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系中生物标志物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余文超 杜远生 +3 位作者 周琦 金中国 汪小妹 覃永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1-662,共12页
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位于石炭系黄龙组和二叠系梁山组之间,主要属于沉积型铝土矿。通过气相色谱(GC)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手段分析铝土矿系钻孔岩心中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了含量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与... 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位于石炭系黄龙组和二叠系梁山组之间,主要属于沉积型铝土矿。通过气相色谱(GC)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手段分析铝土矿系钻孔岩心中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了含量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与甾类化合物。对10个样品饱和烃组分GC分析表明,正构烷烃主要呈双峰式分布特征,碳数分布n-C14~n-C35,CPI值范围为0.90~3.45,表现出奇偶优势。姥鲛烷/植烷(Pr/Ph)值为0.38~077,表现出明显植烷优势。对3个样品饱和烃组分GC-MS分析表明,萜烷类化合物以C30藿烷占优势,相对丰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测出少量的γ-蜡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近L型或V型分布,并含少量4-甲基甾烷。根据生物标志物特征参数,结合岩心样品岩相学特征,确定了铝土矿系中有机质的陆上植物与低等菌藻类双重来源,铝土质沉积时为偏酸性较还原环境,明确了铝土矿系的形成过程受到来自陆上与沉积水体内两个古生态系统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系 生物标志物 古生态系统 务川-正安-道真地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成冰纪“大塘坡式”锰矿沉积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余文超 杜远生 +8 位作者 周琦 王萍 齐靓 徐源 靳松 潘文 袁良军 谢小峰 杨炳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5-871,共17页
华南地区成冰系大塘坡组锰矿近年来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该套锰矿在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上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都受到研究者关注,累积了大量研究成果。在系统性总结大塘坡组锰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元古代全球大... 华南地区成冰系大塘坡组锰矿近年来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该套锰矿在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上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都受到研究者关注,累积了大量研究成果。在系统性总结大塘坡组锰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元古代全球大地构造、古气候演变、古海洋环境变化及微生物演化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华南成冰纪大规模锰沉积成矿作用与这些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新元古代中期开始,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裂谷盆地系统,以中国南方南华盆地为代表的成锰盆地即是在裂谷盆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裂谷盆地系统为锰矿沉积提供了必须的容矿空间,决定了其展布规律,并且盆地底部的热液系统为锰质输入盆地提供了必要途径。新元古代冰期(“雪球地球”)事件中覆盖全球的冰川系统切断或阻碍了地球各子圈层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可能导致冰期海洋缺氧状态的广泛出现。而冰期—间冰期的古气候变化使冰盖消失,海—气循环与海水圈层循环重新启动,随之而来的是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针对南华盆地而言,表层海水的氧化及可能存在的含氧底流为锰矿沉淀提供了所需的氧化环境。此外,新近的证据表明间冰期微生物复苏背景下的锰微生物成矿作用可能是锰矿形成的重要机制。以上这些重大地质事件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联系,同时它们也为“大塘坡式”锰矿沉积成矿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成矿控制条件。因此,华南成冰纪“大塘坡式”锰矿沉积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间存在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锰矿 新元古代 南华盆地 雪球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沉积成矿作用(代序言) 被引量:9
3
作者 杜远生 周琦 +1 位作者 张连昌 余文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7-811,共5页
沉积矿产是形成于沉积盆地或陆表,通过机械、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等作用形成的具有工业元素异常或超常富集且可供人类利用与开采的工业矿物或岩石等。多数沉积矿产的形成代表着一种成矿事件。这种成矿事件通常与全球或巨域(地理上洲际... 沉积矿产是形成于沉积盆地或陆表,通过机械、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等作用形成的具有工业元素异常或超常富集且可供人类利用与开采的工业矿物或岩石等。多数沉积矿产的形成代表着一种成矿事件。这种成矿事件通常与全球或巨域(地理上洲际的、地质上板块或板块之间的)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或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地质事件 成矿事件 沉积矿产 沉积盆地 工业矿物 成矿作用 超常富集 元素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的复杂地质样品绿色高效前处理技术研究
4
作者 张晨西 倪倩 +2 位作者 罗涛 张文 胡兆初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7-1019,共13页
全岩地质样品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可为研究地球演化、矿床成因、矿产资源分布等地球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可以直接固体进样,避免了传统分析技术繁琐的湿化学消解流程,不仅低污染、... 全岩地质样品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可为研究地球演化、矿床成因、矿产资源分布等地球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可以直接固体进样,避免了传统分析技术繁琐的湿化学消解流程,不仅低污染、低消耗,而且分析速度快,已经成为最有力的元素分析手段之一。但激光剥蚀进样量小,采样无法代表复杂、不均一样品的化学组成,阻碍了其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中的应用。将复杂地质样品制备成均一、稳定的样品靶,是开发LA-ICP-MS全岩地质样品分析方法的关键。本文建立了针对复杂地质样品LA-ICP-MS全岩分析的绿色、高效前处理技术。首先将样品在1000~1100℃下煅烧去除挥发份,压制成片后用高能量、宽脉宽红外激光照射熔融,最终得到均一、稳定的样品玻璃。相比直接粉末压片的样品,该技术将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GBW07354和GBW07356中各元素的平均分析精密度分别提高了7.7倍和3.9倍。优化后的前处理技术已应用于海洋沉积物、土壤和铝土矿标准物质中主微量元素的快速准确分析。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中大部分元素的测试值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都在10%以内;土壤成分标准物质中大部分主量元素、稀土元素(REEs)、其他微量元素的测试值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分别在5%、20%和15%以内;铝土矿标准样品中测试元素达到40个,首次给出了Sc和W元素的参考值。本文建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可快速将海洋沉积物、土壤和铝土矿标准样品制备成均一稳定的玻璃,使LA-ICP-MS技术可直接较好地应用于复杂地质全岩样品(海洋沉积物、土壤和铝土矿)元素分析中,进一步提高了地质样品主微量元素的测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样品前处理技术 激光熔融玻璃 复杂地质样品 元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元古代极端冰期事件中生物避难所的环境条件
5
作者 胡军 程猛 +3 位作者 陈欣阳 叶琴 安志辉 李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75-3086,共12页
新元古代成冰纪(南华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而闻名。这次冰期事件对早期生命演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被认为是生命演化的“过滤器”和“瓶颈”。冰期前后生物对比表明生物演化并未中断,暗示冰期过程中存在生物避难所。扬子板块北... 新元古代成冰纪(南华纪)(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而闻名。这次冰期事件对早期生命演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被认为是生命演化的“过滤器”和“瓶颈”。冰期前后生物对比表明生物演化并未中断,暗示冰期过程中存在生物避难所。扬子板块北缘神农架地区成冰系南沱组中发现了罕见的宏体藻类生物记录——宋洛生物群。为了探究成冰纪全球性冰期背景下,古环境与生物幸存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扬子北缘宋洛剖面和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内含化石页岩层和不含化石泥岩层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不含化石泥岩层沉积于半咸水氧化环境,而含“宋洛生物群”化石的页岩层沉积于冰消期末期,当时海洋为正常盐度、次氧化状态,该地区具有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这可能为“宋洛生物群”在极端冰期下幸存并保存为化石提供了有利条件。该研究也表明新元古代极端冰期事件中的确存在适合复杂生命生存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纪 南沱组 扬子北缘 沉积地球化学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蒸发与补给蒸发过程中水体咸化及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静 王聪 +2 位作者 梁杏 马斌 葛勤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563,共8页
蒸发浓缩作用是引起水体咸化的重要原因。利用华北浅层地下水样,设计持续蒸发和补给蒸发两种实验方案,探讨不同蒸发过程中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演化差异。结果表明,持续蒸发过程中水体盐分浓缩速率明显大于补给蒸发;Ca^(2+)和HCO_3^-在两种... 蒸发浓缩作用是引起水体咸化的重要原因。利用华北浅层地下水样,设计持续蒸发和补给蒸发两种实验方案,探讨不同蒸发过程中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演化差异。结果表明,持续蒸发过程中水体盐分浓缩速率明显大于补给蒸发;Ca^(2+)和HCO_3^-在两种蒸发实验下出现分离,主要受方解石沉淀影响,Mg^(2+)、Na^+、K^+、Cl~–和SO_4^(2-)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两种蒸发实验中无差异。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逐渐富集,与剩余水比例呈指数关系,与阴阳离子呈两段式线性关系。持续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升高逐渐富集,δ^(18)O最大值达20.81‰,蒸发线方程为δD=4.11δ^(18)O–25.23;而补给蒸发过程中,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增加氢氧同位素富集缓慢,后期相对稳定,δ^(18)O最大值为2.9‰,蒸发线方程为δD=3.41δ^(18)O–28.2。两种实验方案结果说明氢氧同位素在水相的富集不成比例,氢同位素在蒸发过程中富集速率大于氧同位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实验 补给 咸化 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贵宾 袁晓雅 +3 位作者 黄理金 帅琴 胡圣虹 欧阳磊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矿物开采、煤炭燃烧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锑进入土壤,造成严重的锑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厘清环境中锑的吸附-沉积行为对锑的环境归趋预测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缺乏系统比较,界面吸附形态也难以表征... 矿物开采、煤炭燃烧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锑进入土壤,造成严重的锑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厘清环境中锑的吸附-沉积行为对锑的环境归趋预测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沉积行为缺乏系统比较,界面吸附形态也难以表征。为了系统地比较土壤中典型矿物对锑的吸附能力差异,本文选用土壤中常见的5种金属氧化物(赤铁矿、针铁矿、水铁矿、氧化铝、斜方锰矿)和1种黏土矿物(高岭石),探究Sb(Ⅲ)和Sb(Ⅴ)在其表面的吸附热、动力学行为,并基于原位拉曼光谱表征分析了锑的吸附形态,推测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铁锰氧化物对锑的吸附容量较大,而氧化铝、高岭石对锑吸附容量较小,6种典型矿物对Sb(Ⅲ)和Sb(Ⅴ)吸附容量(mg/g)分别为水铁矿(101.4、55.9)>斜方锰矿(16.52、7.58)>针铁矿(13.30、5.67)>赤铁矿(5.13、3.70)>氧化铝(1.66、1.69)>高岭石(0.27、0.51);受锑存在形态及矿物表面电位的影响,酸性条件下有利于Sb(Ⅴ)的吸附,吸附量较之碱性环境有24%~78%增加,而Sb(Ⅲ)的吸附受pH值影响较小(变化范围0.3%~14%);土壤中典型矿物对不同浓度的Sb(Ⅴ)主要为吸附作用,而Sb(Ⅲ)在较高浓度时,可能在矿物表面发生沉积,形成Sb_(2)O_(3)。本文通过采用拉曼光谱,基于锑的特征谱峰,可方便地对矿物表面吸附态和沉积态的锑进行原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铁矿 斜方锰矿 氧化铝 吸附 沉积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三叠世南漳湖北鳄(双孔亚纲:湖北鳄目)的头骨新材料及补充研究
8
作者 赵璧 邹亚锐 +4 位作者 李姜丽 陈刚 万珊 苑金玲 吴奎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长骨间隙,前上颌骨最前端接触,鼻骨仅最后端接触;前上颌骨及上颌骨背侧发育同走向凹槽;颅顶平,无矢状嵴;顶骨比额骨大,顶孔位于顶骨前中部;上颞孔围成骨骼包括顶骨、后额骨、眶后骨和鳞骨,不包括上颞骨;轭骨三射状,前支细长,具短的腹后突;上枕骨大,近圆形;外枕骨见神经孔。比较分析认为,南漳湖北鳄、南漳龙和扇桨龙均见上颌两支之间的骨间隙,这可能是湖北鳄目同源性状。南漳湖北鳄上颞骨未参与上颞孔围成,轭骨腹后突未完全退化,下颞孔形态残存,与古老双孔亚纲类似,与进步鱼龙型类不同。推测鱼龙型类随着发展演化,上颞骨逐步前移并参与上颞孔围成,下颞孔逐渐闭合。新材料还显示南漳湖北鳄鼻孔朝上,咬合力不强,推测其具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鱼龙型类的活动和捕食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南漳-远安动物群 颅骨 背视 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同位素体系及其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丹妮 靳兰兰 +2 位作者 陈斌 谢先军 胡圣虹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镉是典型的亲硫元素,常赋存于各种硫化物矿床中。在环境体系中,镉是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其元素的循环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蒸发/冷凝过程、生物及无机过程都会导致镉同位素发生分馏,因此镉同位素研究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 镉是典型的亲硫元素,常赋存于各种硫化物矿床中。在环境体系中,镉是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其元素的循环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蒸发/冷凝过程、生物及无机过程都会导致镉同位素发生分馏,因此镉同位素研究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具有独特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技术的应用成功地实现了地质样品中镉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测量,使得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蓬勃发展。本文基于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对镉同位素体系进行了详细综述,重点探讨镉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同位素分馏机制,镉同位素在各物质储库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镉同位素测试技术。镉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开展镉同位素分馏机理、完善镉同位素在各物质储库中的分布、建立统一的同位素标准体系的研究,将推动镉同位素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地球科学 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铝土矿沉积中的碎屑锆石记录:对铝土矿物源模式与矿床分类的启示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余文超 杜远生 +5 位作者 熊国林 周锦涛 庞大卫 邓旭升 翁申富 李沛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7-964,共18页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中国20个铝土矿床/矿点的3439个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以及297个来自铝土矿沉积下伏碎屑岩基底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对近年来中国铝土矿床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现代热带地区红土剖面中锆...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中国20个铝土矿床/矿点的3439个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以及297个来自铝土矿沉积下伏碎屑岩基底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对近年来中国铝土矿床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现代热带地区红土剖面中锆石矿物稳定性评估认为在强化学风化条件下锆石颗粒仍然能保持化学与物理的稳定性,因此锆石是铝土矿沉积中良好的物源指示物。对中国铝土矿沉积物源研究表明,即使是形成在碳酸盐岩基底上的铝土矿,其中仍有大量硅铝酸盐沉积物风化产物的加入。此前的铝土矿床分类体系,多依照基岩岩性与矿体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在使用时可能会造成分类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中国铝土矿沉积中广泛存在指示准原地及异地成因的碎屑锆石组分,使用原地/异地指标也无法进行有效区分。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在考虑铝土矿分类方案时,除考虑铝土矿的风化产物属性外,还应对其作为沉积物/沉积岩的属性加以考量,新的铝土矿床分类方案是当前铝土矿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铝土矿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虽然为铝土矿物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约束,但仍然需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研究来提供更全面的铝土矿物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化学风化 铝土矿化 重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遗迹化石对显生宙生物大辐射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晴旸 范若颖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1-450,共20页
通过系统梳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海相遗迹化石记录及笔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中生代海洋革命共3次里程碑式的生物大辐射过程中,海相遗迹化石的属级多样性变化和歧异度增减均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 通过系统梳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海相遗迹化石记录及笔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中生代海洋革命共3次里程碑式的生物大辐射过程中,海相遗迹化石的属级多样性变化和歧异度增减均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扰动强度和深度明显增加,造迹生物的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多样化明显增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行为变化是出现了具有垂向分量的潜穴;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海相遗迹化石的分布逐渐从滨、浅海扩展至半深海和深海,表现为造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扩张;中生代海洋革命时期,海相和陆相遗迹化石同步增加,生物对生态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和集约性同步增强,遗迹化石面貌表现为深海雕画迹的多样性和歧异度大幅增加、形态类型多样、多种觅食策略共存。地史时期的海相遗迹化石面貌受环境外因和生物内因控制,表现出形态由简到繁、分布范围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对生态空间的利用表现为由沉积物表层至浅层再到深层、由二维到三维、由局域(浅水)到广域(浅水和深水以及陆地)的发展,印证了生物获取生态机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生物大辐射 遗迹化石 响应模式 生物—环境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工厂的精细刻画:定量化重建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夏 孟令赞 +5 位作者 柳晶晶 甯濛 葛毓柱 曾雨涵 李飞 颜佳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70,共21页
【意义】碳酸盐工厂为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海洋演化、元素循环、表生地质过程等密切相关,是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定量化表征碳酸盐工厂及其主控因素是深入理解碳酸盐岩所记录的地质信息的关键。【进展】总... 【意义】碳酸盐工厂为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海洋演化、元素循环、表生地质过程等密切相关,是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定量化表征碳酸盐工厂及其主控因素是深入理解碳酸盐岩所记录的地质信息的关键。【进展】总结了半定量—定量表征碳酸盐工厂的研究方法进展,结合对沉积过程正演模拟方法的介绍,从定量重建的角度为精细刻画碳酸盐工厂提供了思路。【展望】针对碳酸盐工厂的研究,应在传统碳酸盐岩沉积学的基础上加深对其主控因素的定量评估,特别是直接影响生态的因素。但在套用基于碎屑岩沉积体系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差异,并进一步完善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模型和分析方法。此外,在应用地球化学指标反演碳酸盐工厂及其主控因素时,要加强对成岩作用改造程度的定量评估,以降低成岩作用对地球化学信号的影响。而在开发和应用新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代用指标时,需明确其赋存或分馏机理,从而更准确地解读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同时,在利用沉积过程正演模拟研究工厂的演化和生产机制时,需评估从现代环境中获取的参数在深时地质记录中的适用性,并在建模过程中考虑早期成岩作用及海水化学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工厂 定量分析 碳酸盐颗粒 元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层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小晓 鲍建国 +2 位作者 龚珞军 韩炜 吴傲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考察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运行效果,并探寻一级动力学常数的空间变化情况,采用"厌氧调节池+二级串联潜流式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运行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TP、TN和NH3-N的去除率... 考察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运行效果,并探寻一级动力学常数的空间变化情况,采用"厌氧调节池+二级串联潜流式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运行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TP、T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13%,71.54%,57.26%和60.01%。通过湿地原位检测显示以上各类污染物在生物床内都有较明显的沿程下降趋势,在床体的前半部分污染物的降解较快,后半部分相对缓慢。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去除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一级生物床中COD、TP、TN和NH3-N的去除,Kv均值分别为3.048、2.469、1.625和1.695;二级生物床中Kv均值分别为2.542、1.946、1.383和1.453。生物床Kv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说明生物床前端对各类污染物的降解速率比后端快。生物床间的跌水池的复氧,增加了二级生物床前端的Kv,提高了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串联潜流人工湿地 一级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氧化辅助铜冶炼烟灰选择性浸出脱砷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倩 郭莉 +2 位作者 陈绍华 宋子玉 杜冬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0,共6页
采用微波氧化辅助Na_2S-NaOH浸出体系对铜冶炼烟灰(简称烟灰)进行研究,在微波时间180s、微波档位7档(560 W)和氧气流量10L/min的条件下,砷、铜、锌、铅的浸出率分别为98.45%、3.64%、3.88%、0.41%,实现了砷的选择性分离。XPS、XRD、SEM... 采用微波氧化辅助Na_2S-NaOH浸出体系对铜冶炼烟灰(简称烟灰)进行研究,在微波时间180s、微波档位7档(560 W)和氧气流量10L/min的条件下,砷、铜、锌、铅的浸出率分别为98.45%、3.64%、3.88%、0.41%,实现了砷的选择性分离。XPS、XRD、SEM和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微波氧化有利于砷的选择性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烟灰 微波 选择性 分离 氧化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扶绥第四系萨伦托型铝土矿淋滤成矿过程 被引量:12
15
作者 余文超 张启连 +2 位作者 杜远生 陈粤 梁裕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1-634,共14页
位于广西扶绥地区的铝土矿资源主要存在二叠系合山组原生岩溶型铝土矿层与第四系萨伦托型(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两种赋存形式,前者覆盖在中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合山组的不整合面上,后者属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是原生铝土矿层被改造的... 位于广西扶绥地区的铝土矿资源主要存在二叠系合山组原生岩溶型铝土矿层与第四系萨伦托型(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两种赋存形式,前者覆盖在中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合山组的不整合面上,后者属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是原生铝土矿层被改造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广西扶绥铝土矿区内不同类型矿石样品的矿物学与地球化学分析,力图恢复从二叠系原生铝土矿的形成到最终成为萨伦托型铝土矿的矿石演化过程。不同采样点所代表的矿石可能经历的环境类型如下:ZK15108代表未受现代地下水改造的深埋状态;ZK4353代表受到现代地下水改造的浅埋状态;剖面MY代表暴露地表的原生矿层;剖面KL代表典型的萨伦托型矿床剖面。在该过程中,矿石内以高岭石与绿泥石为代表的黏土矿物有向一水软铝石及一水硬铝石等铝矿物转化的趋势。所有矿床均显示易迁移元素如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等几乎全部流失,而Ti与Al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是红土化及铝土矿化过程中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导致的结果。质量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在原始的铝土矿层剖面中,所有元素均呈现亏损,但Al因亏损程度较小因此呈现相对富集。当矿层接受现代地下水系统改造时,矿层内元素的迁移特征出现分异。而当进入到地表淋滤状态时,杂质元素被带走而Al出现富集。在广西原生铝土矿向萨伦托型铝土矿转变的过程中,淋滤作用的强度及地下水排泄通畅程度是控制矿石质量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型铝土矿 成矿过程 二叠系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和梁山组孢粉学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史骁 喻建新 +4 位作者 陈斌 黄程 顾松竹 李慧 迟鸿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文中材料采自黔北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和梁山组。大竹园组孢粉化石类型单调,保存较差;而梁山组孢粉化石丰富,保存良好。孢粉组合特征为:(1)大竹园组包含丰富的Calamospora和Florinites及少量Torisporaverrucosa... 文中材料采自黔北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和梁山组。大竹园组孢粉化石类型单调,保存较差;而梁山组孢粉化石丰富,保存良好。孢粉组合特征为:(1)大竹园组包含丰富的Calamospora和Florinites及少量Torisporaverrucosa,Gulisporites,Alisporites,Hamiapollenites和Striatopodocarpites,这一孢粉组合主要出现在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按照大竹园组层位和孢粉化石特征,其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Asselian期一Ar—tinskian期(相当于紫松期一隆林期)。(2)梁山组中可建立孢粉组合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Gulisporites—Flo—rinitesovalis,共计发现孢粉化石34属49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51.6%~56.1%,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为43.9%~48.4%。与大竹园组沉积时期相比,这一时期植被极为繁盛。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梁山组地质时代可能为早二叠世隆林期,即Kungurian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下二叠统 大竹园组 梁山组 黔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烟台地区苹果果园土壤中DDTs和HCHs残留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史冰洁 李小娜 +3 位作者 帅琴 庞绪贵 代杰瑞 胡圣虹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8-324,共7页
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降解程度和来源途径,采集了山东烟台9个不同地质单元苹果园根系土壤和剖面土壤样品,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类型根系土壤中D... 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降解程度和来源途径,采集了山东烟台9个不同地质单元苹果园根系土壤和剖面土壤样品,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类型根系土壤中DDTs和HCHs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土壤限值(500 ng/g);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及检出率均高于HCHs,DDTs检出率为100%,平均残留量为71.7ng/g,而HCHs的检出率为19.70%,平均残留量为7.9 ng/g;根系土壤中DDTs各异构体平均浓度依次为p,p'-DDT>p,p'-DDE>o,p'-DDT>p,p'-DDD,而HCHs大部分以α-HCH形式存在,部分以β-HCH、γ-HCH存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布特征明显不同:DDTs在棕壤土(臧家庄)中最高(145.5 ng/g),在中粗粒砂土(武宁)中最低(24.1 ng/g);而HCHs在细砂质壤土(蛇窝泊)中最高(27.9ng/g)。各剖面土壤DDTs均在<20 cm层位中残留最高。DDTs和HCHs来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为好氧条件;麻砂棕壤(官道和桃村)、黏细壤土(牟平)、细砂质壤土(蛇窝泊)和棕壤土(臧家庄)近年来仍有新的DDTs输入;大部分根系土壤均未发现HCHs新来源,但麻砂棕壤(桃村)在HCHs禁用后可能仍存在林丹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滴滴涕 六六六 分布特征 来源解析 山东烟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开阳以东震旦系陡山沱组磷矿富磷机制与“三位一体”预测找矿重大突破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建中 王泽鹏 +7 位作者 杜远生 张亚冠 吴文明 陈国勇 付芝康 万大学 王大福 谭代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3-928,共16页
贵州开阳以东磷矿整装勘查区位处扬子陆块东南边缘,是中国富磷矿最集中分布区。通过对开阳磷矿沉积学、岩石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综合研究认为,开阳地区磷矿成矿受黔中古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的无障壁海岸的海滩环境控制,高品位磷块岩矿... 贵州开阳以东磷矿整装勘查区位处扬子陆块东南边缘,是中国富磷矿最集中分布区。通过对开阳磷矿沉积学、岩石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综合研究认为,开阳地区磷矿成矿受黔中古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的无障壁海岸的海滩环境控制,高品位磷块岩矿石岩相组合特征、矿物学特征和沉积规律指示了开阳磷矿动态“三阶段成矿作用”过程(即原始生物—化学成磷作用、波浪簸选(机械)成矿作用和暴露淋滤成矿作用),波浪簸选成矿作用是形成厚度大、品位高富磷矿床的主导因素。按照“三位一体”成矿地质理论,确定了以沿黔中古陆北缘开阔海滩相层状展布的磷矿体展布特征,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地质找矿预测模型,并圈定临滨带为富磷矿重点预测靶区,开展找矿预测。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了磷矿理论创新,突破了该区原有磷矿找矿理论瓶颈,成矿范围从250km^2增至1000km^2,预测资源量从0.9442×10^8t增至13×10^8t。通过部分区块的工程验证,获得估算磷矿资源量(推断量+预测量)5.4892×10^8t,尤其新增富磷矿3.57×10^8t,取得中国富磷矿找矿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 整装勘查 潜力预测 贵州开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及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NOE)的耦合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亚冠 杜远生 +2 位作者 刘建中 王泽鹏 邓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3-912,共20页
新元古代末期历经“雪球地球”和大气、海洋增氧事件后,发生了全球性成磷事件,贵州省震旦系陡山沱组大规模磷矿床沉积是本次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然而现阶段对贵州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机制研究存在诸多争议,成磷事件与同期古海洋环... 新元古代末期历经“雪球地球”和大气、海洋增氧事件后,发生了全球性成磷事件,贵州省震旦系陡山沱组大规模磷矿床沉积是本次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然而现阶段对贵州陡山沱组磷块岩成磷作用机制研究存在诸多争议,成磷事件与同期古海洋环境转变之间的关联研究也较为薄弱。作者以贵州省瓮安、遵义和丹寨地区陡山沱组原生磷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的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陡山沱早期成磷作用被限制在浅水海岸,瓮安地区A矿层球粒磷块岩中大量的含铁自生矿物黄铁矿、海绿石以及无Ce负异常指示的贫氧沉积水体环境均表明,Fe-氧化还原泵成磷模式在富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陡山沱晚期磷块岩分布扩散至较深水陆棚—斜坡沉积相区,磷块岩与富有机质岩层共生,矿物晶体形态特征与矿石内富含的大量生物化石均表明,有机质沉降聚磷作用和生物成磷作用促使磷块岩大量沉积,较明显的Ce负异常值也指示了海水氧气含量的提升。成磷作用模式的转变和磷块岩分布的扩展是对海洋增氧事件的沉积响应,同时造成的多细胞动物演化也影响了深部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反映了贵州省陡山沱组磷块岩大规模沉积与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NOE)密切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陡山沱组 磷块岩 成磷作用 新元古代末期氧化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水氯铁镁石的制备及颗粒团聚控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耀武 罗黎 +1 位作者 郭清海 舒杼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3,共7页
水氯铁镁石是具有Mg/Fe结构层的一类特殊阴离子粘土,具有典型的阴离子粘土层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热分解特性,是吸附和催化领域内性能优异的新型粘土材料,而纳米水氯铁镁石颗粒的团聚是阻碍其性能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材料合成、... 水氯铁镁石是具有Mg/Fe结构层的一类特殊阴离子粘土,具有典型的阴离子粘土层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热分解特性,是吸附和催化领域内性能优异的新型粘土材料,而纳米水氯铁镁石颗粒的团聚是阻碍其性能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材料合成、超声分散和悬浮液干燥3个方面阐述了纳米水氯铁镁石制备过程中颗粒团聚的机理和控制措施,并利用XRD、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等检测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通过快速沉淀-水热法合成的水氯铁镁石悬浮液颗粒呈薄片状,具有完整的正六边形晶型,粒径大多在166~675 nm,选用有机溶剂洗涤,并缩短晶化时间,采用最低限度的超声分散,冷冻干燥有助于制备颗粒尺寸小、表面细腻、排列整齐的水氯铁镁石纳米材料,最终达到理想的分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氯铁镁石 团聚控制 冷冻干燥 阴离子粘土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