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光引发聚合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马江雅 付坤 +2 位作者 张源林 秦川 赵相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74-1580,共7页
紫外光引发聚合和接枝聚合作为一种绿色经济环保的聚合技术,已经在涂料、油墨、胶黏剂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的研究和应用。与传统的热引发聚合相比,紫外光引发聚合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转化率高、常温下即可反应、成本低等优势,而得... 紫外光引发聚合和接枝聚合作为一种绿色经济环保的聚合技术,已经在涂料、油墨、胶黏剂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的研究和应用。与传统的热引发聚合相比,紫外光引发聚合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转化率高、常温下即可反应、成本低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关注。论文对紫外光引发聚合的引发机理、聚合动力学和在一些新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评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引发聚合 引发机理 动力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污染源水的混凝处理及絮体粒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夏玮 张蕊 +1 位作者 吴根宇 马江雅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5-193,共9页
微污染源水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的浊度、腐殖质等影响到了饮用水水质。混凝是一种安全、实用、高效的水处理技术,而混凝剂是混凝技术的核心,选择一种合适的混凝剂至关重要。以硫酸铝(AS)、聚... 微污染源水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的浊度、腐殖质等影响到了饮用水水质。混凝是一种安全、实用、高效的水处理技术,而混凝剂是混凝技术的核心,选择一种合适的混凝剂至关重要。以硫酸铝(AS)、聚合氯化铝(PAC)、氯化铁、聚合氯化铁(PFC)等4种混凝剂处理微污染源水,再分别与助凝剂PAM、活化硅酸(ASI)复配使用,PAM与ASI具有较好的吸附架桥能力,大大提高了絮凝效率。通过检测浊度、UV 254、絮体粒径3个指标,得出这4种混凝剂单独使用时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2、18、16、8 mg/L;与PAM复配使用时PAM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1、0.1、0.05、0.2 mg/L;与ASI复配使用时ASI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5、1.5、1.0、1.0 mg/L。另外,自然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会产生腐殖酸,从而污染水质。分别使用聚丙烯酰胺(PAM)、PAC以及两者复配,通过检测混凝后的UV 254以及絮体粒径指标,得出PAM、PAC单独使用时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8、100 mg/L,PAM与PAC复配时PAM的最佳投加量为0.8 mg/L,证明复配可在低投加量下有效增强混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微污染源水 腐殖酸废水 絮体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黑臭河水的絮凝效果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鉴雯 孙永军 +2 位作者 马江雅 朱四琛 陈傲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52-155,共4页
该研究使用自制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对南京的2条黑臭河道的污水水样进行絮凝实验,实验发现PAFC投加量为80 mg/L时的絮凝效果达到最佳,河水1的浊度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89.7%,使用PAFCCPAM复配絮... 该研究使用自制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对南京的2条黑臭河道的污水水样进行絮凝实验,实验发现PAFC投加量为80 mg/L时的絮凝效果达到最佳,河水1的浊度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89.7%,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和94.5%,河水2的浊度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91.0%,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98.5%;河水1的COD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75.2%,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85.4%,河水2的COD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50.3%,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55.7%。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后的污水水质明显优于仅用PAFC单独絮凝的污水水质,且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出大量絮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聚丙烯酰胺 黑臭河道 絮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聚合壳聚糖基絮凝剂及其絮凝性能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永军 任梦娇 +7 位作者 徐炎华 马江雅 张鹏 朱国成 肖雪峰 吴慧芳 尤朝阳 朱成雨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4,共7页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碱性氨基多糖物质,其分子上分布着许多功能性的氨基和羟基,使其能成为潜在的高效絮凝剂。采用紫外光引发壳聚糖(CS)与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接枝共聚制备P(CS-AD)絮凝剂,探讨了单体浓度...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碱性氨基多糖物质,其分子上分布着许多功能性的氨基和羟基,使其能成为潜在的高效絮凝剂。采用紫外光引发壳聚糖(CS)与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接枝共聚制备P(CS-AD)絮凝剂,探讨了单体浓度、壳聚糖百分比、阳离子度、光引发剂浓度、光照时间对P(CS-AD)的特性粘度的影响,确定了合成的优化条件:单体浓度为30%-40%、壳聚糖百分比为10%-20%、阳离子度为30%-40%、光引发剂浓度为0.3%-0.5%、光照时间为120min,优化后的制备的P(CS-AD)的特性粘度最高可达1 865mg/L。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SEM)、差热热重分析(TG-DTA)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模拟硅藻土水样验证其絮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P(CS-AD)的絮凝性能显著优于市售聚丙烯酰胺(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絮凝剂 紫外光 接枝共聚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津离子色谱仪测定水中亚氯酸盐的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丁磊 杜宾 饶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77,共3页
基于岛津离子色谱仪和Shodex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Cl02-的方法。该方法在C102-质量浓度为O.20-2.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999,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13m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63%,平均相对... 基于岛津离子色谱仪和Shodex色谱柱,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Cl02-的方法。该方法在C102-质量浓度为O.20-2.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999,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13m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63%,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0.52%,无显著性差异。该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精密度,可很好地测定饮用水中的Cl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亚氯酸根 饮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次氯酸钙的高铁酸钾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前进 丁磊 钟梅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79-1184,共6页
为提高化学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的安全性,以次氯酸钙和碳酸钾反应制备碱性饱和次氯酸钾,继而氧化九水硝酸铁制备高铁酸钾。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次氯酸钾浓度1.15mol/L,反应时间60min,重结晶碱浓度15.48mol/L,正戊烷和无水乙醇... 为提高化学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的安全性,以次氯酸钙和碳酸钾反应制备碱性饱和次氯酸钾,继而氧化九水硝酸铁制备高铁酸钾。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次氯酸钾浓度1.15mol/L,反应时间60min,重结晶碱浓度15.48mol/L,正戊烷和无水乙醇交替洗涤除杂条件下所制备的高铁酸钾纯度较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度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证实所制备样品为高铁酸钾。采用邻菲罗呤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样品纯度,高铁酸钾含量大于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酸钾 次氯酸钙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γ-Al2O3三维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氯霉素的降解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永军 沈浩 +8 位作者 马骉 孙文全 朱宏博 肖雪峰 徐炎华 马江雅 张鹏 朱国成 马根朝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0-146,共7页
以γ-Al_2O_3为载体,将Ti和Sn两种元素进行负载制备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光谱(IR)对γ-Al_2O_3和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进行表征。研究了电解时间对三维粒子电极... 以γ-Al_2O_3为载体,将Ti和Sn两种元素进行负载制备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F)、红外光谱(IR)对γ-Al_2O_3和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进行表征。研究了电解时间对三维粒子电极法电催化氧化氯霉素的影响。采用初始浓度100mg/L的CAP模拟废水,持续电解3h后,制备的粒子电极通过三维电解对CAP去除率为72.8%,对TOC去除率低于3.7%,说明负载型γ-Al_2O_3粒子电极对氯霉素矿化作用较小。三维粒子电极对氯霉素的降解过程近似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AP初始浓度对去除率影响较小。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CAP的关键因素之一为·OH,外加叔丁醇对·OH进行清洗,相同条件下,氯霉素去除率降低至30%左右,表明氯霉素的降解是由阳极氧化和·OH间接氧化两种途径协同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电极 氯霉素 电催化 动力学 间接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