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声学指数监测北京小龙门林区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凯 陈功 张雁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7-613,共7页
基于被动声学监测(PAM)收集到的声学数据,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6种常用声学指数对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龙门林区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指示性能.结果表明:声学复杂性指数(ACI)、生物声学指数(BI)、声学多样性指数(ADI)、声学均... 基于被动声学监测(PAM)收集到的声学数据,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6种常用声学指数对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龙门林区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指示性能.结果表明:声学复杂性指数(ACI)、生物声学指数(BI)、声学多样性指数(ADI)、声学均匀度指数(AEI)等4种声学指数与繁殖期内鸟类多样性的相关性较高;与鸟类物种数的相关系数ρ>0.3,与鸣唱量的相关系数ρ>0.4;显著性水平P<0.01;相关性趋势表明声音多样性及强度与鸟类多样性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了声学指数能够有效反映小龙门林区的鸟类多样性,肯定了声学指数作为一种快速评估手段对鸟类多样性的监测效果,并在录音点位数量与录音时长的选择上为同类型的声学研究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声学指数 被动声学监测 声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鸡形目鸟类多样性及冰冻灾害对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岳 张彩霞 +3 位作者 董路 周智鑫 程松林 张雁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0-605,共6页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鸡形目鸟类资源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6种鸡形目鸟类,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多分布于较高海拔(1 300 m),灰胸竹鸡(Bambu...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鸡形目鸟类资源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6种鸡形目鸟类,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多分布于较高海拔(1 300 m),灰胸竹鸡(Bambusicolathoracica)的分布海拔相对较低(1 000 m),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分布海拔范围最广(800~1 900 m).对2008年1月至2月的罕见冰冻灾害对物种影响的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海拔700~1 200 m的植被受冻灾影响最为严重,几乎所有的鸡形目鸟类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种群数量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白鹇;其他物种受影响的表现为推迟了繁殖时间(如白额山鹧鸪)或者繁殖地的海拔高度增加(如灰胸竹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形目 冰冻灾害 海拔 样带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受胁鸟类多样性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翠 李梓雯 邓文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3-860,共8页
通过样线法实地调查和查阅历史文献分析,对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的受胁鸟类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实地调查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5月,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共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京冀太行山区域受胁鸟类共计19种,... 通过样线法实地调查和查阅历史文献分析,对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的受胁鸟类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实地调查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5月,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共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京冀太行山区域受胁鸟类共计19种,占全国受胁鸟类物种的11.87%.其中:极度濒危物种1种,占全国的5.26%;濒危物种10种,占全国的20.00%;易危物种8种,占全国的8.60%.京冀太行山优先保护区域是黑鹳(Ciconia nigra)、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及多种猛禽等受胁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其中:黑鹳和猛禽在该区域分布范围较广,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大;而褐马鸡分布区域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北京西部及河北小五台和驼梁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受胁猛禽偏向于在中、高海拔开阔的山地环境活动,主要沿着山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冀太行山 受胁鸟类 物种多样性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东灵山地区等齿委陵菜(Potentilla simulatrix)的传粉生物学
4
作者 张玉芬 鲍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对北京东灵山地区克隆植物等齿委陵菜(Potentilla simulatrix)自然种群的开花行为观察发现:等齿委陵菜种群花期较长(约3个月),但单花花期较短(1~2d),每个基株的花期平均(14.6±0.7091)d(n=15),同一基株内不同花的花期... 对北京东灵山地区克隆植物等齿委陵菜(Potentilla simulatrix)自然种群的开花行为观察发现:等齿委陵菜种群花期较长(约3个月),但单花花期较短(1~2d),每个基株的花期平均(14.6±0.7091)d(n=15),同一基株内不同花的花期完全重叠的现象极少.人工授粉实验表明等齿委陵菜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发自交与人工自交的结实数都极低.花粉胚珠比为3874,应属于专性异交的交配系统.人工添加花粉实验并没有导致种子产量显著增加,这表明等齿委陵菜种群内不存在花粉限制.等齿委陵菜访花昆虫的种类很多,主要传粉昆虫有2种淡脉隧蜂(Lasiogossum sp.)和1种地蜂(Andrena sp.),对雄性阶段的花与雌性阶段的花的访问频率基本相同,传粉昆虫的访花活动与生境温度、湿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开花物候 繁育系统 花粉胚珠比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S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13
5
作者 夏继刚 牛翠娟 孙麓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408-7416,共9页
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其对鱼类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是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为探究... 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其对鱼类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是当前人们高度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为探究PFOS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及仔鱼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0,0.1,1,10 mg/L)PFO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仔鱼畸形率与死亡率、仔鱼心率、仔鱼运动行为以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FO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孵出仔鱼死亡率与畸形率的影响显著(P﹤0.05),10 mg/L PFOS暴露导致胚胎孵化率下降,孵化延迟,仔鱼死亡率与畸形率升高;PFOS暴露4 dpf(day post-fertilization,dpf)或8 dpf对斑马鱼仔鱼心率影响显著(P﹤0.05),心率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PFOS暴露6 dpf或9 dpf对斑马鱼仔鱼的运动行为影响显著(P﹤0.05),10 mg/L PFOS暴露6 dpf导致运动斑马鱼仔鱼比例和仔鱼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增加(P﹤0.05),PFOS暴露9 dpf,单位时间内仔鱼的运动距离、停顿频率、平均每次运动距离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减少(P﹤0.05),最大持续运动距离随PFOS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呈剂量依赖的毒理学效应;PFOS暴露导致斑马鱼仔鱼体长和吻宽下降(P﹤0.05)或有下降的趋势,并对吻宽/体长、吻宽/头长影响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提示:PFOS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具有显著的发育与行为毒性,仔鱼心率、运动行为、吻宽/体长以及吻宽/头长等是评估水体PFOS污染敏感而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OS 斑马鱼 仔鱼 运动表现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椿治理铜污染土壤的实验测定 被引量:6
6
作者 任嘉斌 杨艳 +4 位作者 陈密 牟溥 胡凤琴 徐广志 孙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83-1690,共8页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能适应多种不良的环境,在中国广泛分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物种。通过种植实验检验臭椿修复铜污染土壤的能力。臭椿实生苗移植于4种不同铜的质量分数(0、29、57和86 mg·k...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具有很强的抗逆性,能适应多种不良的环境,在中国广泛分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物种。通过种植实验检验臭椿修复铜污染土壤的能力。臭椿实生苗移植于4种不同铜的质量分数(0、29、57和86 mg·kg-1)、3种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照、有机肥、无机肥)的土壤,经过5周种植,测量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及各部分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铜浓度的差异对臭椿生长没有显著影响;2)土壤施肥处理显著影响臭椿生长,施加无机肥生长最佳,对照次之,施有机肥最低;3)随土壤铜浓度增加,臭椿根、茎、叶的铜含量增加,然后趋缓,但似乎根、茎、叶的铜含量变化不同步;4)土壤肥力对臭椿茎、叶的铜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根的铜含量影响显著,施加无机肥的根中铜含量显著增加。臭椿经过短短5周处理,其体内铜的质量分数就到达120μg·g-1,且铜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比为根:茎:叶=2?1?2。相比一些超富集铜的草本植物,臭椿的铜吸收能力尚有距离,但其高生长、高抗逆性、深根系的特点,加之其对其他众多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使得这个物种在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本研究丰富了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种库,为进一步寻找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更有效的治理土壤污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铜污染 生物修复 臭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海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休眠卵库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黎 牛翠娟 马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06-612,共7页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序列片段(543bp)对孵化自西海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库的46个克隆进行分析,共发现6个单倍型,平均遗传距离为0.032,分别聚在2个分支。选取4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克隆群,分别对其在3种食物浓度(蛋白核小球藻C...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序列片段(543bp)对孵化自西海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库的46个克隆进行分析,共发现6个单倍型,平均遗传距离为0.032,分别聚在2个分支。选取4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克隆群,分别对其在3种食物浓度(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1×106cells/ml,6×106cells/ml,12×106cells/ml)和3种温度(15℃,25℃,35℃;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6×106cells/ml)下的适合度特征(R0和rm)以及个体大小(背甲长和背甲宽)进行比较研究。生命表实验结果显示,单倍型与食物浓度的交互作用(R0:P=0.038;rm:P=0.027)以及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R0:P=0.006;rm:P=0.000)对种群增长均有显著影响,这4个单倍型克隆群对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各个克隆群对于环境变化有不同的生殖反应。形态测量结果显示,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背甲长:P=0.033;背甲宽:P=0.000)以及单倍型与温度的交互作用(背甲长:P=0.027;背甲宽:P=0.000)对个体大小均有明显的影响。结合生命表及形态数据,探讨了休眠卵库中各个克隆群的生态位及形态分化以及可能对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休眠卵库 遗传多样性 分化 种群增长 个体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同域分布的普通■和黑头■种群密度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天天 邓文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22-2627,共6页
2007年4月至7月,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分别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延庆县松山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普通(Sitta europaea)和黑头(Sitta villosa)两种同域分布的类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普通在小龙门... 2007年4月至7月,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分别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延庆县松山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普通(Sitta europaea)和黑头(Sitta villosa)两种同域分布的类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普通在小龙门森林公园、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和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密度分别是40.92、96.67只/km2和16.67只/km2。而黑头在上述3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分别是2.03、16.67只/km2和23.33只/km2。普通的总体平均密度(51.4只/km2)高于黑头(20.68只/km2)。两种类分布的海拔和林型存在着差异。普通在海拔高度1070—1350 m的分布比较多。在海拔段1070—1250 m区间,普通的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而黑头在海拔600—800 m分布较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种群数量呈递减趋势。普通主要分布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而黑头主要分布在针叶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密度 鸭类 海拔 林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放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永春 王丽博 +2 位作者 朱逸晓 冯佳伟 王天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1-673,共13页
选取典型的放牧区和非放牧区,采用分层抽样设立了100个样方(放牧区47个、非放牧区53个),采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森林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增加了土壤密度(P=0.0... 选取典型的放牧区和非放牧区,采用分层抽样设立了100个样方(放牧区47个、非放牧区53个),采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森林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增加了土壤密度(P=0.005)和电导率(P=0.045),降低了土壤含水量(P=0.022),表明家畜的活动可能已经破坏土壤结构和降低土壤保水能力;放牧区的土壤可交换K+(P=0.015)与Ca2+(P=0.006)、全钙质量分数(P=0.004)显著高于非放牧区,表明放牧干扰加速了国家公园土壤养分积累.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依据97%相似性原则,将细菌序列划分为9488个可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真菌序列划分为5676个OTUs.放牧区与非放牧区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坡度、土壤电导率和植物丰富度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而真菌群落组成受到放牧强度、海拔、坡度、植物丰富度、土壤电导率、全氮和速效磷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与放牧强度、海拔、电导率显著正相关,而与植物丰富度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与海拔、坡度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率、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负相关;子囊菌门和孢霉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坡度显著负相关;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全氮、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坡度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长期林下放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考虑到土壤与其微生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预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土壤功能,这对指导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池 土壤微生物群落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多度的季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海涛 谢冰 +2 位作者 韩思雨 王天明 冯利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8-505,共8页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我国梅花鹿(Cervus nippon)现存4个亚种之一,目前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吉林省东部的珲春地区.关于中国境内的东北梅花鹿生态学研究十分匮乏.本文主要研究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北梅花鹿...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我国梅花鹿(Cervus nippon)现存4个亚种之一,目前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吉林省东部的珲春地区.关于中国境内的东北梅花鹿生态学研究十分匮乏.本文主要研究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北梅花鹿种群多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间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系统布设的91个红外相机点监测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梅花鹿4个季节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梅花鹿4个季节都集中分布在珲春保护区中部靠近中俄边境线区域,其多度分布在夏秋冬3季无显著差异,春季与其他3季有显著不同.运用负二项分布模型分析梅花鹿种群多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除蒙古栎林以外的阔叶林对梅花鹿有正向影响,梅花鹿的多度随着距人类活动的区域距离增加而增加,与野猪(Sus scrofa)共享同一生境,同时与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分布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陷阱 梅花鹿 相对多度指数 负二项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排沙对黄河鲤鱼的急性胁迫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麓垠 白音包力皋 +1 位作者 牛翠娟 李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04-2211,共8页
为探讨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中出现"流鱼"现象的原因,在水库排沙开始前和过程中以黄河鲤鱼为对象进行了生理生态观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排沙组的黄河鲤鱼消化道充塞系数显著下降(P<0.001),消化道内容物含沙质量比... 为探讨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中出现"流鱼"现象的原因,在水库排沙开始前和过程中以黄河鲤鱼为对象进行了生理生态观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排沙组的黄河鲤鱼消化道充塞系数显著下降(P<0.001),消化道内容物含沙质量比率显著上升(P<0.001);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上升(P=0.036),而脾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P=0.017);肝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上升(P=0.035);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下降(P=0.038);肝脏、脾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肝脏:P=0.039;脾脏:P=0.027);鳃丝钠钾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01);血清乳酸LD含量显著上升(P=0.019);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下降(P=0.001);推测高含沙水流对黄河鲤鱼造成的急性缺氧应激是导致小浪底水库排沙过程中"流鱼"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黄河鲤鱼 排沙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林不同类型森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比较 被引量:20
12
作者 邓文洪 高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804-2810,共7页
边缘效应对动物的分布及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已证实某些鸟类在森林内部和森林边缘区域存在着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的差异。于1999至2001年的春夏季,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阔叶林/农田边缘、阔叶林/灌丛边缘及阔... 边缘效应对动物的分布及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已证实某些鸟类在森林内部和森林边缘区域存在着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的差异。于1999至2001年的春夏季,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阔叶林/农田边缘、阔叶林/灌丛边缘及阔叶林/针叶林边缘3种不同类型边缘地带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及个体多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鸟类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变化,但个体多度存在着一定的波动。不同类型森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阔叶林/灌丛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而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低。鸟类个体多度的总体趋势在3种不同类型的边缘差异不显著,但存在种间差异,灰椋鸟、灰头啄木鸟和喜鹊在阔叶林/农田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斑啄木鸟、黄胸、三道眉草和日本树莺在阔叶林/灌丛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而沼泽山雀、冕柳莺和山在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个体多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边缘类型 边缘效应 物种丰富度 个体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臭蛙类一新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晓虹 周开亚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609,F0002,共5页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12S、16S mt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分布于浙江省西天目山的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 Boettger,1892)与地模产地花臭蛙以及花臭蛙2个新隐种南江臭蛙和黄岗臭蛙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雌性成体体长...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12S、16S mt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分布于浙江省西天目山的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 Boettger,1892)与地模产地花臭蛙以及花臭蛙2个新隐种南江臭蛙和黄岗臭蛙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雌性成体体长约为雄性的1.75倍;2)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3)后肢前伸胫跗关节达眼鼻间;4)趾间全蹼,第4趾两侧及第2、3趾内侧蹼以缘膜达趾吸盘基部;5)背部褐色斑稀疏,形状、大小、排列不规则;6)四肢背面浅褐色横纹宽窄不一,胫部横纹4或5条;7)雄性具1对咽侧下外声囊,背面有肉粉色雄性线,第1指具乳白色婚垫;8)雌性成熟卵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米黄色,卵径2.17 mm左右.故将浙江省西天目山区的花臭蛙鉴定为一新种——天目臭蛙(Odorranatianmuii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无尾目 蛙科 臭蛙类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潮间带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的种群动态及次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岿璇 韩洁 +2 位作者 林旭吟 黄立华 曾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4-318,共5页
小头虫作为一种广分布的有机污染指示种而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于2006--2007年对厦门鼓浪屿潮间带的小头虫种群进行了周年种群动态和次级生产力的观测,结果如下:其年平均丰度为3463m^-2,月最高丰度值出现在2006年11月,为8785m^-2;... 小头虫作为一种广分布的有机污染指示种而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于2006--2007年对厦门鼓浪屿潮间带的小头虫种群进行了周年种群动态和次级生产力的观测,结果如下:其年平均丰度为3463m^-2,月最高丰度值出现在2006年11月,为8785m^-2;年平均生物量为0.66g·m^-2,月最高生物量出现在2007年3月,为2.14g·m^-2.小头虫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小头虫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的表层,本研究中,0~4cm层的相对丰度达84.1%,相对生物量为80.8%,但在个别月份小头虫有向纵深分布的倾向,这可能与氧化层的纵深发展有关.小头虫种群的次级生产力为11.52g·m^-2·a^-2,与其他海域相比适中.年次级生产力(P)与生物量(B)之比(P/B)为17.5,远高于稳定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P/B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虫 丰度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鼓浪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遥测技术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岳 张雁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8-274,共7页
无线电遥测技术自上世纪引入到动物学研究中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扩散、繁殖生态、种群生态等研究领域.随着无线电遥测设备的不断更新,标记及追踪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其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同时,无线电遥测... 无线电遥测技术自上世纪引入到动物学研究中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扩散、繁殖生态、种群生态等研究领域.随着无线电遥测设备的不断更新,标记及追踪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其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同时,无线电遥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的研究及基于此方面的争论也一直在继续.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无线电遥测技术在动物学各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遥测 动物标记 活动区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暴露对斑马鱼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夏继刚 牛翠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37-5543,共7页
壬基酚(NP)是普遍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了不同浓度下(0,0.1,1,10,50,100μg/L)NP暴露对斑马鱼(Daniorerio)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P暴露对斑马鱼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影响显著,100μg/LNP... 壬基酚(NP)是普遍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了不同浓度下(0,0.1,1,10,50,100μg/L)NP暴露对斑马鱼(Daniorerio)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P暴露对斑马鱼求偶行为与繁殖成功率影响显著,100μg/LNP暴露显著减少斑马鱼求偶时间、降低产卵量与受精率(P(0.05)。斑马鱼产卵量与求偶总时间、平均每次求偶时间、长于5s的求偶时间显著正相关(P(0.05),与求偶频率不相关(P=0.951)。NP暴露可能通过影响斑马鱼求偶时间,进而影响产卵量。斑马鱼求偶时间有望作为评估水体NP污染有效的生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求偶行为 繁殖成功率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褐马鸡行为的PAE编码及行为谱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郝爱霞 邓文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4-619,共6页
2010年4月—2010年5月和2010年12月—2011年8月,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进行了行为学研究.根据行为的功能性,共定义描述8大类56种行为,其中正常行为7类52种,异常行为2类4种,除沙浴、... 2010年4月—2010年5月和2010年12月—2011年8月,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进行了行为学研究.根据行为的功能性,共定义描述8大类56种行为,其中正常行为7类52种,异常行为2类4种,除沙浴、取食、理羽、饮水等行为在前人研究中有所涉及,其他多种行为均为首次报道,特别是包括机械行走、过度整理、空啄以及啄羽在内的4种异常行为是在笼养褐马鸡群体中首次发现.根据褐马鸡行为的结构、特征及功能,制定了褐马鸡的PAE行为编码以及编码全谱.其中姿态编码(P码)9种,动作编码(A码)6类39种,环境编码(E码)4类15种.在只考虑现有观察强度下某种行为是否表达,而不涉及行为在个体中发生的频率的前提之下,将性别、年龄、繁殖状态与行为结构编码P码、A码、E码结合,共同编入PAE编码行为谱中,制定了包含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笼养褐马鸡个体的PAE编码全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行为 PAE编码 行为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异常低温气候对灰胸薮鹛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付义强 张正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2-295,共4页
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最早到达繁殖地的日期、繁殖期开始与结束时间、繁殖期长度以及繁殖成功率等方面,探讨了2010年四川省春夏季的异常低温气候对灰胸薮鹛繁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最早到达繁殖地的日期、繁殖期开始与结束时间、繁殖期长度以及繁殖成功率等方面,探讨了2010年四川省春夏季的异常低温气候对灰胸薮鹛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同期气温正常的2009年相比,灰胸薮鹛在2010年最早到达繁殖地的日期延后了25 d;繁殖期开始与结束时间分别延后20和10 d;繁殖期长度减少10 d,但年间无显著差异(χ2=0.476,P=0.49);2009与2010年的繁殖成功率分别为30.0%和27.8%,两者亦无显著差异(2χ=0.069,P=0.79).因此认为本次低温气候主要对灰胸薮鹛的物候产生了影响.类似现象也发生在我国其他地区的一些鸟类中,推测这种低温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低温 鸟类 灰胸薮鹛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谱系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8
19
作者 闫瑞亚 娄安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72-2081,共10页
为探究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的构建机制,该研究选取净亲缘关系指数(NRI)作为谱系结构指数,在对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群落物种组成为基础数据,计算各样地群落的NRI,并分析NRI在经纬度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因子和水... 为探究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的构建机制,该研究选取净亲缘关系指数(NRI)作为谱系结构指数,在对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群落物种组成为基础数据,计算各样地群落的NRI,并分析NRI在经纬度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因子和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谱系结构在阿拉善高原东南部以发散状态为主,在阿拉善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以聚集状态为主。(2)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的NRI随经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3)阿拉善荒漠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群落谱系结构均无显著相关性;在降水因子和温度因子中,与群落谱系结构相关系数最大的分别为年降水量和年温度变化范围(最暖月最高温与最冷月最低温的差值),其中:年降水量与NR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年温度变化范围与NR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最暖月最高温和最冷月最低温与NRI均有显著相关性,推测年温度变化范围对阿拉善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是通过最暖月最高温和最冷月最低温起作用的。研究发现,阿拉善高原东南部区域的荒漠灌丛群落构成主要受竞争排斥的作用,其西部和北部地区的群落构成主要受环境过滤的影响;阿拉善荒漠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主要受年降水量和极端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荒漠区 灌丛群落谱系结构 经纬度梯度 水热因子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复合种形态学及生活史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岿璇 韩洁 屈晓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1-286,共6页
小头虫复合种在形态特征上非常相似.对渤、黄、东海潮间带11个小头虫种群的形态学研究显示,渤海和黄海种群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而东海种群形态则呈较高的多样性,具有一些文献中未曾记录的胸部刚毛式.实验室种群生活史观察表明,青岛湾和... 小头虫复合种在形态特征上非常相似.对渤、黄、东海潮间带11个小头虫种群的形态学研究显示,渤海和黄海种群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而东海种群形态则呈较高的多样性,具有一些文献中未曾记录的胸部刚毛式.实验室种群生活史观察表明,青岛湾和铜陵镇种群幼虫具有卵黄营养发育模式,新孵化的幼虫直接定着在基质上或经历很短的一段浮游期.但这2个种群之间的成虫体节数(P<0.01)及卵的大小(P<0.01)具极显著的差异.峰尾镇和鼓浪屿的实验室种群都观察到2类幼虫:无体节分化的担轮幼虫和具10多个体节的后担轮幼虫.2个种群之间在成虫体节数(P<0.05)、卵大小(P<0.01)及浮游幼虫大小(P<0.01)上的差异显著.野外调查中未发现雌雄同体现象存在,但在实验室培养的青岛湾和鼓浪屿种群中,均发现有雄性先熟和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为了更准确地解释小头虫复合种的分化及系统进化关系,尚需在生活史、形态学和亲缘地理学方面作进一步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虫复合种 形态学 生活史 渤海 黄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