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大工程引领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战略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迟妍妍 王夏晖 +5 位作者 宝明涛 张丽苹 刘斯洋 付乐 许开鹏 王晶晶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敏感脆弱、部分地区局部支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此,系统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着重解决突出问题,是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动黄河...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敏感脆弱、部分地区局部支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此,系统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着重解决突出问题,是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从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投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构建以重大工程为引领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战略体系框架。研究认为,应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空间差异化,坚持系统设计、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共治,水陆联动、联防联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大工程、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重大工程。从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建立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项目库、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实施重大工程、开展重大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管与成效评估、强化重大工程实施的科技创新与支撑等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 重大工程 一体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能源-生态系统协同增效战略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迟妍妍 王夏晖 +5 位作者 刘斯洋 张丽苹 王晶晶 付乐 许开鹏 王金南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实施,流域水资源、能源、生态安全作为战略实施的核心要素、基础动力和约束性要求,三者形成互为基础、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本文构建了水-能源-生态系统协同增效概念模型,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实施,流域水资源、能源、生态安全作为战略实施的核心要素、基础动力和约束性要求,三者形成互为基础、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本文构建了水-能源-生态系统协同增效概念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生态系统质量、碳排放并揭示了其驱动因素,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能源-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关系,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能源-生态系统协同增效战略体系.结果表明:(1)2021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除青海省和四川省以外,其他7个省区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同时流域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极度、重度敏感区域面积占比共计5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较重要区域面积占比共计63.2%.2005-2021年黄河流域CO_(2)排放量上升,但排放强度总体下降,青海省、甘肃省和山西省CO_(2)排放强度下降明显.(2)自然生态本底脆弱、天然河川径流量减少、供水量平稳但耗水量增加、用水结构不合理、上游用水效率不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敏感、水资源超载、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3)黄河流域水-能源-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流域水量减少直接影响生态系统质量,干流人工化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忽略水资源承载的生态治理引发新问题,煤炭开采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生态恶化,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污染物和CO_(2)协同减排等方面.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刚性约束”为核心综合调控水资源、以“以水定绿”为核心实施一体保护修复、以“清洁低碳”为核心加快能源多元转型、以“联动增效”为核心推进流域协同治理、以“工程引领”为核心推动协同目标实现等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能源-生态系统 协同增效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评估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付乐 迟妍妍 +4 位作者 杨玉霞 张丽苹 王夏晖 王晶晶 刘斯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7-236,共10页
沙漠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产业发展也具有巨大潜力,探索沙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助于沙漠地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文章以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县范围)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价值... 沙漠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产业发展也具有巨大潜力,探索沙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助于沙漠地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文章以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县范围)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评估模型,开展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磴口县GEP为107.05亿元,为当年GDP的1.85倍;防风固沙是磴口县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占当年GEP的66.05%。(2)2010-2020年,磴口县GEP提高了1.74倍,其中生态文化价值增速最快(182%),生态调节价值增幅最大(30.24亿元);GEP数值和范围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沙金套海苏木等区域的森林和草地面积增加。(3)10a间,绿金指数(1.77)、生态产品初级转化率(23.07%)、生态产品价值占比(21.27%)和生态文化价值占比(1.80%)的平均值均偏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有待提升。此外,该文还进一步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产品价值的影响,以便揭示GEP变化的根源,从而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乌兰布和沙漠 磴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变化评估与保护修复策略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牟雪洁 张箫 +4 位作者 王夏晖 王金南 饶胜 黄金 柴慧霞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1,共9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敏感且脆弱,长期以来受气候变化以及大规模、高强度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影响,流域整体性、系统性生态退化问题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有效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本文系统...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敏感且脆弱,长期以来受气候变化以及大规模、高强度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影响,流域整体性、系统性生态退化问题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有效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本文系统评估了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结构、质量方面的现状及变化情况;总结了当前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包括流域生态脆弱且整体性、系统性退化问题突出以及现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体制与机制、投入力度、实施成效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研究表明:近20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总体稳定,但部分类型变化明显,城镇显著扩张,森林、草地、湿地等有所增加,荒漠明显减少;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并以中游地区较为显著,但局部仍存在退化情况,尤其以下游地区较为显著。为此,本文建议,应通过系统评估生态工程实施成效、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个方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 评估 保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累-达令河生态用水保障实践对黄河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金 饶胜 +2 位作者 王夏晖 张箫 牟雪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7,共6页
用水结构不合理、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是黄河流域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梳理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用水保障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比分析了黄河流域和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用水保障管理体... 用水结构不合理、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是黄河流域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梳理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用水保障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比分析了黄河流域和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用水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水权和水权交易机制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墨累-达令河流域生态用水保障的理念和方法,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用水保障管理的建议,包括健全流域生态用水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协调机制、建立生态优先的管理思路、完善水权管理和交易机制、强化监督执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水 水权交易 流域管理 墨累-达令河流域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付乐 迟妍妍 +6 位作者 于洋 张丽苹 刘斯洋 王夏晖 许开鹏 王晶晶 张信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27-1938,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根据黄河流域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根据黄河流域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草地和农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47.9%±0.38%、26.5%±0.69%,草地广泛分布于中上游,农田集中分布于下游,表明黄河上中下游分别承担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任。(2)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远高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面积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增加了约8倍和15倍。(3)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城镇、草地和森林增加和农田减少为主,城镇扩张了1.08×10^(4) km^(2),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的城市群,新增规模的58%是农田;草地和森林等生态用地增加了0.91×10^(4) km^(2),主要发生在黄河源头区和上游地区的青海和甘肃,新增规模的75%是农田;农田缩减了1.30×10^(4) km^(2),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48%和37%的农田转换成城镇和草地。(4)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和政策实施是影响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变暖变湿、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工程实施的双重驱动下,林草植被和水域湿地等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同时,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对农田的侵占非常严重,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