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政策演进及发展路径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钱炳宏 邵超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30,共11页
生物质资源是零碳、清洁、稳定、广泛、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推动生物质资源高效高质转化利用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先后出台了形式多样的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生物质... 生物质资源是零碳、清洁、稳定、广泛、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推动生物质资源高效高质转化利用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先后出台了形式多样的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生物质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政策演进过程,讨论了当前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面临的法律约束力和时效性不足、管理体系分配与合作关系不明确、经济机制不完善、模式路径不通畅以及技术发展瓶颈等主要挑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物质资源高效高质转化利用需求的角度,从近期和远期分别优化了我国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的发展路径,其中,近期应重点补充基本法并修订现有法律、构建部门共建共商机制、统一统筹国家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和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等,远期应重点建立健全法律矩阵、构建信息智库和监管机制、优化完善标准框架、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培育技术成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资源 转化利用 政策 挑战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典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政策行动路径演进及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钱炳宏 邵超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2-1473,共12页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科学高效地推动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既是破解资源短缺、落实双碳目标的基本抓手,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动力。瑞典作为全球第一批实现碳达峰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启动...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科学高效地推动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既是破解资源短缺、落实双碳目标的基本抓手,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动力。瑞典作为全球第一批实现碳达峰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启动了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进程,政策行动路径不断演进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生物质供热为基础、生物质发电为补充、生物质交通运输为未来发展方向的能源化模式。基于当前我国推动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的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瑞典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发展脉络、主要政策行动和关键成果,挖掘了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管理和模式的典型经验,并结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禀赋条件、利用需求和转化利用问题,从顶层设计、管理体系、转化利用模式和核心技术四个方面剖析了启示性建议对策,以供我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典 生物质资源 转化利用 政策行动 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氨驯化及生物强化缓解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中的酸抑制
3
作者 王卫帅 陈玉龙 +3 位作者 卢艳娟 林航天 华彬彬 鞠美庭 《中国沼气》 2025年第3期10-18,共9页
引起厌氧发酵系统酸抑制的原因很多,高浓度氨氮是其中之一。为了缓解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酸抑制的影响,对厌氧污泥进行氨驯化,得到具有耐氨性的厌氧污泥,并将其引入酸抑制厌氧发酵系统进行生物强化。实验结果表明,氨驯化厌氧发酵系... 引起厌氧发酵系统酸抑制的原因很多,高浓度氨氮是其中之一。为了缓解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酸抑制的影响,对厌氧污泥进行氨驯化,得到具有耐氨性的厌氧污泥,并将其引入酸抑制厌氧发酵系统进行生物强化。实验结果表明,氨驯化厌氧发酵系统在有机负荷2.5 gVS·L^(-1)d^(-1)、氨氮浓度6000 mg·L^(-1)以及COD浓度6000 mg·L^(-1)的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当有机负荷提升至3.0 gVS·L^(-1)d^(-1)以上时,系统受到抑制。生物强化实验中,接种氨驯化污泥的酸抑制反应器具有更高的产甲烷能力,甲烷含量达到80%,峰值产甲烷时间延长12 d,酸抑制恢复速度提高14%。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生物强化后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更强的有机酸分解能力,Fermentimonas和Gallicola菌属能耐受负荷冲击。生物强化后的系统酸抑制恢复能力增强,强化效果持续2个月。研究结果表明,氨驯化后的厌氧污泥能够耐受高浓度氨氮,利用氨驯化厌氧污泥进行生物强化能帮助酸抑制厌氧发酵系统快速恢复,并提高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餐厨垃圾 生物强化 氨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及应用——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思含 邵超峰 +2 位作者 高俊丽 赵润 杨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07-4822,共16页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战略保障基地,面临较为突出的不可持续问题,定量化开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是推动其绿色转型发展、激活再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结合行星边界理论,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特...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战略保障基地,面临较为突出的不可持续问题,定量化开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是推动其绿色转型发展、激活再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结合行星边界理论,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出发,建立了由2个系统、4个支柱、12个领域和48项指标组成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全球SDGs监测评估实践经验,考虑指标属性,综合确定各指标的阈值,并采用改进的离差标准化、障碍度分析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以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称号的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评价对象,对其2005—2019年连续15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郴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得分由0.398上升到0.610。(2)4个支柱中,自然资源支柱的得分进步幅度最大,高达71.3%,说明郴州市已经逐步提高对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视,同时意识到挖掘替代资源的重要性,资源保障与利用能力不断提升;而发展动力支柱得分始终处于较弱或中等水平,已成为制约郴州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其中科技创新驱动是该支柱发展关键障碍因子。(3)15年间郴州市的人类发展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耦合向好发展,耦合协调度由0.631提高至0.780,但与同类型城市相比,郴州市人类发展系统的改善具有一定滞后性和不充分性,如何将郴州市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以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是郴州市进一步需要探索的。提高创新能力、挖掘并培育壮大接替产业、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转化路径,协调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是以郴州市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目标 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私人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果评估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子贤 邵超峰 陈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76-2085,共10页
私人电动汽车因具有较少碳排放,在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推动交通领域碳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准确地衡量私人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碳减排效果,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基于碳减排量和碳减排率的私人电动汽车碳减排核... 私人电动汽车因具有较少碳排放,在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推动交通领域碳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准确地衡量私人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碳减排效果,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基于碳减排量和碳减排率的私人电动汽车碳减排核算技术方法,并通过情景分析技术模拟我国不同省份私人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私人电动汽车在火力发电比例较低的13个省份具有较好的碳减排效果,减排率为34.69%~70.69%;在火力发电比例较高的18个省份减排效果则不太明显,减排率仅为3.20%~31.40%.②在私人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中,中低减排省份的燃料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为57.33%~80.91%,且随着该省份碳减排效果的改善而不断降低;受制于电池的生产,高减排省份私人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最主要的碳排放阶段为汽车材料周期.③从碳减排影响因素上看,汽车报废里程的增加对私人电动汽车碳减排量具有明显的正影响,但对碳减排率影响不大,碳减排效果较好的省份的碳减排量随报废里程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更明显;百公里电耗的升高和车质量的增加则使碳减排效果下降,在碳减排效果较差的省份百公里电耗水平对碳减排量和碳减排率均有更显著的影响.研究显示,私人电动汽车的推广在我国可以带来一定的碳减排效果,发电能源结构和车质量是影响碳减排效果的2个关键因素,不同省份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私人电动汽车推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生命周期评价 碳减排效果 影响因素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