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金南 秦昌波 +7 位作者 薛强 路路 张家玮 张扬 张晓婧 熊善高 强烨 肖旸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6-1147,共12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关系,并介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并从内涵理论、目标指标、任务路径、实践探索和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总结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研究进展、... 本文系统梳理了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关系,并介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并从内涵理论、目标指标、任务路径、实践探索和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总结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总体上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最后,从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研究、加强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和指标体系、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实践集成和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指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中国研究需求与展望,为未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民生理论与新时期发展任务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金南 张晓婧 +5 位作者 薛强 路路 李宏伟 胡熠 张杰 秦昌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0-4708,共9页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本文开展理论溯源分析,厘清了其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概念、发展路线和研究方向,总结了生态环境民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传承关系、与环境正义的演化关系和与人类福祉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验证关系.文章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究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初步解析了生态环境民生理论内涵,给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内在联系与时代特征等理论要点,根据新时期对生态环境民生建设的需求建立了以数量、质量、效率三个维度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民生发展途径,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设定生态产品价值供给区、生态福祉效益释放等主要任务,以期促进生态环境民生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并对新时期生态环境民生建设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民生 民生福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评估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付乐 迟妍妍 +4 位作者 杨玉霞 张丽苹 王夏晖 王晶晶 刘斯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7-236,共10页
沙漠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产业发展也具有巨大潜力,探索沙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助于沙漠地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文章以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县范围)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价值... 沙漠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产业发展也具有巨大潜力,探索沙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助于沙漠地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文章以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县范围)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评估模型,开展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磴口县GEP为107.05亿元,为当年GDP的1.85倍;防风固沙是磴口县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占当年GEP的66.05%。(2)2010-2020年,磴口县GEP提高了1.74倍,其中生态文化价值增速最快(182%),生态调节价值增幅最大(30.24亿元);GEP数值和范围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沙金套海苏木等区域的森林和草地面积增加。(3)10a间,绿金指数(1.77)、生态产品初级转化率(23.07%)、生态产品价值占比(21.27%)和生态文化价值占比(1.80%)的平均值均偏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有待提升。此外,该文还进一步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产品价值的影响,以便揭示GEP变化的根源,从而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乌兰布和沙漠 磴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识别与修复——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35
4
作者 薛强 路路 +2 位作者 牛韧 张晓婧 杜文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050-9063,共14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路径,同时统筹各种生态要素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也是新时期做好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以济南市为例,基于现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聚焦生态本底和地质灾害敏感性的特征,基于形态学...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路径,同时统筹各种生态要素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也是新时期做好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以济南市为例,基于现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聚焦生态本底和地质灾害敏感性的特征,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自然保护区结合进行生态源地提取。采用夏季降水、植被覆盖度、坡度3个地质灾害敏感性因子修正基本生态阻力面。并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Least-Cost Path method,LCP)提取生态廊道,构建了市域的生态安全格局。采用电路理论进行生态关键区域(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的识别,进一步划分生态修复改善区,并对此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工程措施。研究表明:1)市域生态源地的个数为35个,面积为567.15 km^(2),主要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南部山区。生态廊道818.42 km,平均廊道长度为12.99 km,廊道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一屏、一带、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2)识别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包含生态"夹点"25处,历城区生态"夹点"分布最为密集。全市亟需修复的生态障碍点共34处,面积为6.90 km^(2),主要分布章丘区。生态改善区共识别2994.84 km^(2),近期亟需修复的面积为96.1 km^(2),主要分布在长清区、历城区、莱芜区。3)通过对比生态修复关键区和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因地适宜的制定了生态修复策略与工程措施布置指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济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地质灾害敏感性区域的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地质灾害敏感性 生态源地 电路理论 生态修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