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实践探索——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1
作者 薛强 于雷 +5 位作者 李敏辉 牛韧 廖程浩 蒋楠 路路 秦昌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是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融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基于GIS空间统计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物...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是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融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基于GIS空间统计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清单,使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大气污染物和CO_(2)的减排量,使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对程度评估方法评估了措施协同性,构建了本地化的减污降碳措施库,使用CMAQ模型评估了措施优化后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重点区域位于增城区南部,重点行业包括热电联产、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摩托车整车制造等。2)基于产排污系数法、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对程度评估指数等方法,定量评估了措施的协同减排量和协同性,构建了12项本地化的减污降碳措施,其中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涂装工艺升级、低氮分级燃烧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等措施展现出较好的综合减排效益。3)基于GIS空间映射识别方法,识别了5个有待优化的环境管控单元,重点和一般管控单元分别为3个、2个。4)通过CMAQ模型对清单优化前后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纳入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措施后的直接减排效益和间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SO_(2)、NO_(x)、颗粒物以及VOCs的减排量分别为76、288、58、139 t,CO_(2)减排量为53万t。空气中PM_(2.5)、SO_(2)、NO_(2)浓度分别下降了0.254、1.844和2.893μg/m^(3)。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减污降碳 协同管控 技术路径 准入清单优化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民生理论与新时期发展任务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金南 张晓婧 +5 位作者 薛强 路路 李宏伟 胡熠 张杰 秦昌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0-4708,共9页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本文开展理论溯源分析,厘清了其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概念、发展路线和研究方向,总结了生态环境民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传承关系、与环境正义的演化关系和与人类福祉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验证关系.文章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究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初步解析了生态环境民生理论内涵,给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内在联系与时代特征等理论要点,根据新时期对生态环境民生建设的需求建立了以数量、质量、效率三个维度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民生发展途径,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设定生态产品价值供给区、生态福祉效益释放等主要任务,以期促进生态环境民生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并对新时期生态环境民生建设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民生 民生福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中国建设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金南 秦昌波 +7 位作者 薛强 路路 张家玮 张扬 张晓婧 熊善高 强烨 肖旸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6-1147,共12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关系,并介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并从内涵理论、目标指标、任务路径、实践探索和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总结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研究进展、... 本文系统梳理了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关系,并介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并从内涵理论、目标指标、任务路径、实践探索和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总结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总体上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最后,从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研究、加强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和指标体系、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实践集成和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指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中国研究需求与展望,为未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灾害敏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识别与修复——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35
4
作者 薛强 路路 +2 位作者 牛韧 张晓婧 杜文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050-9063,共14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路径,同时统筹各种生态要素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也是新时期做好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以济南市为例,基于现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聚焦生态本底和地质灾害敏感性的特征,基于形态学...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路径,同时统筹各种生态要素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也是新时期做好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以济南市为例,基于现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聚焦生态本底和地质灾害敏感性的特征,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自然保护区结合进行生态源地提取。采用夏季降水、植被覆盖度、坡度3个地质灾害敏感性因子修正基本生态阻力面。并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Least-Cost Path method,LCP)提取生态廊道,构建了市域的生态安全格局。采用电路理论进行生态关键区域(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的识别,进一步划分生态修复改善区,并对此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工程措施。研究表明:1)市域生态源地的个数为35个,面积为567.15 km^(2),主要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南部山区。生态廊道818.42 km,平均廊道长度为12.99 km,廊道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一屏、一带、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2)识别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包含生态"夹点"25处,历城区生态"夹点"分布最为密集。全市亟需修复的生态障碍点共34处,面积为6.90 km^(2),主要分布章丘区。生态改善区共识别2994.84 km^(2),近期亟需修复的面积为96.1 km^(2),主要分布在长清区、历城区、莱芜区。3)通过对比生态修复关键区和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因地适宜的制定了生态修复策略与工程措施布置指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济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地质灾害敏感性区域的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地质灾害敏感性 生态源地 电路理论 生态修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业智能化与城乡均衡发展——基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孟昊芸 张扬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4,共16页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流通业智能化转型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难题的关键。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视角切入,依托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框架,梳理流通业智能化发展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影响城乡均衡发...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流通业智能化转型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难题的关键。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视角切入,依托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框架,梳理流通业智能化发展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影响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2002—2022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流通业智能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流通业智能化程度均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流通业智能化在面对负向宏观冲击时具有增长韧性,面对正向宏观冲击时表现出发展潜力;流通业智能化发展通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等渠道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因此,驱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弥合区域数字鸿沟、规范平台经济发展可为提振居民消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智能化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城乡均衡发展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