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评价 被引量:22
1
作者 曲超 刘桂环 +1 位作者 吴文俊 王金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1-477,共7页
环境效率是考量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进行有效测度可以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水平、变化... 环境效率是考量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进行有效测度可以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差异性进行评价,通过线性数据转化方法对非期望环境负产出进行处理,并识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等背景变量对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能源投入产出的影响显著(t值检验达到5%显著性水平),进出口总额、人均GDP、人口密度等因素对各项投入产出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17年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在剔除背景因素和随机干扰前后未发生变化,但纯技术效率均值由调整前的0.94升至调整后的0.96,规模效率均值由调整前的0.94降至0.92,表明纯技术效率对提高环境效率起主导作用.③上游4个省市(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与中下游7个省市(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生态补偿环境效率均值差距较大,其中,云南省的环境效率最低.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从上游到下游整体呈上升趋势,应在提高综合技术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评价 三阶段DEA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环境效益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琼 胡溪 +3 位作者 张伟 张增凯 薛文博 赵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54-1562,共9页
燃煤小锅炉(≤35 t·h^(-1))作为散煤消耗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排放也是京津冀等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关于其城市尺度的环境效益评估尚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准减排策略... 燃煤小锅炉(≤35 t·h^(-1))作为散煤消耗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排放也是京津冀等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关于其城市尺度的环境效益评估尚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准减排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基于生态环境部收集的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清单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京津冀地区城市级燃煤小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并利用WRF-CAMx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评估2013-2017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的环境效益。结果显示,2013-2017年期间,京津冀地区完成约8万台、16.5万蒸吨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累积减煤量高达3.18×10^(7)t。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对大气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2013-2017年京津冀地区常规大气污染物NO_(x)、SO_(2)、PM_(2.5)、PM_(10)和VOCS的减排量分别为4.77×10^(4)、19.3×10^(4)、2.85×10^(4)、3.02×10^(4)、1.54×10^(4)t。但其规模与污染物减排量不成比例,≤1 t·h^(-1)的燃煤小锅炉虽然仅占京津冀地区总清洁改造规模的15.9%,但其对PM_(2.5)和PM_(10)的减排贡献高达74.6%和89.2%。空气质量模拟结果也表明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PM_(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1.96%、3.54%和2.95%。工业密集区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最高降幅可达2.72μg·m^(-3)。不同改造方式中,煤改气及淘汰对空气质量改善贡献最大,这主要与其改造规模大小分布相一致。研究结果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的必要性和潜在环境改善效果,亦可为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城市群深化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以及推进65 t·h^(-1)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树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小锅炉清洁改造 京津冀地区 锅炉规模 改造方式 减煤量 大气污染物减排 空气质量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环境经济核算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蒋洪强 马国霞 +4 位作者 吴文俊 张静 王金南 高月明 杨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0-1307,共8页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开展长江经济带环境经济核算可反映地区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和举措.该文结合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防...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开展长江经济带环境经济核算可反映地区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和举措.该文结合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和影子成本法等方法核算了长江经济带环境退化成本,并基于虚拟治理成本方法和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结果测算了该地区实现环境质量达标所需要的治理投入资金缺口.结果表明: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退化成本呈上升趋势,平均环境退化指数约为2. 35%,人均退化成本约为822元,单位面积(1 km^2)退化成本约2. 30×10^5元,2017年地区总成本达8. 56×10^11元,其中大气环境退化成本约占60%;14年间地区国民经济也保持快速增长,整体而言,该地区还处于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成本同步上升阶段,尚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2017年长江经济带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实际成本仅为4. 49×10^11元,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的全面达标,到2035年还需投入环境治理资金共计约2. 25×10^12元(为折现价格),治理缺口较大,而且地区环境退化成本(外部成本)仍远大于实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的治理成本(内部成本).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长江大保护的投入,加大国家环保专项资金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充分保障实现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和生态改善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税费、补贴、交易和价格等手段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倒逼产业转型,促进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质量保护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环境退化成本 治理成本 治理投入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金南 蒋洪强 +5 位作者 刘年磊 扈茗 汪淳 钟奕纯 蔡宏钰 吴文俊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4,共7页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推进长江流域城市群建设,对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采用四象限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发展与环...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推进长江流域城市群建设,对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采用四象限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将城市群划分为三大类别。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属于成熟期–环境超载型,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属于高速发展期–环境超载型,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属于培育期–环境不超载型。进一步从生态空间管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群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建议,以期强化环境承载能力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前置性、基础性、引导性作用,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城市群发展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5
作者 周元春 占嘉帅 +3 位作者 张利民 朱红根 吴文俊 廖琪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8-158,共11页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对湖北省2010、2015、2019年这三年的GEP开展核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湖北省GEP波动不大,平均为7.09...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对湖北省2010、2015、2019年这三年的GEP开展核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湖北省GEP波动不大,平均为7.09万亿元,其中降低大气温度价值量占比最高。空间分布上,荆州、武汉等市GEP总量较高,神农架GEP强度居于首位。(2)恩施、十堰的GEP指数居于前列,而武汉、荆州的经济发展指数较高。各地市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基本以基本协调—生态滞后与中度失调—生态滞后为主,2019年随州发生明显恶化,恩施则改善显著。(3)绿金指数对GEP有负向影响,第二产业污染促进GEP增长,第二产业占比倒数贡献由负转正,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贡献由正转负,人口规模影响不显著。研究基于GEP核算揭示了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内在关联,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耦合协调度 LMDI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区干扰退化风险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楠 陈红枫 +5 位作者 匡丕东 冯朝阳 蒋洪强 吴文俊 李岱青 赵洋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571-5578,共8页
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受人类干扰的潜在退化风险,可为差异化、精细化的红线监管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安徽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2017年农田、城镇、矿区、交通干线等风险源对红线内各生境受体的干扰退化风险度。结论如... 评估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受人类干扰的潜在退化风险,可为差异化、精细化的红线监管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安徽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2017年农田、城镇、矿区、交通干线等风险源对红线内各生境受体的干扰退化风险度。结论如下:全省和红线内受人类干扰退化风险由高到低的生境类型依次是农田、草地、湿地和林地。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干扰退化风险较全省平均水平更低。全省整体干扰退化风险指数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高风险区集中在合肥城区、芜马城区、淮蚌城区周边,两淮矿区及周边,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和皖南山区、巢湖湖区、沿江沿淮湖区等。干扰退化风险较高的红线斑块主要为合肥北部淠河——滁河干渠和董大水库水源地红线,铜陵市郊区棋盘山红线,长江干流芜马段自然岸线红线,淮河干流淮蚌段水体及岸线红线,阜阳城区颍河及周边湿地红线,皇藏峪西部宿淮交界处山体红线,宿州市砀山县城区东南部红线等,建议重点监管,防控人类干扰导致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退化风险评价 InVEST模型 风险源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减污降碳策略的成渝地区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模拟 被引量:5
7
作者 段林丰 李振亮 +6 位作者 蒲茜 曹云擎 卢培利 王锋文 薛文博 雷宇 张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6-1768,共13页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及路径.结果显示,成渝地区要实现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目标,与2017基准年相比,2025年和2035年的SO_(2)、NOx、PM2.5、VOCs和CO_(2)减排比例分别为29%、32%、19%、24%、3%和35%、49%、28%、39%、12%.从综合减污降碳措施减排贡献来看,近中期阶段,末端治理(尤其是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仍是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驱动力,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20%~55%.中长期阶段,由“双碳”目标驱动的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措施对污染减排具有关键作用,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65%~87%.此外,重点排放源减排贡献具有较大差异,移动源和溶剂使用源对NOx和VOCs减排贡献显著,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对CO_(2)减排贡献均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减污降碳 空气质量改善 情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郝吉明 王金南 +6 位作者 张守攻 吴丰昌 蒋洪强 吴文俊 陈吕军 张林波 刘年磊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程院于2019年启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本文在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顶层设计、绿色示范、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等方面...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程院于2019年启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本文在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顶层设计、绿色示范、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系列历史性成效,深入分析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土开发、产业布局、江湖关系、生态安全、能源开发、环境风险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着重从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系统健康、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农林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战略建议,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文明 生态空间 环境质量 战略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成本测算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静 薛英岚 +11 位作者 赵静 何捷 李冰 张鸿宇 袁闪闪 李勃 黄志辉 翁慧 邵朱强 曹东 张伟 蒋洪强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4-423,共10页
实现重点行业碳减排需要国家、地方乃至企业投入巨大成本,如何核算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资金规模以及选取最为经济有效的碳减排措施,是我国碳达峰路径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采用自下而上的降碳技术综合成本评估模型,以我国六大行业(电力、... 实现重点行业碳减排需要国家、地方乃至企业投入巨大成本,如何核算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资金规模以及选取最为经济有效的碳减排措施,是我国碳达峰路径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采用自下而上的降碳技术综合成本评估模型,以我国六大行业(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炼油和石化、煤化工)和两大领域的59项降碳措施为对象,测算了2021—2035年投资成本并模拟了上述投资可能带来的潜在宏观经济影响.结果表明:①2021—2035年全国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累计投入成本为34.0×10^(12)元,其中,2030年前碳达峰累计投入成本为20.8×10^(12)元,年均投入2.1×10^(12)元,约占全国年均GDP的1.5%.②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预计需对电力行业、重点工业行业、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分别投资10.7×10^(12)、1.3×10^(12)、5.2×10^(12)、3.6×10^(12)元.铝冶炼行业单位减碳成本最低〔624元/t(以CO_(2)计)〕,交通领域单位减碳成本最高〔47869元/t(以CO_(2)计)〕.③碳达峰将通过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工业行业节能、交通领域绿色升级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刺激经济高质量增长,2030年前碳达峰投资累计带动GDP增长约26.2×10^(12)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677×10^(4)元.研究显示,工业是碳减排经济性最高的领域,交通领域实现碳减排需要付出较大的投资成本,碳达峰投资将有效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经济成本 宏观经济影响 重点行业/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政策的汞减排效益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培 张伟 +7 位作者 宋玲玲 徐曾 吴兆明 雷至宇 胡桐嘉 李明洋 陈龙 李佳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1-992,共12页
为评估北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政策的汞减排效益,本文综合运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和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编制了中国北方重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汞减排清单,并分析因政策而产生的大气汞沉降削减效益.结果表明:“十三... 为评估北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政策的汞减排效益,本文综合运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和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编制了中国北方重点地区农村家庭清洁取暖汞减排清单,并分析因政策而产生的大气汞沉降削减效益.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重点地区共计替代民用散煤59.65×10^(6)t,其中,Hg^(0)、Hg^(Ⅱ)和HgP三种不同汞形态的减排量依次为8.64,1.79和0.11t,由此避免10.54t(不确定性区间:-9.65%~6.94%)大气汞排放.“煤改气”,“煤改电”和“其他改造方式”等不同方式的汞减排贡献率依次为51.20%、38.02%和10.78%.同时,清洁取暖政策使重点地区避免了0.49t大气汞沉降.研究还发现,清洁取暖政策的外溢效应使非重点地区削减了0.66t汞沉降.据此,本文提出清洁取暖政策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农村地区能源转型和汞减排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取暖政策 农村家庭 民用散煤替代 汞减排 大气汞传输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29
11
作者 高伟 李欣悦 +1 位作者 张远 陈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203-6211,共9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和生态保育区,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对支撑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江流域1992—2018年逐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基于修正系数的ESV评估模型和FLUS-Mar...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和生态保育区,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对支撑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江流域1992—2018年逐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基于修正系数的ESV评估模型和FLUS-Markov土地利用预测模型,解析了全流域ESV的历史演变特征和未来2030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8年长江流域的ESV总量11.68×10^(12)元,1992—2018年ESV呈上升趋势,年均提高297.00×10^8元;(2)供给服务价值是流域ESV的最大贡献源,占总量的48.3%—51.8%,文化服务价值是增长最快的贡献源,1992—2018年增长了52.5%;(3)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ESV最集中的区域,上游ESV占全流域的45.15—46.8%,从1992年到2018年,长江流域ESV重心有向下游流动的趋势;(4)2030年长江流域的建设用地将进一步扩展,同时耕地、草地面积有下降的风险,2030年长江流域的ESV新增量达到0.36×10^(12)元,主要来自娱乐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的提升;(5)开展逐年尺度的ESV演变分析可有效降低变化趋势判断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获得精细、可靠的趋势判别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FLUS模型 马尔科夫链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高月明 吴文俊 +3 位作者 蒋洪强 段扬 周夏飞 马国霞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96-2705,共10页
开展全球尺度的水源涵养评估工作,可量化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以水量平衡法和替代成本法评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结果表明:①2015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接近... 开展全球尺度的水源涵养评估工作,可量化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以水量平衡法和替代成本法评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结果表明:①2015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接近25×1012美元,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排名前5位,全球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服务价值为17.98×10^(4)美元km^(2).②2000—2015年水源涵养实物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5%,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增幅最大,水源涵养实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生态系统类型转移趋势基本一致.③全球发达国家人均水源涵养服务价值为0.99×10^(4)美元,单位面积价值量为23.6×10^(4)美元km^(2),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禀赋,而部分非洲国家或最不发达国家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不足,需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国迫于人口基数巨大,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进一步提升人均水平.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具有“高”水平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整体处于第一梯队.研究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显著,分国家和地区、分生态系统类型评估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可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全球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实物量 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严长安 杨汝兰 +2 位作者 付潇华 刘艳 吴文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94-6202,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产生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产生重要影响,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定量评估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转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年和2016年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688.16亿元和729.31亿元,6年间增加了41.15亿元。从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看,由大到小排序为林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草地>裸地。(2)2010—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为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裸地>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52.71k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93.25km~2。(3)2010—2016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相互间的转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88亿元,其中耕地、草地、城镇用地和裸地面积的变化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54.62亿元,林地和湿地面积的变化减少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50.74亿元。研究成果可为滇池流域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价值损益 土地利用动态度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18年滇池氮磷比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原因解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高伟 程国微 +1 位作者 严长安 陈岩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3,共10页
氮、磷浓度是制约湖泊营养状态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环境因子,而氮磷化学计量比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指标,因此,判识氮磷比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对湖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19882018年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滇池氮磷浓度和氮磷摩尔比... 氮、磷浓度是制约湖泊营养状态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环境因子,而氮磷化学计量比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指标,因此,判识氮磷比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对湖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19882018年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滇池氮磷浓度和氮磷摩尔比(简称氮磷比)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滇池草海和外海氮磷比驱动效应进行定量解析,筛选出影响湖体氮磷比变化的潜在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19882018年滇池氮磷比呈现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其中草海和外海氮磷比分别上升1.3和0.7 a^-1.②草海和外海分别在2008年和2004年发生了氮磷比上升突变,突变前上升归因于总氮浓度快速增加,突变后则是由于总磷浓度下降较快.③滇池的氮磷浓度变化主要是受流域氮磷输入负荷、跨流域调水、流域氮磷削减、风速和水位的综合影响,但受控因子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差异.④气温是滇池氮磷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流域人为氮磷输入差异是滇池氮磷比变化的次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氮磷比 高原湖泊 趋势 突变 驱动力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臭氧污染控制分区及其控制类型识别 被引量:41
15
作者 张鸿宇 王媛 +5 位作者 卢亚灵 王琰玮 余超 王军霞 曹东 蒋洪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051-4059,共9页
基于卫星遥感指示剂法,以2017~2019年为基准年份,通过对比臭氧在线监测数据、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在PM_(2.5)重点监管区域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大气污染臭氧重点管控区,将我国臭氧年均浓度超标区(高于160μg/m^(3)... 基于卫星遥感指示剂法,以2017~2019年为基准年份,通过对比臭氧在线监测数据、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在PM_(2.5)重点监管区域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大气污染臭氧重点管控区,将我国臭氧年均浓度超标区(高于160μg/m^(3))划分为不同重点区域,识别每一个重点区域臭氧前体物敏感类型,即VOCs控制区、NO_(x)控制区以及VOCs和NO_(x)协同控制区,针对每种类型进一步细化为本地污染控制区和联防联控控制区,这种结合地面监测、统计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的臭氧分区分类方法可以为大气污染的宏观分区分类管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国家出台全国层面臭氧污染防治及PM_(2.5)和O_(3)协同控制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控制分区 VOCs和NO_(x) 协同控制 类型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大气污染转移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永源 张伟 +3 位作者 蒋洪强 汪峰 侯丽丽 王金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896,共8页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耦合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_x)、可吸入颗粒物(PM_(10))、非甲烷挥发性颗粒物(NMVOC)排放清单,定量分析了2012年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过程中隐含的大气污染排放转移.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SO_2、NO_x...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耦合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_x)、可吸入颗粒物(PM_(10))、非甲烷挥发性颗粒物(NMVOC)排放清单,定量分析了2012年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过程中隐含的大气污染排放转移.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SO_2、NO_x、PM_(10)排放的输出地和隐含NMVOC排放的输入地.欧盟、东亚和美国购买我国商品(如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重工业和矿采选业)导致的出口隐含大气污染排放量占比约为70%.中国在消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东&北非、东亚、东南亚和欧盟进口商品过程中,导致上述地区排放NMVOC为3.1×10~6t,约占我国进口隐含NMVOC排放的69.2%.为了减轻我国对外贸易中承担的环境负担,本文从加强重污染产业管控、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全球绿色供给链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隐含大气污染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消费端大气污染排放 Eora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极端降水事件演变特征及城市效应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辉 吴文俊 +3 位作者 王广 赵珍丽 陈静敏 严长安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68,共8页
为探究昆明市极端降水事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规律,基于百分位法、Mann-Kendall检验及R/S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7年昆明市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严重程度及城市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7年昆明市极端降水量呈不... 为探究昆明市极端降水事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规律,基于百分位法、Mann-Kendall检验及R/S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7年昆明市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严重程度及城市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7年昆明市极端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0.24 mm/a,且其发生率、贡献率及强度均呈增长变化,降水夜昼间分配不均,极端降水量在主城区以及城市下风区存在明显高值区;1960—2017年城市化对年极端降水的增雨系数为1.16,城市化增雨明显,并且呈加剧趋势;昆明市缓慢发展期城市效应不明显,而快速发展期极端降水量城、郊差异均值较缓慢发展期增长了57.04%,城市效应凸显;极端降水严重度指数及其城、郊差异均呈持续增加趋势,表明昆明市极端降水严重程度以及城市化对其影响效应均将不断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城市效应 严重度指数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宝象河流域氮磷流失空间格局解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严长安 杜展鹏 +4 位作者 姚波 雷英 王凯 陈静敏 蒋洪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95-2704,共10页
有效控制氮磷流失量是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定量解析流域氮磷流失量对于氮磷污染精准控制至关重要.宝象河作为滇池流域最主要的入湖河流之一,对滇池水质的影响极为重要.该研究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建立了宝象河流域高分辨... 有效控制氮磷流失量是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定量解析流域氮磷流失量对于氮磷污染精准控制至关重要.宝象河作为滇池流域最主要的入湖河流之一,对滇池水质的影响极为重要.该研究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建立了宝象河流域高分辨率的氮磷排放清单,通过构建宝象河LODEST模型估算流域氮磷非点源污染入河系数,并对宝象河流域的氮磷流失量及其空间格局进行解析.结果表明:①2018年宝象河流域TN和TP的排放量分别为1456.92、191.16 t,流域内种植业非点源是最大的污染源,其次是城镇生活点源和未收集点源.②2018年宝象河干海子断面TN和TP的径流通量分别为270.49和11.19 t,非点源入河系数分别为0.297和0.048.③2018年宝象河流域TN和TP流失量分别为432.28和18.57 t,氮磷流失空间格局呈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流域内TN和TP流失强度总体呈外高内低的分布,农业污染为主的子流域氮磷流失最为严重.该研究提出的氮磷流失量估算方法较好地揭示了流域氮磷流失空间分布规律,论证了降雨和地形的不均匀性是造成流域氮磷流失量呈显著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为滇池流域入湖污染负荷控制与削减工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能够为宝象河流域水环境的精准控污和精细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氮磷流失 空间格局 LOADEST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田氮素平衡特征与污染风险评估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段扬 吴文俊 +2 位作者 蒋洪强 李勃 杨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44-1351,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对研究区129个地级市氮素输入输出情况进行估算,分析了氮素盈余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坡度、年度侵蚀性降雨量、侵蚀性降雨天数、距离河流距离、农田氮素盈余量...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模型对研究区129个地级市氮素输入输出情况进行估算,分析了氮素盈余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坡度、年度侵蚀性降雨量、侵蚀性降雨天数、距离河流距离、农田氮素盈余量等因子确定了农田氮素污染风险等级。结果表明:2015年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输入总量为1.809×107 t,输出总量1.392×107 t,盈余量为4.177×106 t,平均盈余态氮养分负荷为87.5 kg·hm−2;湖北、云南、四川等省盈余总量均超过5.0×105 t,而上海、江西、安徽等省份较小;单位面积盈余量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湖北省大部、江苏省北部及湖南省中南部地区。氮素利用效率结果显示研究区氮素利用效率较低,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停留在过去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中。从风险等级角度来看,研究区整体处于氮素污染高风险状态,高风险及极高风险区占比达64.1%,尤其以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为甚。通过与北方地区氮素污染潜势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区内由于河网密集、侵蚀性降水强度大以及坡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污染等级远高于北方地区。该研究明确了2015年长江经济带氮养分平衡状况以及污染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解决农业面源氮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污染 养分平衡 风险评估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