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多孔碳应用于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虹 李豫云 +3 位作者 向明武 苏长伟 郭俊明 白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11,20,共7页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2600Wh/kg)、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最具潜力的高容量储能电池。然而单质硫和放电终产物LiS/LiS的导电性差、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仍是造成锂硫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碳基材... 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2600Wh/kg)、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最具潜力的高容量储能电池。然而单质硫和放电终产物LiS/LiS的导电性差、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仍是造成锂硫电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碳基材料用作活性硫的载体是提高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生物质碳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来源广、低成本和易制备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构筑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综述了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各种生物质碳材料的孔结构及其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制备方法与生物质多孔碳硫复合物存在的缺陷,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生物质 多孔碳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族元素改性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清 陶扬 +3 位作者 向明武 郭俊明 刘晓芳 白红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8-32,38,共6页
碳族元素包括C、Si、Ge、Sn和Pb这5种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主族,其中C和Si是非金属元素且分别为良好的导体和半导体材料,Ge、Sn、Pb是金属元素,最高氧化数为+4,在周期表中从上往下,表现出惰性电子对效应,低氧化态趋于稳定,其单质、离子... 碳族元素包括C、Si、Ge、Sn和Pb这5种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主族,其中C和Si是非金属元素且分别为良好的导体和半导体材料,Ge、Sn、Pb是金属元素,最高氧化数为+4,在周期表中从上往下,表现出惰性电子对效应,低氧化态趋于稳定,其单质、离子或氧化物等可对尖晶石型锰酸锂(LiMn_(2)O_(4))进行掺杂或表面包覆改性。Si和Ge元素主要取代LiMn_(2)O_(4)材料中的部分Mn^(4+)离子,据其不同氧化数,Sn既可以取代Mn^(3+)离子,也可以取代Mn^(4+)离子,Pb元素则取代Mn^(3+)离子。综述了历年来碳族元素掺杂和包覆改性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碳族元素改性尖晶石型LiMn_(2)O_(4)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酸锂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碳族元素 掺杂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掺杂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陶扬 罗宇旭 +3 位作者 刘清 刘晓芳 向明武 郭俊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4-80,共7页
尖晶石型LiMn_(2)O_(4)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无毒等优点,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20年来Cr掺杂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Cr掺杂尖晶石型LiMn_(2)O_(4)的机理、Cr掺杂量对LiMn_(2)O_(4)结构的影响... 尖晶石型LiMn_(2)O_(4)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无毒等优点,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20年来Cr掺杂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Cr掺杂尖晶石型LiMn_(2)O_(4)的机理、Cr掺杂量对LiMn_(2)O_(4)结构的影响、Cr单元掺杂及Cr与其他元素复合掺杂对LiMn_(2)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展望Cr掺杂LiMn_(2)O_(4)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酸锂 CR掺杂 正极材料 尖晶石型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动下多组分串联合成结构对称N-芳基-4-吡啶酮
4
作者 杨棋 李伟强 +3 位作者 黄顺桃 李靖鹏 刘腾 黄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4,共7页
报道了一种从多个简单易得原料出发,在单反应线圈连续流动下简洁高效合成结构对称的N-芳基-4-吡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该路线以廉价易得的芳香胺、原甲酸三乙酯及3-氧代戊烷二酸二烷基酯为原料,乙醇为反应溶剂,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经连续... 报道了一种从多个简单易得原料出发,在单反应线圈连续流动下简洁高效合成结构对称的N-芳基-4-吡啶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该路线以廉价易得的芳香胺、原甲酸三乙酯及3-氧代戊烷二酸二烷基酯为原料,乙醇为反应溶剂,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经连续流动20~90 min串联环化反应,合成了24个N-芳基-4-吡啶酮衍生物.该方法操作简洁、产率高,且产物仅需重结晶,无需柱层析分离,为结构对称N-芳基-4-吡啶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技术 多组分反应 N-芳基4-吡啶酮 串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交酯-己内酯)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尹琪琦 陈荣盈 +2 位作者 王昱 丁亚北 李宏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6,共9页
以L-丙交酯(L-LA)与ε-己内酯(ε-CL)为原料,制备了3种不同比例的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通过螺杆挤出将其加工成型。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制备的PLCL结构与理论产物结构一致,凝胶渗透色谱结果显示3种不同比例的PLC... 以L-丙交酯(L-LA)与ε-己内酯(ε-CL)为原料,制备了3种不同比例的聚(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PLCL),通过螺杆挤出将其加工成型。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制备的PLCL结构与理论产物结构一致,凝胶渗透色谱结果显示3种不同比例的PLCL相对分子质量均在10万以上。拉伸性能及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材料结构牢固且为亲水性,力学性能较好,并且通过与现有非降解骨科材料比较,能达到应用要求。热分析和降解实验结果显示,随着L-丙交酯的含量增多,PLCL的热稳定性降低,降解速率变快。细胞毒性研究表明,3种材料的细胞存活率均超过100%,具有一定增殖作用,显示出其在骨科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丙交酯 Ε-己内酯 聚(丙交酯-己内酯) 共聚 骨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非燃烧卷烟降温材料用聚乳酸及其复合物的性能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东岳 雷萍 +3 位作者 杨仁裕 何毅 袁明龙 李宏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8,共8页
高强度聚乳酸和熔融共混的无机纳米粒子氮化硼(BN)/聚乳酸(PLA)复合物通过溶剂流延法制备成薄膜材料,并与现有新型卷烟降温段材料进行对比。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BN粒子添加后结晶度提升4%~11%;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结果显示,复... 高强度聚乳酸和熔融共混的无机纳米粒子氮化硼(BN)/聚乳酸(PLA)复合物通过溶剂流延法制备成薄膜材料,并与现有新型卷烟降温段材料进行对比。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BN粒子添加后结晶度提升4%~11%;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提升16~18℃,热分解温度提升1~20℃;从力学性能测试与动态力学热分析的结果中得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韧性增大130%;降温测试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降温性能提升1%~30%。当BN添加量为2%时,复合材料作为新型卷烟降温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氮化硼 改性 降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状DNA-银纳米簇荧光探针对微囊藻毒素-LR的传感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新杰 赖艳琼 +4 位作者 李秋旸 张艳丽 王红斌 庞鹏飞 杨文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00-3605,共6页
以新型环状DNA为模板,制备了环状DNA-银纳米簇(Circular DNA-AgNCs)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无酶无标记检测微囊藻毒素-LR(MC-LR)的荧光传感分析方法.设计的环状DNA由MC-LR适体链(Apt)和适体链的互补链(cDNA)杂交形成,且cDNA可作为DNA模板... 以新型环状DNA为模板,制备了环状DNA-银纳米簇(Circular DNA-AgNCs)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无酶无标记检测微囊藻毒素-LR(MC-LR)的荧光传感分析方法.设计的环状DNA由MC-LR适体链(Apt)和适体链的互补链(cDNA)杂交形成,且cDNA可作为DNA模板用于合成AgNC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FL)表征了AgNCs的形貌和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存在目标物MC-LR时,由于MC-LR与环状DNA中Apt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结合,导致环状DNA解体,释放出的cDNA-AgNCs在610 nm处呈现强荧光.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环状DNA-AgNCs荧光探针对MC-LR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05~500μg/L,检出限为1.7 ng/L(S/N=3).该荧光探针具有制备简单、无需任何标记和灵敏度高等特点,为环境水样中微囊藻毒素-LR的快速和准确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环状DNA 银纳米簇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燃烧法快速合成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陶扬 刘晓芳 +2 位作者 郭俊明 向明武 白红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0-175,共6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400℃、500℃、600℃和650℃一次燃烧反应1h,再在650℃焙烧6h,快速制备了LiMn_(2)O_(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反应温度的升高,材料的...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400℃、500℃、600℃和650℃一次燃烧反应1h,再在650℃焙烧6h,快速制备了LiMn_(2)O_(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反应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结晶性和颗粒逐渐增大,均属于亚微米尺寸,600℃是LiMn_(2)O_(4)材料颗粒快速生长的关键温度。电化学测试表明,放电比容量和倍率性能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燃烧温度为400℃合成的LiMn_(2)O_(4)样品(LMO-400)具有最优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在1C和5C,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1mAh/g和90.5mAh/g,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为62.1%和67.5%。EIS和CV测试结果表明,LMO-400具有较小的电荷转移电阻150Ω、较小的表观活化能22.22kJ/mol以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1.35×10^(-15)cm^(2)/s。不同的燃烧反应温度对尖晶石型LiMn_(2)O_(4)颗粒尺寸、结晶性等有显著的影响,导致其电化学性能有显著差异,亚微米尺寸的颗粒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反应温度 固相燃烧法 LiMn_(2)O_(4) 正极材料 颗粒尺寸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温度对尖晶石型LiCr0.05Mn1.95O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学英 张国欣 +3 位作者 向明武 郭俊明 刘晓芳 段开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7-151,157,共6页
以醋酸锂、醋酸锰和醋酸铬为原料,采用熔盐燃烧法在300℃、400℃、500℃、600℃一次燃烧反应1h和650℃二次焙烧6h制备LiCr0.05Mn1.95O4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物相组成、结晶性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用恒电流充... 以醋酸锂、醋酸锰和醋酸铬为原料,采用熔盐燃烧法在300℃、400℃、500℃、600℃一次燃烧反应1h和650℃二次焙烧6h制备LiCr0.05Mn1.95O4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物相组成、结晶性和形貌进行表征,并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具有LiMn2O4的尖晶石结构,没有任何杂质相,颗粒尺寸分布为110~250nm。燃烧温度为500℃合成的LiCr0.05Mn1.95O4正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C、5C和10C倍率,循环1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0.29%、91.58%、9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反应温度 熔盐燃烧法 锰酸锂 铬掺杂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藤果油和普洱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氧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丽 杨志 +2 位作者 邹维 熊华斌 高云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25,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美藤果油和普洱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并利用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测定不同升温速率下两种植物油的起始氧化温度(Ton)和氧化峰值温度(Tp),并对两种植物油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结果表...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美藤果油和普洱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并利用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测定不同升温速率下两种植物油的起始氧化温度(Ton)和氧化峰值温度(Tp),并对两种植物油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美藤果油和普洱茶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92.89%、79.08%;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两种植物油的Ton和Tp均随之升高。由热重分析法计算出在Ton处的活化能分别为:美藤果油123.5 kJ/mol;普洱茶籽油125.7 kJ/mol。美藤果油在Tp处的活化能是150.9 kJ/mol,普洱茶籽油是127.6 kJ/mol。总体来看,两种植物油都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藤果油 普洱茶籽油 脂肪酸组成 热重分析法 氧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LiNi_(0.01)Co_(0.03)Mn_(1.96)O_(4)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1
11
作者 段玉珍 朱金玉 +4 位作者 郭俊明 向明武 刘晓芳 白红丽 苏长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4-2582,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具有多面体形貌的Ni-Co共掺杂尖晶石型LiNi0.01Co0.03Mn1.96O4(LNCMO)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LNCMO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在25℃,1C或5C倍率条件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0.6和102.3 m A·h/g,循...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具有多面体形貌的Ni-Co共掺杂尖晶石型LiNi0.01Co0.03Mn1.96O4(LNCMO)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LNCMO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在25℃,1C或5C倍率条件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0.6和102.3 m A·h/g,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5.7%和78.3%;在10C和20C高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8.8%和54.2%;即使在高温(55℃)和1C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为76.6%.LNCMO具有较大的Li+扩散系数(4.77×10^-11cm^2/s)和较低的表观活化能(23.37 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共掺杂 尖晶石型LiMn_(2)O_(4) 固相燃烧法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溶剂微池顶空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竹叶花椒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玉贤 高云涛 +4 位作者 邹维 丁岗芯 崔恩浩 熊华斌 石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14-219,共6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微池顶空萃取装置,用于溶剂顶空萃取,解决了溶剂顶空萃取稳定性差的问题,建立了竹叶花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双溶剂的微池顶空萃取方法。当乙酸乙酯、正己烷的初始体积分别为40.0和60.0μL时,在50℃下萃取... 设计了一种新型微池顶空萃取装置,用于溶剂顶空萃取,解决了溶剂顶空萃取稳定性差的问题,建立了竹叶花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双溶剂的微池顶空萃取方法。当乙酸乙酯、正己烷的初始体积分别为40.0和60.0μL时,在50℃下萃取30 min,2种萃取剂剩余量均接近10.0μL,可满足后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使用GC-MS对竹叶花椒萃取物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正己烷萃取相和乙酸乙酯萃取相可分别鉴定出27种和3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除去重复鉴定出的22种,共鉴定出35种,接近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的34种。该法测得竹叶花椒中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芳樟醇的相对含量(43.38%)明显优于顶空固相微萃取(26.02%),进一步使用雷达区域分布图对各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数量及相对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双溶剂微池顶空萃取共鉴定出18种变化较大的烯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74.42%)优于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的15种(相对含量为42.47%),其次是醇类、酯类,而醛类、酮类、烷烃类、醚类和芳香烃则变化差异不大。该研究为食品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简单快速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池 溶剂顶空萃取 乙酸乙酯 正己烷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竹叶花椒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能超声-醇盐双水相耦合提取藜麦总黄酮 被引量:3
13
作者 邹维 崔恩浩 +4 位作者 丁岗芯 石峰 高云涛 熊华斌 李晓芬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89,共7页
该文将杆式超声变幅器浸入正丙醇-氯化钠双水相提取体系内,建立一种新型聚能超声-双水相集成提取方法,应用于藜麦总黄酮的提取,研究聚能超声辅助提取条件,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获得总黄酮得率和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发现醇水体积比是... 该文将杆式超声变幅器浸入正丙醇-氯化钠双水相提取体系内,建立一种新型聚能超声-双水相集成提取方法,应用于藜麦总黄酮的提取,研究聚能超声辅助提取条件,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获得总黄酮得率和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发现醇水体积比是影响提取的显著因素,超声时间、液固比和醇水比3个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优化获得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26 min、液固比28∶1(mL/g)、醇水体积比0.9∶1,在最佳条件下,藜麦总黄酮得率为0.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总黄酮 聚能超声辅助提取 正丙醇-氯化钠双水相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蜂花粉破壁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及黄酮模拟消化释放 被引量:7
14
作者 沈志燕 高云涛 +2 位作者 张海芬 蒋琼芳 熊华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共6页
以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研究荞麦蜂花粉低温聚能超声破壁过程,发现在外加聚能超声作用下,蜂花粉破壁是沿3个萌发沟裂开,接着破裂,最后破碎的过程,据此提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更加精准的破壁率计算方法。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指导下,获得最佳... 以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研究荞麦蜂花粉低温聚能超声破壁过程,发现在外加聚能超声作用下,蜂花粉破壁是沿3个萌发沟裂开,接着破裂,最后破碎的过程,据此提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更加精准的破壁率计算方法。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指导下,获得最佳的破壁条件为初始温度0℃、超声功率400 W、脉冲通断比1∶2、超声时间30 min、料液比1∶30(g/mL),在此条件下,破壁率达98.33%。进一步研究发现,破壁率与蜂花粉细胞内黄酮在模拟肠胃液中的总释放率呈线性增加关系,线性方程为y=0.3638x+27.172,R2=0.9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蜂花粉 低温聚能超声 破壁 扫描电子显微镜 模拟胃肠液释放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胭脂果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定烽 张言 +4 位作者 李思敏 石峰 熊华斌 杨志 刘满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9-145,共7页
为了考察超声辅助水提法对胭脂果多糖得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单因素实验对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参数,并分析了胭脂果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胭脂果多糖最佳... 为了考察超声辅助水提法对胭脂果多糖得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单因素实验对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参数,并分析了胭脂果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胭脂果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6 min、超声功率97 W、提取温度86℃、提取时间150 min和液料比40 m L/g时,粗多糖得率可达12.55%±0.31%,仅低于预测值0.23%,而且其中多糖含量达到了(413.75±0.41)mg/g,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实际得率。胭脂果多糖对DPPH·和·OH以及总还原能力与质量浓度呈量效关系,对DPPH·和·OH的IC50分别为0.0203、1.44 mg/m L。因此,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水提法提取胭脂果多糖工艺方便可行,得到的多糖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为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果 多糖 响应面 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对尖晶石型LiMn2O4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锐芳 温碧霞 +2 位作者 田亮 苏长伟 郭俊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145,149,共5页
通过微波诱导液相无焰燃烧法一步合成了一系列的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方法系统地探究了柠檬酸作为燃料和还原剂时对尖晶石型LiMn2O4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 通过微波诱导液相无焰燃烧法一步合成了一系列的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方法系统地探究了柠檬酸作为燃料和还原剂时对尖晶石型LiMn2O4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添加剂不会改变合成材料的初始物相组成,所有合成的产物均可被索引为尖晶石型LiMn2O4的立方晶系结构和Fd3m空间群。随着柠檬酸加入量的增加,LiMn2O4的颗粒尺寸趋于减小,结晶性增强。对合成样品进行室温下1C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时,发现样品的初始放电比容量随着柠檬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0.8%时达到最大值,为125.2mAh/g,远高于未添加样品的92.1mAh/g。经过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53.4%。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证实了在柠檬酸加入量为0.8%时具有最佳的电化学可逆性,电化学阻抗(EIS)测试显示最低的电荷转移电阻(Rct)值为95.2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锰酸锂 柠檬酸 液相无焰燃烧法 微波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烷酮鎓类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水杨酸正丁酯
17
作者 牛静 党启婷 +2 位作者 鱼海波 于浩然 王锐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8-85,共8页
该文合成并表征4种具有Bronsted-Lewis酸位点的吡咯烷酮鎓类离子液体,并以合成的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水杨酸正丁酯,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合成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90℃、水杨酸与正丁醇摩尔质量比1... 该文合成并表征4种具有Bronsted-Lewis酸位点的吡咯烷酮鎓类离子液体,并以合成的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水杨酸正丁酯,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合成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90℃、水杨酸与正丁醇摩尔质量比1∶3,以[C_(3)SO_(3)H-Hnmp]HSO_(4)为催化剂,酯化率高达88.4%,且催化剂循环使用8次,仍未观察到明显的活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正丁酯 食品添加剂 离子液体 催化活性 响应面法 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