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锂富锂锰基用作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叶千术 李婧竹 +1 位作者 张智豪 胡策睿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0-395,共6页
通过化学方法对富锂锰基(LrLO)材料进行了脱锂处理,使其具备荷电状态以作为锂一次电池的正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酸对LrLO材料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柠檬酸、过硫酸铵、草酸和甘氨酸可以部分脱出LrLO结构中的锂,柠檬酸会改变L... 通过化学方法对富锂锰基(LrLO)材料进行了脱锂处理,使其具备荷电状态以作为锂一次电池的正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酸对LrLO材料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柠檬酸、过硫酸铵、草酸和甘氨酸可以部分脱出LrLO结构中的锂,柠檬酸会改变LrLO团聚的结构,形成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在不同酸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柠檬酸处理后的LrLO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310.4 mAh/g,容量主要出现在1.5~1.0 V电压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一次电池 荷电态富锂锰基材料 化学脱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腈-硼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2
作者 郝力博 刘毅 +2 位作者 韦雪丽 周策 贾坤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47,共6页
硼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较高的残炭率,但其耐热性(初始热分解温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邻苯二甲腈树脂是一类由邻苯二甲腈单体在活性氢固化剂作用下形成的高度交联型热固性树脂,具有极为优异的耐热性,但其普遍存在加工温度高、... 硼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较高的残炭率,但其耐热性(初始热分解温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邻苯二甲腈树脂是一类由邻苯二甲腈单体在活性氢固化剂作用下形成的高度交联型热固性树脂,具有极为优异的耐热性,但其普遍存在加工温度高、加工温度窗窄等问题。本文结合两类树脂优势,以双官能化邻苯二甲腈树脂和热塑性硼酚醛树脂为基体树脂,制备了连续玻璃纤维预浸料与复合材料层压板。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仪(TG)、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动态流变等手段研究了共聚树脂的热学性能和化学结构等。结果显示,等质量比共聚树脂较邻苯二甲腈树脂起始固化温度降低60℃以上,共聚树脂固化后初始热分解温度较硼酚醛树脂提高143℃。此外,采用共聚树脂制备的连续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综上所述,本文所报道的邻苯二甲腈-硼酚醛改性树脂是一类具有极大成本优势的耐超高温热固性树脂,有望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及电子封装领域获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腈树脂 硼酚醛树脂 热固性树脂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耐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功能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郝力博 冉启蒙 +3 位作者 刘毅 韦雪丽 周策 贾坤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5,共7页
作为人类最早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之一,酚醛树脂具有耐高温、高强度、抗烧蚀、易加工等优良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机械、轨道交通、建筑建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尽管在20世纪末由于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不断涌... 作为人类最早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之一,酚醛树脂具有耐高温、高强度、抗烧蚀、易加工等优良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机械、轨道交通、建筑建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尽管在20世纪末由于新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不断涌现,酚醛树脂的发展曾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纳米材料与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酚醛树脂所具有的高反应活性、分子可设计性、热稳定性及高残炭等特点,使其可作为一类理想的有机前驱体,通过不同途径制备得到具有不同维度与微观形貌的碳材料,进而在新能源材料及高端电子材料等领域重新焕发生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酚醛树脂的基本性质,然后分析了酚醛树脂的国内外行业现状。最后,围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能源催化等4个重点领域对新型酚醛树脂的应用需求,梳理了近年来用于制备高性能功能复合材料的酚醛树脂研究进展,特别是对酚醛树脂改性方法、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性能进行了分析,为设计开发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改性 摩擦材料 耐烧蚀 电子封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弹道冲击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渊文 董梦杰 +3 位作者 王美慧 郭亚飞 李发明 郝新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161,共9页
弹道侵彻是一个高速非线性加载问题,涉及的侵彻损伤机理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值模拟成为研究弹道侵彻的主要方法之一。文中首先对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各种尺度上的建模方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然后... 弹道侵彻是一个高速非线性加载问题,涉及的侵彻损伤机理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值模拟成为研究弹道侵彻的主要方法之一。文中首先对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各种尺度上的建模方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复合材料损伤模型及防弹机理进行了简要阐述,最后针对目前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 弹道冲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空心硅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何冬林 孙森 +1 位作者 李平 曲选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1,80,共6页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表面活性剂及造孔剂,采用改进的stöber法及碳热还原法制备了碳包覆的介孔空心硅氧化物负极材料。结果表明:乙醇与水体积比变化对SiO_(x)纳米球粒度、形貌及性能有重要影响;乙醇与水...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表面活性剂及造孔剂,采用改进的stöber法及碳热还原法制备了碳包覆的介孔空心硅氧化物负极材料。结果表明:乙醇与水体积比变化对SiO_(x)纳米球粒度、形貌及性能有重要影响;乙醇与水体积比小,材料球形度差,呈椭圆形;乙醇与水体积比增大,纳米材料尺寸增加;乙醇与水体积比0.45时所得SiO_(x)纳米球粒径300 nm左右,以该纳米球组装的扣式电池在电流密度100 mA/g下循环20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813 mAh/g,在500 mA/g下循环1200次后可逆比容量为704 mAh/g,容量保持率为82%,每次容量衰减率仅0.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化物 负极材料 空心结构 碳包覆 纳米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RTopic主题模型的锂电池前沿监测及主题分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洪 俞海龙 +1 位作者 王丽平 黄学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6-416,共11页
随着锂电池领域论文数量的激增和研究主题的日益丰富,准确监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变得日益复杂。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8万余篇锂电池论文进行文本分析,绘制... 随着锂电池领域论文数量的激增和研究主题的日益丰富,准确监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变得日益复杂。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8万余篇锂电池论文进行文本分析,绘制了锂电池领域的主题图,识别了新兴研究主题和高被引主题。结果表明,锂电池研究活动正显著加速,锂硫电池、锂枝晶生长抑制、电池回收和金属回收等新兴主题快速发展,而材料研究如二硫化钼纳米材料、氧化铁电极材料则具有显著的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还探讨了《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系列》对当前锂电池研究主题的监测情况,该系列对多数科学技术主题有良好覆盖。本研究为锂电池领域的主题监测提供了新方法,为政策制定和技术研发提供了情报支持,并为“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系列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BERTopic 新兴主题 高被引主题 前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超薄硅晶圆精密磨削工艺的内部残余应力分析
7
作者 熊正权 窦筠雯 +4 位作者 陈颖 高能 黄银 朱旻昊 冯雪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目的硅基集成电路的超薄化(通常厚度≤50μm)是高性能集成器件实现柔性化的关键,同时也满足了器件先进封装的需求。背面精密磨削是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超薄硅基集成电路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随着厚度的降低,本征硬脆的硅基器件的机械强... 目的硅基集成电路的超薄化(通常厚度≤50μm)是高性能集成器件实现柔性化的关键,同时也满足了器件先进封装的需求。背面精密磨削是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超薄硅基集成电路的重要技术路径。然而,随着厚度的降低,本征硬脆的硅基器件的机械强度急剧下降,磨削的难度也极大增加。此外,当器件的厚度接近甚至低于有源层厚度(约为15μm)时,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内部残余应力将严重影响超薄器件的性能和良品率。因此,控制磨削过程的缺陷和内部残余应力是突破超薄柔性硅基集成电路制备技术的关键,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超薄硅晶圆精密磨削产生的内部残余应力,建立起工艺参数与内部残余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针对精密磨削工艺,基于磨轮与硅晶圆的几何运动学关系,将磨轮进给率对磨削过程的影响转变为对等效磨削深度的影响,建立了硅晶圆在单颗磨粒单次和多颗磨粒多次磨削下的有限元局部模型,探讨了工艺参数(磨轮转速、磨轮进给率、磨粒尺寸)、磨粒数量和磨削次数对磨削后的表面质量和内部残余应力的影响,开展了12英寸硅晶圆的自旋转精密磨削实验验证仿真。结果硅晶圆精密磨削后的内部残余应力主要集中于距离硅片表面约50nm处,并沿深度方向快速减小。降低磨轮进给率和减小磨粒尺寸可以有效降低内部残余应力,提高表面质量。使硅片磨削后的表面及内部区域近似处于等双轴压缩应力状态,当磨轮进给率为0.5、0.35和0.2μm/s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测得残余应力分别为(-185±33)、(-216±25)和(283±41)MPa,多颗磨粒多次磨削有限元仿真获得的残余应力分别为(-127±32)、(-171±43)和(-221±55)MPa,二者吻合较好。结论将磨轮进给率转变为等效磨削深度后,建立的多颗磨粒多次精密磨削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硅晶圆自旋转精密磨削的内部残余应力,为硅基集成电路薄化工艺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晶圆 超薄 精密磨削 内部残余应力 有限元仿真 显微拉曼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ddlesden-Popper结构杂化非常规铁电体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碧辉 刘小强 陈湘明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7-608,共22页
杂化非常规铁电性(Hybrid Improper Ferroelectricity, HIF)指的是在含钙钛矿结构单元的化合物中,通过阴离子八面体面内旋转和面外倾侧耦合而产生的二阶铁电序。HIF有望在强磁电耦合多铁性材料中获得重要应用,并极大地拓展铁电体物理学... 杂化非常规铁电性(Hybrid Improper Ferroelectricity, HIF)指的是在含钙钛矿结构单元的化合物中,通过阴离子八面体面内旋转和面外倾侧耦合而产生的二阶铁电序。HIF有望在强磁电耦合多铁性材料中获得重要应用,并极大地拓展铁电体物理学的内涵和外延。本文总结了Ruddlesden-Popper(R-P)结构HIF的实验研究进展,建立了双层R-P结构铁电体的居里温度(TC)和许容因子(τ)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阐述其HIF物理起源。基于HIF的内禀电控磁性,在双层R-P铁氧体中观察到室温极性相和弱铁磁相共存,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此外,在A位离子有序三层R-P氧化物中报道的铁电性显著拓宽了HIF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尽管R-P结构的HIF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新材料体系和单相多铁性材料探索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化非常规铁电性 Ruddlesden-Popper结构 单相多铁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巯基杂环化合物在酸性蚀刻液中的缓蚀性能研究
9
作者 杜永杰 丘梓炜 +5 位作者 王红平 王跃川 肖龙辉 崔红兵 王小丽 陈苑明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9,共7页
缓蚀剂是一种能够在腐蚀介质中有效抑制金属表面腐蚀的一种化学物质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在印制电路板线路蚀刻工艺中,含有缓蚀剂的酸性蚀刻液能抑制线路的侧向蚀刻,而不改变对线路的纵向蚀刻速率。巯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抗氧... 缓蚀剂是一种能够在腐蚀介质中有效抑制金属表面腐蚀的一种化学物质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在印制电路板线路蚀刻工艺中,含有缓蚀剂的酸性蚀刻液能抑制线路的侧向蚀刻,而不改变对线路的纵向蚀刻速率。巯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对金属表面腐蚀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探究含有巯基及取代基不同位置的苯并咪唑:2-巯基-5-甲基苯并咪唑和5-甲氧基-2-巯基苯并咪唑作为缓蚀剂,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这两种缓蚀剂可能的吸附位点;结合电化学极化曲线和阻抗谱对比分析两种缓蚀剂对于铜腐蚀的抑制效果和缓蚀机理。该研究将为后续关于含有巯基类的缓蚀剂的筛选和机理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刻液 缓蚀剂 含巯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蚀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高浓度电解质溶剂化结构与离子迁移行为模拟研究
10
作者 庞超 丁爽 +1 位作者 张晓琨 向勇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07-3215,共9页
针对电解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对Li+输运行为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本工作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局域高浓度电解质(LHCE)的非均相结构。以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D2)作为稀释剂,构建了LHCE模型,并深入分析了溶剂分子与... 针对电解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对Li+输运行为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本工作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局域高浓度电解质(LHCE)的非均相结构。以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D2)作为稀释剂,构建了LHCE模型,并深入分析了溶剂分子与稀释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探讨其对Li+配位结构和迁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i+通过重复的离子解离/缔合跳跃机制进行迁移,并通过D2-CIP(阴离子配位单个Li+)界面处加速迁移,D2分子充当了快速传导路径的载体。此外,发现LiFSI∶DME∶D2(摩尔比)为1∶1.2∶2的电解质配方,存在离子迁移速率极点(转折)效应,并显著增强了锂盐的抗还原性及离子迁移速率。该研究为开发高浓度电解质(HCE)的新型稀释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域高浓度电解质 分子动力学 溶剂化结构 离子迁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杂环有机添加剂对线圈电感表面沉积钴层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宋进 李超谋 +6 位作者 齐国栋 皮亦鸣 王城 何科翰 张东明 何为 陈苑明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8,共5页
钴作为关键导体材料在集成电路中实现电路互连起着重要地位。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电化学测试和电沉积方法研究了咪唑、吡嗪、水杨醛肟3种含氮杂环的有机添加剂特性及其对电沉积钴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测试仪分析镀层形... 钴作为关键导体材料在集成电路中实现电路互连起着重要地位。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电化学测试和电沉积方法研究了咪唑、吡嗪、水杨醛肟3种含氮杂环的有机添加剂特性及其对电沉积钴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测试仪分析镀层形貌和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3种含氮杂环有机添加剂通过在电极表面发生吸附对钴的电沉积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吡嗪的抑制效果最强,单独使用3种含氮杂环有机添加剂的镀液体系下都未能获得致密平整的钴镀层。在铜线圈电感表面电沉积钴,可形成磁芯,有助于提升电感的电感值,在1 MHz时最高达到2.55μ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钴 微观形貌 含氮杂环有机添加剂 铜线圈电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氮类染料添加剂在铜电沉积中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12
作者 肖龙辉 何为 +8 位作者 皮亦鸣 王城 何科翰 黎钦源 曾红 田玲 王悦聪 黄云钟 陈苑明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3,共10页
铜电沉积是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中实现电气连接的主要方式,电沉积铜层质量直接影响到层间互连和信号传输稳定性。有机添加剂在金属电沉积过程中能够通过特征官能团在电极表面电流密度较高区域的吸附作用调控阴极表面的电流分布,提高镀液... 铜电沉积是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中实现电气连接的主要方式,电沉积铜层质量直接影响到层间互连和信号传输稳定性。有机添加剂在金属电沉积过程中能够通过特征官能团在电极表面电流密度较高区域的吸附作用调控阴极表面的电流分布,提高镀液的均镀能力和微观整平能力。在铜电沉积过程中,偶氮类化合物中与苯环相连的氮-氮双键被认为是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基团,因此采用直接黄86、灿烂黄和活性嫩黄3G-P三种偶氮类染料作为电沉积铜添加剂。采用电化学和量子化学方法探究了3种添加剂的化学性质及其在铜电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哈林槽实验研究了3种偶氮类染料添加剂对金属铜镀层的影响,分析了3种添加剂对通孔电沉积效果,并通过电镀通孔的均匀性评估了添加剂作用下镀液的均镀能力(Throwing Power,TP),实现厚径比为10:1通孔的TP值达9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沉积 通孔 偶氮类染料添加剂 均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Sm_(0.9)Pr_(0.1)FeO_(3-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雪 杨洋 +4 位作者 田冬 卢肖永 丁岩芝 林彬 陈永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5-1220,共6页
采用柠檬酸-硝酸盐自蔓延燃烧法合成了Sm_(0.9)Pr_(0.1)FeO_(3-δ)(SPF)粉体。以YSZ为电解质,SPF同时作为阴极和阳极,构建了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PF|YSZ|SPF。利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材料的成相以及相互间的化学稳定性,交流阻抗法记录... 采用柠檬酸-硝酸盐自蔓延燃烧法合成了Sm_(0.9)Pr_(0.1)FeO_(3-δ)(SPF)粉体。以YSZ为电解质,SPF同时作为阴极和阳极,构建了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PF|YSZ|SPF。利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材料的成相以及相互间的化学稳定性,交流阻抗法记录界面极化行为,热膨胀仪评估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电池的断面微观结构,用自组装的测试系统评价电池输出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SPF粉体呈钙钛矿结构,且在还原条件下仍保持不变,与电解质YSZ间有良好的化学及热稳定性;800℃时空气及氢气气氛下的电解质|电极间的极化阻抗分别为0.15和15.80Ω·cm2;以加湿H2(含体积分数3%的水蒸气)为燃料气,空气为氧化气时,单电池SPF|YSZ|SPF输出功率密度为168mW/cm2。结果显示SPF是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良好的候选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m0.9Pr0.1FeO3-δ 钙钛矿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铁基普鲁士蓝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共沉淀反应控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阳澜 夏鑫 +1 位作者 汪东煌 周爱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18,共8页
铁铁基普鲁士蓝(NaFeHCF)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钠离子电池(SIBs)正极材料。但是,如何有效控制合成反应参数来提升NaFeHCF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法,探索了合成过程中配位剂添加与否和反应温度(0~80... 铁铁基普鲁士蓝(NaFeHCF)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钠离子电池(SIBs)正极材料。但是,如何有效控制合成反应参数来提升NaFeHCF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法,探索了合成过程中配位剂添加与否和反应温度(0~80℃)的变化对NaFeHCF沉淀产物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柠檬酸钠配位剂且合成温度为40℃时所得到的NaFeHCF正极材料在形貌、晶粒尺寸、结晶性等多方面具有综合优势,表现出最佳的循环稳定性,在12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0圈后仍然具有83.5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7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普鲁士蓝 配位剂 反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碳化硅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微结构数字化建模和宏观各向异性模量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兴瑞 万逸飞 +5 位作者 李翰超 宋嘉玲 冯志强 曾庆丰 关康 刘建涛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30-236,共7页
围绕陶瓷基复合材料连续增韧相各向异性难以快速建模和宏观模量精准预测困难的问题,本工作结合水平集法和有限元法建立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复杂微结构数字化自动建模方法及预制体不同区域材料各向异性赋值策略。同时,以二维SiC编织布增韧... 围绕陶瓷基复合材料连续增韧相各向异性难以快速建模和宏观模量精准预测困难的问题,本工作结合水平集法和有限元法建立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复杂微结构数字化自动建模方法及预制体不同区域材料各向异性赋值策略。同时,以二维SiC编织布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SiC_(f)/SiC)为例,采用细观力学均匀化方法和自编程序实现了兼顾自然孔隙影响的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宏观各向异性模量跨尺度准确计算。与已有文献中的SiC_(f)/SiC性能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本工作中建模方法和模量计算算法的有效性。此外,本工作还探究了SiC_(f)/SiC自然孔隙形状及纤维束波纹度比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化硅纤维束 宏观各向异性模量 自然孔隙 数字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翔 黄楷 +2 位作者 孙志杰 向勇 张晓琨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1-199,共9页
固体电解质是发展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的重要材料基础。由聚合物相与无机相复合形成的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兼具聚合物轻质、柔性,以及无机材料高强度、高稳定性等优势,是最具应用潜力的固体电解质材料。目前,制约聚合物复... 固体电解质是发展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的重要材料基础。由聚合物相与无机相复合形成的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兼具聚合物轻质、柔性,以及无机材料高强度、高稳定性等优势,是最具应用潜力的固体电解质材料。目前,制约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实际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为其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综述了目前关于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离子传导机制的科学认识以及提升其离子电导率的方法,分析了先进表征工具在揭示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离子传导机制方面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复合固体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聚合物-陶瓷杂化界面 离子传导机制 先进表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β-Li0.3V2O5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17
作者 邹剑 汪博筠 +2 位作者 杨家超 牛晓滨 王丽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53-360,共8页
随着金属锂电池和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具有高能量密度无锂/少锂正极材料逐渐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一步固相法合成了结晶良好的微米颗粒少锂正极材料β-Li0.3V2O5,电子电导率为2.20×10-4 S/cm。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在... 随着金属锂电池和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具有高能量密度无锂/少锂正极材料逐渐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一步固相法合成了结晶良好的微米颗粒少锂正极材料β-Li0.3V2O5,电子电导率为2.20×10-4 S/cm。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在2.2~4.0 V区间,0.5C电流下可逆容量为247 m A·h/g,循环100周仍有204 mA·h/g;同时倍率性能优异,在10C下容量为160 m A·h/g。利用非原位XRD,研究了该材料在1.5~4.0 V区间锂的嵌入/脱出过程的相变化,具体过程为:β(0<x<0.27)→β’(0.57<x<0.75)→β1(0.57<x<1.92)→β2(0.75<x<1.92)→β3(1.92<x<2.52)。整个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形变较小,晶胞参数a最大形变为3.1%(β2),晶胞参数c最大形变为4.5%(β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 少锂正极材料 钒酸锂 相转变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铜箔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超熠 唐先忠 +4 位作者 何为 皮亦鸣 苏元章 唐耀 陈苑明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对电解铜箔的生产工艺要求越来越高,如电解铜箔的性能影响着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电池容量。电解铜箔制备工艺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是决定其性能优劣的重要因素。添加剂的引入可以改变阴极铜电...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对电解铜箔的生产工艺要求越来越高,如电解铜箔的性能影响着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电池容量。电解铜箔制备工艺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是决定其性能优劣的重要因素。添加剂的引入可以改变阴极铜电沉积反应电位,影响镀铜层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织构,合理使用多种添加剂可以提升铜箔的综合性能。根据添加剂作用机理分类,以特征官能团为切入点,综述了氯离子、加速剂、整平剂和抑制剂在铜沉积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不同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效果进行了归纳。通过了解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理论上可以研究添加剂机理与铜箔性能的关联性,解释添加剂机理与铜箔性能的矛盾;在生产上可以优化添加剂组合配方,有效控制电解铜箔性能,为实际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铜箔 性能 添加剂 作用机理 效果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镍磷金属片表面处理对电镀铜生长状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家翀 何为 +5 位作者 陈先明 李志丹 洪延 王守绪 罗毓瑶 陈苑明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0,共7页
对镀镍磷金属片进行了微蚀,化学镀铜,微蚀后化学镀铜这三种表面处理,对比了表面处理方法对镀镍磷金属片表面形貌、电镀铜平整性和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镀铜处理能够有效提升镀镍磷金属片表面的平整性,提升导电性,得到平整可靠的... 对镀镍磷金属片进行了微蚀,化学镀铜,微蚀后化学镀铜这三种表面处理,对比了表面处理方法对镀镍磷金属片表面形貌、电镀铜平整性和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镀铜处理能够有效提升镀镍磷金属片表面的平整性,提升导电性,得到平整可靠的电镀铜层。化学镀铜处理方法有效解决了在化学镀镍表面直接电镀铜的平整性和可靠性问题,为提升电镀铜平整性和可靠性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 电镀铜 平整性 镀镍磷金属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线数据驱动建模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毛宇 冯雪松 +1 位作者 张晓琨 向勇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16,共5页
针对简化电池分容工序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产线数据驱动机器学习建模的锂离子电池分容容量精准预测技术。采用2万余条源自同一锂离子电池制造产线的数据,应用四种非线性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探索了锂离子电池分容前产线监测数据与其分容... 针对简化电池分容工序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产线数据驱动机器学习建模的锂离子电池分容容量精准预测技术。采用2万余条源自同一锂离子电池制造产线的数据,应用四种非线性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探索了锂离子电池分容前产线监测数据与其分容容量之间的相关性。所有回归模型中,CatBoost算法模型表现出最优的容量预测精度,其测试集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仅占标准容量的0.32%。此外,经过模型特征参量贡献度统计分析发现,OCV2和卷芯质量是分容容量预测的关键影响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产线数据 分容 数据驱动 Cat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