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在阻断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家系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新突变遗传的应用
1
作者 王凝 郝燕 +7 位作者 陈大蔚 章志国 匡丹 张清 尹奕琪 魏兆莲 周平 曹云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个ARPKD家系,女方孕期产检发现胎儿有多囊肾行引产,胎儿基因检测为多囊肾/多... 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个ARPKD家系,女方孕期产检发现胎儿有多囊肾行引产,胎儿基因检测为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PKHD1)复合杂合突变c.10444C>T(父源)和c.4303del(母源),其中c.4303del突变为首次报道。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NGS在突变位点两侧2M区域内选择335个信息丰富、紧密连锁的SNP位点作为遗传连锁标记,构建夫妇双方携带基因突变的SNP风险单体型。体外受精后行囊胚培养。对活检获得的滋养层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GA)后,采用Sanger测序直接检测PKHD1基因突变,采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鉴别携带突变的染色体,同时进行拷贝数变异(CNV)分析以进行低深度的染色体非整倍性筛查。结果6个活检囊胚中有4个为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有1个携带杂合突变的嵌合体,1个测序数据波动大,无法判断。选择其中1枚未检测到突变的优质整倍体胚胎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ET),足月分娩一健康婴儿。结论应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进行PGT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可有效阻断ARPKD在家系中的垂直传递,同时可避免因妊娠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该研究也是首次针对PKHD1基因c.4303del突变的PGT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 SNP连锁分析 二代测序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病毒感染对精子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武龙梅 周瑜琦 +5 位作者 李关健 朱璐 段宗流 汤冬冬 宋兵 朱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699,共7页
【目的】旨在探究已接种新冠疫苗的COVID-19感染后精液中SARS-CoV-2 RNA的检测情况,并分析感染恢复期不同阶段对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23年1月至3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既往已接种新冠疫苗且近期咽拭子(包... 【目的】旨在探究已接种新冠疫苗的COVID-19感染后精液中SARS-CoV-2 RNA的检测情况,并分析感染恢复期不同阶段对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23年1月至3月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既往已接种新冠疫苗且近期咽拭子(包括感染状态)SARS-CoV-2呈阳性的男性患者,留取精液样本,通过RTqPCR方法检测精液SARS-CoV-2病毒RNA存在情况。回顾性分析COVID-19感染恢复期不同阶段对精子质量影响;通过横向比较COVID-19感染恢复<30 d与≥30 d患者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百分率、畸形率、精子DFI等指标;并进一步纵向自身对照比较未感染COVID-19与感染COVID-19恢复阶段(<30 d与≥30 d)精液质量指标。【结果】在所有纳入研究的205名患者精液样本中均未检测到SARS CoV-2 RNA。此外,无论是横向比较COVID-19感染恢复期不同阶段还是纵向自身对照比较未感染COVID-19与感染COVID-19恢复阶段的精液体积、精子总数、精子畸形率、精子DFI及HDS,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精子前向运动百分率下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既往接种新冠疫苗COVID-19感染的患者,SARS-CoV-2病毒不会通过精子性传播,并且COVID-19感染恢复期30 d内弱精子症发生率可能增加,然而这种影响短期内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精子质量 男性生殖道 SARS-CoV-2 RNA 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女性行人工辅助生殖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燕君 陈福才 +6 位作者 洪宝丽 邹慧娟 张小为 陈蓓丽 章志国 曹云霞 周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40岁患者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临床结局,旨在为高龄女性助孕提供新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ET治疗1 075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移植时间分为新鲜胚胎移植(N-ET)周... 目的探讨年龄≥40岁患者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临床结局,旨在为高龄女性助孕提供新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ET治疗1 075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移植时间分为新鲜胚胎移植(N-ET)周期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组,再按女方年龄分为A(40~41岁)、B(42~43岁)和C(≥44岁)组,并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的结局。结果 N-ET组种植率为16.15%,临床妊娠率为27.36%,流产率为24.14%,F-ET组种植率为14.96%,临床妊娠率为23.14%,流产率为39.6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的N-ET及F-ET亚组的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方案的获卵数显著高于短方案、拮抗剂及微刺激方案(P<0.05),但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使用天数也显著增加(P<0.001)。结论对于年龄≥40岁的高龄患者,冻融胚胎移植与新鲜胚胎移植具有相似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无禁忌者可选择鲜胚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新鲜胚胎移植 冻融胚胎移植 促排卵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P单体型分析在单基因病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
4
作者 郝燕 李欣媛 +5 位作者 陈大蔚 章志国 纪冬梅 周平 魏兆莲 曹云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56-156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的植入前单体型分析在单基因病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概况。方法对发育至第5天或者第6天的囊胚行活检,对活检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将致病基因突变作为目标区域,在该基因突变上、下游选择数十至上百个单核苷酸... 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的植入前单体型分析在单基因病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概况。方法对发育至第5天或者第6天的囊胚行活检,对活检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将致病基因突变作为目标区域,在该基因突变上、下游选择数十至上百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连锁遗传标记,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所获胚胎行植入前单体型分析和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胚胎结果经一代测序和妊娠中期羊水穿刺结果验证。结果22例患者一共获卵421枚,成熟卵子355枚,受精305枚,卵裂301枚,共活检囊胚143枚,经植入前单体型分析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40枚胚胎为可移植胚胎,移植周期数为17例,临床妊娠12例,活产9例婴儿(其中1例患者分娩2名婴儿,为单卵双胎),随访均健康,4例患者继续妊娠中,妊娠率为70.6%。所有单体型分析结果经过Sanger测序验证,均一致。结论基于二代测序的植入前单体型分析方法是切实可行的,通过此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具有高遗传风险的单基因病家庭获得健康子代,最终达到阻断遗传病发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单基因病 二代测序 单体型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表型及行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怡然 陈蓓丽 +2 位作者 朱静 章志国 曹云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15-1418,1424,共5页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表型及对于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过程中的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表型分类及助孕结局,并分别与Y染色体无缺失组及输卵管因素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各组...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表型及对于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过程中的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表型分类及助孕结局,并分别与Y染色体无缺失组及输卵管因素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各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妊娠结局。结果共998例进行了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检测,其中检出131例发生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为13.12%。AZFc区微缺失及AZFc区联合d区微缺失较为多见。AZFa区的微缺失发生率低,但临床表型严重。Y染色体缺失组在精液量、精液pH、妊娠率及流产率上分别与另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Y染色体无缺失组、输卵管因素对照组的精液密度、精子活力及优质胚胎率均优于Y染色体微缺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关系密切。通过对于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的检测和分类,可以在制定诊疗方案时减少对患者采用不必要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对于行辅助生殖助孕的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在能够获得可使用精子的情况下,Y染色体微缺失对行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后对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但胚胎质量存在差异,需密切随访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微缺失 男性不育 辅助生殖技术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6例卵巢良性肿瘤术后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行辅助生殖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徐文娟 朱晓倩 +1 位作者 王建业 周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75-1679,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对辅助生殖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ET)且有卵巢良性肿瘤手术史的126例患者(病例组),以同期因女方输卵管因素行IVF/ICSI-ET的140例患者为对照(对照... 目的探讨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对辅助生殖治疗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ET)且有卵巢良性肿瘤手术史的126例患者(病例组),以同期因女方输卵管因素行IVF/ICSI-ET的140例患者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首次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情况、临床结局及累积助孕结局。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首次COH的促性腺激素(Gn)使用总量、Gn使用天数、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激素(E2)水平、注射HCG日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获卵数、成熟卵母细胞(MII)数、卵泡的卵母细胞指数(FOI)、卵巢敏感性指数(O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的可移植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首次移植胚胎数、首次胚胎种植率、首次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的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每活产所需取卵周期数、每活产所需移植周期数、每活产所需胚胎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症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临床结局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良性肿瘤 卵巢储备功能 辅助生殖治疗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冻复苏囊胚行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匡丹 郝燕 +7 位作者 陈大蔚 章志国 张清 尹奕琪 王凝 周平 魏兆莲 曹云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0-1386,共7页
目的分析二次冷冻、二次活检(DFDB)囊胚和二次冷冻、一次活检(DFSB)囊胚行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的临床结局相关资料,旨在扩大现有数据,为冻融胚胎PGT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解冻复苏囊胚患者的PG... 目的分析二次冷冻、二次活检(DFDB)囊胚和二次冷冻、一次活检(DFSB)囊胚行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的临床结局相关资料,旨在扩大现有数据,为冻融胚胎PGT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解冻复苏囊胚患者的PGT周期临床资料,依据囊胚活检次数的不同,分为DFDB组和DFSB组。冷冻方法均为玻璃化冷冻。结果DFDB组共24例患者,上个PGT周期未获诊断的囊胚共34枚,解冻后存活32枚,解冻囊胚存活率为94.12%。这32枚囊胚二次活检后,行遗传学检测,正常囊胚15枚(46.88%),异常囊胚数17枚(53.13%)。DFSB组共14例患者,共解冻复苏上个单精子胞浆内显微注射(ICSI)周期剩余的50枚囊胚,50枚囊胚解冻后均存活。活检这50枚囊胚,再进行遗传学分析,47枚囊胚诊断明确,其中正常囊胚9枚(18%),异常囊胚28枚(56.00%),嵌合体囊胚为10枚(20.00%),未获诊断的囊胚数为3枚(6.00%)。DFDB组和DFSB组分别有8例患者和5例患者解冻移植,解冻后囊胚均存活,分别临床妊娠5例和3例,各活产1例,活产婴儿均健康。结论DFDB、DFSB胚胎均可获得可接受的妊娠率,有其应用的临床价值。但是该研究样本量较小,故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胚 活检 玻璃化冷冻 解冻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种植前遗传学检测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博雅 何英明 +1 位作者 薛吟霜 向卉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7,共8页
背景育龄期女性胚胎着床失败及流产的最常见原因是胚胎异常,但移植经胚胎种植前遗传学检测(PGT)筛选后的正常胚胎后,仍出现种植失败或流产的原因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目的分析PGT助孕后种植失败及流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 背景育龄期女性胚胎着床失败及流产的最常见原因是胚胎异常,但移植经胚胎种植前遗传学检测(PGT)筛选后的正常胚胎后,仍出现种植失败或流产的原因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目的分析PGT助孕后种植失败及流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PGT助孕的3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临床妊娠分为临床妊娠组(n=218)和种植失败组(n=111),并将临床妊娠组患者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活产亚组(n=175)和流产亚组(n=43)。比较临床妊娠组和种植失败组,活产亚组和流产亚组的一般情况、促排卵及体外胚胎发育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GT患者种植失败及流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对PGT患者发生种植失败及流产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流产次数≥2次〔OR=4.0320,95%CI(2.4230,6.71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OR=3.8900,95%CI(1.4550,10.4030)〕是PGT患者种植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低促性腺激素(Gn)用量〔OR=0.9995,95%CI(0.9992,0.9999)〕是PGT患者种植失败的保护因素(P<0.05);既往流产次数≥2次〔OR=2.2030,95%CI(1.0990,4.4170)〕、低胚胎活检正常率〔OR=5.6550,95%CI(1.2860,24.8650)〕是PGT患者流产的危险因素(P<0.05),低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OR=0.9120,95%CI(0.8350,0.9960)〕是PGT患者流产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流产次数≥2次、HDL-C水平、Gn用量预测PGT患者发生种植失败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0.579、0.561,灵敏度分别为70.3%、33.3%、60.4%,特异度分别为59.6%、80.3%、56.9%,约登指数分别为0.299、0.136、0.173;既往流产次数≥2次、FINS水平、胚胎活检正常率预测PGT患者发生流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8、0.629、0.641,灵敏度分别为66.2%、72.1%、65.1%,特异度分别为63.4%、52.6%、60.6%,约登指数分别为0.296、0.247、0.257。结论既往流产次数≥2次、Gn用量、HDL-C是PGT患者种植失败的影响因素且可预测PGT患者种植失败;既往流产次数≥2次、FINS水平、胚胎活检正常率是PGT患者流产的影响因素且可预测PGT患者流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前诊断 种植前遗传学检测 妊娠结局 活产 流产 生殖技术 辅助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向卉芬 张品 +7 位作者 徐祖滢 刘振冉 黄悦 黄玉婷 吴琼 李艺冉 李蓉 曹云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4-689,共6页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2个FET周期PCOS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的妊娠结局分为未着床组(A组)、流产组(B1组)和活产组(B2组)。比较这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2个FET周期PCOS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的妊娠结局分为未着床组(A组)、流产组(B1组)和活产组(B2组)。比较这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并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冻融胚胎移植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再按照获取优质囊胚数的百分位数(0~3、4~6、7~10、≥11个)将患者分为C1、C2、C3、C4组,比较不同优质囊胚数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882个PCOS患者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71.09%(627/882),活产率61.68%(544/882),流产率13.24%(83/627)。单因素分析显示,在A、B1和B2这三组的比较中,体质量指数(BMI)、不孕类型、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二醇(E_(2))水平、获卵数和优质囊胚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五项差异指标进行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046,95%CI:1.001~1.093,P=0.044)和有既往妊娠史(OR=1.417,95%CI:1.030~1.950,P=0.032)是PCOS患者成功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与B2组比较:OR=0.920,95%CI:0.880~0.962,P=0.000;B1组与B2组比较:OR=0.923,95%CI:0.862~0.988,P=0.022;而优质囊胚数增多则是妊娠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在优质囊胚数C1-C4这四组之间比较中,与其他三组相比,C4组的促性腺激素(Gn)总量最低,获卵数最多(P<0.05)。C4组的BMI、促卵泡生成素(FSH)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较C1组低,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生成素(LH/FSH)比值比C1组高(P<0.05)。C4组与C3组相比,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较低,与C2和C3组相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较高(P<0.05)。结论BMI、既往妊娠史和优质囊胚数是预测PCOS患者FET周期妊娠结局的独立因素。优质囊胚数更多的患者在FET周期中具有更高的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冻融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囊胚培养 既往妊娠史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正常反应人群拮抗剂方案单用高纯度尿促性素促排卵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千花 曹云霞 曾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6-970,共5页
目的比较卵巢正常反应人群(NOR)拮抗剂方案中单用高纯度尿促性素(HP-hMG)与重组人卵泡刺激素(rFSH)促排卵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行NOR拮抗剂助孕的患者,根据拮抗剂方案中采用超促排卵药物的不同,分为HP-hMG组和rFSH组。统计两组患... 目的比较卵巢正常反应人群(NOR)拮抗剂方案中单用高纯度尿促性素(HP-hMG)与重组人卵泡刺激素(rFSH)促排卵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行NOR拮抗剂助孕的患者,根据拮抗剂方案中采用超促排卵药物的不同,分为HP-hMG组和rFSH组。统计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促排卵情况、实验室指标以及临床结局等指标。结果最终纳入614例NOR患者:HP-hMG组(n=216),rFSH组(n=398)。两组间hCG注射日P及L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hMG组hCG注射日E2水平显著降低(P<0.001);HP-hMG组生化妊娠率(69.23%vs 63.51%)以及临床妊娠率(66.67%vs 59.46%)较rFSH组有升高的趋势。HP-hMG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2.31%vs 3.02%)较rFSH组有降低趋势。结论对于NOR接受拮抗剂方案助孕的患者,与采用rFSH相比,单独使用HP-hMG能够获得同样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并在降低OHSS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正常反应人群 高纯度尿促性素 重组人卵泡刺激素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控制性超促排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激素预处理在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周海燕 吴彩云 +5 位作者 黄德焕 郝燕 陈大蔚 王孟寒 赵刚 周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8-993,共6页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预处理对整倍体的改善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行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PGT-A)助孕的134例患者,其中30例行自身对照,104例行组间对照。根据是否添加GH分为GH预处理组和GH非预处理组,GH预处理为促...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预处理对整倍体的改善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行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PGT-A)助孕的134例患者,其中30例行自身对照,104例行组间对照。根据是否添加GH分为GH预处理组和GH非预处理组,GH预处理为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前行4~6周的GH 2 U/d皮下注射,Gn启动日剂量加倍直至扳机日,GH非预处理为未用过GH处理。前次PGT-A周期失败后一年内再次行PGT-A时予GH预处理构成自身对照组。组间对照和自身对照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基本情况、囊胚情况及助孕结局。结果无论组间对照还是自身对照,GH预处理后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卵巢敏感指数(OSI)、获卵数、MII卵数、2PN数、2PN受精率、可利用卵母细胞率、活检囊胚数、整倍体囊胚数、整倍体囊胚率、至少一个整倍体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H预处理后的Gn总量、Gn天数、嵌合体囊胚数、嵌合体囊胚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H预处理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有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H预处理可以明显增加行PGT-A患者的整倍体数和整倍体率,并有改善妊娠结局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预处理 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 整倍体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妊娠方式妊娠期宫颈息肉摘除术后妊娠结局的分析
12
作者 王影 董雨洁 +4 位作者 吴荣 胡晶晶 杨文娟 吴潇 魏兆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 比较不同妊娠方式妊娠期宫颈息肉摘除术后的妊娠结局。方法 收集入院行妊娠期宫颈息肉摘除术的孕妇125例。按妊娠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妊娠组(n=7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组(IVF-ET组,n=54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年龄、怀孕孕次、生产产次... 目的 比较不同妊娠方式妊娠期宫颈息肉摘除术后的妊娠结局。方法 收集入院行妊娠期宫颈息肉摘除术的孕妇125例。按妊娠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妊娠组(n=7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组(IVF-ET组,n=54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年龄、怀孕孕次、生产产次、流产次数、不良妊娠史、子宫内膜息肉史、发现宫颈息肉前是否有阴道流血、宫颈息肉摘除时的孕周、息肉数目、术后病理学检查及妊娠结局等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期宫颈息肉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异常阴道流血,共有111例,约占88.8%(自然妊娠组有62例,发生率87.32%,IVF-ET组有49例,发生率为90.74%);部分患者出现分泌物增多或妇科检查时发现,共占11.2%。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宫颈息肉摘除,手术后13例发生流产(自然妊娠组7例,IVF组6例),10例早产(自然妊娠组6例,IVF组4例),93例孕足月分娩,约占74.4%(自然妊娠组54例,IVF组=39例),9例妊娠中(自然妊娠组4例,IVF-ET组5例);术后病理:炎性息肉105例,占84%,蜕膜息肉20例,占8%(自然妊娠组和IVF-ET组各10例,发生率分别为14.09%和18.52%)。IVF-ET组术前阴道流血发生率、蜕膜息肉发生率、术后流产及术后早产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然妊娠组患者和IVF-ET组患者行妊娠期宫颈息肉摘除术,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宫颈息肉摘除术 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褪黑素的人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技术在COH周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宇 韩星星 +4 位作者 张琦琦 刘璐 许孝凤 章志国 邹慧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3-988,共6页
目的比较同一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治疗周期中,体内成熟与改良技术体外培养成熟(IVM)的卵母细胞的早期胚胎发育能力及临床结局,探讨补充褪黑素的IVM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59例患者在COH周期中的920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常规体外受... 目的比较同一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治疗周期中,体内成熟与改良技术体外培养成熟(IVM)的卵母细胞的早期胚胎发育能力及临床结局,探讨补充褪黑素的IVM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59例患者在COH周期中的920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ICSI)处理,同时收集同周期中1283个未成熟卵母细胞,在添加褪黑素的改良IVM培养基中培养成熟后行ICSI处理。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助孕技术与改良IVM技术这两种方式,对辅助生殖治疗的助孕结局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与从COH周期中收集到的行常规IVF/ICSI处理的成熟卵母细胞相比,经改良IVM技术促成熟的卵母细胞的优质囊胚形成率较低。但经胚胎移植后,两种方式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的临床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足月产率、婴儿体长、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VM可以提高从COH周期中回收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卵子利用率,改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母细胞 体外培养成熟技术 体外受精 控制性超促排卵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早期蜕膜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异常对蜕膜化进程的影响及其与流产发生的关联 被引量:1
14
作者 翟沐鑫 李萱 +3 位作者 余涛 赵丽 于震 杨媛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评估自然流产患者蜕膜血管生成情况,并探讨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的表达改变。方法收集行人流术的孕妇蜕膜。以自然流产患者作为实验组,以社会因素行人流术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蜕膜组织。采用Western ... 目的评估自然流产患者蜕膜血管生成情况,并探讨自然流产患者蜕膜中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的表达改变。方法收集行人流术的孕妇蜕膜。以自然流产患者作为实验组,以社会因素行人流术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蜕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蜕膜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α(THR-α)和THR-β的核转位情况,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法定位蜕膜组织中THR-α和THR-β的分布。Western blot测定蜕膜组织中Ⅱ型脱碘酶(DIO2)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定位DIO2在蜕膜组织分布并测定荧光强度。使用免疫组化,以CD34作为内皮标志物测定蜕膜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与流产组在年龄、妊娠天数、TSH、T3、T4等基本资料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提示THR-α和THR-β蛋白核转位置下降,同时蜕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甲状腺激素受体核转位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流产组DIO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降,提示自然流产孕妇蜕膜中,甲状腺激素代谢受到影响;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流产组DIO2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减弱(P<0.05)。免疫组化法CD34标记蜕膜小血管的结果显示,在流产组中,CD34^(+)血管数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流产组和对照组中VEGFR-1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蜕膜局部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异常可能导致蜕膜血管生成减少,从而参与自然流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 蜕膜化 甲状腺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γδ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子晗 杨雨露 +4 位作者 邹慧娟 张雪珂 杨文娟 孙东莹 许孝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976,共6页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息肉(EP)中γδT细胞和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因EP不孕的患者(EP组,n=57)和非子宫因素的不孕症患者(Control组,n=44)。分别取EP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息肉(EP)中γδT细胞和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因EP不孕的患者(EP组,n=57)和非子宫因素的不孕症患者(Control组,n=44)。分别取EP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评价两组一般特征,使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增殖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中CD3和TCRγδ阳性细胞的表达,使用ELISA检测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使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EP中γδT细胞的表达情况与相关各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EP组织中γδT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炎性因子IL-17和IFN-γ水平也明显升高,并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γδT细胞数目与EP导致的不孕症有关,提示可能通过调控细胞亚群失衡影响炎症因子的表达导致了胚胎植入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子宫内膜息肉 IL-17 IFN-Γ 炎症反应 胚胎植入失败 不孕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6
作者 罗廷 王梦瑶 +1 位作者 曹云霞(综述) 魏兆莲(审校)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4-638,共5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常伴随着明显的延误诊断,且缺乏有效的早期预测及诊断手段。代谢组学通过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来阐述机体在正常生命状态及环境变化后的代谢过程,其作为一种新...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影响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常伴随着明显的延误诊断,且缺乏有效的早期预测及诊断手段。代谢组学通过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来阐述机体在正常生命状态及环境变化后的代谢过程,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EMT代谢组学主要通过核磁共振法(NMR)和质谱法(MS)对代谢谱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提供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信息。外周血的易获取性使其成为EMT代谢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对象,但易受药物和其他疾病的影响。尿液的采集简便且无创,但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浓度较大。子宫内膜组织直接反应子宫内膜的代谢状态,诊断标志物可能更为可靠,但子宫内膜组织的取样较为困难。卵泡液样本对卵巢型EMT诊治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较大意义,卵泡液多在行体外受精(IVF)的EMT患者中获取,但因IVF治疗需要运用激素,可能会干扰代谢物组成。腹腔液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直接接触,可作为腹腔微环境的较好表征,对疾病分期和预后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西班对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行解冻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影 胡晶晶 +3 位作者 吴荣 王超 李君 魏兆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20-192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行解冻胚胎移植(F-ET)术前使用阿托西班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F-ET的子宫内膜异症不孕患者,共684例。根据F-ET日是否使用阿托西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9例)于移植前0. 5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行解冻胚胎移植(F-ET)术前使用阿托西班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F-ET的子宫内膜异症不孕患者,共684例。根据F-ET日是否使用阿托西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9例)于移植前0. 5 h静脉推注小剂量阿托西班(6. 75 mg/0. 9 ml),对照组(355例)未使用阿托西班。因年龄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将观察组与对照组以35岁为界再次分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中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的胚胎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中观察组的胚胎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5岁年龄组中观察组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阿托西班、患者年龄和移植胚胎数对妊娠结局有影响。使用阿托西班(OR=4. 04,P <0. 01)、移植胚胎数(OR=1. 87,P <0. 01)是临床妊娠率的提高因素,患者年龄(OR=0. 62,P=0. 04)是临床妊娠率的降低因素。结论不同年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在F-ET日移植前给予小剂量阿托西班预处理可明显改善其临床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西班 冷冻胚胎 胚胎移植 临床妊娠率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超 邢琼 +2 位作者 向卉芬 徐祖滢 曹云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07-1910,共4页
目的分析曾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并比较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复苏周期囊胚移植共89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具有宫腔镜息肉切除病史者(息肉组)共405个周期,无此病... 目的分析曾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并比较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复苏周期囊胚移植共89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具有宫腔镜息肉切除病史者(息肉组)共405个周期,无此病史者(对照组)共493个周期。息肉组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自然周期亚组(n=201)及激素替代周期亚组(n=204)。分析各组一般资料及临床结局。结果息肉组与对照组比较,息肉组中自然周期亚组与激素替代周期亚组比较,其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BMI、移植胚胎数及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活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息肉组患者移植日内膜显著厚于对照组,息肉组中自然周期亚组内膜显著厚于激素替代周期亚组。结论不孕症患者行冻融周期囊胚移植,有息肉切除病史者移植日内膜可能会厚于正常者,但并不影响其移植结局,且息肉切除病史的存在亦不影响对内膜准备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宫腔镜 复苏周期 自然周期 激素替代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输卵管病变不孕症患者IVF-ET妊娠结局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玉萍 王超 +5 位作者 姜小花 张曼雨 王新宇 邢琼 倪小晴 曹云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2-1466,共5页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前不同输卵管病变患者对控制性促排卵过程中促性腺激素(Gn)的反应效果及胚胎移植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 1 148 例行首次IVF-ET助孕的仅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输卵管切除组...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前不同输卵管病变患者对控制性促排卵过程中促性腺激素(Gn)的反应效果及胚胎移植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 1 148 例行首次IVF-ET助孕的仅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输卵管切除组(306例)、堵塞组(708例)及积水组(134例)。新鲜周期胚胎移植患者共187例,首次复苏周期胚胎移植患者共872例。结果三组患者Gn使用量及天数、获卵数、囊胚数、新鲜周期及首次复苏周期的胚胎着床率、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输卵管切除组的正常受精率(62.76%)及囊胚形成率(38.88%)显著高于输卵管堵塞组(60.10%,34.73%)( P <0.0167),而输卵管切除组与积水组及堵塞组与积水组在上述两个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167)。结论输卵管切除、堵塞及积水患者IVF-ET助孕过程中对Gn反应效果相当,且不论新鲜周期还是复苏周期胚胎移植,具有相似的胚胎移植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 切除 堵塞 积水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联合ICU救治232例危重孕产妇的资料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保静 杨媛媛 丛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75-1379,共5页
目的为探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方法对ICU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住ICU原因不同分为产科原因组及非产科原因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儿预后的差别。结果 232例患者正规产检的仅... 目的为探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方法对ICU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住ICU原因不同分为产科原因组及非产科原因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儿预后的差别。结果 232例患者正规产检的仅占34.5%。院内死亡7例。入住ICU的孕产妇疾病前3位的是:(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相关并发症;(2)妊娠合并心脏病;(3)产后即时出血。232例产科患者中,产科原因组131例,占56.5%;非产科原因组101例,占43.5%。产科原因组的平均孕周明显小于非产科原因组(P<0.001)。产科原因组的平均产后24 h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产科原因组(P<0.001)。结论为提高对危重孕产妇的诊治能力,产科医师需进一步加强重症监护的知识学习。建立专门的产科ICU,由同时具备产科及ICU知识的医师管理此类患者,必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ICU 产科原因 非产科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