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叶下珠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压西 郭树华 +1 位作者 齐珍元 张定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9-40,共2页
用重庆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观察广西叶下珠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用广西叶下珠治疗1月,检测用药前后血清中的DHBV DNA及转氨酶、肝组织病理等。广西叶下珠用药2周、1月能使血清DHBV DNA总体水... 用重庆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观察广西叶下珠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用广西叶下珠治疗1月,检测用药前后血清中的DHBV DNA及转氨酶、肝组织病理等。广西叶下珠用药2周、1月能使血清DHBV DNA总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停药后DNA滴度回升不明显。血清转氨酶检查及肝脏常规HE染色病理检查未发现叶下珠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损害。广西叶下珠在体内有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叶下珠 鸭乙型肝炎病毒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的福韦在鸭乙型肝炎模型及2.2.15细胞中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效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压西 黄爱龙 +1 位作者 郭晖 齐珍元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18-621,共4页
目的 :观察阿的福韦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的作用及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效果。方法 :采用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 ,用阿的福韦口服治疗 10天 ,检测用药前后血清中的DHBVDNA、DHBsAg ,并取肝脏样本提取总DNA ,作SouthernBlot分析... 目的 :观察阿的福韦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的作用及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效果。方法 :采用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 ,用阿的福韦口服治疗 10天 ,检测用药前后血清中的DHBVDNA、DHBsAg ,并取肝脏样本提取总DNA ,作SouthernBlot分析。此外 ,以 2 .2 .15细胞为靶细胞 ,给药后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和HBVDNA观察阿的福韦抗HBV效果。结果 :阿的福韦各剂量组用药后均能使血清中的DHBVDNA显著降低或极显著降低 (P <0 .0 5或P <0 .0 1) ,但停药后有DHBVDNA回升现象 ;用药前后DHBsAg无明显改变。肝组织SouthernBlot分析亦显示用药后肝脏中DHBVDNA有明显降低 ,停药后DHBVDNA反跳明显。大剂量阿的福韦加入细胞培养 12天 ,对HBsAg抑制率为 17.0 1% ,对HBeAg抑制率为 2 6 .80 % ,对HBVDNA抑制率为 2 6 .92 %。结论 :阿的福韦在鸭体内有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但停药后DHBVDNA有“反跳”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的福韦 鸭乙型肝炎病毒 动物模型 2.2.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石小枫 徐宁 +3 位作者 张丽旦 郭树华 刘杞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291-1295,共5页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死亡患者的原因,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科5年的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住院死亡病例115例,摘录每例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的采集选用明确...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衰竭死亡患者的原因,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科5年的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住院死亡病例115例,摘录每例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的采集选用明确诊断时的检查和死亡前的最后1次检查作为研究资料。结果:年龄平均45.7岁,男性103例;慢性重型肝炎89例;肝硬化20例;114例乙肝标志物阳性,其中12例重叠其它嗜肝病毒感染;110例病例中,HBeAg阳性有24例(24/110,21.8%),HBeAb阳性有61例(61/110,55.5%);85例病例中,HBVDNA定量>1×105copies/ml者有68例(68/85,80%),HBVDNA定量<1×105copies/ml者有17例(17/85,20%);入院时TBil、PTA、ALT分别为403.17±219.43、38.33±19.14、496.78±801.56;死亡时TBil、PTA、ALT分别为478.03±234.89、32.39±16.54、218.04±426.58。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病毒性肝炎肝衰竭病人主要以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为主,HBVDNA的活跃复制及病毒的变异对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寻求早期的抗病毒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应积极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衰竭 死亡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清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唐霓 黄爱龙 +2 位作者 齐珍元 郭树华 张定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阐明嗜肝病毒自然感染过程中病毒清除机理。方法 :7只 2~ 3月龄成年重庆麻鸭静脉接种 10~ 2 0mlDHBV阳性血清 (5× 10 8~ 1× 10 9genome) ,接种后每周采血检测外周血中DHBVDNA、DHBsAg和特异抗体的产生 ;感染后... 目的 :进一步阐明嗜肝病毒自然感染过程中病毒清除机理。方法 :7只 2~ 3月龄成年重庆麻鸭静脉接种 10~ 2 0mlDHBV阳性血清 (5× 10 8~ 1× 10 9genome) ,接种后每周采血检测外周血中DHBVDNA、DHBsAg和特异抗体的产生 ;感染后第10、35天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于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实验 ;第 5、30、6 0天取肝组织标本进行DHBVDNASouthern杂交、DHB sAg免疫组化及肝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DHBV感染成年鸭在 1~ 2w潜伏期后出现急性、一过性感染 ,感染高峰期肝内存在多拷贝的DHBV所有复制中间体形式 ,包括cccDNA。进一步分析显示病毒血症的消失是在快速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反应和高滴度特异抗体产生之后 ;与此同时 ,整个急性感染期间 ,肝细胞并无明显的损害。结论 :非细胞直接损伤机制在嗜肝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感染 病毒清除 动物实验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6
5
作者 鲁凤民 封波 +15 位作者 郑素军 蒋素贞 杨瑞锋 福军亮 纪冬 党双锁 鲁晓擘 陈红松 陈新月 任红 高志良 南月敏 徐小元 牛俊奇 张文宏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8-1274,共7页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其血清HBV DNA仍持续或间歇性地高于灵敏核酸试剂的检测下限。本文作者经讨论对低病毒血症(LLV)形成如下定义:持续性LLV,指对接受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的CHB患者,用灵敏的定量PCR方法至少连续检测2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均阳性,但<2000 IU/ml;间歇性LLV是指用灵敏的qPCR法至少连续检测3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为间歇性阳性,但<2000 IU/ml。诊断LLV应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和耐药突变的问题。LLV可能与NAs治疗下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对LLV发生后原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仍存在争议。综述了NAs治疗下LLV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了LLV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今后NAs经治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低病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稳定表达肝癌细胞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单晓亮 刘娇 +4 位作者 陈庆美 周帆 陈林林 权会琴 唐霓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3,共5页
旨在构建稳定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稳定细胞系Huh7-Core并进行初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HCV核心蛋白基因,通过酶切连接反应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载体pSEB-3Flag中,将重组质粒pSEB-3F-Core和辅助质粒pAmpho共转染Huh7细胞,经过Blas... 旨在构建稳定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稳定细胞系Huh7-Core并进行初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HCV核心蛋白基因,通过酶切连接反应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载体pSEB-3Flag中,将重组质粒pSEB-3F-Core和辅助质粒pAmpho共转染Huh7细胞,经过Blasticidine抗性筛选,建立稳定表达HCV核心蛋白的肝癌细胞系Huh7-Core。采用RT-PCR、Western blot鉴定Huh7-Core细胞株中核心蛋白的稳定表达并采用MTS、结晶紫试验观察Huh7-Core稳定细胞株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稳定细胞株Huh7-Core。结晶紫、MTS试验证实Huh7-Core细胞较Huh7-3Flag细胞增殖速度增快,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uh7-Core稳定细胞株构建成功,Core稳定表达后可促进Huh7细胞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生物学功能 稳定细胞株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殷文伟 童师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5-829,共5页
目的研究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外周血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名健康对照者和23例HCV感染者,其中4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 目的研究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外周血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名健康对照者和23例HCV感染者,其中4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5.845%(2.680%~14.200%),健康对照组为3.765%(1.200%~8.520%)(u=124.5,P=0.010 6);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800%(8.440%~36.600%)和9.550%(2.700%~21.800%)(u=132.0,P=0.017 6)。CD4^+CXCR5^+TFH细胞比例与HCV RNA载量呈负相关(r=-0.432 8,P=0.039 1),与GPT和GOT无相关性。抗病毒治疗后HCV感染者TFH细胞比例降低。结论 CD4^+CXCR5^+TFH细胞可能参与了慢性HCV感染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滤泡辅助T细胞 病毒载量 谷丙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MxA基因重组真核载体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琴 彭明利 +3 位作者 赵瑞秋 刘爱平 任红 许红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xA体外抗HBV的作用,为研究MxA基因(myxovirus-resistant A)治疗慢性HBV感染奠定基础。方法:将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xA转染入HepG2.2.15。将HepG2.2.15分为实验组(转染PcDNA3.1-MxA的HepG2.2... 目的:研究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xA体外抗HBV的作用,为研究MxA基因(myxovirus-resistant A)治疗慢性HBV感染奠定基础。方法:将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xA转染入HepG2.2.15。将HepG2.2.15分为实验组(转染PcDNA3.1-MxA的HepG2.2.15)和对照组(转染PcDNA3.1的HepG2.2.15),应用RT-PCR方法检测两组HepG2.2.15内MxA mRNA(P<0.01),并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HepG2.2.15内HBsAg、HBeAg的水平。结果:RT-PCR扩增结果显示实验组的MxA 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HBsAg、HBeA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转染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Mx AHepG2.2.15内MxA蛋白明显抑制了HBV DNA的复制及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xA蛋白体内抗病毒作用提供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DNA3.1-MxA HEPG2.2.15 HBV复制及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研究
9
作者 黄爱龙 贾小平 +1 位作者 张定凤 G.B.Thornton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81-85,共5页
本文报道采用高效表达载体PBS(tac启动子)在大肠杆菌(E·coli)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方法.重组质粒在异丙基一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下,其表达效率提高近1000倍;经溶菌酶—SDS破壁、DNase处理后,离心上清液中含有... 本文报道采用高效表达载体PBS(tac启动子)在大肠杆菌(E·coli)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方法.重组质粒在异丙基一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下,其表达效率提高近1000倍;经溶菌酶—SDS破壁、DNase处理后,离心上清液中含有大量HBcAg.通过对IPTG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及细菌起始诱导浓度等因素的研究.我们找到一系列高效表达HB-cAg的条件,表达滴度高达1:25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核心抗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慕生枝 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132-134,共3页
  HBV是部分双链的DNA病毒,病毒基因组约3.2 kb大小,结构紧密,含有S,C,P和X四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编码外膜蛋白、核壳蛋白、DNA多聚酶和X蛋白[1].HBV病毒吸附蛋白存在于病毒包膜的3个相关蛋白:大蛋白(LHBs)、...   HBV是部分双链的DNA病毒,病毒基因组约3.2 kb大小,结构紧密,含有S,C,P和X四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编码外膜蛋白、核壳蛋白、DNA多聚酶和X蛋白[1].HBV病毒吸附蛋白存在于病毒包膜的3个相关蛋白:大蛋白(LHBs)、中蛋白(MHBs)和主蛋白(SHBs),3种蛋白C端有相同的序列,主蛋白由S基因编码,226个氨基酸组成;中蛋白由S及pre-S2基因区编码,281个氨基酸组成;……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庆美 唐霓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98-401,共4页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HCV编码至少10种成熟蛋白,而非结构蛋白5A(NS5A)是其重要蛋白之一。磷酸化的NS5A与病毒的复制密切相关,参与病毒的产生和释放,并且能够通过病毒和宿主...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HCV编码至少10种成熟蛋白,而非结构蛋白5A(NS5A)是其重要蛋白之一。磷酸化的NS5A与病毒的复制密切相关,参与病毒的产生和释放,并且能够通过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干扰细胞内重要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周期和免疫系统,最终促使HCV相关慢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NS5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病毒非结构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在病毒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干珍 王姣焦 孙航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1-313,共3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细胞内外的功能各异,胞内主要表现为DNA分子伴侣作用;胞外则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成员之一具有致炎性。近年,由于HMGB1的这两种功能,在病毒性疾病中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根据HMGB1...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细胞内外的功能各异,胞内主要表现为DNA分子伴侣作用;胞外则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成员之一具有致炎性。近年,由于HMGB1的这两种功能,在病毒性疾病中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根据HMGB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性疾病、登革热、流感等疾病中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 1 病毒性疾病 乙肝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冉锡萍 蔡大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82-1687,共6页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后出现肝细胞癌等并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改善肝炎、肝纤维化,进而延缓病程进展。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后出现肝细胞癌等并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改善肝炎、肝纤维化,进而延缓病程进展。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其是否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疾病并发症和预后逐渐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相关数据主要由国外学者报告,我国DAA上市较晚,尚缺乏中远期数据。本文回顾了最新的相关研究,对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肝硬化 直接抗病毒药物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防治
14
作者 张定凤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T10期218-221,212,共5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临床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凋亡和病毒性肝炎文献综述
15
作者 张定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T10期169-175,共7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凋亡 受体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有蓉 郭树华 +6 位作者 曾维群 张大志 秦波 王志毅 袁春兰 吕和健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72-674,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血浆置换 (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重型肝炎 139例 ,设治疗组及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重型肝炎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同时加用PE治疗 ,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血清HBV -DNA定量、肾功、电...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血浆置换 (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重型肝炎 139例 ,设治疗组及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重型肝炎的常规治疗 ,治疗组同时加用PE治疗 ,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血清HBV -DNA定量、肾功、电解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结果 :PE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 ,血氨下降由 12 7.91± 5 7.33(μmol/l)降至 81.5 1±4 0 .2 0 (μmol/l) (P <0 .0 0 1) ,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平均对数值 (Log10copy/ml)由 5 .72± 1.39降至 4 .5 3± 1.35 (P <0 .0 5 )。治疗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6 7.0 3% (6 1/ 91)、5 0 .0 % (2 4 / 4 8)P <0 .0 5 ,其中又以重型肝炎早期、中期组治愈好转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分别为 95 % (19/ 2 0 )、72 .2 7% (8/ 11)及 82 .0 5 % (32 / 39)、5 7.14 (12 / 2 1)。结论 :PE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疗效 ,以早、中期最为适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治疗 重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压西 黄爱龙 +1 位作者 齐珍元 郭树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6-38,52,共4页
目的: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DHBV DNA)荧光定量的方法。方法:根据DHBV DNA S基因区的序列设计扩增所需3条引物,通过偶联反应用AmpliSensor荧光信号标记半巢式引物,经过前期不对称扩增、半巢式扩增及在线检测建立DHBV DNA阳性标准品QPC... 目的: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DHBV DNA)荧光定量的方法。方法:根据DHBV DNA S基因区的序列设计扩增所需3条引物,通过偶联反应用AmpliSensor荧光信号标记半巢式引物,经过前期不对称扩增、半巢式扩增及在线检测建立DHBV DNA阳性标准品QPCR的标准曲线,并将70份鸭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地高辛标记的DHBV DNA探针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比较结果的相关性。结果:DHBV DNA阳性标准品经过30次循环后,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以看出有180bp、70bp两个片段,与设计的片段大小相符,扩增产物的浓度与标准品的起始浓度成正比,扩增指数的数值大小与该循环时已合成的扩增产物的量成正比,起始浓度的大小与要合成的一定扩增产物的量所需的循环次数成反比。用荧定量PCR方法和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血清中DHBV DNA的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P<0.01,v=58)。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作为检测DHBV DNA含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 荧光定量 PCR DHBV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cccDNA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培 秦波 +1 位作者 单幼兰 刘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63-1466,共4页
目的:建立HBV cccDNA荧光定量PCR方法并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中HBVcccDNA含量。初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以5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 目的:建立HBV cccDNA荧光定量PCR方法并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中HBVcccDNA含量。初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以5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作为检测标本,对血清中总HBV DNA、HBV ccc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用SA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定量检测HBV cccDNA方法并证实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HBV cccDNA。在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总HBV DNA及HBV cccDNA含量明显降低(P<0.05)。总HBV DNA与HBV cccDNA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78,P<0.01)。总HBV DNA水平与PT(r=0.37,P<0.01)、ALT(r=0.29,P<0.05)、AST(r=0.39,P<0.01)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HBV cccDNA水平与PT(r=0.34,P<0.05)、ALT(r=0.34,P<0.05)、AST(r=0.40,P<0.01)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总HBV DNA及HBV cccDN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血浆置换术后病毒含量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重型乙型肝炎治疗途径及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 荧光定量PCR 重型乙型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核酸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DN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压西 齐珍元 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 :建立碱性磷酸酶直接 (AlkPhosDirec)标记核酸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DHBVDNA)方法。方法 :应用AlkPhosDirec[TM] 将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纯化的DHBVDNA全基因制备探针 ,与目标核酸杂交后加入CDP -Star化学发光试剂 ,用... 目的 :建立碱性磷酸酶直接 (AlkPhosDirec)标记核酸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DHBVDNA)方法。方法 :应用AlkPhosDirec[TM] 将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纯化的DHBVDNA全基因制备探针 ,与目标核酸杂交后加入CDP -Star化学发光试剂 ,用胶片放射自显影检测DHBVDNA。同时检测了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了AlkPhosDirec标记DHBVDNA探针与地高辛标记的DHBVDNA探针检测鸭血清标本 10 0份结果。并用AlkPhosDirec标记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方法考核了活性肽类物质保尔佳 (Polyerga)及其 8种单体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结果 :探针灵敏度为10 pg ,无非特异性的结果出现 ,与地高辛探针比较 ,用AlkPhosDirect标记探针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为 10 0 % ,符合率为 10 0 % ;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表明 ,保尔佳 0 0 1号单体 (CMS0 0 1)能使血清中DHBVDNA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AlkPhosDirec标记DHBVDNA探针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方法灵敏、特异 ,与地高辛标记的DHBVDNA探针检测结果完全相符合 ,可作为药物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动物实验疗效评价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标记 鸭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可溶性Fas配体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秦波 张定凤 +1 位作者 贾小平 任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65-267,共1页
目的 研究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9例各种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含量及其与病变的关系,并以8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作对照。结果 慢性肝炎(中~重型)... 目的 研究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9例各种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含量及其与病变的关系,并以8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作对照。结果 慢性肝炎(中~重型)血清中sFas含量较高,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肝炎血清中sFasL含量较高,与其它各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中sFasL含量较高的患者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相反,血清sFas含量较高的患者病情活动一般亦较明显,但绝大部分预后较好。结论 血清sFas和sFasL含量与乙型肝炎病情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它们在肝细胞凋亡引致肝损害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乙型肝炎 SFAS S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