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碘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5
1
作者 徐芬 马腾 +4 位作者 石柳 董一慧 刘林 钟秀 王妍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5,共8页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北部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22组地下水和2组地表水中碘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中碘含量在27.30~1 638.00μg/L,其中,约50%的地下水样品中碘含量超过我国饮用水的标准限定值150μg/L,约84...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北部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22组地下水和2组地表水中碘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中碘含量在27.30~1 638.00μg/L,其中,约50%的地下水样品中碘含量超过我国饮用水的标准限定值150μg/L,约84.6%的高碘地下水为高砷地下水。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水流相对滞缓的平原中心地带,以Cl-Na、Cl.HCO3-Na和HCO3.Cl-Na型水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碘的富集有两种机制:浅层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和深部富含有机质的、偏还原的地下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作用。两种机制相比,后者对地下水中碘的贡献更大些,但前者更普遍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地下水 高砷地下水 河套平原 因子分析 水文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分析方法及其在古海洋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31
2
作者 常晓琳 黄元耕 +1 位作者 陈中强 侯明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65,共16页
草莓状黄铁矿是黄铁矿的特殊形态,其定义为由相近大小、相似形态的黄铁矿微晶颗粒组成的球形、亚球形聚合体。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恢复研究中,但其形成机理、判别标准与实验方法仍存在分歧。... 草莓状黄铁矿是黄铁矿的特殊形态,其定义为由相近大小、相似形态的黄铁矿微晶颗粒组成的球形、亚球形聚合体。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恢复研究中,但其形成机理、判别标准与实验方法仍存在分歧。因此对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在古海洋环境恢复中的指示意义及判别标准、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等进行总结阐述,有助于理解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与形态对氧化还原条件的指示意义。草莓状黄铁矿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其粒径大小、数量以及分布范围可综合反映沉积时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而草莓状黄铁矿微晶几何形态及整体形貌特征也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密切相关。此外,虽然有学者指出该方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在分析过程中结合沉积特征、古生态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多方面证据对环境进行综合判别,甄别特殊条件下沉积的草莓状黄铁矿,则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最后,针对后期氧化作用对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后期氧化作用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变化很小,不会对其在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上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形成机制 古海洋 氧化还原环境 黄铁矿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凹陷南部断超带沉积相分析及有利储集体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甘华军 王华 +3 位作者 陈洁 林正良 蔡佳 李国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62,共8页
南阳凹陷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凹陷南部边界断裂附近区块成为油气勘探的潜力目标区。利用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运用构造古地貌、地质和地球物理等方法,通过对南阳凹陷南部边界断裂附近的沉积相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研究,指出核桃园... 南阳凹陷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凹陷南部边界断裂附近区块成为油气勘探的潜力目标区。利用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运用构造古地貌、地质和地球物理等方法,通过对南阳凹陷南部边界断裂附近的沉积相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研究,指出核桃园组第2段第3亚段(E3h2-3)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包括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南部边界断裂附近的扇三角洲和湖中心的浊积相。凹陷内的储层含油性与其物性关系密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具有很好的成藏条件。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对凹陷南部边界断裂附近的小型扇三角洲的精细研究和刻画,可以为后期勘探突破提供目标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凹陷 沉积相 地震属性 古地貌图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东端酒西盆地古近系物源分析及意义
4
作者 邓斌 冉波 +5 位作者 叶玥豪 王自剑 王成善 朱利东 田庆 岳雅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5-317,共13页
探讨酒西盆地古近纪沉积与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的关系。通过对酒西盆地西部红柳峡剖面古近系火烧沟组、白杨河组进行系统的沉积学和年代学分析表明:火烧沟组的砾石成分主要以中-低级变质岩和沉积岩为主,到了白杨河组则转变为以岩浆岩为主... 探讨酒西盆地古近纪沉积与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的关系。通过对酒西盆地西部红柳峡剖面古近系火烧沟组、白杨河组进行系统的沉积学和年代学分析表明:火烧沟组的砾石成分主要以中-低级变质岩和沉积岩为主,到了白杨河组则转变为以岩浆岩为主;古水流方向主体来自西部-西北部;室内砂岩碎屑鉴定结果显示古近系砂岩的碎屑成分全部落入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现出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2个主要的年龄峰值。综合对比酒西盆地周缘的物源区,初步认为阿尔金地体为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主要的物源供给区。结合前人对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的研究,表明自渐新世以后阿尔金地体才离开酒西盆地,进一步确定阿尔金断裂带最大左行走滑量>4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酒西盆地 阿尔金地体 物源分析 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气候模式的始新世全球季风数值模拟
5
作者 郭衍游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杨杰 张健 蔡惠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9-595,共7页
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季风区。为了研究温室气候时期全球季风气候的特征,利用耦合气候数值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拟了距今最近的温室气候时期——始新世(40 Ma B.P.)的全球季风气候特征。该模式全面考虑了大气、海洋... 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季风区。为了研究温室气候时期全球季风气候的特征,利用耦合气候数值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模拟了距今最近的温室气候时期——始新世(40 Ma B.P.)的全球季风气候特征。该模式全面考虑了大气、海洋、陆地、陆冰、海冰、植被等气候子系统的耦合作用,大气CO2含量设为工业革命前的4倍。模拟结果表明,在始新世时期,全球季风的范围、强度与现今大体相当,但是区域上,各季风区的特征与现今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温室气候 耦合气候模式 耦合气候数值模式(CE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水氯铁镁石的制备及颗粒团聚控制 被引量:7
6
作者 曹耀武 罗黎 +1 位作者 郭清海 舒杼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3,共7页
水氯铁镁石是具有Mg/Fe结构层的一类特殊阴离子粘土,具有典型的阴离子粘土层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热分解特性,是吸附和催化领域内性能优异的新型粘土材料,而纳米水氯铁镁石颗粒的团聚是阻碍其性能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材料合成、... 水氯铁镁石是具有Mg/Fe结构层的一类特殊阴离子粘土,具有典型的阴离子粘土层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热分解特性,是吸附和催化领域内性能优异的新型粘土材料,而纳米水氯铁镁石颗粒的团聚是阻碍其性能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材料合成、超声分散和悬浮液干燥3个方面阐述了纳米水氯铁镁石制备过程中颗粒团聚的机理和控制措施,并利用XRD、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等检测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通过快速沉淀-水热法合成的水氯铁镁石悬浮液颗粒呈薄片状,具有完整的正六边形晶型,粒径大多在166~675 nm,选用有机溶剂洗涤,并缩短晶化时间,采用最低限度的超声分散,冷冻干燥有助于制备颗粒尺寸小、表面细腻、排列整齐的水氯铁镁石纳米材料,最终达到理想的分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氯铁镁石 团聚控制 冷冻干燥 阴离子粘土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学法合成羟基插层Mg/Fe型层状双氢氧化物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梦思 曹耀武 +2 位作者 孙伟浩 杨晨 郭清海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41,共9页
Mg/Fe型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是一类可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组分(特别是有害阴离子)的无机吸附材料。常用的共沉淀法在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碱性废水,且合成产物通常结晶度较低。本文利用改进的机械化学合成法,选取MgO和无... Mg/Fe型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是一类可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组分(特别是有害阴离子)的无机吸附材料。常用的共沉淀法在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碱性废水,且合成产物通常结晶度较低。本文利用改进的机械化学合成法,选取MgO和无定形态的Fe(OH)_(3)作为反应前驱物,成功制备出了羟基(—OH)插层的Mg/Fe型层状双氢氧化物(Mg-Fe-OH-LDH)。通过对合成产物的XRD、SEM、FT-IR及比表面积分析,探究了研磨时间、研磨条件及晶化时间等实验参数对产物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期机械研磨过程中对MgO和无定形态的Fe(OH)_(3)混合物进行强烈的撞击和搅拌,可以诱发化学反应并合成目标产物,使用高能行星球磨仪研磨仅1.5 h即可生成高纯度的Mg-Fe-OH-LDH;晶化过程加快后期合成产物的晶粒发育,晶化48 h后的Mg-Fe-OH-LDH晶粒呈规整的薄片型,孔隙发育,且层间主要为羟基和水分子,化学结构式为Mg_(2.96)Fe(OH)_(8.94)·0.942H_(2)O,比表面积为42.8 m^(2)/g;在25℃条件下,对磷酸根和刚果红的单分子层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4.44和97.61 mg/g。综上,通过该方法可经济、高效地大批量生产Mg-Fe-OH-LDH,同时避免了掺杂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其他阴离子组分,有望应用于大规模的水污染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Fe型层状双氢氧化物 机械化学法 晶化 前驱物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层羟镁铝石纳米片的制备和应用
8
作者 苗哲彦 曹耀武 +3 位作者 唐保春 马月花 赵杰 郭清海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0,共9页
羟镁铝石是水中有害阴离子组分的有效去除剂,且在处理过程中不引发二次污染,但难以经传统阴离子黏土合成技术制备。利用优化后机械化学方法合成了高纯羟镁铝石,并进一步通过片层剥离技术成功制备了超薄层羟镁铝石纳米片,避免了传统方法... 羟镁铝石是水中有害阴离子组分的有效去除剂,且在处理过程中不引发二次污染,但难以经传统阴离子黏土合成技术制备。利用优化后机械化学方法合成了高纯羟镁铝石,并进一步通过片层剥离技术成功制备了超薄层羟镁铝石纳米片,避免了传统方法制备的羟镁铝石因颗粒团聚而吸附性能无法充分发挥的情况。文中尝试了6种分层剂(甲醇、乙醇、正丁醇、丙酮、天冬酰胺、甲酰胺),其中甲酰胺分层效果最佳,由其制备的超薄层羟镁铝石片层纤薄、孔隙发育,比表面积达163.3 m^(2)/g,对典型有害组分Cr(Ⅵ)、Sb(Ⅲ)、Sb(Ⅴ)的吸附容量则分别可达12.98、25.46、29.18 mg/L,显著高于未分层羟镁铝石及其他分层剂处理后的羟镁铝石。超薄层羟镁铝石纳米片在水污染处理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层羟镁铝石纳米片 机械化学法 分层 甲酰胺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