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热解衍生生物炭稳定性及其改良土壤效果评估
1
作者 任思豪 付永坤 +3 位作者 郭春春 李欢 周宇光 魏泉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55-264,共10页
为推动玉米秸秆能源化利用并增强土壤肥力,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运用热重分析仪和热重-红外联用仪,系统研究原料热解过程中质量损失特性及其挥发分动态释放规律;采用热转化技术制备生物炭,探究不同热解终温(300、400、500、600和700... 为推动玉米秸秆能源化利用并增强土壤肥力,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运用热重分析仪和热重-红外联用仪,系统研究原料热解过程中质量损失特性及其挥发分动态释放规律;采用热转化技术制备生物炭,探究不同热解终温(300、400、500、600和700℃)条件下生物炭的碳含量及其稳定性;并通过实验室规模生物炭土壤改良试验,评估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土壤改良效果影响。热解试验结果表明,CO_(2)释放是热解过程中原料质量损失的主因,提高升温速率会导致热解过程受阻。与玉米秸秆原料相比,生物炭样品碳含量显著提高了35.32%~59.69%(P<0.05),且当热解终温超500℃时,生物炭的芳香结构更为发达,稳定性也得到提升。生物炭土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土壤的对照组相比,300、500和700℃制备的生物炭分别在提升土壤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方面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升了39.21%、39.52%和60.32%;700℃制备的生物炭对土壤总碳和无机碳提升效果最佳,分别为47.04%和30.02%;600℃制备的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提升效果最佳,为58.38%。因此,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土壤的原始理化性质,并综合考虑生物炭的碳固存潜力及其对土壤养分的提升效果,选择适宜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炭 稳定性 农田土壤 碳固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农田道路提取及秸秆收储站选址优化
2
作者 陈理 马明旭 +4 位作者 韩毅 赖有春 李美华 刘海帆 周宇光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00-211,共12页
近年来遥感影像资源日益丰富,算力显著提升,对遥感影像语义分割得到的地物分类图更加精细。在农业领域,分析农田和道路分布特征信息,能够精确判断秸秆产量和农田道路分布数据,有利于科学合理制定收储运输路径规划。现有研究中利用深度... 近年来遥感影像资源日益丰富,算力显著提升,对遥感影像语义分割得到的地物分类图更加精细。在农业领域,分析农田和道路分布特征信息,能够精确判断秸秆产量和农田道路分布数据,有利于科学合理制定收储运输路径规划。现有研究中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提取农田道路信息存在难度大等问题。该研究使用语义分割技术,开展遥感影像中农田道路信息提取研究,以影像提取的地物分类为依据,进行秸秆收储站选址优化研究。通过消融试验证明不对称融合非局部块AFNB(asymmetric fusion non-local block,AFNB)和双重注意力模块(structure of the dual attention module)均能对分割效果起到积极作用,二者叠加后的综合结果较原始网络模型道路交并比IoU-road、道路准确率Acc-road和平均交并比m IoU分别提高了5.20、7.78和2.73个百分点。利用类激活图分析,该模型显著提高了农田道路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并在多个数据集上验证了其优越性,取得的mIoU最低可达68.98%。为验证改进DlinkNet模型在其他农村地区的泛化性,以河北省高邑县为例,完成农田道路提取任务并根据提取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World Cover数据集,在Kmeans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秸秆收储站选址优化研究,通过定义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城镇居民区、河流、湖泊和其他环境因素对村级秸秆回收站选址进行了优化,证明选址最优解可满足环境保护、秸秆资源和交通因素等要求,为后续秸秆收运路径优化研究奠定基础,从而构建秸秆收储运全流程优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农田特征提取 道路信息 秸秆收储运 选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奶牛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鞠鑫鑫 郭建斌 +2 位作者 杨守军 孙辉 董仁杰 《中国沼气》 2022年第3期9-17,共9页
为厘清我国奶牛养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指导奶牛养殖温室气体减排路径规划,分析了一头成年奶牛全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结果显示:以敞口厌氧塘粪污处理为基线,沼气工程可实现粪污管理过程温室气体减排90%以上,结合沼液密闭贮存... 为厘清我国奶牛养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指导奶牛养殖温室气体减排路径规划,分析了一头成年奶牛全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结果显示:以敞口厌氧塘粪污处理为基线,沼气工程可实现粪污管理过程温室气体减排90%以上,结合沼液密闭贮存,减排可达98%,其中甲烷减排贡献占98.3%;奶牛粪便处理后利用过程,通过能源替代、化肥替代和土壤固碳可创造减排固碳效益,年最大减排固碳能力达3.611 tCO_(2)e·头^(-1);从奶牛养殖全链条考虑,不同奶牛粪便管理利用情境下,沼气工程处理粪污且结合三沼利用模式下,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最显著,奶牛年净排放量仅为3.742 tCO_(2)e·头^(-1)a^(-1),与敞口厌氧塘粪污处理利用模式相比减排65%,与堆肥结合粪肥还田模式相比减排30%。优先选用沼气工程作为奶牛粪便管理方案,同时加强沼气和沼液沼渣的回收利用,是实现奶牛养殖业温室气体尤其是甲烷减排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温室气体 甲烷 粪便管理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沼气工程的稻田甲烷排放减半策略
4
作者 晏珍梅 孙辉 +2 位作者 郭建斌 鞠鑫鑫 董仁杰 《中国沼气》 2022年第3期3-8,共6页
我国水稻种植每年产生近两亿t二氧化碳当量的稻田甲烷排放。针对稻秸直接还田、稻秸离田进入沼气工程厌氧消化去除产甲烷潜力后沼渣还田(简称“稻秸沼渣还田”)以及稻秸沼渣还田耦合稻田水分管理等3种情景,核算了稻田甲烷减排潜力。结... 我国水稻种植每年产生近两亿t二氧化碳当量的稻田甲烷排放。针对稻秸直接还田、稻秸离田进入沼气工程厌氧消化去除产甲烷潜力后沼渣还田(简称“稻秸沼渣还田”)以及稻秸沼渣还田耦合稻田水分管理等3种情景,核算了稻田甲烷减排潜力。结果表明,与稻秸直接还田相比,稻秸沼渣还田不减少稻秸还田对稻田有机质和养分的贡献,但可减少我国南方一年多熟稻田甲烷排放40%以上,可减少北方一年一熟稻田甲烷排放15%以上。稻秸沼渣还田与稻田水分管理耦合,有望在未来实现全国范围内稻田甲烷减半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甲烷 沼气工程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