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材料宽频吸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宝毅 王蓬 +2 位作者 周必成 张榕 赵亚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2-546,共5页
超材料因其完美吸收特性成为吸波材料研究的热点,但其吸收频段窄成为限制其应用的瓶颈技术。介绍了超材料完美吸波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超材料实现宽频吸波的途径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各种宽频吸波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超材料因其完美吸收特性成为吸波材料研究的热点,但其吸收频段窄成为限制其应用的瓶颈技术。介绍了超材料完美吸波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超材料实现宽频吸波的途径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各种宽频吸波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最后对超材料吸波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宽频吸波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碳纳米管/纤维素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伟 王东红 +2 位作者 贾琨 谷建宇 李克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4,共5页
采用纤维素纸交替浸渍石墨烯纳米片(GNS)及碳纳米管(CNTs)分散液的方法,制备了GNS/CNTs/纤维素纸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导电性及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GNS/CNTs/纤维素纸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及屏蔽性能随着浸渍次数的增加... 采用纤维素纸交替浸渍石墨烯纳米片(GNS)及碳纳米管(CNTs)分散液的方法,制备了GNS/CNTs/纤维素纸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导电性及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GNS/CNTs/纤维素纸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及屏蔽性能随着浸渍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当浸渍石墨烯及碳纳米管分散液各5次后,样品的电导率可达7.63S/cm,在30MHz^1.5GHz范围内屏蔽效能均高于22dB,最高可达32dB。更重要的是,所制备的复合材料拥有轻质、超薄、柔软等传统屏蔽材料不具备的优良特性,在高集成度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碳纳米管 电磁屏蔽 纤维素纸 介电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基碳纳米复合电磁屏蔽材料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克训 马江将 +6 位作者 张泽奎 马晨 贾琨 刘伟 张捷 李静 王东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29,共7页
基于碳纳米材料有序结构优异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研究了其在新型电磁防护材料中的应用,结合环氧树脂与碳纳米有序结构在电磁屏蔽效能和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显著优势,论述了环氧树脂基碳纳米管复合电磁屏蔽材料和碳纳米管有序纳米结构研究... 基于碳纳米材料有序结构优异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研究了其在新型电磁防护材料中的应用,结合环氧树脂与碳纳米有序结构在电磁屏蔽效能和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显著优势,论述了环氧树脂基碳纳米管复合电磁屏蔽材料和碳纳米管有序纳米结构研究,通过电磁仿真优化设计构筑三维导电网络结构,得出8~12 GHz电磁波段屏蔽效能≥82.96 dB的理想结构模型,为环氧树脂基碳纳米复合电磁屏蔽材料研究开发提供了指导,有利于该新型电磁屏蔽材料在国防、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环氧树脂 电磁屏蔽 理想模型 有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导热和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伟 贾琨 +2 位作者 谷建宇 马晨 魏学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31,共5页
随着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和散热问题日益严重,具有高导热和电磁屏蔽功能的复合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旋涂和高温热还原获得了石墨烯薄膜,并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薄膜表面镀银,制备了Ag/石墨烯复合薄膜并分析了其结构... 随着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和散热问题日益严重,具有高导热和电磁屏蔽功能的复合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旋涂和高温热还原获得了石墨烯薄膜,并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薄膜表面镀银,制备了Ag/石墨烯复合薄膜并分析了其结构形貌、导热性能、导电性能及电磁屏蔽性能。结果表明:Ag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到石墨烯薄膜的表面,当Ag纳米镀层的厚度为200 nm时,薄膜的方阻仅为0.02Ω/sq,热导率可达872 W/(m·K),相比单一石墨烯薄膜,复合薄膜在30 MHz~18 GHz频率范围的屏蔽效能提高至37~60 dB。同时,Ag/石墨烯复合薄膜以180°弯曲角进行100次反复弯曲后,屏蔽效能仍可保留85%,展现了良好的机械柔韧性。这些优良性能证明了其在柔性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和散热领域拥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磁控溅射 电磁屏蔽 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碳纳米管修饰效果及其电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宝毅 张换换 +2 位作者 王东红 张泽奎 赵亚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79,共5页
针对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作为吸波剂单独使用时存在的吸波机制单一、分散困难、无法实现宽频强吸收等问题,采用化学接枝法在酸氧化的碳纤维表面成功制备了碳纳米管,并研究了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碳纳米管接枝效果及其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 针对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作为吸波剂单独使用时存在的吸波机制单一、分散困难、无法实现宽频强吸收等问题,采用化学接枝法在酸氧化的碳纤维表面成功制备了碳纳米管,并研究了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碳纳米管接枝效果及其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处理可提高CNT的接枝量和接枝效率,进而提高其介电常数和对电磁波的损耗性能。当硝酸浓度65%,反应时间8h时,CF表面CNT接枝率达到15.3%且无团聚发生,对电磁波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碳纳米管 化学接枝 电磁特性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材料结构的小型化可调滤波器 被引量:5
6
作者 赵亚娟 王东红 +3 位作者 张泽奎 张榕 李宝毅 张晗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3,共5页
为了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传统滤波器组体积大的问题,利用开口环结构的超材料具有高集成度的特性,设计了一款整体尺寸仅为15mm×20mm的滤波器.基于时域有限积分法分析了开口环结构滤波器的反射系数曲线与电磁参数之间的响应特... 为了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传统滤波器组体积大的问题,利用开口环结构的超材料具有高集成度的特性,设计了一款整体尺寸仅为15mm×20mm的滤波器.基于时域有限积分法分析了开口环结构滤波器的反射系数曲线与电磁参数之间的响应特性,通过在开口环缝隙处加载可调谐的二极管器件,实现了超材料滤波器在X波段(10.9~12GHz)的连续可调,扩展了滤波器的工作频带.该可调谐超材料滤波器的工作带宽达11.0%,通带内回波损耗最小值为32dB,插入损耗最大值为0.38dB,具有高集成度、宽频带、通带内选频特性良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滤波器 二极管 开口谐振环 频率可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环结构的宽频可调超材料滤波器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亚娟 周必成 +3 位作者 张晗 张婷 李宝毅 王东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1-196,共6页
采用微控制电路加载技术控制超材料的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磁导率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形式,实现空间滤波器中心频率的可调.设计了一种方环缝隙结构超材料滤波器,单元结构尺寸为18.5mm×18.5mm,通过在单元结构上加载变容二极管实现X... 采用微控制电路加载技术控制超材料的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磁导率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形式,实现空间滤波器中心频率的可调.设计了一种方环缝隙结构超材料滤波器,单元结构尺寸为18.5mm×18.5mm,通过在单元结构上加载变容二极管实现X波段内的连续可调.当变容二极管电容值从0.15pF增大到0.70pF时,仿真结果表明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从11.8GHz逐渐减小到10.5GHz,工作带宽为16.3%(10.2~12.0GHz),通带内的回波损耗最小值为22dB,插入损耗最大值为0.6dB.测试结果表明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从11.7GHz逐渐减小到10.3GHz,工作带宽为17.2%(10.1~12.0GHz),且通带内的回波损耗最小值为25dB,插入损耗最大值为0.5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滤波器 二极管 宽频带 频率可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羰基铁吸波材料性能提升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必成 王东红 +2 位作者 贾琨 刘伟 李克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89-2996,共8页
为了研究提升羰基铁吸波材料吸波性能,对大量研究羰基铁吸收剂的形貌控制、表面包覆材料以及与其他不同损耗吸收剂复配的文献进展进行回顾和概括,并对今后羰基铁性能提升方面的研究走向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羰基铁吸收剂仍将是今后... 为了研究提升羰基铁吸波材料吸波性能,对大量研究羰基铁吸收剂的形貌控制、表面包覆材料以及与其他不同损耗吸收剂复配的文献进展进行回顾和概括,并对今后羰基铁性能提升方面的研究走向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羰基铁吸收剂仍将是今后隐身和电磁兼容领域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铁 吸波材料 吸波性能 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透明和双波段吸波超材料的设计与性能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必成 王东红 +2 位作者 贾巍 赵亚娟 李宝毅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50,共5页
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光学透明和双波段吸波体,吸波体基本单元由ITO十字微结构加补丁结构、玻璃及ITO膜组成。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十字微结构加补丁结构参数对吸波体电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补丁结构的加入,可以实... 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光学透明和双波段吸波体,吸波体基本单元由ITO十字微结构加补丁结构、玻璃及ITO膜组成。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十字微结构加补丁结构参数对吸波体电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补丁结构的加入,可以实现双波段高效吸收电磁波,材料在8.5~11 GHz和14.5~16.5 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小于-10 d B。根据仿真结果,制作了透明吸波体样品,测试了材料反射率和透光率,测试反射率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得较好,且在可见光区及近红外区透光率达到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ITO) 十字微结构 光学透明 超材料吸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膜与超材料的超薄宽频吸波体设计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泽奎 王东红 +1 位作者 王蓬 李宝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13-4216,共4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层电阻膜和超材料的超薄宽频吸波体模型。该吸波体由两层含介质基板的电阻膜片和一层一阶Minkowski分形双方环(minkowski fractal double square loop,MFDSL)电谐振器结构组成,各层电阻膜片阻值相同,但外形不同。仿真... 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层电阻膜和超材料的超薄宽频吸波体模型。该吸波体由两层含介质基板的电阻膜片和一层一阶Minkowski分形双方环(minkowski fractal double square loop,MFDSL)电谐振器结构组成,各层电阻膜片阻值相同,但外形不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吸波体对1.2~20GHz频段内垂直入射的电磁波的吸收率均大于90%;同时对于45°角入射的TE和TM波仍能保持良好的吸收性能,具有宽入射角特性和极化不敏感的特点,且厚度仅有1mm。另外,对不同电阻膜片阻值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电阻膜片阻值的增大,该吸波体的吸波效果更好,吸波性能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膜 超材料 超薄 宽频带 吸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超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参数提取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克训 赵亚丽 +2 位作者 江波 王东红 王军梅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3-167,共5页
在光学超材料研究过程中,其微观结构的控制制备技术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在光学超材料制备方法方面的大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二维光学超材料的制备技术,并分析对比了各种经典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在二维光学超材料制备方法基础上,进... 在光学超材料研究过程中,其微观结构的控制制备技术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在光学超材料制备方法方面的大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二维光学超材料的制备技术,并分析对比了各种经典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在二维光学超材料制备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叙述了三维光学超材料的传统制备和新的研究制备方法。简要介绍了均匀介质光学超材料的介电常数、磁导率、折射率和阻抗等有效电磁参数的提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超材料 实验 有效参数 刻蚀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金属介质光子带隙材料的光学特性(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亚丽 李旭峰 +3 位作者 贾琨 马江将 李巧燕 魏学红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4-71,共8页
本文描述了由不同厚度的ITO和Ag层制成的一维金属介质光子带隙材料1D M-D PBG的光学透射和反射特性。研究发现,单元尺寸小于80 nm的金属结构和较小的金属分数会导致光学透射率的提高。对于大于80 nm的单元尺寸,在可见光的低频和高频的... 本文描述了由不同厚度的ITO和Ag层制成的一维金属介质光子带隙材料1D M-D PBG的光学透射和反射特性。研究发现,单元尺寸小于80 nm的金属结构和较小的金属分数会导致光学透射率的提高。对于大于80 nm的单元尺寸,在可见光的低频和高频的频谱范围内反射率都相应增强。这是由于一种特殊结构和等离子体的带隙的作用。此外,在两个范围内的反射随着增加银膜厚度的增加而提高和扩大。结构引起的反射光谱随着单位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并且由于等离子体光子带隙的反射超出光学范围。研究结果对1D M-D PBG光学滤波器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光子晶体 光学透射率 光学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左手材料的高增益双频带微带天线
13
作者 赵亚娟 王东红 +3 位作者 李宝毅 王蓬 周必成 江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72-275,共4页
左手材料具有平板透镜聚焦效应,突破电磁波的衍射极限实现倏逝波的放大,其覆盖于微带天线上方,可以提高天线增益。设计了一种应用于UHF和WLAN的双频微带天线,通过在接地板上刻蚀"己"字形弯折缝隙的方法实现双频谐振。为了改... 左手材料具有平板透镜聚焦效应,突破电磁波的衍射极限实现倏逝波的放大,其覆盖于微带天线上方,可以提高天线增益。设计了一种应用于UHF和WLAN的双频微带天线,通过在接地板上刻蚀"己"字形弯折缝隙的方法实现双频谐振。为了改善微带天线低频段的增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哑铃型结构双频段左手材料,将其作为微带天线的覆层。测试结果表明,覆层左手材料微带天线的低频段和高频段的峰值增益分别为2.1dBi和7.4d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手材料 微带天线 双频天线 带宽 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iO_(3)包覆CoFe_(2)O_(4)复合吸收剂的制备及其电磁特性研究
14
作者 李宝毅 王蓬 +2 位作者 周必成 张榕 张泽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22-224,228,共4页
针对单一吸收剂难以满足吸波材料"薄、轻、宽、强"要求的难题,以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的钴铁氧体为基核,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BaTiO_(3)包覆CoFe_(2)O_(4)复合吸收剂,并表征了其相结构、微观形貌及电磁特性。结果显示,随着BaTi... 针对单一吸收剂难以满足吸波材料"薄、轻、宽、强"要求的难题,以化学共沉淀法合成的钴铁氧体为基核,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BaTiO_(3)包覆CoFe_(2)O_(4)复合吸收剂,并表征了其相结构、微观形貌及电磁特性。结果显示,随着BaTiO_(3)含量的增加,BaTiO_(3)包覆层均匀性降低,缺陷浓度增大;复合吸收剂组分的改变对复介电常数的影响较大而对复磁导率的影响较小;当BaTiO_(3)含量为70%时,复合材料吸波性能达最佳,厚度为1.2 mm时最小反射损耗-41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钡 钴铁氧体 溶胶-凝胶 电磁特性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型超材料的小型化调频空间滤波器
15
作者 赵亚娟 李宝毅 +2 位作者 王东红 张榕 周必成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156-158,共3页
基于超材料的相位补偿特性实现特定波段超材料滤波器设计。本工作通过变形传统的互补型开口谐振环,设计了一种小型化哑铃型缝隙结构超材料滤波器,通过二极管控制超材料的电磁特性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形式,以实现空间滤波器中心频率可... 基于超材料的相位补偿特性实现特定波段超材料滤波器设计。本工作通过变形传统的互补型开口谐振环,设计了一种小型化哑铃型缝隙结构超材料滤波器,通过二极管控制超材料的电磁特性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形式,以实现空间滤波器中心频率可调。滤波器单元尺寸为5.0mm×5.0mm×0.8mm,具有小型化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10dB工作带宽为28%(9.2~12GHz),回波损耗最小值为29dB,插入损耗最大值为0.8dB。测试结果表明:-10dB工作带宽为25%(9.2~11.7GHz),回波损耗最小值为20dB,插入损耗最大值为1.0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滤波器 小型化 宽频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材料的多频段微带滤波器
16
作者 赵亚娟 李宝毅 +2 位作者 马晨 王东红 王富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70-72,共3页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小型化多频段微带滤波器。基于超材料的相位补偿原理,通过将方块型超材料单元结构加载于接地板,实现微带滤波器的小型化设计,滤波器整体尺寸仅为25 mm×25 mm(0.38λ0×0.38λ0,λ0是低频段的导波...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小型化多频段微带滤波器。基于超材料的相位补偿原理,通过将方块型超材料单元结构加载于接地板,实现微带滤波器的小型化设计,滤波器整体尺寸仅为25 mm×25 mm(0.38λ0×0.38λ0,λ0是低频段的导波波长)。通过对四开口型谐振环(Split ring resonator,SRR)微带线馈电,获得多频段滤波器设计。测试结果表明,滤波器的谐振点为2.4 GHz、3.4 GHz和5.5 GHz,工作频带内插入损耗最大值为0.85 dB,具有小型化、多频段、低损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小型化 多频段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24
17
作者 贾琨 王东红 +2 位作者 李克训 谷建宇 刘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吸波材料是解决电磁波辐射污染的有效手段和影响雷达隐身的关键因素,该材料的研究对军用和民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它一直是各国尖端科技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自石墨烯被首次发现,学术界便掀起了对二维材料的研究热潮,相关学者开... 吸波材料是解决电磁波辐射污染的有效手段和影响雷达隐身的关键因素,该材料的研究对军用和民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它一直是各国尖端科技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自石墨烯被首次发现,学术界便掀起了对二维材料的研究热潮,相关学者开展了各类型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且在吸波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新型吸波材料的开发取得了突出成果,短短几年时间内,石墨烯已经成为了新型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热点。相比铁氧体、炭黑等传统吸波材料,石墨烯应用于吸波材料具有以下优势:(1)独特的二维材料性质、巨大的性能可调控工作表面;(2)良好的导电性以及特殊的边界效应。然而,单纯以石墨烯作为吸波剂的吸波材料,其性能测试结果与预期值存在显著差距,无法实现开发一种新型轻质、高效吸波材料的预期目标。因此,近三年来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石墨烯二维结构的吸波机理和石墨烯/磁损耗型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研究者主要从选择合适的磁性纳米成分和优化制备工艺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度挖掘出石墨烯对电磁波的潜在吸波性能。目前,通过优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组分已基本可以实现2~18 GHz频段范围内反射率小于-10 dB。对于石墨烯电磁波吸收机理的研究,主要依托其二维结构,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原子-键电负性均衡理论模型来探索本征石墨烯和掺杂石墨烯的构型;在较高性能的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制备过程中已取得成功应用的磁性纳米成分包括四氧化三铁、铁酸镍、硫化镉等。其中,以四氧化三铁、氧化铁为代表的铁氧体应用得最早;随着共沉淀法、溶剂热法等制备方法的不断成熟,各类新型磁性纳米颗粒可以与石墨烯复合,使之兼具磁损耗和电损耗能。近两年,相关学者将超材料的思想引入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研发中,以结构设计为手段,实现了新型透明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此外,由于石墨烯自身的功能特性,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大多也具有高效的热传导性能和良好的结构强度,可以实现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本文归纳总结了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二维结构吸波机理、磁性掺杂成分的选择、大尺寸材料的制备工艺,分析了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为制备"宽薄轻强"的新型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复合吸波材料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贾琨 李克训 +4 位作者 张泽奎 谷建宇 马江将 王东红 乔妙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6-2140,共5页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都是新型纳米尺寸碳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以及优秀的机械性能等特性。通过微波膨化法在石墨烯(寡层石墨)表面空隙结构内生长了碳纳米管,制备出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碳纳米管不仅可以发挥连接石墨...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都是新型纳米尺寸碳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以及优秀的机械性能等特性。通过微波膨化法在石墨烯(寡层石墨)表面空隙结构内生长了碳纳米管,制备出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碳纳米管不仅可以发挥连接石墨烯层片结构的作用,还可以与石墨烯共同发挥协同吸波效应;同时生长碳纳米管所添加的催化剂在微波状态下分解为纳米磁性颗粒,提高整体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通过采用SEM、EDX、XRD等对材料的形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并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材料在2~18GHz频带内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不同厚度的微波衰减性能。结果表明,材料的电磁损耗机制由电介质损耗、磁损耗共同构成,微波吸收峰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向低频移动,当厚度为2.5mm时,在14.4GHz时最大损耗值为-28dB,并且在频带12.4~17.7GHz的范围内达到-10dB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热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9
19
作者 贾琨 王喆 +3 位作者 王蓬 王东红 马晨 刘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33-9139,9149,共8页
随着电子设备功率密度的提高,电子器件的电磁兼容和散热问题日趋严重,兼具双功能特性的导热吸波材料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新趋势。目前,该类材料主要的研发思路是在高分子基体中同时加入导热填料和吸波剂以实现材料的导热吸波双功能。然而,... 随着电子设备功率密度的提高,电子器件的电磁兼容和散热问题日趋严重,兼具双功能特性的导热吸波材料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新趋势。目前,该类材料主要的研发思路是在高分子基体中同时加入导热填料和吸波剂以实现材料的导热吸波双功能。然而,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中功能填料添加量存在最大限度,导热填料与吸波剂添加量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难以实现两种性能的协同提升。目前,尚无有效手段解决这一难题,只能通过协调两种功能填料的添加比例,确定材料导热和吸波性能的最优平衡点。鉴于影响材料导热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本领域学者通过研究填料组分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了粒径、结构参数和成型工艺参数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到了对实际应用具有较高指导价值的组分调节机理和方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导热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没有突破,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缺乏材料微观结构和功能单元模型、通用设计理论不能指导实际工业生产、尚无兼具导热与吸波功能的单组分填料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导热吸波材料基础设计理论的发展。在导热吸波材料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材料导热性能测试标准种类多,测试结果不具有对比性;而吸波性能目前存在两种评价方法,其在评价指标、测试原理、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检测结果无法横向比较。综上,目前导热吸波材料的性能评价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严重制约了产品的推广应用。同时,导热吸波材料的主要功能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本文综述了导热吸波材料的研究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导热吸波材料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发展方向,旨在为制备高性能导热吸波材料提供参考,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改善产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吸波材料 导热性能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3O_4纳米线阵列@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的水热合成及电化学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伟 郑凯 +2 位作者 王东红 雷忆三 范怀林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7-492,共6页
以Co(NO_3)_2·6H_2O为钴源,NH_4F和尿素作为添加剂,通过水热法在粘胶基活性炭纤维(ACF)的表面生长了Co_3O_4纳米线,制备了Co_3O_4@ACF复合材料并进行了结构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针状的Co_3O_4纳米线阵列均匀地垂直... 以Co(NO_3)_2·6H_2O为钴源,NH_4F和尿素作为添加剂,通过水热法在粘胶基活性炭纤维(ACF)的表面生长了Co_3O_4纳米线,制备了Co_3O_4@ACF复合材料并进行了结构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针状的Co_3O_4纳米线阵列均匀地垂直生长在活性炭纤维表面,形成了丰富的介孔结构。通过改变Co(NO_3)_2·6H_2O的用量,可以获得不同负载量的Co_3O_4@ACF复合材料。当Co_3O_4负载量为47wt%时,Co_3O_4@ACF复合材料在1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高达566.9 F/g,几乎是纯Co_3O_4的2倍;在15 A/g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仍可达到393.3 F/g,表现了较好的倍率特性;经过5000次循环充放电后,其比电容仍可保持84.2%,展现了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水热法 四氧化三钴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