 卢慧 宿秀江 杨敬元 李迪强 张于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35,共6页
研究神农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E.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单... 研究神农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E.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单峰分布格局;DCA二维排序图第1排序轴表达了植被以海拔梯度因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分布格局;CCA协变量矩阵偏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总体上可以对50.35%的植物多样性变异格局进行解释;CCA排序图表明第一轴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水平为0.936),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相关水平分别-0.714和-0.752),而CCA第2排序轴与土壤pH值负相关(相关水平为-0.775),表明这些因子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DCA排序 CCA排序 环境解释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4 位作者 丛静 陈展 卢慧 刘敏超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1-166,共6页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多解释其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假说和理论( Renaud et al.,2009)。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的海拔梯度分布规律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在海拔梯度分布格局上,土壤微生物是否与大型生物有着相似的分布规律仍没有得到较好的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Fierer et al.,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土壤微生物群落 神农架 磷脂脂肪酸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和环境解释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晓 丛静 +6 位作者 卢慧 蒋军 李广良 宿秀江 王秀磊 李迪强 张于光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125-133,共9页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不同气候带内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作者沿不同气候带选择了山西庞泉沟、山西历山、河南龙峪湾、湖北神农架以及湖...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不同气候带内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作者沿不同气候带选择了山西庞泉沟、山西历山、河南龙峪湾、湖北神农架以及湖南八大公山等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阔叶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CA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从暖温带的山西庞泉沟保护区依次向南到亚热带的湖南八大公山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呈增加的趋势。CCA和Partial Mantel Test分析都表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不同气候带上植物分布的显著因子。此外,影响暖温带庞泉沟和历山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影响亚热带神农架和八大公山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湿度、p H和土壤硫。因此,不同气候带上水热分配不均以及土壤养分存在的差异是影响不同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分布格局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发现夹竹桃科1新记录属2新记录种
8
作者 邓正群 李广良 +1 位作者 张婷 宿秀江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88-90,共3页
2017~2022年,项目组在湖北五峰后河、谷城南河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本底资源调查时,发现夹竹桃科黑鳗藤属的假木藤和秦岭藤属的青龙藤在湖北的新记录。
关键词 夹竹桃科 假木通 青龙藤 新记录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