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鸿洋 田娜娜 +3 位作者 孙赫英 孙志伟 王英才 李瑞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0-95,共6页
为加深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推进流域“三水统筹”综合治理,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的现状、演变趋势以及水生态监测评价的工作进展、方法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目前存在湖库富营养化、水生生... 为加深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推进流域“三水统筹”综合治理,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的现状、演变趋势以及水生态监测评价的工作进展、方法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目前存在湖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完整性下降、生境破碎化等水生态问题,水生态监测评价方法存在现有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统一、能力区域化差异明显等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监测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的进一步深化,以期持续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环境 监测评价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进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2
作者 谢婷婷 黄小龙 +5 位作者 代晓颖 杨超 王春晖 周正 雷明军 王英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5期670-679,共10页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横贯我国东西,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指导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横贯我国东西,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指导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践的依据,也是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抓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从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2个方面客观评估了长江流域《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结果表明:《规划》明确的长江流域11项主要目标指标总体进展顺利,但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重现土著水生植物的水体数量等3项预期性指标滞后于时序进度;《规划》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稳步落实,但仍然存在部分流域区域水环境改善成效尚不稳固、水环境治污水平有待提升、水生态保护仍需发力、水资源制约瓶颈难以破解、水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大、规划落地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基于评估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包括强化规划目标落地考核、深化“三水”协同治理体系、推动重要流域系统保护等,为长江流域“十五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实施进展评估 “十五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干流南京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旭东 王雨春 +4 位作者 曾艳 张静 岑模珊 殷超 陈敬安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8-1429,共12页
为了解长江干流南京段水生态情况,并为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分别于2022年6月和2023年9月对长江干流南京段16个点位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浮游生物丰度、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其与环境... 为了解长江干流南京段水生态情况,并为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分别于2022年6月和2023年9月对长江干流南京段16个点位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浮游生物丰度、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干流南京段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76属,其中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优势门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其多样性处于“中等”至“良好”状态;长江干流南京段共检出浮游动物2类28种,物种组成上呈现桡足类大于枝角类的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其多样性处于“较差”至“中等”状态。②温度(WT)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关键因素,浮游动物密度受到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的显著影响。③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单一监测时段内,TP和NH3-N是影响长江干流南京段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④冗余分析表明,温度和T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而NH3-N是驱动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⑤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表明,温度和营养盐不仅直接影响浮游植物多样性,还通过调控水质和浮游植物多样性间接对浮游动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研究显示,长江干流南京段浮游植物整体组成为硅藻-蓝藻型,温度和营养盐是影响其群落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其密度受浮游植物调控,NH3-N是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冗余分析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 长江干流南京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的长江流域沼蛤序列和形态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肖杨 刘凯 +8 位作者 王英才 刘洋洋 周旋 梁建奎 雷琦 李珏纯 杨瑞 张瑞雷 彭玉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I0020-I0023,共14页
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中暴发了沼蛤(淡水壳菜)污损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水利和水电工程的输水、生产等安全,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沼蛤在长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四川及以下的低海拔区,四川以上高海拔区未见记录;基于... 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中暴发了沼蛤(淡水壳菜)污损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水利和水电工程的输水、生产等安全,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沼蛤在长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四川及以下的低海拔区,四川以上高海拔区未见记录;基于COI和ITS 1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长江流域沼蛤可能存在两个类群,其中COI序列A+T含量(64.7%)显著高于C+G含量(35.3%),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123;COI序列总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9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69;ITS 1序列A+T含量为45.3%,C+G含量为54.7%,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61;ITS 1序列总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679,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28。基于COI基因分析的两个亲缘关系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844,基因差异分化系数为0.118;基于ITS 1基因分析的相应参数分别为0.927和0.492。基于形态学特征分析显示,长江流域沼蛤的长高比、长宽比和韧带长度差异显著,可明显分成两个类群,且与COI和ITS 1基因分析显示的两个类群相对应。基于栖息生境分析显示,长江流域沼蛤类群1主要生活在水流较缓、底质以卵石为主的区域,表现为缓流型;类群2主要生活在水流较急、底质以泥沙为主的区域,表现为激流型,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分布范围较类群1更广,在传播扩散能力方面表现更强。本研究有助于了解长江流域沼蛤基础生物学信息,可为流域沼蛤的综合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壳菜 COI基因 ITS 1基因 形态特征 栖息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走航巡测技术在长江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余明星 邱光胜 +3 位作者 李名扬 周正 周伟 苏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0-36,共7页
船载走航巡测技术是由传统监测向现代监测转型的一项重要技术,融合了水质自动监测、移动监测、传统人工监测优势,能对水质、水生生物、沉积物等多环境要素开展综合性监测。该技术体系由“人员、仪器、专业船、监测、评价”5个相互联系... 船载走航巡测技术是由传统监测向现代监测转型的一项重要技术,融合了水质自动监测、移动监测、传统人工监测优势,能对水质、水生生物、沉积物等多环境要素开展综合性监测。该技术体系由“人员、仪器、专业船、监测、评价”5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监测耦合性、全面性、便利性、高效性、准确性特征。2020年10~12月,在长江干流重庆至武汉江段和三峡库区部分典型支流口等水体开展了走航式水环境巡测试点工作,对192个监测点位的38项水质参数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选取8项典型参数开展了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较好地调查长江大尺度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沿江水污染分布特征,并有效地完成了水华应急预警。192个监测点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其中Ⅱ类水点位173个(占比90.1%),Ⅲ类水点位19个(占比9.9%),水质总体良好;少部分点位仅1项微量有机物指标(反式-1,2-二氯乙烯)浓度略超出控制限值。此外,通过走航巡测发现多项监测指标在不同典型水域出现浓度峰值,峰值与所在水域的周边属性有较大的关联性;对小江支流口叶绿素a的峰值溯源,及时发现了该支流暴发水华。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走航巡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 自动监测 移动监测 人工监测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郭艳敏 许元钊 +3 位作者 李瑞雯 周超群 杜明普 刘坤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8,共13页
近年来贵州草海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水体水质和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降低趋势。浮游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探究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掌握草海生态状况及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 近年来贵州草海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水体水质和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降低趋势。浮游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探究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掌握草海生态状况及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不同季节对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及水质状况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8种,浮游植物丰度为(3.89±2.08)×10^(7)~(2.38±8.01)×10^(8)cells·L^(-1),浮游植物生物量为(12.46±5.49)~(29.78±8.00)mg·L^(-1),均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特征。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微囊藻(Microcystis sp.)、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栅藻(Scenedesmus Meyen sp.)及小环藻(Cyclotella sp.)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全域均值为1.71~2.63,全年均值为2.20;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域均值为0.52~0.78,全年均值为0.67;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_(m))全域均值为1.30~1.62,全年均值为1.46;综合评价表明草海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主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氮(TN)和总磷(TP)。主要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冗余分析(RDA)及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TP和DO影响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与2004年以来的草海生态调查结果相比,2021年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丰度明显上升,处于“草型-藻型”转换的关键时期,须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沉水植物恢复及防止水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季节性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昔 雷明军 +2 位作者 黄小龙 王梦雪 雷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59,共7页
为研究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水生态健康评价基础数据,于2021年8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开展了2次水生态相关调查。结果表明:①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共鉴定出3类26种,其中轮虫13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9种,优势种为螺... 为研究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水生态健康评价基础数据,于2021年8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开展了2次水生态相关调查。结果表明:①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共鉴定出3类26种,其中轮虫13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9种,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田奈同尾轮虫(Diurella dixonnuttalli)、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泡轮虫属一种(Pompholyx sp.)、圆筒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ylindrica)和象鼻溞属一种(Bosmina sp.);②大坳水库丰水期(8月份)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枯水期(11月份);③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平均值分别为0.88和1.05,PCoA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分布差异;④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大坳水库丰水期和枯水期物种-环境累计变异总解释率分别为62.4%和65.1%,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大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坳水库 后生浮游动物 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
8
作者 李书印 郭文思 +1 位作者 李瑞雯 李天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5,I0003-I0005,共13页
为探究丹江口水库地表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2020年9月(丰水期)及12月(枯水期)分别对丹江口水库20个采样点的地表水中16种优先控制的PAHs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丹江口库区丰水期共检出PAHs 6种,质量... 为探究丹江口水库地表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2020年9月(丰水期)及12月(枯水期)分别对丹江口水库20个采样点的地表水中16种优先控制的PAHs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丹江口库区丰水期共检出PAHs 6种,质量浓度为64.64~360.21 ng/L,均值为170.46 ng/L,枯水期共检出PAHs 9种,质量浓度为23.05~202.11 ng/L,均值为74.17 ng/L;丰水期总PAHs质量浓度略高于枯水期.在丹江口库区不同水期,均未检出蒽(Ant)、[艹屈](Chr)、苯并[a]蒽(BaA)、二苯并[a,h]蒽(DbA)、茚并[1,2,3-cd]芘(IcdP)和苯并[g,h,i]苝(BghiP),其余10种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萘(Nap)、芴(Flu)及菲(Phe)为丹江口库区检出率最高的PHAs.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丹江口库区库湾各点位PAHs含量最高,丹库、汉库及坝前均显著低于库湾.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丹江口库区PAHs来源进行解析发现,丹江口库区丰水期及枯水期的PAHs来源相似,主要来源为煤及汽油燃烧或汽车尾气排放.采用熵值法对丹江口水库不同时期PAH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丹江口水库枯水期20个采样点位均为低风险;丰水期除S19为中风险外,其他采样点位均为低风险.综合来看丹江口水库地表水中PAHs处于较低风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来源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天翠 黄小龙 +1 位作者 吴辰熙 郭文思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150,共8页
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长江流域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的已有报道,分析了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探讨了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水体微塑料污染具有较高的空... 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长江流域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的已有报道,分析了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探讨了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水体微塑料污染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表层水微塑料丰度在几十到几万个/m^(3)之间,沉积物中丰度在几十到几千个/kg之间;与国内外其他流域相比,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污染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湖泊和水库的微塑料丰度普遍高于河流型水体;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以聚酯类、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主,形态多为纤维状、碎片和薄膜状;长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水体微塑料丰度逐渐升高,且多数水体微塑料丰度呈沿岸高、中心低的分布特征。控制长江流域水体微塑料污染,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塑料废物的管理处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污染 丰度 表层水 沉积物 防控措施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及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阈值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昔 厉恩华 +4 位作者 徐杰 邓兆林 黄小龙 王英才 王学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4-940,共7页
利用19902020年洪湖水环境监测数据和20112020年洪湖沉水植物调查数据,探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识别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并确定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以来洪湖水质变化主要总结为5个阶段和3个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恶... 利用19902020年洪湖水环境监测数据和20112020年洪湖沉水植物调查数据,探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演化规律,识别稳态转换关键驱动因子并确定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以来洪湖水质变化主要总结为5个阶段和3个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20112020年以来洪湖沉水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32%、59%、60%和46%,特别是2016年洪涝灾害后沉水植物出现严重衰退;洪湖生态系统发生稳态转换的关键时期是2002和2011年,总磷是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关键驱动因子;清水态向浊水态转换的总磷阈值为0.092 mg/L,浊水态向清水态转化的阈值为0.051 mg/L。本研究可为洪湖入湖污染负荷削减量估算提供参考,为洪湖湿地生态修复的营养盐优先控制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湿地 稳态转换 驱动因子 沉水植物 总磷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与恢复
11
作者 赵素婷 周瑞 +1 位作者 袁赛波 厉恩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湖泊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从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角度,梳理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总体情况及湿地植物保护现状,分析了这些湖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文过程改变、生境丧失、资源过度利用、水利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入侵种泛滥、流域综合治理及科研观测研究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恢复湿地生境、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质、改善江湖关系、防治入侵生物、健全流域管理体系及加强观测研究等。以期推动流域系统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湖泊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湖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保护与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 流域综合治理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的海拔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杰 邓玥 +5 位作者 李天翠 胡明明 刘威 王雨春 王英才 胡愈炘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5,共7页
为研究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于2020年11月在怒江干流约2 000 km的区域布设了35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8S rRNA分子标记进行宏条形码分析,探究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测序共得到1 320个操作... 为研究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于2020年11月在怒江干流约2 000 km的区域布设了35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8S rRNA分子标记进行宏条形码分析,探究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测序共得到1 320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涵盖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共34门302属。β多样性显示怒江的真核浮游生物群落能够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明显分为高海拔(4 000 m以上)、中海拔(1 000~4 000 m)和低海拔(1 000 m以下)3个分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不同海拔真核浮游生物的α多样性显示,表征物种丰富度的Chao1指数、表征群落均匀度的Pielou指数、表征群落整体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说明海拔的升高会影响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在不同海拔的群落组成差异上,纤毛虫门和绿藻门的物种相对丰度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主要富集于低海拔区域;硅藻门物种是相对丰度最高的物种,主要富集于中海拔区域;节肢动物门的物种相对丰度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降低,主要富集于高海拔区域。环境影响因素上,怒江pH值和电导率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水温、溶解氧、流速和浊度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海拔、水温和流速是显著影响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浮游生物 18S rRNA 海拔梯度 环境因子 怒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丹江口水库浮游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胡愈炘 彭玉 +5 位作者 李瑞雯 黄杰 周正 胡圣 王英才 邱光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0-1659,共10页
为了解丹江口库区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丹江口库区丹库、汉库和入库支流等区域共计9个样点采集水体样品,抽滤并提取总DNA样本后,基于18S和16S分子标记进行单分子实时测序,分别探究真核和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为了解丹江口库区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本研究于2020年7月在丹江口库区丹库、汉库和入库支流等区域共计9个样点采集水体样品,抽滤并提取总DNA样本后,基于18S和16S分子标记进行单分子实时测序,分别探究真核和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包括节肢动物、链型植物、绿藻门、硅藻门等;本研究在种水平上鉴定出库区分布广泛且相对丰度较大的物种,包括弯曲隐藻、对蛋白核隐藻和空球藻等,它们与库区化学需氧量密切相关;库区化学需氧量是影响真核浮游生物群落格局的重要环境因子.(2)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原核生物中相对丰度较大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是污水污染的指示菌群;群落中起重要作用的Limnohabitans与水体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尽管库区蓝藻相对丰度较低,但与蓝藻关系密切的CL500-29_marine_group和hgcI_clade两类细菌在浮游生物群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原核生物群落中的各类物种均指示丹江口水库的水生态健康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加强监测以预防生态环境的恶化.(3)丹江口水库不同区域的浮游生物群落异质性较大,tb-RDA分析显示丹江口的浮游生物群落可以分为丹库型、汉库型和入库支流型,其组间差异要大于组内差异.综上所述,丹江口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个库区的群落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有机污染和污水污染等方面相关,需要加强对丹江口库区的水生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浮游生物群落 宏条形码技术 单分子实时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唐剑锋 肖新宗 +2 位作者 王英才 胡圣 王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391-5402,共12页
为分析和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参数,根据2015~2019年中线干渠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及实测的鱼类生物学参数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 6.6软件构建了Ecopath食物网模型.模型由18个功能组组成,包括了初级生产者... 为分析和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参数,根据2015~2019年中线干渠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及实测的鱼类生物学参数数据,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 6.6软件构建了Ecopath食物网模型.模型由18个功能组组成,包括了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主要鱼类和有机碎屑等.结果显示:中线干渠生态系统规模总流量、总生产量和总消耗量分别为19186.330,8947.857和1106.002(t/(km2·a)),食物网主要由4个整合营养级(1.00~3.71)构成,最高营养级为大型肉食性鱼类鱤(3.71).食物网能量传递主要有两条途径,分别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者传递的能量相当,但牧食食物链传递效率是碎屑食物链的近两倍.交互营养分析结果表明,捕食者对其饵料生物的影响一般为抑制作用,碎屑生物量的增加对大部分功能组的影响为正效应,小型上层鱼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起抑制作用.从各功能组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来看,各功能组间捕食者生态位重叠现象不普遍,重叠指数适中,部分肉食性鱼类的捕食者生态位重叠指数达到1.对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发现,中线干渠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P/R)、总初级生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P/B)、Finn's循环指数(FCI)和Finn's平均路径长度(FML)都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发展的幼态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差.此外,中线干渠生态系统对初级生产力的利用率很低,导致过多的营养物质未进入更高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进行循环,造成系统能量流动的滞缓.因此,根据生物操纵理论,可通过优化和完善鱼类群落结构,增强对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利用效率,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工程 食物网模型 营养转化效率 人工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颗粒污泥处理马拉硫磷废水的效能及机理研究
15
作者 李好 陈威 +1 位作者 宋宏娇 曹亮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27,共6页
马拉硫磷作为频繁使用的农药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针对其毒性大的问题,在曝气条件下利用菌藻颗粒污泥(ABGS)处理马拉硫磷废水,结果表明:经过30 d驯化之后,ABGS对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马拉硫磷去除率分别为91.39%,85.89%,56.3... 马拉硫磷作为频繁使用的农药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针对其毒性大的问题,在曝气条件下利用菌藻颗粒污泥(ABGS)处理马拉硫磷废水,结果表明:经过30 d驯化之后,ABGS对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马拉硫磷去除率分别为91.39%,85.89%,56.32%,79.21%;持续稳定的胞外聚合物(EPS)增长表明其在马拉硫磷废水中具备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和毒性抵抗力。Burkholderia菌属和Dyella菌属为ABGS中的优势种群,Burkholderia菌属主要承担生物降解马拉硫磷的功能。通过液相色谱检测发现ABGS生物降解马拉硫磷的最终产物均为正磷酸盐;并发现ABGS的氮代谢通路为异化硝酸盐还原作用和氨解毒作用。ABGS对马拉硫磷废水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可以高效的去除废水中的马拉硫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颗粒污泥 马拉硫磷 生物吸附 生物降解 降解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铅膏电沉积回收铅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16
作者 李名扬 梁江北 +2 位作者 梁莎 谢卫民 杨家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2-1052,共11页
废铅酸蓄电池铅膏是再生铅的重要来源,传统火法冶炼工艺产生铅尘、二氧化硫及冶炼铅渣,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湿法工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聚焦废铅膏湿法回收铅工艺中的电沉积工艺,对酸浸出-电沉积、碱浸出-电沉积、其他溶剂浸出... 废铅酸蓄电池铅膏是再生铅的重要来源,传统火法冶炼工艺产生铅尘、二氧化硫及冶炼铅渣,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湿法工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聚焦废铅膏湿法回收铅工艺中的电沉积工艺,对酸浸出-电沉积、碱浸出-电沉积、其他溶剂浸出-电沉积、固相电解等工艺进行了综述,对各工艺的原理、过程、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本文对当前研究的电沉积回收铅工艺的关键技术点,如废铅膏预处理方式、浸出/电解液体系、阳极副产物、电流效率及电解能耗、产物纯度及形貌调控等进行了总结。同时,本文对电沉积工艺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浸出/电解液体系绿色环保、工艺流程短、电解能耗低、电解液可以循环利用,是废铅膏电沉积回收铅工艺未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铅膏 电沉积 回收铅 电解液 绿色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下游梯级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雷琦 包宇飞 +6 位作者 谭庆军 许元钊 龚斌 简云忠 金磊 熊丹妮 李天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136,I0007,I0008,共11页
澜沧江是世界著名河流,也是我国13个水电基地之一.为了解本区域梯级电站对下游水生态的影响,2021年3月、6月和9月对澜沧江下游糯扎渡和景洪水库进行调查,采用水质综合指数法(WQI)、主坐标分析(PCo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澜沧... 澜沧江是世界著名河流,也是我国13个水电基地之一.为了解本区域梯级电站对下游水生态的影响,2021年3月、6月和9月对澜沧江下游糯扎渡和景洪水库进行调查,采用水质综合指数法(WQI)、主坐标分析(PCo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澜沧江下游梯级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糯扎渡和景洪水库水质为Ⅱ~Ⅲ类,水体营养状态为贫营养~中营养;浮游动物密度组成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生物量构成以桡足类和轮虫为主.糯扎渡和景洪库区上游的浮游动物组成与坝下和坝前均差异明显,TN和Chl.a显著影响了糯扎渡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WT、TN和DO显著影响了景洪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梯级水库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性演替及影响因子研究
18
作者 董孝娥 沈莉芹 +3 位作者 熊丹妮 李琴 张静 赵祖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9,共8页
为了研究滇池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富营养化进程和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于2021年7月、2022年5月、9月及12月,开展了滇池浮游动物群落和水质参数的监测;基于所获得的数据确定浮游动物优势种,使用... 为了研究滇池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富营养化进程和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于2021年7月、2022年5月、9月及12月,开展了滇池浮游动物群落和水质参数的监测;基于所获得的数据确定浮游动物优势种,使用RDA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计算综合状态营养指数以确定滇池营养状态;通过收集历史资料,探究浮游动物在滇池各个时期的组成和变化。研究结果显示:①滇池共采集到浮游动物3门39属66种,平均密度为2073.44 ind./L。②滇池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体营养组成对浮游动物群落存在一定影响,优势种螺形龟甲轮虫、多肢轮虫等与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正相关,浮游动物总密度与溶解氧(DO)、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正相关。③在富营养化进程中,浮游动物多样性下降,密度逐渐增加,小型浮游动物逐渐占优势。④实施生态修复后,物种数有所回升,但优势种未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及驱动机制研究
19
作者 刘昔 吴亚杰 +2 位作者 李晓婷 黄小龙 雷琦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2-149,共8页
为了解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格局,于2022年7月在洪湖设置20个采样点,划分为入湖区、养殖区、广水区和浅水区4类功能区。通过水生态调查采集浮游植物样本,测定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黑白瓶测氧... 为了解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格局,于2022年7月在洪湖设置20个采样点,划分为入湖区、养殖区、广水区和浅水区4类功能区。通过水生态调查采集浮游植物样本,测定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黑白瓶测氧法),并分析水温(WT)、pH、溶解氧(DO)等环境因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PCoA排序和Mantel检验等方法,解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洪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以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蓝藻门密度最高,硅藻门生物量最高;浅水区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而入湖区最低,PCoA结果显示浅水区和入湖区之间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Mantel test分析显示,洪湖浮游植物种类中的蓝藻门与WT、pH、DO具有较高相关性,隐藻门与WT具有较高相关性;初级生产力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湖区具有较高的鱼产力,全湖鲢鳙鱼产力约为2.28万t,仍有进一步增加鲢鳙投放量的空间。研究成果可为洪湖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初级生产力 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级生物毒性监测预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树磊 肖新宗 +3 位作者 郭文思 陈珊 王源 王英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30,共6页
生物毒性监测作为水质安全评价预警的重要手段,能更直观地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可以和理化监测一并深入反映水质污染现状。为进一步推动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了4种不同营养级生物(鱼类、溞类、藻类及... 生物毒性监测作为水质安全评价预警的重要手段,能更直观地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可以和理化监测一并深入反映水质污染现状。为进一步推动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了4种不同营养级生物(鱼类、溞类、藻类及发光菌)对不同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斑马鱼对污染物响应范围相对较广,响应阈值相对较高;大型溞对污染物敏感度最强,响应阈值相对较低,响应时间相对较长,预警灵敏度较鱼类好;蛋白核小球藻对污染物响应范围比较窄,对除草剂外的其他污染物敏感性较弱;费氏弧菌对污染物响应比较广谱且迅速,对部分污染物的响应阈值较高。②不同指示生物对污染物的响应范围、响应时间及响应阈值均不一,单一指示生物难以全面、高效地预警污染物,需不同级别指示生物联合预警,进而提高监测预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毒性监测 不同营养级生物 敏感性 水质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