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湛江市新增大型工业项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钟庄敏 沈劲 +6 位作者 付飞 唐明双 陈来国 谢敏 叶斯琪 卢清 陈多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7,共9页
为定量评估湛江市新增大型工业项目对其空气质量的影响,文章估算了湛江市2015年以来新增大型工业项目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采用WRF-CMAx定量评估其排放对湛江市PM_(2.5)和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新增项目SO_(2)、NO_(x)、PM_(... 为定量评估湛江市新增大型工业项目对其空气质量的影响,文章估算了湛江市2015年以来新增大型工业项目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采用WRF-CMAx定量评估其排放对湛江市PM_(2.5)和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新增项目SO_(2)、NO_(x)、PM_(10)、PM_(2.5)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为1415.8、7436.1、1417.3、629.5和2469.6 t,主要来自炼铁和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行业,且分布在经开区(东海岛);(2)在2021年气象条件下,新增项目对湛江市各国控点年均PM_(2.5)浓度的贡献在0.136~0.283μg/m^(3),全市平均值为0.210μg/m^(3),影响最大的为7月;对臭氧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的贡献在0.042~4.557μg/m^(3),全市平均值为0.912μg/m^(3),4月贡献最大;对臭氧最大小时浓度的贡献在1.274~13.484μg/m^(3),全市平均值为5.463μg/m^(3),7月贡献最大;(3)在2022年9月气象条件下,新增项目对湛江市各国控点年均PM_(2.5)的贡献浓度在0.384~0.693μg/m^(3),全市平均值为0.538μg/m^(3);对臭氧最大8 h滑动平均的贡献在-0.008~1.113μg/m^(3),全市平均值为0.389μg/m^(3);对臭氧最大小时浓度的贡献在0.003~8.354μg/m^(3),全市平均值为1.573μg/m^(3)。该研究可为湛江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 空气质量 影响评估 湛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大气Δ^(14)CO_(2)监测中背景站和背景值的选取——以深圳市为例
2
作者 周志华 李平阳 +8 位作者 成志能 李静 李军 陈多宏 张涛 熊向陨 马嵩 萨如拉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城市化石源CO_(2)(CO_(2)ff)排放的可靠量化对准确理解全球和区域碳核算至关重要。虽然CO_(2)放射性C同位素(Δ^(14)CO_(2))可作为独立示踪剂对CO_(2)ff排放进行量化,但其准确性仍然受制于背景站和背景值的选取。鉴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市... 城市化石源CO_(2)(CO_(2)ff)排放的可靠量化对准确理解全球和区域碳核算至关重要。虽然CO_(2)放射性C同位素(Δ^(14)CO_(2))可作为独立示踪剂对CO_(2)ff排放进行量化,但其准确性仍然受制于背景站和背景值的选取。鉴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对比评估了距离观测站点由远及近的全球/大陆背景站、区域背景站、城市背景站和城市背景值共8个背景选项,提出了一种基于Keeling Plot(KP)右上角区域样点对背景站和背景值进行筛选和评定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深圳市背景首选区域背景站南岭,其次为KP右上角均值。针对不同城市,可依据边界条件的复杂性、有无背景观测等情况使用不同的背景选取方法。本研究为基于Δ^(14)CO_(2)估算重点城市和区域的CO_(2)ff排放量提供了背景站和背景值选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4)CO_(2) 化石源CO_(2) 背景站 背景值 城市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0年广东省人为源多环芳烃排放演变特征
3
作者 唐凤 沙青娥 +9 位作者 刘颍颖 翁淑娟 周宁 陈豪琪 刘露云 司徒淑娉 钟庄敏 许冠英 陈多宏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9,共11页
针对广东省多环芳烃(PAHs)排放清单存在时间滞后、排放源分类不精细、排放演变特征不清晰的问题,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构建了精细化的人为源PAHs排放因子库,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下而上地构建了2006~2020年广东省16种PAHs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 针对广东省多环芳烃(PAHs)排放清单存在时间滞后、排放源分类不精细、排放演变特征不清晰的问题,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构建了精细化的人为源PAHs排放因子库,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下而上地构建了2006~2020年广东省16种PAHs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识别了广东省PAHs主要排放物种、重点排放源和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006~2020年PAHs人为源排放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比例为45%,其中,8种致癌PAHs排放贡献从60%下降到29%;排放量靠前的主要PAHs物种分别为萘(Nap)、苯并[g,h,i]苝(Bghip)和菲(Phe),对PAHs排放总量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3%、10%和9%;随着国家柴油车和摩托车排放标准提升、广东省淘汰黄标车、秸秆禁烧等政策推行,广东省PAHs重点排放源逐步从摩托车、柴油车和生物质燃烧演变为工业燃煤、炼焦和民用燃烧源;空间分布上,以摩托车和柴油车排放为主的线源排放显著下降,但以工业燃烧源为主的点源排放在全省许多地区有所上升;从人群健康风险角度考虑,以控制人口密集地区PAHs排放为目标,建议广东省加强炼焦行业等工业燃煤的多环芳烃排放控制.本研究可为广东省开展以人群健康为导向的多环芳烃排放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多环芳烃 排放清单 排放趋势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氨分布及其对PM_(2.5)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国锋 肖林海 +5 位作者 陈梓杰 张涛 钟庄敏 方晓丹 廖彤 陈多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96-4804,共9页
为探讨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氮(NH_(3))对细颗粒物(PM_(2.5))的贡献,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珠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城市选择了三个城市站点和一个郊区站点开展了NH_(3)的在线监测,并同步收集了水溶性离子、HNO_(3)、PM_(2.5)以及气象参... 为探讨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氮(NH_(3))对细颗粒物(PM_(2.5))的贡献,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珠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城市选择了三个城市站点和一个郊区站点开展了NH_(3)的在线监测,并同步收集了水溶性离子、HNO_(3)、PM_(2.5)以及气象参数等资料.此基础上分析了NH_(3)的浓度水平特征和日变化特征,进一步评估了NH_(3)对PM_(2.5)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公园前(GYQ)、梅华(MH)、东城(DC)和鹤山花果山(HGS)的NH_(3)年均值分别为(5.74±3.00),(4.70±2.41),(5.09±2.26)和(4.17±1.95)μg/m^(3),除GYQ外,其余三站点NH_(3)季节变化均表现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趋势.NH_(3)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温度相近,与相对湿度相反.经由修正的气体比率(AdjGR)评估,四个站点均处于富氨的条件下.随着PM_(2.5)污染浓度的上升,AdjGR逐渐下降,同时氨转化率(NHR)逐渐升高.除此之外,四个站点NHR>0.5的情况均主要发生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70%的气象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氨 细颗粒物 气体比率 二次无机气溶胶 气粒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