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黄志辉 纪亮 +6 位作者 尹洁 吕晨 王军方 尹航 丁焰 蔡博峰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5-393,共9页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行业CO_(2)排放未来控制路径,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货物运输发展状况、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效结构变化,采用行驶里程法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CO_(2)排放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采用行驶里程法计...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行业CO_(2)排放未来控制路径,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货物运输发展状况、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效结构变化,采用行驶里程法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CO_(2)排放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采用行驶里程法计算道路交通行业CO_(2)排放量相对合理,2019年全国汽车CO_(2)排放量为9.52×10^(8) t,比油耗法所得结果高20%左右,二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交通油耗统计数据偏低.②从车型看,重型货车和小型客车是汽车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39.7%、38.2%;从燃料种类看,汽油、柴油、其他燃料(天然气、醇类燃料等)CO_(2)排放量分别占42.8%、52.5%、4.7%.③道路交通CO_(2)排放预计于“十五五”末达峰,峰值在12.2×10^(8)~13.9×10^(8) t之间,达峰后有2~3年的平台期.④推广新能源车是道路交通CO_(2)排放控制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为能效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在前期有一定的贡献,2025年上述措施对道路交通CO_(2)减排量占比分别为56%、34%和10%左右,2030年分别为55%、40%和5%左右.研究显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降低新生产燃油车碳排放强度,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CO_(2)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道路交通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区域碳达峰路径的影响
2
作者 贾敏 张立 +10 位作者 张哲 宋晓晖 姜玲玲 蔡博峰 赵良 芦新波 张泽宸 郑海涛 汤铃 王金南 舒印彪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3,共13页
电力CO_(2)排放因子是精准核算消费端间接排放的重要参数,也是准确量化消费端CO_(2)排放路径的核心指标。本文首次探究了2020—2035年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的时空特征并与官方来源因子进行对比,全面整合了历史直接排放数据以及精准量... 电力CO_(2)排放因子是精准核算消费端间接排放的重要参数,也是准确量化消费端CO_(2)排放路径的核心指标。本文首次探究了2020—2035年省级电力CO_(2)排放因子的时空特征并与官方来源因子进行对比,全面整合了历史直接排放数据以及精准量化电力消费间接排放的重要性,详细预测了不同情景下2020—2035年省级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及各省排放路径并量化不同时空精度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各省排放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1)2020—2035年,各省电力CO_(2)排放因子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现有公开的电力CO_(2)排放因子与本研究省级水平相比存在差异;(2)2010—2020年,电力净调入省份的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及其占比逐渐增加,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占比最高;(3)在情景1和情景3(全国、省级维度因子固定不变情景)下,各省的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和总排放显著高于情景2和情景4(全国、省级维度因子动态变化情景)的估算结果;情景1和情景2(全国维度因子固定不变、动态变化情景)与情景3和情景4(省级维度因子固定不变、动态变化情景)中的估算结果差异较大;对于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电力消费间接排放占比较大的省份,选取不同空间精度的电力CO_(2)排放因子对其排放总量影响较为明显,进一步导致相关达峰年的偏移。研究结论对支撑各省碳达峰路径规划、降低电力消费间接排放预测的不确定性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CO_(2)排放因子 碳达峰 排放路径 电力消费间接排放 省级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方法 被引量:22
3
作者 蔡博峰 吕晨 +13 位作者 董金池 汪旭颖 郑逸璇 李新 王雪松 李冰 何捷 李永亮 吴立新 邵朱强 丁焰 徐伟 雷宇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0-328,共9页
区域化石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往往集中于少数高能耗、高排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行业/领域的产业规模、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变化直接决定区域碳排放达峰时间、达峰质量和峰值大小.研究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是实现碳排放分区管控、... 区域化石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往往集中于少数高能耗、高排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行业/领域的产业规模、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变化直接决定区域碳排放达峰时间、达峰质量和峰值大小.研究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是实现碳排放分区管控、落实行业减排责任和推动区域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方法,涵盖宏观目标约束、边界和范围确定、宏观需求预测、行业关联耦合四大模块.该方法提供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目标双约束下,不同行业/领域碳排放达峰的路径优化选择.在充分考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技术特点、国内外进出口变化的基础上,宏观预测重点行业/领域发展规模与需求变化,同时结合以技术为核心的MESSAGE模型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关系,建立行业内、行业间能量流、物质流耦合关系,通过不断迭代优化确立各行业/领域未来发展需求,并建立不同发展情景,综合研判各情景提出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目标与路径.该方法满足国家、省份、城市等不同区域尺度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路径分析与减排措施、成本效益、政策保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行业/领域 碳达峰 情景分析 动态反馈机制 行业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庞凌云 翁慧 +12 位作者 常靖 李永亮 蔡博峰 雷宇 严刚 吕晨 张立 戚志强 孙伟善 曹丽斌 张哲 李淼 韦志浩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6-367,共12页
石化化工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约占工业部门碳排放比例的10%,研究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不仅能推动工业部门尽早实现达峰,同时也为石化化工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指明方向.基于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协会、企业碳核查等多来源数... 石化化工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约占工业部门碳排放比例的10%,研究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不仅能推动工业部门尽早实现达峰,同时也为石化化工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指明方向.基于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协会、企业碳核查等多来源数据,在分析历史排放趋势的基础上,识别能源集中度高的重点行业和产品,采用情景分析法针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子行业中的炼油、乙烯、丙烯、对二甲苯和合成氨等重点产品,预测其基准情景和控排情景下的重点产品产量和碳排放强度,以及石化化工行业2021—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石化化工行业在基准情景下排放量无法实现2030年前达峰,控排情景下将于2030年达峰,峰值为17.3×10^(8)t.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和低碳技术改造、低碳循环及高效利用等途径可以实现行业减排,与BAU(仅考虑石化产品产量变化,不考虑产品结构、单位产品能耗变化)情景相比,减排贡献最大的路径是化石能源利用清洁化改造,2030年相对BAU减排1.19×10^(8)t,贡献率约44%;其次是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改造力度和资源循环及高效利用,减排量分别为0.8×10^(8)和0.6×10^(8)t,减排贡献率分别达到29%和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化工行业 碳达峰 情景预测 碳排放峰值 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飞行阶段的精细化航空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吕晨 刘浩 +3 位作者 徐少东 杨楠 杜梦冰 蔡博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6-204,共9页
航空运输是交通领域CO_(2)排放增长最快速的部门。文中选择中国民航使用频率较高的超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飞机的典型机型,基于不同飞机在起飞、爬升、巡航、接近和滑行阶段引擎油耗速率、运行时间和油耗量的变化,计算航空飞机CO_(2)... 航空运输是交通领域CO_(2)排放增长最快速的部门。文中选择中国民航使用频率较高的超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飞机的典型机型,基于不同飞机在起飞、爬升、巡航、接近和滑行阶段引擎油耗速率、运行时间和油耗量的变化,计算航空飞机CO_(2)排放因子。同时结合各机型碳排放因子、额定载客量与客座率评估旅客搭乘不同飞机时的人均CO_(2)排放量(即单位客运周转量CO_(2)排放因子)。结果显示,超大型飞机、大型飞机、中型飞机和小型飞机在其航程区间内的平均CO_(2)排放因子分别为49.8、31.7、16.2和8.5 kg CO_(2)/km;满载条件下单位客运周转量CO_(2)排放因子均值分别为102.6、95.2、81.7和112.4 g CO_(2)/(人∙km)。起飞和爬升阶段引擎油耗速率约为巡航阶段油耗速率的2.6~3.4倍和2.0~2.8倍,飞机CO_(2)排放因子随飞行里程的提高而降低。航空运输是高碳客运方式,相同里程条件下,航空单位客运周转量CO_(2)排放因子显著高于高铁、道路机动车等其他客运方式。提升燃油效率、减少短途航运、合理安排航线以提高客座率并减少中途转机是降低航空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客运周转量 CO_(2)排放因子 起飞—着陆循环 巡航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宋晓晖 吕晨 +4 位作者 王丽娟 郑逸璇 陈潇君 蔡博峰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5-413,共9页
建立完善的、减污降碳相协同的管理制度是支撑全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的重要保障,有效控制新增碳排放是推动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的关键.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源头防控的基础性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要求纳入其中是现阶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 建立完善的、减污降碳相协同的管理制度是支撑全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的重要保障,有效控制新增碳排放是推动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的关键.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源头防控的基础性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要求纳入其中是现阶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可行途径及重要抓手.综合考虑国内外管理实践经验以及我国制度特点与管理需求,开展了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本文提出了系统性、全过程、协同性的三大温室气体评价基本原则,识别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强调高效、低碳、循环的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包含项目分析与判断、影响因素识别、影响预测与技术分析、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体系.基于该方法,以山东省250万吨电解铝产能转移至云南省项目为例,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测算结果表明:若不考虑项目对云南省对外输电的影响,全国CO_(2)减排量可达2574.4×10^(4)t;如考虑项目对跨区输电的影响,则全国CO_(2)净减排量将减至968.3×10^(4)t;进一步考虑技术升级、地方煤炭消费政策等因素影响,还会得到差异明显的评价结果.研究显示,考虑不同评价目标、评价边界和影响因素可能会对全社会碳排放量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建议在开展相关评价时应立足实际需求,合理确定评价目标和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环境影响评价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