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疫历史疫情的考古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宋凯 祁芝珍 +1 位作者 杨瑞馥 宋亚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42-1146,共5页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简称鼠疫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人类历史上曾发生3次大规模的鼠疫大流行。近年来,考古微生物学得到长足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对历史上的鼠疫疫情进行探索,为鼠疫的起源、传播以及鼠疫菌的进化等关键问题提供更...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简称鼠疫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人类历史上曾发生3次大规模的鼠疫大流行。近年来,考古微生物学得到长足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对历史上的鼠疫疫情进行探索,为鼠疫的起源、传播以及鼠疫菌的进化等关键问题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解。本文就关于考古微生物学方法在古代鼠疫疫情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简单综述:包括基于PCR、蛋白质分析以及基因组序列测定在内的考古微生物学研究技术方法;基于以上技术确认查士丁尼瘟疫和黑死病的病原体为鼠疫菌;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就已经存在人类感染鼠疫菌的病例;通过分子钟分析将鼠疫菌的物种形成时间确定为5000-7500年前。考古微生物学方法不仅可以继续推进鼠疫和鼠疫菌的相关研究,也将为其他历史传染病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鼠疫菌 考古微生物学 传播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律清宇 郝淮杰 +3 位作者 毕丽丽 郑玉玲 姜永强 吕淑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摸索天然和重组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纯化工艺,评价制备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天然猪溶血素的纯化采用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疏水层析制备,重组猪溶血素采用镍柱亲和层析进行柱上变复性后,用Th iolproyl-sepharose 6B进一... 目的:摸索天然和重组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的纯化工艺,评价制备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天然猪溶血素的纯化采用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层析和疏水层析制备,重组猪溶血素采用镍柱亲和层析进行柱上变复性后,用Th iolproyl-sepharose 6B进一步亲和纯化。通过溶血实验,细胞毒性测定实验评价纯化蛋白的活性。结果:制备的天然和重组猪溶血素纯度均在90%以上,具有较高的溶血活性,较高浓度时能损伤靶细胞,胆固醇能够完全封闭其活性。结论:制备获得的重组猪溶素与天然蛋白具有相近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在猪链球菌致病机制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猪链球菌溶血素 溶血活性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慧 秦成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466-3468,共3页
登革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含单一的开放读码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关键词 实验室诊断 登革热 单股正链RNA 非结构蛋白 开放读码框 虫媒病毒 登革病毒 埃及伊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孔毅荣 付玲 +3 位作者 郭强 于婷 于长明 陈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表达融合蛋白LFn-MAGE3,探讨无毒炭疽毒素用于治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将LFn的编码序列导入PET21a表达载体中,构建LFn融合表达载体PET21a-LFn。将全长MAGE-3基因插LFn融合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ET21a-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 目的:表达融合蛋白LFn-MAGE3,探讨无毒炭疽毒素用于治疗肿瘤的可能性。方法:将LFn的编码序列导入PET21a表达载体中,构建LFn融合表达载体PET21a-LFn。将全长MAGE-3基因插LFn融合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ET21a-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LFn-MAGE3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用QsepharoseFF离子交换柱和PheHP疏水柱进行纯化。LF毒性抑制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融合蛋白LFn-MAGE3在大肠杆菌BL21a获得胞内可溶性表达,经纯化后,获得一定纯度的LFn-MAGE3融合蛋白。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LFn-MAGE3能在PA(炭疽保护性抗原)协同下高效进入巨噬细胞。结论:表达纯化获得的LFn-MAGE3融合蛋白能在PA协助高效进入细胞,可以用于下一步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动物实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E3 炭疽毒素 融合表达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momp基因的衣原体分子生物学甄别技术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朱虹 王争强 +2 位作者 何君 苏裕心 端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21-623,656,共4页
目的利用PCR方法建立一种基于momp基因的衣原体分子甄别方法。方法根据衣原体momp基因的恒定区和可变区分别设计衣原体科特异性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衣原体进行扩增,以达到甄别的目的。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 目的利用PCR方法建立一种基于momp基因的衣原体分子甄别方法。方法根据衣原体momp基因的恒定区和可变区分别设计衣原体科特异性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衣原体进行扩增,以达到甄别的目的。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科特异性PCR扩增产物,研究momp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本实验室保存的九株衣原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八株衣原体都是鹦鹉热嗜衣原体,一株为沙眼衣原体。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科特异性PCR扩增产物,分析了D34、B11001、CW2和CP12四株衣原体,结果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带型。结论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可以达到检测甄别衣原体的目的,并可以通过RFLP分析衣原体的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原体 momp基因 半套式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法合成伤寒O-糖蛋白结合疫苗及其免疫原性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哲慧 潘超 +5 位作者 孙鹏 冯尔玲 吴军 朱力 彭清忠 王恒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3-479,共7页
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发,至今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文章通过敲除伤寒菌脂多糖合成途径中O-抗原连接酶基因,转入含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蛋白糖基化途径中糖基转移酶的表达... 伤寒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发,至今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文章通过敲除伤寒菌脂多糖合成途径中O-抗原连接酶基因,转入含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蛋白糖基化途径中糖基转移酶的表达载体,以及改构的重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外毒素A(r EPAN29)的表达载体,使细胞内能够诱导合成以伤寒O特异性多糖(O-specific polysaccharides,OPS)为目标抗原、以r EPAN29为载体蛋白的伤寒OPS-r EPAN29糖蛋白复合物,并对纯化所得复合物进行了免疫原性评价。ELISA测定血清抗体滴度表明,r EPAN29作为载体蛋白能有效增加糖链的免疫原性,糖蛋白比单独的多糖能诱导产生更好的免疫应答;3次免疫、间隔3周比间隔2周Ig G滴度稍有提高;而免疫过量的糖蛋白,抗O-多糖的血清抗体效价并无提升。文章为生物法制备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提供了新思路,理论上也适用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的疫苗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疫苗 伤寒沙门氏菌 合成生物学 重组EpA O-多糖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细胞壁蛋白SSU05_0272的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分析
7
作者 陈哲 郑玉玲 +5 位作者 郝淮杰 律清宇 任志强 王涛 姜永强 吕淑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制备获得高纯度的重组SSU05_0272蛋白,并研究其对细胞因子的调控。方法以05ZYH33基因组为模版,PCR扩增SSU05_0272基因,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上清表达蛋白先后经过镍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进行... 目的制备获得高纯度的重组SSU05_0272蛋白,并研究其对细胞因子的调控。方法以05ZYH33基因组为模版,PCR扩增SSU05_0272基因,构建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并诱导表达。上清表达蛋白先后经过镍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进行纯化。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纯化后的SSU05_0272蛋白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后其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制备的SSU05_0272蛋白具有较高的纯度,RT-PCR结果显示,SSU05_0272蛋白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后能上调IL-6、IL-8、TNF-α、IL-1β的表达,下调IL-12P40的表达。结论 SSU05_0272蛋白能够调控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转录水平变化,提示其在猪链球菌致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SSU05_0272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体外生物学特性和对小鼠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程鹏博 陆灏 +7 位作者 曹超越 蒋南 张丽丽 赵月峨 鹿建春 周冬生 胡凌飞 杨文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5-610,共6页
目的探索caf1基因缺失对鼠疫耶尔森菌体外生物学特性与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12a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并通过PCR技术对caf1基因缺失验证.比较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201在生... 目的探索caf1基因缺失对鼠疫耶尔森菌体外生物学特性与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RISPR/Cas12a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并通过PCR技术对caf1基因缺失验证.比较鼠疫耶尔森菌caf1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201在生长速率、液体培养状态、聚集情况等体外生物学特性和对小鼠致病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CR扩增结果证实,caf1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体外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与野生株相比,caf1基因缺失株的形态学和生长速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自凝聚率升高.肺递送途径LD50分析表明,caf1的缺失导致鼠疫耶尔森菌气溶胶感染小鼠半数致死剂量显著降低.结论不同途径感染结果表明,caf1基因缺失株相较于野生株,在肺递送、滴鼻、皮下、尾静脉注射4种途径下对BALB/c小鼠的毒力均降低.caf1基因的缺失导致鼠疫耶尔森菌自凝聚率升高,对BALB/c小鼠致病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caf1基因 CRISPR/Cas12a 毒力 自凝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B_PaS_IME307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分析
9
作者 王灿 刘慧莹 +4 位作者 高明明 米丽媛 喻鑫婷 米志强 柏长青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045-2056,共12页
目的以实验室保存菌株Pa175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学特征。方法利用双层平板法、噬斑法分离并鉴定噬菌体;PEG8000浓缩NaCl沉淀法纯化噬菌体;蔗糖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噬菌体,经... 目的以实验室保存菌株Pa175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学特征。方法利用双层平板法、噬斑法分离并鉴定噬菌体;PEG8000浓缩NaCl沉淀法纯化噬菌体;蔗糖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噬菌体,经磷钨酸负染染色后,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蛋白酶K/SDS法提取噬菌体DNA,对提取的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得到1株裂解性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B_PaS_IME307,该噬菌体可以形成透明且有晕环的噬菌斑,全基因组大小为51545 bp。透射电镜结果显示vB_PaS_IME307的头部呈正二十面体形状,直径(66±2)nm,尾长(116±2)nm;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噬菌体为Mccleskeyvirinae病毒属,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vB_PaS_IME307在pH=4.0~11.0、60℃以下能够保持较高活性,感染周期约为60 min,其中包括10 min潜伏期和50 min暴发期,其暴发量为150 PFU/cell。结论噬菌体vB_PaS_IME307具有宿主特异性,对温度和pH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具有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细菌感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10
作者 王帆 张云 +7 位作者 邵宗体 李玉琼 浦恩念 何志海 姚明国 别双双 江佳富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7-774,共8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巴贝虫情况,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其中10个县(市),在农耕地、林区等不同环境,捕获分属5目10科25属54种的小型兽... 目的了解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巴贝虫情况,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其中10个县(市),在农耕地、林区等不同环境,捕获分属5目10科25属54种的小型兽类1493只,取其肝、脾组织提取DNA后,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巴贝虫18S rRNA的150 bp目的片段作初筛,阳性者进一扩增18S rRNA 1600 bp目的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进行虫种特征分析。结果在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6个县(市)小型兽类中检测出感染巴贝虫的小型兽类14只,总阳性率为0.93%(14/1493)。经序列分析与比对为田鼠巴贝虫的Otsu型和Kobe型,与人感染巴贝虫的病例患者检出的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较近的进化关系。6个县(市)的阳性率分别为:巧家县2.34%(3/128)、永善县2.06%(2/97)、元谋县1.88%(4/213)、德钦县1.03%(3/291)、香格里拉市0.95%(1/105)和水富县0.78%(1/128)。阳性小兽分属1目2科6属8种,检出巴贝虫阳性率分别是白尾松田鼠5.56%(1/18)、斯氏家鼠3.36%(4/119)、巢鼠3.33%(1/30)、西南绒鼠2.94%(1/34)、社鼠2.65%(3/113)、针毛鼠2.35%(2/85)、大耳姬鼠1.16%(1/86)、中华姬鼠0.98%(1/102)。巢鼠中检出巴贝虫为首次报道。在3种生境和海拔均检出小兽感染巴贝虫,其中1500~2500 m林区和高海拔居民区捕获的小兽巴贝虫的感染率较高。结论云南省金沙江沿岸部分县(市)的多种小型兽类存在巴贝虫感染,这些地区巴贝虫的流行情况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金沙江流域 小型兽类 巴贝虫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2009年手足口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病毒基因组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蔡丽君 王均 +1 位作者 许红梅 常国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589-1593,共5页
目的对2009年重庆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患儿粪便标本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同相关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进化分析,以了解新分离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将47例手足口病患儿... 目的对2009年重庆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患儿粪便标本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同相关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进化分析,以了解新分离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将47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标本接种人横纹肌肉瘤细胞(human rhabdomyosarcoma,RD)进行分离培养,采用EV、EV71、Cox A16特异性引物对出现细胞病变的细胞上清进行PCR鉴定,同时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形态,将鉴定的病毒基因组分为4个片段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PCR测序。通过末端重叠序列拼接成全长病毒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绘制进化树。结果在47例HFMD患儿临床标本接种RD细胞培养中,有7份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通过RT-PCR检测有3份呈EV特异性引物及EV71特异性引物阳性,而所有标本Cox A16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阴性,EV71特异性引物的PCR产物测序结果证实为EV71病毒,同时用电镜观察形态病毒感染的RD细胞,为圆形无包膜病毒颗粒,证实所分离病毒为EV71。测序获得的3株EV71病毒基因组全长分别为7 409、7 406 nt和7 404 nt,其VP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Blast分析表明重庆毒株Chongqing-2-09-China(GQ994990.1)、Chongqing-3-09-China(GQ994991.1)均与安徽阜阳2008年分离的3株EV71毒株同源性较高,重庆毒株Chongqing1-09-China(GQ994989.1)与2005年台湾分离984 polyprotein、1235 polyprotein序列毒株同源性最高,进化分析表明属于C4基因亚型。结论新分离的重庆EV71毒株基因组序列符合肠道病毒特征,与国内2008年安徽阜阳及台湾2005年分离的EV71病毒可能具有相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EV71病毒 基因组 序列测定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基因回补实验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振鸿 王丽 +6 位作者 张义全 冯娇 杨瑞馥 常德 安莉 刘长庭 周冬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建立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基因回补实验平台。方法 PCR扩增aphA和opaR的整个ORF区序列,并将其直接克隆入pBAD33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分别将重组质粒转入到ΔopaR和ΔaphA中(分别代表opaR和a... 目的建立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基因回补实验平台。方法 PCR扩增aphA和opaR的整个ORF区序列,并将其直接克隆入pBAD33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分别将重组质粒转入到ΔopaR和ΔaphA中(分别代表opaR和aphA的突变株),以构建出相应的回补株C-ΔaphA和C-ΔopaR。分别在aphA和opaR基因内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验证在相应的回补突变株中aphA和opaR是否转录。利用引物延伸实验研究野生株(WT)、ΔopaR、ΔaphA、C-ΔaphA和C-ΔopaR中mfpA(aphA负调控,opaR正调控其表达)的相对RNA水平。结果 aphA和opaR在相应的回补株中发生转录;且mRNA水平与野生株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VP基因回补方法,并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基因回补 pBAD33 aphA op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组分Q热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锡乐 熊小路 +5 位作者 邢洪光 吴德平 陈梅玲 王世斌 王颖 温博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国内分离株研制的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组分Q热疫苗(CMRV)的安全性。方法分别用3批CMRV和灭活贝氏柯克斯体Q热疫苗(WCV)致敏豚鼠,4w后用相同疫苗对致敏豚鼠作皮肤试验。结果CMRV致敏豚鼠与WCV致敏豚鼠的皮试点红肿大... 目的评价采用国内分离株研制的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组分Q热疫苗(CMRV)的安全性。方法分别用3批CMRV和灭活贝氏柯克斯体Q热疫苗(WCV)致敏豚鼠,4w后用相同疫苗对致敏豚鼠作皮肤试验。结果CMRV致敏豚鼠与WCV致敏豚鼠的皮试点红肿大小在皮试后1~6d无显著差异,但是从第7d开始,差异显著。皮试后第14d采集接种部位组织做病理切片,WCV致敏豚鼠皮试点的表皮组织有局灶性变性、坏死,并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MRV致敏豚鼠的皮试点组织基本正常,少数豚鼠偶见局灶性变性,但无坏死现象。3批CMRV致敏豚鼠皮试点组织病变程度相似,均显著轻于WCV致敏豚鼠。结论采用国内分离株研制的氯仿-甲醇提取贝氏柯克斯体组分Q热疫苗的免疫副作用显著轻于灭活Q热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热疫苗 贝氏柯斯体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克隆及其表达产物抗原性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裴杰萍 朱虹 +3 位作者 何君 檀华 张美玲 端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验证新获得的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在E.coli中高效表达的产物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原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序列X51404,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了鹦鹉热... 目的验证新获得的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在E.coli中高效表达的产物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原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鹦鹉热衣原体Hsp60基因序列X51404,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克隆入pET32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结果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68kD,经Western blotting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结论扩增了鹦鹉热衣原体HSP60全长基因,并对其表达产物的抗原性进行免疫印记分析和免疫层析初步检测,表明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检测上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热衣原体 HSP60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及其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屠叶清 郑蕊 +1 位作者 罗德炎 王慧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60,共5页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是一类主要在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跨膜蛋白,其碳水化合物识别域可与多种病原体结合。近年随着人们对病毒感染免疫研究的深入,DC-SIGN在其中扮演的多方面作用逐渐被挖掘。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分子,DC-SIGN在固有免疫...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是一类主要在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跨膜蛋白,其碳水化合物识别域可与多种病原体结合。近年随着人们对病毒感染免疫研究的深入,DC-SIGN在其中扮演的多方面作用逐渐被挖掘。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分子,DC-SIGN在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介导病毒顺式和反式感染。本文从DC-SIGN的结构与功能、表达与配体入手,介绍其在不同物种中的同源物,最后综述其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期为研究和治疗DC-SIGN相关病毒感染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凝集素 DC-SIGN(CD209) 流感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蜱传病原体--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16
作者 闻静 焦丹 +7 位作者 鞠文东 黄玉明 王悦 王建华 时晓杰 成洪艳 程成 孙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1-364,共4页
劳氏立克次体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病原体,属于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中的一员,其主要引起人的蜱传淋巴结炎等疾病。劳氏立克次体目前主要发现存在欧洲和亚洲。蜱是劳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革蜱的携带率最高,平均携带率高达47.74%。劳氏立克次... 劳氏立克次体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病原体,属于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中的一员,其主要引起人的蜱传淋巴结炎等疾病。劳氏立克次体目前主要发现存在欧洲和亚洲。蜱是劳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革蜱的携带率最高,平均携带率高达47.74%。劳氏立克次体已在我国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甘肃等地的蜱中检出。本文从劳氏立克次体的地理分布、传播媒介、医学重要性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氏立克次体 地理分布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志海 和仙 +11 位作者 孙毅 蒋宝贵 邵宗体 张云 李玉琼 浦恩念 姚明国 王帆 别双双 高子厚 江佳富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FLA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检测,综合分析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了解当地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结果共检测301份样本,共检出7种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宿主动物共检出5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媒介蜱检出7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B.sinica(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及未定种Borrelia sp.。B.afzelii、B.garinii和B.burgdorferi s.s.为优势流行株,占总阳性的85.04%(256/301)。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相同基因型株基因序列存在种内差异,同一地区的宿主和媒介中检出的相同基因型螺旋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云南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多种致病基因型,给当地人群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需加强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部 伯氏疏螺旋体 宿主动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甲醇脱氢酶在食甲基杆菌甲醇代谢中的作用
18
作者 郭雅卿 王东澍 +3 位作者 朱力 张惟材 刘颖 王恒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132,共7页
本研究以食葡糖食甲基杆菌MP688(Methylobacterium glucophilum MP688)的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高产突变株J1-1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组上找到两个甲醇脱氢酶(methanol dehydrogenase,MDH)基因mpq077... 本研究以食葡糖食甲基杆菌MP688(Methylobacterium glucophilum MP688)的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高产突变株J1-1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组上找到两个甲醇脱氢酶(methanol dehydrogenase,MDH)基因mpq0771和mpq2496。考察了Ca^(2+)及La^(3+)对菌体生长、PQQ合成、MDH表达及酶活力的影响,并研究两种酶在甲醇代谢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a^(2+)和La^(3+)均能促进J1-1菌体生长,且在菌体快速生长的情况下导致PQQ合成下降;Ca^(2+)存在时,菌株J1-1中mpq0771表达量较高,添加La^(3+)后mpq0771表达受到阻遏,但增强了mpq2496表达,菌体MDH总活力也有所提高;敲除菌J1-1Δmpq0771不能利用甲醇生长,添加La^(3+)后可利用甲醇生长并能合成PQQ,且能检测到MDH活性。mpq0771编码产物是Ca^(2+)依赖的MDH,mpq2496编码产物是严格依赖La^(3+)的MDH,且La^(3+)能够诱导mpq2496表达并替代mpq0771发挥甲醇脱氢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甲基杆菌 甲醇脱氢酶 吡咯喹啉醌 L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隋成宇 王家桢 +4 位作者 张之珺 张丽丽 吕蒙 周冬生 杨文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了解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致病性,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获得来自不同医院的6株临床菌株后,基于khe基因对其进行物种特异性鉴定,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鉴... 目的了解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致病性,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获得来自不同医院的6株临床菌株后,基于khe基因对其进行物种特异性鉴定,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鉴定其荚膜血清型分型、ST分型、耐药基因;利用PCR法对其荚膜血清型基因、毒力基因进行验证或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验证;利用液体气溶胶肺递送装置进行小鼠肺炎克雷伯菌攻毒试验以检测其致病性。结果基因鉴定结果显示6株菌均为K2荚膜血清型,分属ST14、ST65、ST700、ST86四种ST分型;6株菌共包含6种毒力基因、23种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实验结果显示,6株菌皆对氨苄西林耐药,仅1株菌为多药耐药菌株;有4株菌为高黏菌株;有5株菌可导致小鼠死亡,初步判定为高毒力菌株。结论不同来源的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有1株NY 13294株为高毒力且多药耐药菌株,另有4株高毒力菌株对1~2类抗生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分离株 耐药性 致病性 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源重组原理快速验证fim家族基因簇对鲍曼不动杆菌蹭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千姿 宁年智 王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旨在利用含有抗生素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对鲍曼不动杆菌靶基因片段进行同源重组替换,实现基因的快速敲除及功能验证。方法以鲍曼不动杆菌Ab4294菌株为研究对象,PCR分别扩增fim基因簇(全长4980 bp)上游901 bp、下游1028 bp的序列作... 目的旨在利用含有抗生素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对鲍曼不动杆菌靶基因片段进行同源重组替换,实现基因的快速敲除及功能验证。方法以鲍曼不动杆菌Ab4294菌株为研究对象,PCR分别扩增fim基因簇(全长4980 bp)上游901 bp、下游1028 bp的序列作为重组的同源臂;从pUC57质粒中扩增获得卡那霉素抗生素耐药盒(KanR);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将上述3个片段连接,并将连接片段转化至鲍曼不动杆菌Ab4294中,筛选获得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质粒回补株,对所得菌株进行表型鉴定,探究fim基因簇的功能。结果利用含有抗生素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同源替换的方法成功构建了fim基因簇缺失的鲍曼不动杆菌Ab4294突变菌株;缺失菌株与野生株相比生长速率无明显差异,蹭动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回补该基因簇后表型恢复。结论利用含有抗性耐药盒的线性PCR片段同源替换的方法成功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b4294的fim家族基因簇,该基因簇编码产物参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蹭动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基因敲除 fim基因簇 蹭动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