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F衍生碳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佩佩 朱归胜 +2 位作者 徐华蕊 赵昀云 蒋坤朋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72-10179,共8页
针对活性炭比电容低的问题,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OFs)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隙结构,研究了一种协同双电层机制与赝电容特性的MOFs衍生多孔碳与活性炭的杂化复合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Zn/Co比和碳化温度,制备了N掺杂多孔碳复合材料。ZCPC@AC-... 针对活性炭比电容低的问题,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OFs)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隙结构,研究了一种协同双电层机制与赝电容特性的MOFs衍生多孔碳与活性炭的杂化复合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Zn/Co比和碳化温度,制备了N掺杂多孔碳复合材料。ZCPC@AC-800经三电极体系测试,以6 mol/L KOH为电解质,在0.5 A/g时,比电容为327.5 F/g,高于单金属原子生成的MOF衍生多孔碳复合材料,这是由于纳米复合材料中双金属MOF在热解过程中能提供更加多样的活性位点。此外,在电位窗口为0~1.5 V的3 mol/L KOH电解液中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ZCPC@AC-800∥ZCPC@AC-800)在375 W/kg的功率密度下,具有21 Wh/kg的能量密度。经循环测试,5 A/g时充放电5000次后,其初始比电容仍保持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MOF衍生碳 活性炭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状NiCo_(2)O_(4)纳米线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2
作者 徐春雨 徐华蕊 +6 位作者 朱归胜 张秀云 王超莹 姜雅娟 黄涛 任世杰 赵昀云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8-1034,共7页
NiCo_(2)O_(4)因理论比电容高、成本低、资源丰富,是超级电容器理想的电极材料。以甘蔗渣为生物质模版,通过水热法在其上生长镍钴基前驱体,并退火去除模版同时得到了3维板状NiCo_(2)O_(4)纳米线(P-NiCo_(2)O_(4)NWs),工艺简单、高效且... NiCo_(2)O_(4)因理论比电容高、成本低、资源丰富,是超级电容器理想的电极材料。以甘蔗渣为生物质模版,通过水热法在其上生长镍钴基前驱体,并退火去除模版同时得到了3维板状NiCo_(2)O_(4)纳米线(P-NiCo_(2)O_(4)NWs),工艺简单、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得益于其结构优势,P-NiCo_(2)O_(4)NWs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 A/g电流密度下具备1082 F/g高比电容,且在20 A/g时比电容保持率为85.0%,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组装的混合超级电容器在800.2 W/kg功率密度下可达到42.7 Wh/kg的高能量密度,且在5 A/g的电流密度下进行5000次循环测试,其比电容保持率达到了91.4%。这些出色的结果表明,采用生物质模版法制备的P-NiCo_(2)O_(4)NWs电极在高性能储能装置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_(2)O_(4) 生物质模版 甘蔗渣 倍率性能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纳米粉体的微反应制备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黎琦 朱归胜 +4 位作者 徐华蕊 赵昀云 许积文 龙神峰 韦婷婷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0-2125,共6页
高性能的氧化铟锡(ITO)粉体是制备高性能ITO靶材的关键。利用InCl_(3)·4H_(2)O、SnCl_(4)·5H_(2)O和氨水作为原料,在微反应器中成功合成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的ITO纳米粉体,该粉体比表面积为36.86 m^(2)/g,颗粒尺寸为22.7... 高性能的氧化铟锡(ITO)粉体是制备高性能ITO靶材的关键。利用InCl_(3)·4H_(2)O、SnCl_(4)·5H_(2)O和氨水作为原料,在微反应器中成功合成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的ITO纳米粉体,该粉体比表面积为36.86 m^(2)/g,颗粒尺寸为22.75 nm。研究了不同前驱体浓度、煅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对ITO粉体性能及其在1400~1580℃下的陶瓷烧结性能。在1580℃下保温4 h烧结条件下,获得了相对密度为98.46%的ITO陶瓷,其电阻率为3.532×10^(-4)Ω·cm,陶瓷表面和断面均无气孔。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微反应通道内的剧烈碰撞和均匀的爆炸形核过程,利用微反应器共沉淀反应制备的ITO粉体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均匀的颗粒大小和更好的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粉体 微反应器 共沉淀 氧化铟锡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绝缘玻璃配方及涂层性能研究
4
作者 蔡浩然 陈彩明 +4 位作者 龙神峰 丁静 朱归胜 徐华蕊 谢婉卿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85,共7页
厚膜加热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主要应用方案之一。为满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应用需求,有必要开发可用于铝基厚膜加热元件的介质浆料。本文利用无机玻璃工程师系统内置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性质预测,辅助铝基厚膜加热元件介质层绝缘玻... 厚膜加热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主要应用方案之一。为满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应用需求,有必要开发可用于铝基厚膜加热元件的介质浆料。本文利用无机玻璃工程师系统内置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性质预测,辅助铝基厚膜加热元件介质层绝缘玻璃的配方开发,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最优配方制备的玻璃可在580℃下烧结,热膨胀系数为18.8×10^(-6)℃^(-1),当介质层厚度>110μm时,其击穿电压>1.29 kV,泄漏电流小于0.21 mA,可满足铝基厚膜加热元件介质层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浆料 绝缘玻璃 铝基厚膜加热元件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AgNWs/ITO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
作者 杨涛 陈彩明 +4 位作者 黄瑜佳 吴少平 徐华蕊 汪坤喆 朱归胜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0-1159,共10页
随着显示面板向超大尺寸、超高清、可触控的方向发展,单一的氧化铟锡(ITO)薄膜难以满足显示器件越来越高的光电性能要求,因此复合导电薄膜得以发展。本文制备了以二维银纳米线(AgNWs)导电网络嵌入ITO薄膜形成的ITO(222)/AgNWs/ITO(400)... 随着显示面板向超大尺寸、超高清、可触控的方向发展,单一的氧化铟锡(ITO)薄膜难以满足显示器件越来越高的光电性能要求,因此复合导电薄膜得以发展。本文制备了以二维银纳米线(AgNWs)导电网络嵌入ITO薄膜形成的ITO(222)/AgNWs/ITO(400)复合薄膜结构,系统研究了AgNWs添加量和上层ITO薄膜溅射温度对复合薄膜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影响,AgNWs金属导电网络不仅提升了薄膜的电学性能,还保持了优良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旋涂600μL的AgNWs分散液、上层ITO薄膜的溅射温度为175℃时,制备的复合ITO薄膜方阻为7.13Ω/□,在550 nm处透过率为91.52%,且品质因数为57.82×10^(-3)Ω^(-1),实现了超低电阻率和高可见光透过率复合ITO薄膜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薄膜 磁控溅射 AgNWs 导电网络 复合薄膜 光电性能 溅射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镓粉体的电解法合成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廖文琦 徐华蕊 +4 位作者 陈彩明 赵昀云 龙神峰 韦婷婷 朱归胜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31-11037,共7页
随着显示器件对导电薄膜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致密度、高电导率的IGZO靶材得以迅速发展。本文采用一种合Ga_(2)O_(3)的新方法电解法,以纯Ga金属片为阳极,以石墨棒为阴极,以NH4Cl水溶液为电解液,成功合成了平均粒径约为580nm的片层茧状GaOO... 随着显示器件对导电薄膜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致密度、高电导率的IGZO靶材得以迅速发展。本文采用一种合Ga_(2)O_(3)的新方法电解法,以纯Ga金属片为阳极,以石墨棒为阴极,以NH4Cl水溶液为电解液,成功合成了平均粒径约为580nm的片层茧状GaOOH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分别在500和800℃下煅烧3h,获得α-Ga_(2)O_(3)和β-Ga_(2)O_(3)纳米粉体,并以该β-Ga_(2)O_(3)粉体为原料采用冷烧结工艺同高温烧结相结合制备β-Ga_(2)O_(3)靶材,并对β-Ga_(2)O_(3)靶材的烧结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GaOOH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粒径具有显著影响,当电流密度为1A/cm2时获得的GaOOH片层茧状纳米颗粒,其颗粒尺寸小且尺寸均匀。经冷烧结工艺-高温烧结获得更高密度的β-Ga_(2)O_(3)靶材,其相对密度达到98.91%,为后续制备高致密度、高电导率的IGZO靶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密度 GaOOH纳米颗粒 β-Ga_(2)O_(3) 冷烧结工艺 β-Ga_(2)O_(3)靶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钛酸钡浆料及流延成型制备与性能研究
7
作者 黄涛 徐华蕊 +5 位作者 赵昀云 许凤 徐堃 冯中军 邓最亮 朱归胜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84-11089,共6页
MLCC超薄介质的发展,对钛酸钡纳米粉体的分散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纳米钛酸钡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因素又制约了粉体的分散。以平均粒径为100 nm钛酸钡为原料,通过研究不同球磨条件对粉体分散性的影响,获得了分散性优良的浆料,并经过流... MLCC超薄介质的发展,对钛酸钡纳米粉体的分散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纳米钛酸钡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因素又制约了粉体的分散。以平均粒径为100 nm钛酸钡为原料,通过研究不同球磨条件对粉体分散性的影响,获得了分散性优良的浆料,并经过流延、叠层、烧结、披银后测量介电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提高粉体在溶剂中的分散性进而获得了分散性良好的钛酸钡浆料,由此流延所得生坯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流延适应性,经烧结后的钛酸钡陶瓷介电常数达到了6311,比商用亚微米级钛酸钡粉体所得陶瓷的介电常数提高了35%,为后续100 nm钛酸钡粉体工业化制备MLCC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钛酸钡 流延成型 钛酸钡浆料 粉体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iO_(3)陶瓷的低温冷烧结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韦婷婷 徐华蕊 +7 位作者 朱归胜 龙神峰 张秀云 赵昀云 江旭鹏 宋金杰 郭宁杰 龚祎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03-910,共8页
近年来,冷烧结低温制备陶瓷引起了很大关注,并在BaTiO_(3)陶瓷的制备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了提高冷烧结BaTiO_(3)陶瓷性能,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分散性好、粒径为100 nm的四方相(晶格参数c/a为1.0085)BaTiO_(3)粉末。采用0.1 mol/L的... 近年来,冷烧结低温制备陶瓷引起了很大关注,并在BaTiO_(3)陶瓷的制备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了提高冷烧结BaTiO_(3)陶瓷性能,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分散性好、粒径为100 nm的四方相(晶格参数c/a为1.0085)BaTiO_(3)粉末。采用0.1 mol/L的乙酸在100℃/1 h的条件下对粉末进行水热活化处理。以质量分数10%Ba(OH)_(2)·8H_(2)O为熔剂,在350 MPa、400℃/1 h的条件下对粉体进行冷烧结,最后经600℃/0.5 h退火获得了相对密度为96.62%、晶粒尺寸为180 nm,常温介电(ε_(r))为2836,介电损耗(tanδ)低至0.03的BaTiO_(3)陶瓷。乙酸处理后高活性粉末表面形成的非晶钛层有效促进了陶瓷的致密化,抑制了杂相的生成和晶粒长大,提高了介电性能,大幅改善了冷烧结BaTiO_(3)陶瓷出现的介电弥散现象,从而实现了BaTiO_(3)陶瓷的低温冷烧结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BaTiO_(3) 介电陶瓷 冷烧结 低温制备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掺杂氧化锌陶瓷的冷烧结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傅维宁 江旭鹏 +9 位作者 尹荣 龙神峰 韦婷婷 蓝峥 王琦 关英文 徐华蕊 张秀云 张坚 朱归胜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6-304,共9页
采用两步冷烧结工艺(TS-CSP)在300℃超低温度下制备了高密度的铝掺杂氧化锌(AZO)陶瓷。采用XRD、密度测试仪、SEM、四探针测试系统等对AZO陶瓷的物相、相对密度、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Al掺杂量对AZO陶瓷的结... 采用两步冷烧结工艺(TS-CSP)在300℃超低温度下制备了高密度的铝掺杂氧化锌(AZO)陶瓷。采用XRD、密度测试仪、SEM、四探针测试系统等对AZO陶瓷的物相、相对密度、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Al掺杂量对AZO陶瓷的结构与性能有重要影响。当Al_(2)O_(3)掺杂量为2.0 wt.%时,可制备出无杂相、结构致密、电学性能良好的AZO陶瓷,经退火处理后其相对密度高达99.46%,电阻率低至3.43×10^(-3)Ω·cm。该方法制备的AZO陶瓷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掺杂氧化锌 两步冷烧结 电阻率 致密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CC绝缘介质Ba_(1-x)Ca_(x)TiO_(3)粉体的水热制备及介电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昊 赵昀云 +5 位作者 张秀云 徐华蕊 朱归胜 万乐 徐堃 上官明楠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3,共6页
为提高MLCC绝缘介质材料BaTiO_(3)的上限温度和高温稳定性,本文以BaCl_(2)·H_(2)O、CaCl_(2)和H_(2)TiO_(3)为原料,KOH为矿化剂,在210℃/22 h水热反应条件下制备了Ba_(1-x)Ca_(x)TiO_(3)纳米粉体。利用XRD、SEM、LCR检测手段对样... 为提高MLCC绝缘介质材料BaTiO_(3)的上限温度和高温稳定性,本文以BaCl_(2)·H_(2)O、CaCl_(2)和H_(2)TiO_(3)为原料,KOH为矿化剂,在210℃/22 h水热反应条件下制备了Ba_(1-x)Ca_(x)TiO_(3)纳米粉体。利用XRD、SEM、LCR检测手段对样品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介电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粉体样品均匀分散、粒径细小,粒径为(110±20)nm;Ca^(2+)的掺杂提高了BaTiO_(3)的居里温度,在1250℃/2 h条件下获得了居里温度为136.2℃、常温介电常数为1882、介质损耗因数为0.02的Ba_(0.91)Ca_(0.09)TiO_(3)陶瓷,实现了小粒径、窄分布、低团聚、高性能MLCC绝缘介质材料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钙钡 绝缘介质 水热法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NPs协同BNNS增强高导热绝缘无纺布复合薄膜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沐原 李晓磊 +3 位作者 迟洪涛 黄梅 陆绍宁 马传国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为了应对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本研究以PET无纺布(NWF)为模板,经过聚多巴胺(PDA)改性和原位还原工艺得到银纳米粒子(AgNPs)修饰的NWF(AgNPs@NWF)。采用循环浸渍吸附-分层组装工艺,通过纳米纤维素的分散作用和界面结合作用... 为了应对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本研究以PET无纺布(NWF)为模板,经过聚多巴胺(PDA)改性和原位还原工艺得到银纳米粒子(AgNPs)修饰的NWF(AgNPs@NWF)。采用循环浸渍吸附-分层组装工艺,通过纳米纤维素的分散作用和界面结合作用将氮化硼纳米片(BNNS)分别吸附到NWF和AgNPs@NWF表面,构建连续的BNNS导热网络骨架(BNNS@NWF)和AgNPs/BNNS协同导热网络骨架(AgNPs/BNNS@NWF)。以BNNS@NWF为表面层,AgNPs/BNNS@NWF为中间层,热压制备了BNNS-AgNPs/BNNS-BNNS三明治结构导热复合薄膜,对复合薄膜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并测试其导热性能、绝缘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实际热管理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在形成AgNPs/BNNS协同三维导热网络的同时也保证了绝缘性能。在BNNS和AgNP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4.8%和3.3%时,复合薄膜的面内导热系数达到7.56 W/(m·K),体积电阻率达到3.54×10^(13)Ω·cm,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实际应用场景的测试证明该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热管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复合材料 氮化硼纳米片 银纳米粒子 三明治结构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导电薄膜的红外可见光兼容隐身的厚度依赖性研究
12
作者 杨季薇 董玲 +6 位作者 谷东 徐华蕊 赵昀云 杨涛 李海平 李杰 朱归胜 《人工晶体学报》 2025年第9期1614-1621,共8页
采用直流(DC)磁控溅射法,通过对透明导电薄膜氧化铟锡(ITO)进行结构调控,分析其中的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等变化,着重探究了薄膜的厚度对红外波段反射率的影响,诠释了薄膜厚度与光电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设定特定的溅射功率、衬底温... 采用直流(DC)磁控溅射法,通过对透明导电薄膜氧化铟锡(ITO)进行结构调控,分析其中的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等变化,着重探究了薄膜的厚度对红外波段反射率的影响,诠释了薄膜厚度与光电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设定特定的溅射功率、衬底温度、气氛控制ITO薄膜的薄膜厚度,得到了100~500 nm厚度的薄膜,实现了高(400)取向、高红外反射率、高可见光透过率的氧化铟锡薄膜的制备。构建的特殊膜层厚度,构成了协同的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缓解了一部分漫反射的影响,在膜厚为400 nm时,平均可见光透过率为89.51%,实现了2.5~15μm宽谱段97.37%的平均红外反射率。且所得薄膜品质因数高达815.19×10^(-4)Ω^(-1),显著优于已报道的透明导电薄膜体系,解决了可见光与红外兼容隐身的问题,为频谱兼容光学隐身材料及智能窗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薄膜 直流磁控溅射 红外隐身 厚度 光电性能 霍尔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O/Al/ITO结构的红外-可见光兼容隐身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13
作者 谷东 董玲 +4 位作者 杨季薇 李海平 李杰 朱归胜 徐华蕊 《人工晶体学报》 2025年第9期1607-1613,共7页
红外-可见光兼容隐身材料因突破单波段隐身材料的局限,能够应对多波段侦察技术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直流磁控溅射制备了具有不同厚度Al间隔层的ITO/Al/ITO复合薄膜。通过多膜层间的表面和界面效应及多波段光学耦合等光学效应协同作用,... 红外-可见光兼容隐身材料因突破单波段隐身材料的局限,能够应对多波段侦察技术而备受关注。本文利用直流磁控溅射制备了具有不同厚度Al间隔层的ITO/Al/ITO复合薄膜。通过多膜层间的表面和界面效应及多波段光学耦合等光学效应协同作用,获得了一种可见光高透过与红外高反射的ITO/Al/ITO复合薄膜。XRD表征结果显示,Al层的插入改善了ITO薄膜的结晶性。良好的晶体结构有助于载流子的运动,与载流子迁移率为11.1 cm^(2)·V^(-1)·s^(-1)的双层ITO薄膜相比,复合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提升到24.2 cm^(2)·V^(-1)·s^(-1)。Al层溅射时间9和12 s的复合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和红外光反射率均大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Al/ITO复合薄膜 磁控溅射 红外-可见光兼容隐身 高透过率 载流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酐组成对PI薄膜聚集态结构和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诗卉 马传国 +1 位作者 戴培邦 青双桂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8-113,共6页
为了制备兼具有序度高和热力学性能稳定的聚酰亚胺(PI)薄膜,在联苯四甲酸二酐-对苯二胺(BPDA-PDA)体系中引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单体,通过无规共聚法制备了PI薄膜,采用XRD、TMA、DMA、TGA、棱镜耦合仪和万能试验机对PI薄膜聚集态结构... 为了制备兼具有序度高和热力学性能稳定的聚酰亚胺(PI)薄膜,在联苯四甲酸二酐-对苯二胺(BPDA-PDA)体系中引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单体,通过无规共聚法制备了PI薄膜,采用XRD、TMA、DMA、TGA、棱镜耦合仪和万能试验机对PI薄膜聚集态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二酐组成对PI薄膜的聚集态结构和热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PMDA-PDA链段组分的增加,分子链有序度得到提高,分子链间距从0.469 nm降低至0.436 nm;双折射值在0.17~0.23内呈上升趋势,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在379.00~439.05℃内先下降后上升,热膨胀系数(CTE)在0~7×10^(-6) K^(-1)内先上升后下降,拉伸强度和5%热分解温度(T_(5%))分别在165~226 MPa和576.8~590.4℃内呈下降趋势。当PMDA摩尔分数为60%时,薄膜的双折射率达到最高值0.22471,T_(g)为439.05℃,CTE为0.0125×10^(-6) K^(-1),耐热指数(T_(HRI))达到302.0℃,T_(5%)达到576.8℃,综合热力学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聚集态结构 热膨胀系数 热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射温度对ITO/Ag/ITO多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媛媛 黄瑜佳 +4 位作者 朱归胜 徐华蕊 万乐 焦培文 汪坤喆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8-1033,共6页
本文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分层溅射制备了氧化铟锡(ITO)/银(Ag)/ITO多层复合薄膜。系统研究了溅射温度对ITO/Ag/ITO多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性能影响。采用ITO(m(In_(2)O_(3))∶m(SnO_(2))=9∶1;直径60 mm)靶材和Ag(纯度99.999%;直径60 mm... 本文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分层溅射制备了氧化铟锡(ITO)/银(Ag)/ITO多层复合薄膜。系统研究了溅射温度对ITO/Ag/ITO多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性能影响。采用ITO(m(In_(2)O_(3))∶m(SnO_(2))=9∶1;直径60 mm)靶材和Ag(纯度99.999%;直径60 mm)靶材分层溅射,使ITO薄膜和Ag薄膜依次沉积在钠-钙玻璃基片上。结果表明,溅射温度对该薄膜的形貌和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中间Ag薄膜和顶层ITO薄膜的溅射温度均为120℃时,薄膜表面晶粒形貌由类球形转变为菱形,此时薄膜方阻为3.68Ω/Sq,在488 nm处透射率为88.98%,且品质因数为0.03Ω^(-1),实现了低方阻高可见光透射率ITO/Ag/ITO多层复合薄膜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分层溅射 复合薄膜 ITO薄膜 Ag薄膜 溅射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A-BP神经网络的液滴铺展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伍星 陈小勇 +2 位作者 伍鹏飞 徐泽华 谢艳艳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81-187,共7页
目的提高BP神经网络对电喷印过程中液滴铺展行为的预测能力。方法提出一种鲸鱼优化算法(WO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液滴铺展预测模型。首先,采用相场方法建立电场作用下液滴铺展的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然后,选取初始直... 目的提高BP神经网络对电喷印过程中液滴铺展行为的预测能力。方法提出一种鲸鱼优化算法(WO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液滴铺展预测模型。首先,采用相场方法建立电场作用下液滴铺展的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然后,选取初始直径、撞击速度、接触角和电场强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将最大铺展直径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参数,利用鲸鱼优化算法优化神经网络中的初始权值和阈值,构建液滴铺展预测模型。最后,基于仿真结果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与测试,并将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传统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WO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72.60%、77.60%,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则从15.0293%减小为4.5853%。结论WO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液滴铺展,可为液滴铺展的预测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铺展 鲸鱼优化算法 BP神经网络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CNT协同电纺取向BNNS增强的绝缘高导热聚偏氟乙烯多层复合薄膜
17
作者 迟洪涛 马传国 +3 位作者 宋沐原 李晓磊 张平 戴培邦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1-181,共11页
基于不同导热填料的混杂协同和取向增强,先后经过静电纺丝氮化硼纳米片(BNNS)/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喷涂碳纳米管(CNT)以及多层薄膜热压的工艺路线,制备出高面内热导率且绝缘的BNNS-CNT/PVDF复合薄膜。静电纺丝技术使BNNS在PVDF... 基于不同导热填料的混杂协同和取向增强,先后经过静电纺丝氮化硼纳米片(BNNS)/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喷涂碳纳米管(CNT)以及多层薄膜热压的工艺路线,制备出高面内热导率且绝缘的BNNS-CNT/PVDF复合薄膜。静电纺丝技术使BNNS在PVDF薄膜中实现较好的面内取向,喷涂的CNT在薄膜层间构建高效的热传输通路,对相邻纤维膜中的BNNS具有桥接作用,从而促进面内导热网络的搭建,但仍能保持良好的绝缘性能。作为薄膜制备条件优化的结果,在BNNS填充量为30%(质量分数,下同)、CNT填充量为3%的BNNS-CNT/PVDF复合薄膜的面内热导率达到3.25 W·m^(-1)·K^(-1),比纯PVDF提高了1104%,面外电导率低至2.09×10^(-12) S·cm^(-1)。BNNS和CNT协同构建高效的导热网络,在BNNS填充量为5%时,3%CNT对BNNS/PVDF的增强效率高达52.2%。同时,该薄膜还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柔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热导率 静电纺丝 碳纳米管 氮化硼纳米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