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煤电站锅炉总风量跟随负荷控制理念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怀春 范海鸿 +6 位作者 赵钧 刘尧平 程超 曾雄伟 唐文 刘兴 谭厚章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18-24,共7页
传统锅炉燃烧风量基于风、煤配比的概念,根据燃料量进行前馈粗调,再基于排烟氧含量的偏差进行反馈细调,燃料的调节会作用到风量的控制。智能发电技术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燃烧控制的基本方法加以创新。燃煤发电机组控制的本质是负荷控制,即... 传统锅炉燃烧风量基于风、煤配比的概念,根据燃料量进行前馈粗调,再基于排烟氧含量的偏差进行反馈细调,燃料的调节会作用到风量的控制。智能发电技术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燃烧控制的基本方法加以创新。燃煤发电机组控制的本质是负荷控制,即根据负荷指令控制从燃料化学能释放到汽轮发电机做功发电的各个能量转化环节。笔者分析了不同煤种燃烧产生相同的热量(对应大致相同的能量水平以及机组的发电功率)所需的理论空气量基本不变,该结论与目前国内外相关权威技术著作中的结论相符。因此提出用"风碳比"的概念代替"风煤比",即一定空气量与完全燃烧的碳量的比值,"风碳比"(质量比)约为11. 5,该值对不同煤种大致均为常数。并进一步提出了空热当量的概念,即在受限空间(炉膛)内任何煤种连续稳定燃烧每千克空气释放的热量,约为定数3. 01 MJ/kg air。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主要根据负荷的变化对锅炉总送风量进行控制,相同负荷下的总送风量控制可基本忽略燃料变化的影响。锅炉燃用煤种改变后,若锅炉效率下降,需燃料在炉内产生更多的热量,因而需增加锅炉送风量。本文的风量控制理念已在一台300 MW燃煤四角切圆燃烧发电机组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从2017年8月投运到现在,投入率超过80%,为实施风、煤独立解耦锅炉燃烧控制新策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锅炉 风量 火电机组 煤燃烧 燃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鸿伟 史洋 +2 位作者 危日光 高建强 尹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73-1278,共6页
自行设计并搭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试验研究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床料,颗粒循环流率随两床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提升管风速或鼓泡床风... 自行设计并搭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试验研究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床料,颗粒循环流率随两床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提升管风速或鼓泡床风速分别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颗粒循环流率增加趋缓;固定两床风速,颗粒循环流率随鼓泡床静床高的增大而增加,随物料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实验数据回归,得到颗粒循环流率计算关联式,计算值相对误差在±18%以内,可以很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颗粒循环流率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先进控制流理论的偏置叶片优化方法
3
作者 贾瑞宣 徐鸿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0年第5期402-406,共5页
针对过去过多地依赖经验确定复合叶轮短叶片偏置位置和角度的弊端,提出了采用先进控制流理论来控制短叶片偏置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根据离心式后向叶轮流道内流体微团的受力情况,建立沿流线法线方向的受力平衡微分方程,再根据相对运动Ber... 针对过去过多地依赖经验确定复合叶轮短叶片偏置位置和角度的弊端,提出了采用先进控制流理论来控制短叶片偏置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根据离心式后向叶轮流道内流体微团的受力情况,建立沿流线法线方向的受力平衡微分方程,再根据相对运动Bernoulli方程,推导出沿流线法线方向压强梯度与速度梯度的关系,进而得出沿流线法向速度梯度与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几个相关式子的分析,可确定周向最佳偏置位置.同时考虑将短叶片进口边适度向吸力面偏斜,以期实现后加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分析所得结论比较符合试验数据,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复合叶轮 偏置叶片 先进控制流理论 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甸油页岩及半焦孔结构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佰仲 王擎 +2 位作者 李少华 王海刚 孙保民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3-167,共5页
在美国康塔公司生产的AWTOSOB自动吸附仪上对桦甸油页岩及不同终温下制得的半焦进行等温氮吸附试验,得到油页岩及半焦的吸附型线和脱附回线,并应用BET和B.J.H方法分别计算了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干馏终温对油页岩的孔结... 在美国康塔公司生产的AWTOSOB自动吸附仪上对桦甸油页岩及不同终温下制得的半焦进行等温氮吸附试验,得到油页岩及半焦的吸附型线和脱附回线,并应用BET和B.J.H方法分别计算了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干馏终温对油页岩的孔结构具有较大影响,在700℃以下,半焦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干馏终温升高而增大;半焦的孔结构发达,吸水能力强,最好采用干法除焦方式,以便进一步利用油页岩半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系统工程 油页岩 半焦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辅助火电机组燃烧后碳捕集的集成方式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韩中合 王继选 +2 位作者 刘小贞 王营营 李恒凡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1-319,共9页
针对火电机组燃烧后碳捕集方式选择的问题,以某电厂600MW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进行以烟气余热及太阳能热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解吸热源,以机组抽汽作为脱硝系统液氨蒸发器的热源的多能源综合互补利用集成方式的研究。分析集成系统太阳集热... 针对火电机组燃烧后碳捕集方式选择的问题,以某电厂600MW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进行以烟气余热及太阳能热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解吸热源,以机组抽汽作为脱硝系统液氨蒸发器的热源的多能源综合互补利用集成方式的研究。分析集成系统太阳集热场设计中影响设计辐射强度选取的主要因素,以实际辐射资料为例进行研究,得出太阳辐射资源与最佳太阳辐射强度的关系。根据最佳辐射强度对集成系统进行经济性计算,对可行性集成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辐射强度下,可行性集成方案中CO2减排成本为90.8$/t,其随太阳集热场投资的减小而减小,考虑对CO2排放征税和CO2产品出售时,集成系统有望突破经济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碳捕集 碳税 火电机组 系统集成 辐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与醇胺法碳捕集系统耦合方案的改进及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韩中合 王营营 +3 位作者 周权 陈红健 白睿 王继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22-229,共8页
针对碳捕集系统再生能耗高的问题,以我国6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机组8段抽汽的品位,引入可以提高低压蒸汽压力的专用设备——汽汽引射器,提出了碳捕集系统与燃煤发电机组的耦合方案,建立了发电机组的经济性指标,研究了... 针对碳捕集系统再生能耗高的问题,以我国6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机组8段抽汽的品位,引入可以提高低压蒸汽压力的专用设备——汽汽引射器,提出了碳捕集系统与燃煤发电机组的耦合方案,建立了发电机组的经济性指标,研究了碳税价格和碳售出价格对发电机组发电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碳捕集率取85%、MEA吸收剂质量分数取30%时,二氧化碳捕集单位再生能耗为3.84 GJ/(t CO2);耦合机组发电成本随碳税价格的升高而有所升高,随着碳售出价格的升高而降低;参考机组的发电成本随碳税价格的升高而明显升高,不随碳售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当系统操作参数一定时,耦合发电系统全厂热效率为37.05%,与非耦合系统的热效率43.14%相比,降低了6.09%,发电标准煤耗升高了0.047 g/(k W·h),发电成本增加了0.171元/(k 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能耗 汽汽引射器 热经济性 发电成本 减排成本 碳税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rton-Bailey模型的P92钢初期蠕变过程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鸿 袁军 倪永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8-571,567,共5页
以Norton-Bailey时间硬化模型和Kachanov损伤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能够全面描述蠕变全寿命期蠕变变形发展的本构模型。与Norton-Bailey模型相比,该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蠕变第一阶段的变形累积,以Kachanov损伤演化方程描述蠕变第三阶段... 以Norton-Bailey时间硬化模型和Kachanov损伤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能够全面描述蠕变全寿命期蠕变变形发展的本构模型。与Norton-Bailey模型相比,该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蠕变第一阶段的变形累积,以Kachanov损伤演化方程描述蠕变第三阶段的变化;推导模型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参数确定方法;根据实验数据,确定P92钢的模型参数。将该模型嵌入到在ANSYS接口程序中,并用于高温合金钢P92的蠕变寿命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区蠕变 损伤模型 P92钢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燃煤机组热力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文升 白睿 +2 位作者 王营营 王继选 韩中合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9-446,共8页
针对碳捕集系统对燃煤机组热力性能方面的影响,以600 MW超临界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燃烧后碳捕集的再生能耗,提出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热力系统集成方案,阐述该集成系统碳捕集的工作原理和吸收机理,对比分析太阳能碳捕集... 针对碳捕集系统对燃煤机组热力性能方面的影响,以600 MW超临界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燃烧后碳捕集的再生能耗,提出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辅助燃煤机组热力系统集成方案,阐述该集成系统碳捕集的工作原理和吸收机理,对比分析太阳能碳捕集集成系统较传统碳捕集系统在热力性能方面的优势。利用系统灵敏度分析法,计算太阳能集热器价格波动时在成本上与之相抗衡的煤价,为实际中燃煤机组碳捕集集成方式的选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碳捕集率为85%,日照辐射强度为500 W/m^2,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太阳能碳捕集系统和传统燃煤碳捕集系统的热效率分别为43.604%和38.238%,按太阳能市价1800$/m^2计算,太阳能-燃煤机组碳捕集电站的发电成本为0.5577$/(k 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碳捕集 热效率 发电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帽压力波动的横截面位置对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姜华伟 高建强 +2 位作者 陈鸿伟 武振新 王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22-2929,共8页
提出利用采集、分析床内横截面方向不同位置风帽压力波动信号的方法,实现对循环流化床内横截面方向上气固两相流动状态的监测。借助冷态循环流化床实验台,在不同一次风表观气速条件下,同时测量床内横截面方向不同位置风帽的入口压力波... 提出利用采集、分析床内横截面方向不同位置风帽压力波动信号的方法,实现对循环流化床内横截面方向上气固两相流动状态的监测。借助冷态循环流化床实验台,在不同一次风表观气速条件下,同时测量床内横截面方向不同位置风帽的入口压力波动信号。采用标准差、小波分析和均匀指数等方法对风帽压力波动信号进行分析,得到信号的特征参数。然后基于横截面方向不同位置风帽的压力信号特征参数随一次风表观气速的变化规律,研究床内横截面位置对床内气固流态化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床内横截面方向不同位置风帽的压力信号特征参数能反映循环流化床一次风表观气速变化引起的床内横截面方向上气固流动状态的变化,表明所提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可为基于风帽压力波动特性的大截面循环流化床的状态监测建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循环流化床 风帽 横截面位置 小波分析 均匀指数 压力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应力协同下受热过冷层流液膜的破断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学民 李春曦 阎维平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1-467,共7页
针对界面切应力协同下受热过冷层流液膜流动的破断过程,建立了不同气液流向下的临界液膜厚度和最小润湿量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驱动力作用下,接触角、流体温度、界面切应力和壁面热流密度对液膜破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临界液膜厚度... 针对界面切应力协同下受热过冷层流液膜流动的破断过程,建立了不同气液流向下的临界液膜厚度和最小润湿量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驱动力作用下,接触角、流体温度、界面切应力和壁面热流密度对液膜破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临界液膜厚度和最小润湿量均随壁面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重力驱动下的接触角影响在不同热流密度下有所不同,流体温度在不同驱动力下对最小润湿量的影响截然相反;同向切应力驱动下临界液膜厚度和最小润湿量随切应力增加而减小;在重力和切应力协同驱动下,同向切应力对最小润湿量的影响与重力和切应力所起作用的相对大小有关,反向切应力使得临界液膜厚度和最小润湿量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液膜 破断 界面切应力 临界液膜厚度 最小润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颖颖 陈林 +1 位作者 杜小泽 林俊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6,90,共5页
三维石墨烯具有高孔隙率、高热导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提出利用三维石墨烯形成的连续"导热链"填充环氧树脂从而改善环氧树脂传热性能的方法,通过化学氧化还原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进而采用浇注法制备三维石墨烯/环氧树... 三维石墨烯具有高孔隙率、高热导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提出利用三维石墨烯形成的连续"导热链"填充环氧树脂从而改善环氧树脂传热性能的方法,通过化学氧化还原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进而采用浇注法制备三维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实验测试了导热性能、比热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等热物性参数。结果表明:三维石墨烯可大幅度提髙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在三维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3%时,环氧树脂的热导率提高近7倍。研究结果为三维石墨烯在导热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烯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比转速混流泵叶轮优化设计 被引量:18
12
作者 贾瑞宣 徐鸿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0年第2期98-102,共5页
针对传统的低比转速混流泵设计中对叶型径向参数变化规律研究不足的情况,提出了借鉴汽轮机轴流式叶片设计经验的方法.首先依据内流损失理论,分析了叶轮流道过流断面二次流形成的原因,再应用先进控制流理论,找到了削弱二次流的方法,然后... 针对传统的低比转速混流泵设计中对叶型径向参数变化规律研究不足的情况,提出了借鉴汽轮机轴流式叶片设计经验的方法.首先依据内流损失理论,分析了叶轮流道过流断面二次流形成的原因,再应用先进控制流理论,找到了削弱二次流的方法,然后在对叶片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利用商用CFD软件NUMECA实现了叶型径向参数的优化设计,使泵效率有较大提高.实例计算表明,先进控制流理论是将内流分析与优化设计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能够实现叶轮的快速高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泵 低比转速 优化设计 先进控制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选择及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韩中合 于一达 +1 位作者 王智 杜燕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1-264,290,共5页
选取R123,R141b,R245ca,R245fa,R601,R601a作为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在不同蒸发温度条件下,对其热力循环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141b是适合本循环系统的最佳工质。同时还研究了汽轮... 选取R123,R141b,R245ca,R245fa,R601,R601a作为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在不同蒸发温度条件下,对其热力循环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141b是适合本循环系统的最佳工质。同时还研究了汽轮机进口温度和进口压力对该系统的净功量、吸热量及热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源 有机朗肯循环 工质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系统与燃煤发电机组耦合特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中合 王营营 周权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72-1778,共7页
针对基于MEA碳捕集系统对燃煤发电机组经济性影响的问题,以某6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吸收剂的再生能耗,提出了碳捕集系统3种解吸热源方案:方案1是以机组第4段抽汽作为再沸器的热源;方案2是以第4段抽汽及第5段抽汽共同作... 针对基于MEA碳捕集系统对燃煤发电机组经济性影响的问题,以某6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吸收剂的再生能耗,提出了碳捕集系统3种解吸热源方案:方案1是以机组第4段抽汽作为再沸器的热源;方案2是以第4段抽汽及第5段抽汽共同作为再沸器的热源;方案3是以机组新增加的抽汽段作为再沸器的热源。建立了耦合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分析了3种方案机组的经济性。结果表明:3种方案均具有可行性,基于压力匹配原则的耦合方案3优于方案1与方案2,工况一定时,方案3的热效率分别比方案1和方案2高出2.04%,1.84%。方案3的热效率比不进行碳捕集机组热效率降低了4.76%,发电成本增加了0.154元/(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解吸热源 热经济性 发电成本 减排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effcott转子碰摩的弯扭耦合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何成兵 顾煜炯 李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3,69,共6页
针对两端刚性支承的Jeffcott转子,采用库仑摩擦模型描述了碰摩力和力矩,建立了碰摩转子的非线性弯扭耦合振动微分方程。从扭振对碰摩特性的影响和扭振碰摩特征响应两个角度,进行了碰摩特性的数值分析。通过以转速比变化为参数的分岔图发... 针对两端刚性支承的Jeffcott转子,采用库仑摩擦模型描述了碰摩力和力矩,建立了碰摩转子的非线性弯扭耦合振动微分方程。从扭振对碰摩特性的影响和扭振碰摩特征响应两个角度,进行了碰摩特性的数值分析。通过以转速比变化为参数的分岔图发现:弯振分岔图大致可分为四个复杂运动区,有无考虑扭振的分岔图都具有周期运动、拟周期运动和复杂的混沌运动形式,但它们进入和离开这些复杂运动区的路径和在复杂区内的运动形式却有所不同;而扭振分岔图与考虑弯扭耦合的弯振分岔图存在对应关系,它也可分为四个复杂运动区,也具有周期运动、拟周期运动和复杂的混沌运动等形式。文中揭示的振动特征为转子系统的状态识别与诊断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摩 弯扭耦合振动 非线性 转子 分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Cr1Mo1V转子钢的蠕变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毛雪平 王罡 +1 位作者 马志勇 刘亚雄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4-907,共4页
对30Cr1Mo1V转子钢在540℃和565℃下进行了有中断的蠕变试验研究,应力范围为240-320MPa,得到了蠕变过程中损伤因子和蠕变寿命分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蠕变试验后试样维氏硬度的检测和蠕变过程中硬度对蠕变断裂性能的影响分析,提出了蠕... 对30Cr1Mo1V转子钢在540℃和565℃下进行了有中断的蠕变试验研究,应力范围为240-320MPa,得到了蠕变过程中损伤因子和蠕变寿命分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蠕变试验后试样维氏硬度的检测和蠕变过程中硬度对蠕变断裂性能的影响分析,提出了蠕变断裂Larson-Miller公式的硬度修正公式,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Larson-Miller参数值大于18000时,修正值与实际值比较一致;而在小于该值时相差较大。此外,还研究了损伤和Larson-Miller数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30 Cr1Mo1V钢 蠕变 损伤 寿命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风速对高位收水冷却塔运行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及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松峰 王少雷 +1 位作者 陈曦 韩强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6,59,共5页
以某电厂的2×390MW机组自然通风高位收水冷却塔为例,根据高位收水冷却塔内部结构布置,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环境风速对高位收水冷却塔出塔水温、通风量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找出提高高位收水冷却塔... 以某电厂的2×390MW机组自然通风高位收水冷却塔为例,根据高位收水冷却塔内部结构布置,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环境风速对高位收水冷却塔出塔水温、通风量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找出提高高位收水冷却塔运行效率的方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收水冷却塔 环境风速 通风量 出塔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轴风力机尾流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中合 焦红瑞 +1 位作者 李引 季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11-1615,共5页
对600kW单风轮和7倍风轮直径(7D)间距的两风轮水平轴风力机在不同来流风速条件进行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力机下游流场存在三维速度流动,轴向速度在尾迹区存在明显亏损,且随尾迹向下游的发展,轴向速度亏损逐渐减少。不同来流风... 对600kW单风轮和7倍风轮直径(7D)间距的两风轮水平轴风力机在不同来流风速条件进行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力机下游流场存在三维速度流动,轴向速度在尾迹区存在明显亏损,且随尾迹向下游的发展,轴向速度亏损逐渐减少。不同来流风速条件下风轮尾迹流的发展有一定区别,在来流风速较低的条件下尾流风速恢复较快。风场在布置风力机时应考虑当地的风速条件,若多数情况在额定风速或超过额定风速工况下运行,则前后风轮间距应大于7倍风轮直径;否则可考虑缩短前后风轮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轴风力机 尾迹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等效应变法的30Cr1 Mo1 V钢疲劳-蠕变交互作用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毛雪平 马志勇 +1 位作者 王罡 刘亚雄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2-456,共5页
在540℃和565℃两种温度下进行了30Cr1Mo1V转子钢的疲劳-蠕变交互作用实验。采用Felltham公式建立了应变保持下应力与时间的关系;得到了应变循环幅保持不变、疲劳-蠕变交互作用下的循环应力-应变关系。根据等效应变概念建立了应变-寿命... 在540℃和565℃两种温度下进行了30Cr1Mo1V转子钢的疲劳-蠕变交互作用实验。采用Felltham公式建立了应变保持下应力与时间的关系;得到了应变循环幅保持不变、疲劳-蠕变交互作用下的循环应力-应变关系。根据等效应变概念建立了应变-寿命关系,并从分散度因子和标准偏差方面对等效应变法和线性累计损伤法的寿命预测有效性进行了比较;建立了等效应变的临界损伤公式和考虑硬度修正的等效应变寿命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预测寿命时等效应变法比线性累计损伤法具有更高的精度,等效应变的应力下临界损伤公式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损伤,考虑硬度修正的等效应变-寿命曲线和纯疲劳应变-寿命曲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高温用钢 等效应变 蠕变 疲劳 寿命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性能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学民 王佳 李春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6-623,共8页
以300 MW机组为例,建立由太阳能、生物质能组成的辅助热源作用于燃煤机组回热系统加热器汽侧的损矩阵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原机组回热系统中各加热器的节能潜力,确定辅助热源的高效引入位置,研究新能源辅助燃煤混合发电系统的汽轮机效率... 以300 MW机组为例,建立由太阳能、生物质能组成的辅助热源作用于燃煤机组回热系统加热器汽侧的损矩阵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原机组回热系统中各加热器的节能潜力,确定辅助热源的高效引入位置,研究新能源辅助燃煤混合发电系统的汽轮机效率、标准煤耗率降低量等热力性能指标。结果表明:5#低加、2#高加是节能潜力最大的加热器,100%负荷下混合发电系统的经济效益最好,辅助热源作用于2#高加混合发电系统的经济性优于5#低加,并随分流系数增大,热力性能指标均升高;当分流系数增至完全排挤汽轮机抽汽各指标最大值时,全厂及汽轮机效率提高率分别达6.31%、6.71%,标准煤耗率降低量达17.87 g/k 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生物质能 辅助燃煤发电 [火用]损分布 热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