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被引量:29
1
作者 补建伟 孙自永 +4 位作者 周爱国 徐友宁 魏文浩 刘梦 李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8,77,共9页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不同认识、理解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任何地质环境系统都有自稳定性和抗干扰的能力,在限定的开采强度内合理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也是矿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和远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载力 抗扰动能力 矿山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环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7
2
作者 补建伟 孙自永 +3 位作者 周爱国 徐友宁 魏文浩 刘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163,共6页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诞生的概念,主要以评价手段来反映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并不统一和完善,开展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前有必要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界定。首先论述了...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诞生的概念,主要以评价手段来反映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并不统一和完善,开展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前有必要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界定。首先论述了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历程,剖析了矿山地质环境系统及其特点;然后总结归纳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类型;最后分析讨论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前提和假设,进而明确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对象、范围、性质、前提和目的等基本属性。通过上述讨论,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以及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矿产资源开发与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承载力评价 评价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评估玉米农田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及动力学过程
3
作者 魏志莹 杨秀雯 +7 位作者 戴亮亮 赵亚辉 易佳佩 秦超杰 刘威杰 熊俊武 张家泉 陈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0-1731,共12页
为验证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在准确评估自然环境下玉米农田土壤中铅(Pb)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并基于该技术探究土壤中Pb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使用DGT技术、土壤溶液法和单独提取法测定了湖南省凤凰县内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中Pb的可提取... 为验证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在准确评估自然环境下玉米农田土壤中铅(Pb)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并基于该技术探究土壤中Pb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使用DGT技术、土壤溶液法和单独提取法测定了湖南省凤凰县内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中Pb的可提取态含量,并与玉米不同部位中Pb的含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利用DGT技术结合DGT诱导土壤/沉积物通量(DIFS)模型模拟了土壤内部Pb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35%的土壤点位中Pb的含量超过湖南省Pb背景值,但不存在玉米粒中Pb超标的情况(GB 2762—2022)。Pb在玉米不同部位迁移富集能力较低,且主要富集在根部,难以向地上部位迁移。不同方法测定的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分别为DGT技术(1.32±2.49)µg·L^(-1)、土壤溶液(2.23±3.75)µg·L^(-1)、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单独提取法(5.79±2.51)mg·kg^(-1)、醋酸(HAc)单独提取法(0.81±0.49)mg·kg^(-1)和氯化钙(CaCl_(2))单独提取法(0.05±0.13)mg·kg^(-1)。DGT技术对玉米不同部位Pb含量的预测效果优于其他方法,且对叶中Pb含量的预测效果最佳。研究区大部分土壤固相Pb补给液相的能力较低,但固相上Pb的释放量较为稳定,仍可能会对当地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整体而言,DGT技术是评估玉米农田土壤中Pb生物有效性的最佳方法,其测定的Pb含量对玉米叶部Pb含量预测效果最佳,但对粒中Pb含量预测效果较差。此外,DGT技术可以结合DIFS模型深入分析土壤内部Pb的动力学的过程,为土壤污染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DGT) DIFS模型 生物有效性 玉米 铅(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外表面修饰的固态纳米通道用于生物标志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袁丽珍 林妮娅 +3 位作者 张云帆 胡晶晶 娄筱叮 夏帆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9,共13页
生物标志物,如离子、小分子、蛋白质、多糖、核酸和细胞,参与生物体的构建,在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准确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研究、早期诊断、药物评估和人类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外表面功能化固态纳米通道在纳米通道的外... 生物标志物,如离子、小分子、蛋白质、多糖、核酸和细胞,参与生物体的构建,在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准确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研究、早期诊断、药物评估和人类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外表面功能化固态纳米通道在纳米通道的外表面进行修饰,消除了对靶标分子的限制,通过基于离子信号的变化,提升了检测的速度和灵敏度。本文从外表面修饰的固态纳米通道在生物标志物检测方面进行综述,简要介绍了固态纳米通道外表面功能化的方法,重点总结了外表面修饰的固态纳米通道在生物标志物分析上的研究进展,简要展望外表面修饰的固态纳米通道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通道 外表面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黑碳对土壤中外源镉(Cd)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易卿 胡学玉 +2 位作者 柯跃进 刘红伟 禹红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4,共7页
选取水稻秸秆和樟木枝条两种生物质材料(分别代表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生物质材料),分别在300~700℃和500~900℃温度下,采用限氧控温炭化法制备黑碳。为探讨不同生物质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所制黑碳(BC)对污染土壤中镉(... 选取水稻秸秆和樟木枝条两种生物质材料(分别代表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生物质材料),分别在300~700℃和500~900℃温度下,采用限氧控温炭化法制备黑碳。为探讨不同生物质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所制黑碳(BC)对污染土壤中镉(Cd)的固持作用,将一系列黑碳分别加入镉(Cd)污染土壤培养,检测重金属Cd形态以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随着黑碳添加量和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即土壤对重金属Cd的固持作用增强。700℃水稻BC在添加量为6%时,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降幅最大,为47.96%;900℃樟木BC在添加量为6%时,有效态Cd含量也降低了31.91%。土壤培养90d与45d相比,添加水稻BC2%、4%、6%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0.94%、12.93%、17.19%,类似的,添加樟木BC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5.33%、10.68%、20.70%,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培养结束后,水稻BC添加量为2%、4%、6%的土壤平均CEC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71、6.38、7.25cmol·kg-1,樟木BC添加量为2%、4%、6%的土壤平均CEC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0、8.33、8.52cmol·kg-1。生物质黑碳加入土壤后改变了土壤的基本性状,增强了土壤对Cd的固持作用,降低了土壤介质中有效态Cd的含量,也降低了迁移性和生物毒性,其生态风险性亦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热解 污染土壤修复 有效态镉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As(Ⅲ)在粘土矿物上的吸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翟辉 孙红霞 +2 位作者 李义连 韩鸿印 张斌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46-2250,共5页
在20℃充氮条件下,模拟无氧的中性水环境,研究了高岭石和蒙脱石两种粘土矿物对微量(≤200μg·L-1)三价砷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高岭石对As(Ⅲ)的吸附量大于蒙脱石,反应24h后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可用Freundlic... 在20℃充氮条件下,模拟无氧的中性水环境,研究了高岭石和蒙脱石两种粘土矿物对微量(≤200μg·L-1)三价砷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高岭石对As(Ⅲ)的吸附量大于蒙脱石,反应24h后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模型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热力学行为遵循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As(Ⅲ)在粘土矿物上的吸附机理可能是亚砷酸与粘土矿物的>AlOH羟基位发生表面络合反应的化学专性吸附,高岭石的吸附速率、吸附能和最大吸附量均大于蒙脱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砷 反应动力学 吸附 高岭石 蒙脱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条件 被引量:17
7
作者 曹婷婷 徐思煌 +2 位作者 王约 周炼 吴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6,共6页
运用地球生物学方法评价烃源岩形成的条件,是对基于残余有机质分析的传统烃源岩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于高演化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尤为重要。在实测野外露头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各小层的沉积环境、古... 运用地球生物学方法评价烃源岩形成的条件,是对基于残余有机质分析的传统烃源岩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于高演化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尤为重要。在实测野外露头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各小层的沉积环境、古生物化石、岩石微量元素及总有机碳含量等特征,利用地球生物学基本原理,分析下寒武统烃源岩形成的生境型、海洋古生产力、古氧相及埋藏效率等条件。结果表明,筇竹寺组底部原始有机质数量多,发育于厌氧的沉积环境中,有机碳埋藏效率高,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段。石龙洞组底部具备一般烃源岩发育的地球生物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物学 古生产力 古氧相 海相烃源岩 筇竹寺组 南江杨坝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生物钡特征及其古生产力意义 被引量:24
8
作者 严德天 汪建国 王卓卓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19,共4页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 对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Ba和Ti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钡质量分数为855.63~1872.33mg/kg;采用标准陆源物质扣除法获得的生物钡质量分数为612.17~1711.81mg/kg,占总钡质量分数的60.74%~91.98%,平均为76.73%.总钡和生源钡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均在五峰组上部明显升高.根据钡的古生产力计算模型估算了古生产力状况,并探讨了古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五峰晚期古生产力升高与当时全球气候变冷所引发的上升洋流和海平面下降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区 上奥陶统 下志留统 生物钡 古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嫩江组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天天 黄永建 +1 位作者 张之辉 王成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对白垩纪陆相系统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有助于对现今升温的地球上陆相气候系统未来气候变化做出更好的预测。松辽盆地是我国大型陆相白垩纪沉积盆地,保存了近乎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晚白垩世嫩江组二... 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对白垩纪陆相系统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有助于对现今升温的地球上陆相气候系统未来气候变化做出更好的预测。松辽盆地是我国大型陆相白垩纪沉积盆地,保存了近乎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晚白垩世嫩江组二段的黑色页岩是松辽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并记录了湖泊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和白垩纪超静磁期结束等重大地质事件。为恢复当时古湖泊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本研究对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嫩江组一段顶部到嫩江组二段(Santonian-Campanian期)泥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和分布进行测量、统计和研究。结果表明,嫩江组一段顶部和嫩江组二段样品中普遍存在草莓状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在嫩江组一段顶部到嫩江组二段沉积期间湖泊水体环境发生过变化。嫩江组一段顶部和嫩江组二段底部,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数据指示了硫化的沉积环境,嫩江组二段中上部草莓状黄铁矿的平均粒径较大,且变化范围较大,指示了贫氧-氧化的水体环境。草莓状黄铁矿从嫩江组一段顶部开始含量增加可能与海水入侵造成的水体硫酸盐含量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松辽盆地 嫩江组 氧化还原状态 古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磁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环境水体中对羟基苯甲酸酯 被引量:3
10
作者 包月 翟怡鑫 +2 位作者 宁涛 陈品 朱书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05-1013,共9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磁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快速灵敏分析。首先以Fe_(3)O_(4)纳米粒子为磁核,通过1,3,5-苯三甲醛(Tb)和联苯胺(Bd)在室温下的席夫碱反应合成了磁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建立了一种基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磁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快速灵敏分析。首先以Fe_(3)O_(4)纳米粒子为磁核,通过1,3,5-苯三甲醛(Tb)和联苯胺(Bd)在室温下的席夫碱反应合成了磁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Fe_(3)O_(4)@TbBd,通过扫描电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等表征手段证明了该磁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且磁响应强度较大,是用于磁固相萃取的理想材料。随后系统研究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包括吸附剂用量、萃取时间、pH、解吸溶剂、解吸时间和解吸次数,建立了基于Fe_(3)O_(4)@TbBd的磁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环境水样中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良好,4种目标物的检出限和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2~0.4μg/L和0.7~1.4μg/L,加标回收率为86.1%~110.8%,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低于5.5%和4.9%。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东湖水、长江水和生活废水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测定,不同加标水平下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回收率在80.7%~117.5%之间,RSD在0.2%~8.8%之间。该方法操作简单,萃取时间短,灵敏度较高且对环境友好,在环境水样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检测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磁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对羟基苯甲酸酯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合物沉积物二维声学特性实验研究
11
作者 卜庆涛 胡高伟 +4 位作者 业渝光 刘昌岭 李彦龙 李承峰 王家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0-79,共10页
在研制含水合物沉积物二维声学模拟实验装置基础上,获取水合物形成分布及其二维声响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水合物饱和度小于15%时,随着水合物形成,各层位声速增长较快;水合物饱和度大于15%后,声速增长变慢。水合物形成初期,粗粒沉积物... 在研制含水合物沉积物二维声学模拟实验装置基础上,获取水合物形成分布及其二维声响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水合物饱和度小于15%时,随着水合物形成,各层位声速增长较快;水合物饱和度大于15%后,声速增长变慢。水合物形成初期,粗粒沉积物声速稍大于细粒沉积物;水合物形成末期,不同层位声速差异不大,水合物接近均匀分布。水合物形成过程的二维分布与声响应特征为:纵向上离气源较近层位优先形成水合物、声速较大,横向上反应釜周边优先生成水合物,沉积物两侧声速大于内部声速。实验获得含水合物沉积物纵横波速间的经验公式及纵横波波速比与水合物饱和度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储层 二维声学特性 饱和度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粗甘油制备胶粘剂
12
作者 李翠 刘慧 +1 位作者 苏玲燕 郑金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6-279,共4页
本文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甘油与丁二酸酐进行反应制备胶粘剂,考察了甘油与丁二酸酐配比、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对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和耐水性的影响,并利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对胶粘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甘油与丁二酸酐反应生成了... 本文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甘油与丁二酸酐进行反应制备胶粘剂,考察了甘油与丁二酸酐配比、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对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和耐水性的影响,并利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对胶粘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甘油与丁二酸酐反应生成了酯,在甘油/丁二酸酐的摩尔比为1∶1.7、固化温度为180℃、固化时间为2h的条件下,胶粘剂的拉伸剪切强度可达到13.1MPa,在水中浸泡24h后拉伸剪切强度仍达到11.7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丁二酸酐 胶粘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绍兴市工业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13
作者 王世纪 罗杰 +3 位作者 李向远 傅俊鹤 简中华 鲍征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8660-8662,共3页
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土壤污染特征和工矿企业分布情况的对比,发现绍兴市土壤中各类有毒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对应的工矿企业的地理位置十分吻合,认为绍兴市土壤的污染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参照不同的国家标准对绍兴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土壤污染特征和工矿企业分布情况的对比,发现绍兴市土壤中各类有毒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对应的工矿企业的地理位置十分吻合,认为绍兴市土壤的污染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参照不同的国家标准对绍兴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企业 异常元素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天文旋回地层划分
14
作者 苟红光 林潼 +4 位作者 房强 张华 李山 程祎 尤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7,共9页
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沁探1井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开展旋回地层学分析和沉积噪声模拟,并利用识别出的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来研究地球轨道周期对湖平面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而进行天文旋回地层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沁探1井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开展旋回地层学分析和沉积噪声模拟,并利用识别出的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来研究地球轨道周期对湖平面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而进行天文旋回地层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在自然伽马曲线中可识别出12.8~51.1 m,3.0~11.9 m,1.1~3.6 m和1.3~2.4 m的沉积旋回,比例关系为21.0∶5.0∶1.5∶1.0。根据天文调谐与相关系数估算出水西沟群沉积速率为3.3~11.7 cm·ka-1。②天文调谐后的时间域序列显示水西沟群长偏心率周期为405 ka、短偏心率周期为99~131 ka、斜率周期为32.6~35.0 ka、岁差周期为20.0~24.8 ka,证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沉积过程受到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沁探1井八道湾组(未钻穿)、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0±0.1 Ma,4.1±0.1 Ma和9.0±0.1 Ma。③地球轨道旋回对陆相湖盆的湖平面升降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沁探1井水西沟群的沉积噪声模拟证明了~1.5 Ma超长周期可控制台北凹陷早—中侏罗世湖平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米兰科维奇旋回 天文年代标尺 沉积速率 沉积噪声模拟 湖平面变化 水西沟群 侏罗系 胜北洼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化学评价法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伟 魏志莹 +7 位作者 杨秀雯 易佳佩 秦超杰 景一鸣 郭军 张家泉 罗泽娇 祁士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15-2626,共12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壤重金属总量既无法反映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过程,也无法准确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对生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难以被精准地评价。而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可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以及植物吸收过程,能更精准地评估其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本文介绍了生物有效性及植物有效性概念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和对比了常用于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评价的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提取法(单独提取法和连续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同位素稀释法和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测定工作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外有关土壤中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植物有效性 化学评价法 化学提取法 自由离子活度法 稳定同位素稀释法 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孔记录探究古云梦泽沉积面貌
16
作者 管硕 顾延生 +2 位作者 姚仕明 丁兵 曾玉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7,共8页
古云梦泽是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与长江最主要的水沙交换载体,其形成演化特征为沉积物所记录,蕴藏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基于2014~2019年江汉平原野外钻孔采样数据,对江汉平原钻孔沉积物... 古云梦泽是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与长江最主要的水沙交换载体,其形成演化特征为沉积物所记录,蕴藏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基于2014~2019年江汉平原野外钻孔采样数据,对江汉平原钻孔沉积物的理化指标包括粒度、总有机碳、磁化率等进行分析,结合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精准测年和粒度频率曲线得到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的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进而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根据钻孔沉积相记录,古云梦泽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河流-湖泊-三角洲”复合沉积模式;钻孔横向对比发现,三角洲相沉积最先形成于江汉平原西部,并逐渐向东部扩展,表明这种复合沉积模式不仅仅只影响单个钻孔的沉积序列,还在空间上调控了整个古云梦泽的演化。研究成果揭示了历史时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江汉平原河湖系统自然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对于指导江汉湖群的生态恢复和预测未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云梦泽演化 粒度分析 钻孔沉积物 “河流-湖泊-三角洲”复合沉积模式 江汉平原 晚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代谢组学揭示琥珀古植物源指纹图谱
17
作者 余静 苏小朋 +4 位作者 石兆彤 李妍 王朝文 朱书奎 王雅玫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S01期77-80,共4页
琥珀中的甾萜化合物是高等植物分泌的次生代谢物^([1])。因不同植物分泌出的次生代谢物不同,这些丰富的甾萜化合物可作为解译琥珀古植物来源的化学指纹^([2])。但是,现有关于琥珀或树脂化石的化学分类难以区分出琥珀古植物来源的种属,... 琥珀中的甾萜化合物是高等植物分泌的次生代谢物^([1])。因不同植物分泌出的次生代谢物不同,这些丰富的甾萜化合物可作为解译琥珀古植物来源的化学指纹^([2])。但是,现有关于琥珀或树脂化石的化学分类难以区分出琥珀古植物来源的种属,甚至较为粗略层次的分类指标(如生物分类系统中的门、科等)都未见系统研究^([3-6])。本研究借用了生物化学领域中常用的比较代谢组学研究思路^([7-8]),以顶空固相微萃取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为技术手段,系统分析了来自古裸子植物(始新世柏科、白垩纪南洋杉科)和古被子植物(中新世龙脑香料、中新世豆科植物)琥珀中的甾萜化合物^([9]),鉴定的次生代谢物包括83种单萜、186种倍半萜、84种二萜和43种正构烷烃。通过保留指数校正及与国际标准NIST质谱数据库比对,明确了其中大部分次生代谢物的结构及其化学名称。在化学分类前,我们先测试了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和最大热解峰温(T_(max)),证明本文选取的四类琥珀样品具有非常相似的热成熟度;再利用多元统计法从鉴定的396种甾萜化合物中提取出了四条琥珀古植物来源分类标准:(1)根据单萜和二萜的相对含量可区分裸子植物琥珀和被子植物琥珀;(2)10种化学分类标志物可用于区分出两种裸子植物琥珀,包括柏科和南洋杉科;(3)被子植物琥珀中,豆科琥珀和龙脑香料的化学超类存在差异,豆科琥珀的主要成分是倍半萜和二萜,而龙脑香料的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萜;(4)其它特殊的化学成分可将豆科琥珀的古植物源鉴定到属级别(Hymenaea mexicana and Hymenaea protera)。由于古植物次生代谢物成分是由植物的基因组控制,本文揭示的化学分类标志具备遗传基础[10-12],研究结果全面建立了古树脂植物次生代谢物数据库,为古植物及古环境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甾萜化合物 化学分类标志 比较代谢组学 古植物来源 古树脂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脱石结构Fe(Ⅲ)还原程度对氧化过程·OH形成及有机质矿化的影响
18
作者 肖艳琦 符俊宏 +3 位作者 刘细祥 廖文娟 张娜 崔浩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6-1066,共11页
土壤和沉积物有氧-无氧界面黏土矿物结构Fe(Ⅱ)氧化产生的羟自由基(·OH)在有机物质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和沉积物黏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程度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不同,然而,关于含铁黏土矿物还原程度[Fe(Ⅱ)/Fe总]对氧化... 土壤和沉积物有氧-无氧界面黏土矿物结构Fe(Ⅱ)氧化产生的羟自由基(·OH)在有机物质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和沉积物黏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程度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不同,然而,关于含铁黏土矿物还原程度[Fe(Ⅱ)/Fe总]对氧化过程中·OH的形成及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富铁绿脱石为黏土矿代表,研究了不同还原程度绿脱石[Fe(Ⅱ)/Fe总:15%、22%、39%和56%]有氧氧化产生·OH的机制及该过程对溶解性有机质(DOM)转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当不同还原程度绿脱石的悬浊液体系中结构Fe(Ⅱ)浓度为2.2 mmol·L^(-1)时,随着还原程度从15%增加到56%,其氧化120 min后·OH的累积浓度从13.6μmol·L^(-1)增加到27.1μmol·L^(-1),单位O_(2)转化为·OH的效率从3.3%提高到5.9%。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蓝四唑(NBT)猝灭实验和2,2′-联吡啶(BPY)钝化边缘反应位点的结果证明了还原程度为15%的绿脱石主要存在二八面体Fe(Ⅱ)[Al-Fe(Ⅱ)],并在边缘位点活化O2产生·OH;而还原程度为56%的绿脱石除二八面体Fe(Ⅱ)外,还存在高活性三八面体[Fe(Ⅱ)-Fe(Ⅱ)-Fe(Ⅱ)],底面位点和边缘位点均可活化O_(2)产生·OH,并且O2在底面位点还原形成·OH效率更高。氧化过程中·OH矿化溶解性有机质(DOM)形成CO_(2)的含量随绿脱石的还原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与低还原程度绿脱石(15%)相比,高还原程度的绿脱石(56%)存在高活性三八面体并能从底面位点形成·OH从而提高了·OH生成的效率并进一步促进了DOM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脱石 结构二价铁 还原程度 羟自由基(·OH) 天然DOM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trontium Ions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unctionalized Solid-state Nanochannels
19
作者 Xu-Gang Wang Zheng-Xu He +6 位作者 De-Fang Ding Xue-Qin Luo Li Dai Wei-Qi Zhang Qun Ma Yu Huang Fan Xia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40,共12页
Strontium-90,a highly radioactive isotope,accumulates within the food chain and skeletal structure,posing significant risks to human health.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a sensitive detection strategy for Strontium-90 ... Strontium-90,a highly radioactive isotope,accumulates within the food chain and skeletal structure,posing significant risks to human health.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a sensitive detection strategy for Strontium-90 in complex environmental samples.Here,solid-state nanochannels,modified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and specific aptamers,were engineered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trontium ion(Sr^(2+)).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reduced effective diameter of the nanochannels due to MOF and the specific binding of Sr^(2+) by aptamers amplifies the difference in ionic current signals,enhancing detection sensitivity significantly.The MOF-modified nanochannels exhibit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r^(2+),with a limit of detection(LOD)being 0.03 nmol·L^(-1),whereas the LOD for anodized aluminum oxide(AAO)without the modified MOF nanosheets is only 1000 nmol·L^(-1).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OD of Sr^(2+) detected by the MOF-modified nanochannels is approximately 33,00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by the nanochannels without MOF modification.Additionally,the highly reliable detection of Sr^(2+) in various water samples was achieved,with a recovery rate ranging from 94.00%to 118.70%.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rapidly advancing field of advanced nanochannel-based sensors and their diverse applications for analyzing complex samples,including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 detection,food analysis,medical diagnostics,and m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HANNE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ensor Strontium ion Sensitivity det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湖泊中重金属污染状况 被引量:35
20
作者 乔胜英 蒋敬业 +1 位作者 向武 唐俊红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8,共4页
鉴于重金属元素的生理毒害作用,选择武汉市区、近郊、远郊六个代表性湖泊水体研究其水、沉积物、鱼样品中主要毒害重金属元素Hg,Cd,As,Pb,Cu,Cr,Ni,Zn的污染状况。采用原子荧光测试样品中Hg含量,其他元素用ICP-MS测试。结果表明:市区湖... 鉴于重金属元素的生理毒害作用,选择武汉市区、近郊、远郊六个代表性湖泊水体研究其水、沉积物、鱼样品中主要毒害重金属元素Hg,Cd,As,Pb,Cu,Cr,Ni,Zn的污染状况。采用原子荧光测试样品中Hg含量,其他元素用ICP-MS测试。结果表明:市区湖泊水、沉积物及鱼中重金属含量多数明显高于郊区湖泊,其中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研究区相应环境背景值对比有显著富集,但湖泊水中重金属含量大多可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要求,鱼中重金属含量也可满足相应GB 2736—1994《淡水鱼卫生标准》。市区湖泊与郊区湖泊样品重金属污染程度对比而言,市区湖泊明显表现出受到一定人为污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污染 沉积物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