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
1
作者 罗宇轩 王文杰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质灾害、水体污染、土地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等)。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监测...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质灾害、水体污染、土地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等)。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修复研究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以国内外矿山生态监测、生态修复研究为基础,梳理了矿山生态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和手段等,分析了中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在矿山生态修复与监测评估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矿山生态监测,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仍十分必要。未来应加强监测监管,拓展研究领域,聚焦新技术,以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生态监测 生态修复 理论与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入库方案技术要点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郇环 晁韶良 +2 位作者 周爱霞 杨洋 赵小兵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8-918,共11页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建设是解决地下水突出问题、确保完成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举措.入库方案技术成熟度是项目通过率最大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地下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含废弃井封井回填)...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建设是解决地下水突出问题、确保完成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举措.入库方案技术成熟度是项目通过率最大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地下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含废弃井封井回填)和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类项目入库时存在的实施方案目标不明确、缺少因地制宜的具体方案、不满足相关技术文件要求、缺少前期工作基础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建议:①调查评估类项目应明确因地制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成果支撑环境管理或后续风险管控修复措施,高度重视全链条质量控制;②监管能力建设类项目应充分整合评估现有可用监测井,建设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明确地下水环境监管信息化需求,探索构建智能高效监管平台,聚焦地下水环境监管短板,提升地下水监管软硬件能力;③防控修复类项目应明确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必要内容,优先采用工艺成熟、低成本、绿色低碳化的管控修复技术,充分体现“源−路径−受体”的系统整治思路,复杂地下水污染区探索建立分区分级管控与修复集成模式.最后从完善技术指导文件、联合不同部门积极探索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以及统筹谋划重大项目等方面提出入库建议,以期为提高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入库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调查评估 监管能力建设 防控修复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3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钢铁地块土壤铊污染来源及环境背景研究
4
作者 田紫琪 张超艳 +4 位作者 熊杰 赵莹 郭晓欣 周友亚 李海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9-1116,共8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和钢铁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含铊铁矿石被消耗,导致大量铊在高温冶炼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目前对于铊等重金属污染场地,基于可接受健康风险计算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往往过低,甚至低于其背景浓度。为避免过度...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和钢铁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含铊铁矿石被消耗,导致大量铊在高温冶炼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目前对于铊等重金属污染场地,基于可接受健康风险计算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往往过低,甚至低于其背景浓度。为避免过度修复和经济浪费,在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中,往往以地块土壤环境背景上限为修复目标值来制定环境管理策略。基于此,以河北省某退役钢铁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证据分析技术,从多角度分析铊污染来源,综合地块土壤铊浓度相对累积频率图及空间分布规律,推导地块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结果表明:①该退役钢铁地块1998个土壤样品铊浓度分布范围为0.13~2.05 mg/kg,与河北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 13/T 5216−2022)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0.5 mg/kg)相比,超标率达49.8%。②多证据多角度分析表明,表层(0~4.5 m)土壤铊浓度整体高于中层及深层(>4.5 m),且主要集中于生产区域,工业生产活动使场地表层土壤受到了铊污染;中层及深层土壤中铊浓度偏高则源于地质背景。③采用统计方法确定地块土壤环境背景上限为0.8 mg/kg,高于河北省背景值和河北省地方标准DB 13/T 5216−2022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0.5 mg/kg)。④较之筛选值,若采用地块尺度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浓度作为修复目标值,则仅表层土壤就可减少1.8×10^(6)m^(3)修复方量。研究显示,对该铊高背景地块,采用地块尺度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浓度0.8 mg/kg代替筛选值0.5 mg/kg作为修复目标值,可为场地修复至少节约修复资金9亿元。同时研究将多证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对确定地块尺度重金属环境背景上限具有创新性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铊 环境背景 多证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在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文本信息抽取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维维 潘贤章 +5 位作者 刘杰 郭观林 李衍 王娟 项钰 王睿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615,共9页
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中包含着丰富的土壤环境、污染源、迁移途径和受体等信息,但是这些非结构化类型的数据很难直接使用,需要先进行文本信息抽取,以供后续进一步分析处理.本研究针对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文本信息抽取的技术难点,分别... 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中包含着丰富的土壤环境、污染源、迁移途径和受体等信息,但是这些非结构化类型的数据很难直接使用,需要先进行文本信息抽取,以供后续进一步分析处理.本研究针对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文本信息抽取的技术难点,分别采用传统规则匹配方法、BERT模型和GPT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方法,进行文本信息抽取,并对其抽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GPT模型的抽取准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达到97.80%、84.43%和90.62%,相比于传统规则匹配方法分别提高了86.70%、299.12%和200.70%,相比于BERT模型分别提高了18.10%、154.21%和91.15%.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GPT模型在文本要素信息抽取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规则匹配方法简单易用且部分要素抽取效率较高;同时,通过增加训练样本量及优化标注和模型参数等手段,BERT模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针对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报告中不同文本要素标签,可以采用合适的NLP方法,以兼顾文本信息抽取效率与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要素抽取 BERT模型 GPT模型 污染地块 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山固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与分级监管建议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伟 陆子熠 +4 位作者 童立志 王玉晶 刘婉蓉 赵瑞锋 聂晶磊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中国是矿业大国,矿种丰富,造成历史遗留矿山众多。因矿种类型复杂、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水文地质条件不同以及周边环境敏感度迥异,致使其环境风险不明,环境污染底数不清,目前仍缺乏针对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体系。本研究尝... 中国是矿业大国,矿种丰富,造成历史遗留矿山众多。因矿种类型复杂、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水文地质条件不同以及周边环境敏感度迥异,致使其环境风险不明,环境污染底数不清,目前仍缺乏针对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体系。本研究尝试建立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具有主导作用、代表性的12项指标构建了基于评价目标层、评价准则层与评价因子层的历史遗留矿山固废环境风险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包括矿种类别、固废属性、自然条件、管理措施、保护目标与环境质量等,构建了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明确了各影响要素的权重。根据实际赋分情况,将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风险等级分为一般、较大和严重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应采取的管理措施:自然衰减、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最后将建立的评价方法应用于某地区的10个历史遗留矿山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一般、较大和严重风险的矿山数量分别为7、2和1,评价结果可为历史遗留矿山的差异性环境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矿山 环境风险 层次分析法 分级 环境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工园区累积污染特征及环境管理进展
7
作者 花洁 张倩 +3 位作者 王健 王健媛 陈运帷 陈征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35,共5页
综合评述了煤化工园区环境污染成因、污染物迁移途径及累积影响等现状,以榆林市煤化工园区环境污染为例,剖析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环保意识淡薄、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缺乏先进技术和设备、废水回收利用率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等,并... 综合评述了煤化工园区环境污染成因、污染物迁移途径及累积影响等现状,以榆林市煤化工园区环境污染为例,剖析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环保意识淡薄、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缺乏先进技术和设备、废水回收利用率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等,并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环保设施、发展废水利用技术、开展跟踪评价、编制应急预案等多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园区 累积污染特征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关键技术与减碳路径 被引量:20
8
作者 阎仲康 曹银贵 +1 位作者 李志涛 刘孝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0-582,共13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内蒙古东部草原区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区生态环境具有酷寒、半干旱、表...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内蒙古东部草原区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但该区生态环境具有酷寒、半干旱、表土稀缺等特征,同时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能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安全,针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已有研究,归纳了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的先进技术,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的路径与模式,初步明确了现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区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及国内外相似地区的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草原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世豪 徐新良 +3 位作者 黄麟 师华定 谷庆宝 刘寒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04-9519,共16页
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态功能的协同发展。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降水贮存量法、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 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态功能的协同发展。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降水贮存量法、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和修正的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量化了东北黑土区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残差分析法厘定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因素对供给服务的贡献率,从栅格尺度和县域尺度刻画了不同地区、不同主导驱动因素下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特征。结果显示:(1)近20年东北黑土区供给、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服务量总体上小幅提升,县域数量分别占96.6%、76.9%和75.4%,其中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的供给服务量、黑龙江和吉林的水源涵养量以及辽宁的防风固沙量增势明显。土壤保持量总体上小幅下降,县域数量占60.7%,特别是吉林下降趋势最明显。(2)东北黑土区供给服务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促进作用。人类活动是主导驱动因素,总体贡献率为62.65%,县域数量占76.6%。(3)东北黑土区供给与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约有88.67%和77.14%的县域表现为协同,而供给与土壤保持之间主要表现为权衡关系,县域数量占比为68.25%,人类活动因素加重了各服务之间的权衡作用。研究有助于明晰东北黑土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矛盾,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政策,对提升东北生态功能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驱动因素 权衡与协同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对夏季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世豪 孙朝阳 +5 位作者 黄麟 徐新良 师华定 韩冬锐 谷庆宝 刘寒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63-11176,共14页
城市热环境问题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地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环境问题。然而在精细尺度下,不同景观结构绿地的降温能力及昼夜差异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面高程、人为热排放和气象数据等,利用UrbClim模型模拟... 城市热环境问题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地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环境问题。然而在精细尺度下,不同景观结构绿地的降温能力及昼夜差异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地面高程、人为热排放和气象数据等,利用UrbClim模型模拟了夏季高温日北京城区高分辨率逐小时气温,解析了精细尺度下城市绿地的景观结构特征,揭示了不同结构绿地昼夜降温效果的差异规律。结果显示:北京城区内部的城市热岛由一个主热岛和分散在周围的多个小热岛组成,北部气温较高、东南部气温较低,白天的最高气温范围是30.7—34.2℃,夜间最低气温范围是26.0—31.7℃。绿地景观结构显著影响气温的空间格局和波动变化,高覆盖绿地夜间降温效果减弱,并能减小每日的气温波动程度,尤其是当绿地超过80%时效果最显著。面状、聚集斑块绿地气温稳定性要强于线状、零散斑块绿地。植被类型对昼夜气温调节作用不同,白天乔木灌木降温效果比草地更显著,而夜间乔木保温作用明显。此外,在一天最热的时刻,绿地百分比高、斑块为面状且聚集、植被类型为乔木的绿地在白天的降温效果最佳,而在夜间最冷的时刻,这种绿地减缓了白天热量的消散,保温效果显著。研究可为相关部门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和城市热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景观结构 城市热环境 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矿区土壤重金属及多环芳烃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综述 被引量:13
11
作者 花洁 王健媛 +3 位作者 陈运帷 王健 陈征 刘洋洋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7,共9页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是当前许多煤矿矿区及周边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威胁居民健康,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对煤矿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来源及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重金属元素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导致其在生物体...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是当前许多煤矿矿区及周边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威胁居民健康,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在对煤矿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来源及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重金属元素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导致其在生物体中累积,并且PAHs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诱变性。通过比较物理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在治理重金属及PAHs污染土壤的优缺点,发现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对气候和环境的依赖程度高,物理修复成本和能耗较高,因此提出矿区周边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需要进一步创新,实现多领域、多学科协作发展的观点。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多种修复方法的联合应用,达到有效治理煤矿矿区及周边重金属和PAHs污染的目的,实现土壤的重新利用,进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煤矿矿区 重金属 多环芳烃(PAHs) 土壤治理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气带中手性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晓鹏 刘菲 +1 位作者 王广才 翁莉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4,共12页
目前,手性抗生素在包气带中的检测、分布、迁移转化等方面缺乏系统总结和全面综述。文章指出手性抗生素不同异构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例如左旋吉米沙星的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是右旋吉米沙星的301倍、9.8倍,会影响其在环境... 目前,手性抗生素在包气带中的检测、分布、迁移转化等方面缺乏系统总结和全面综述。文章指出手性抗生素不同异构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差异,例如左旋吉米沙星的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是右旋吉米沙星的301倍、9.8倍,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高效液相色谱-手性色谱柱法和手性配体交换色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手性抗生素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手性抗生素的检出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氟甲喹、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手性抗生素在矿物和微塑料上的吸附速率和分配系数均存在差异,天然有机物的存在导致差异更大,但是不同种类手性抗生素之间并没有规律。手性抗生素会与地下水中的常见阳离子发生络合作用,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不同,例如镁离子-左氧氟沙星络合物的稳定常数是镁离子-氧氟沙星络合物的22.9倍。在生物降解过程中,不同手性抗生素的可降解性、降解速率不同,另外,抗生素异构体之间还会发生相互转化。文章系统阐述了手性抗生素在包气带中的分布情况和迁移转化行为,可供地下水系统中手性抗生素方面的研究参考。研究认为对于包气带中手性抗生素的环境行为,亟需开展以下研究:(1)手性抗生素的拆分、检测、毒理学和标准建设;(2)多种手性抗生素的调查、迁移转化;(3)手性抗生素的多界面环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手性 异构体 土壤 环境行为 氧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促进土壤健康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及研究建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文倩 周丽 +2 位作者 余婷 王谦 邹国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2-1540,共9页
作为实现“城乡无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利用路径,对于提升农村污染控制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总结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 作为实现“城乡无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利用路径,对于提升农村污染控制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总结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的主要路径以及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对土壤健康状况改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影响,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研究发现,还田利用解决了大部分农业有机废物消纳的问题,有利于土壤肥力和固碳效果提升,但也带来了农田病虫害增加、稻田甲烷排放量居高不下、土地消纳粪污量超载等新的问题。同时,还田利用的市场要素不健全,短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闭环。应从还田利用长期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构建、完善还田利用效果监测评估标准体系、补齐市场要素等方面,加快推动农业废物还田利用研究工作和制度建设,为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有机废物 还田利用 土壤健康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婧睿 任凤玲 +2 位作者 李亚林 魏雪勤 孙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0-1559,共10页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肥(F)、有机无机混施(M+F)4种处理下投入2%和4%(生物炭与土壤干质量比)生物炭处理,采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土壤N_(2)O释放量,测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_(min))的含量,并分析DON、N_(min)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N_(2)O释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在不同条件下对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产生不同影响。在CK和M处理下,生物炭在施用初期(第0~1.5天)显著促进了土壤中N_(2)O的释放,但随后(第2~60天),在CK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对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地,在M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也未对N_(2)O的释放速率产生显著作用。然而,在培养结束时,添加4%的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中N_(2)O的累积释放量。值得注意的是,在F和M+F的处理中,生物炭的加入在初期阶段(第0~2天)有效地降低了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这种降低效果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显著。在F和M+F处理下,添加生物炭在不同时间段内(第2~25天和第3~14天)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释放速率,但对该速率的影响在后续阶段并不显著。培养结束后,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78%和90%;M+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施用生物炭的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与N_(2)O的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炭的添加通过调整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对N_(2)O的排放产生了直接影响。将生物炭投入到不同的施肥土壤中,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生物炭自身特性的多样性、配施化肥和有机肥种类的差异、施肥方式和时间的差异等,因此分析生物炭添加后对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影响时,需要根据研究时的具体条件做合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施肥处理 N2O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某煤矿区修复成效评估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旭 冯瑶 +4 位作者 梁家辉 邓陈宁 何泽新 谢明辉 师华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65-2574,共10页
为探究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对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的成效,本研究对江西某矿区煤矸石、矿区新覆土壤、矿区下游农用地土壤、灌溉水及底泥进行系统的环境质量调查,并对样品Cd含量进行分析测试。采用莫兰指数、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对矿... 为探究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对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的成效,本研究对江西某矿区煤矸石、矿区新覆土壤、矿区下游农用地土壤、灌溉水及底泥进行系统的环境质量调查,并对样品Cd含量进行分析测试。采用莫兰指数、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对矿区及周边表生环境中Cd的源汇关系、污染程度、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矿区周边土壤受煤矸石和矿区新覆土壤以及自然本底的多重影响,Cd含量(0.33 mg·kg^(-1))介于煤矸石与新覆土壤之间,污染程度(I_(geo)为-2.03~0.37)介于轻微污染-中度污染之间,生态风险(Er为11~58)介于低风险-中度风险之间。研究表明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对下游农田保护效果显著,周边农田土壤Cd元素含量、污染程度、风险水平相较于煤矸石均显著降低。但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注意土壤酸化问题,及时避免由于酸化而引起的大量重金属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生态风险 评价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发展与建议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昊 杜平 +5 位作者 李艾阳 陈娟 张云慧 李敏 王海燕 张海燕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我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先后经历了污染控制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等发展阶段,已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成熟标准体系框架.为探究过去30余年相关标准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以20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文... 我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先后经历了污染控制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等发展阶段,已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成熟标准体系框架.为探究过去30余年相关标准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以20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文件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国内外标准制定现状,重点分析得出现阶段标准制定的领域热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方案和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目前土壤污染物的检验方法是最主要的土壤环境标准文件类型,分光光度法是最主要的污染物测试方法.未来发展任务可从开发污染地块精细化和本土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健全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完善风险调查检测评估与防治相关技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切实为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优化完善提供重要的方法基础,为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标准 建设用地 污染地块 风险管控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海祥 郇环 +3 位作者 周爱霞 杨洋 胡尊芳 宋宗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8,共8页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十四五”国家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国家级化工园区和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十四五”国家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国家级化工园区和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的建设情况,归纳出监测网在区域背景值点位布设,在线监测设备研发,以及监管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监测网建设现状,依托新兴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总结其发展趋势集中于在线监测设备换代升级、监测点位物联互通、多样数据解析可视、信息传输安全保真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监测井建设现状与管理模式提出以下发展建议:①整合现有点位,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十四五”地下水考核点位,统筹构建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②加快新一代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研发,降低故障率,提高监测精度;探索基于地球物理探测、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和埋设传感器等技术的新型监测方式.③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与地表水监测网、大气污染监测网、土壤监测网等进行多网融合.这为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 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下水环境监管平台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毒死蜱及主要代谢产物的降解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寒冰 王冬琦 +2 位作者 薛南冬 邓艳玲 袁雪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46-2454,共9页
为探讨施用农药毒死蜱后土壤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污染分布特征,评估农田土壤环境中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以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旱地农田田间试验。通过对施用后不同时间农田土... 为探讨施用农药毒死蜱后土壤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5,6-三氯吡啶-2-酚(TCP)污染分布特征,评估农田土壤环境中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以玉米、小麦和大豆3种作物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旱地农田田间试验。通过对施用后不同时间农田土壤中毒死蜱浓度检测发现,土壤中毒死蜱均在前期消解较快,后期逐渐变缓。小麦、大豆、玉米种植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为7.86~24.84 d(均小于30 d),消解速率常数为0.0279~0.0882 d^-1。前期均表现为0~5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大,15~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小,即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0~1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减少,10~20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增加。TCP比母体毒死蜱更容易迁移,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随着毒死蜱施用剂量的增加,小麦、大豆、玉米3种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均增大。超推荐剂量施用毒死蜱导致毒死蜱及TCP产生较高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TCP生态风险在3种作物农田中均达到了高风险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3 5 6-三氯吡啶-2-酚 土壤环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海洋环境风险的滨海污染场地地下水“三氮”修复目标值研究
19
作者 宋晓明 张起超 +5 位作者 韩占涛 张文 陈梦舫 韩璐 武文培 杨悦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8-1797,共10页
滨海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可能会对海洋造成污染。以我国某临海复合肥生产企业为例,综合运用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基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以及用于保护水环境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模型3种方法来确定滨海污染场地地下水“三氮... 滨海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可能会对海洋造成污染。以我国某临海复合肥生产企业为例,综合运用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基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以及用于保护水环境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模型3种方法来确定滨海污染场地地下水“三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污染的修复目标值,并对修复目标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该企业位于我国北方某市滨海工业园区,企业边界距离海岸108 m左右,该企业外围地下水无开采利用,由于无人体暴露途径,采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计算获得的氨氮修复目标值高达57200 mg/L。即使取《地下水质量标准》Ⅳ类标准作为修复目标,即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以N计)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1.50、30.00、4.80 mg/L,其浓度也远高于海水水质标准(总无机氮低于0.50 mg/L),可能存在污染海水的风险。利用英国用于保护水环境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得到该场地地下水的总无机氮修复目标值为42 mg/L。通过对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修复目标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修复目标值虽然消除了环境风险,但其过于严格,经修复模拟预测表明该目标值难以实现。基于保护人体健康的修复目标值过于宽松,如果采用该目标值,该场地的地下水流入海洋时的总无机氮浓度预测为31.91 mg/L,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基于保护海洋环境的修复目标值,既避免了污染海洋的风险,也更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三氮”污染 人体健康风险 海洋环境 修复目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石油炼制工业全生命周期土壤污染防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赫婧 王永 +3 位作者 陈运帷 牟滨子 李军 陈征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对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控工作建议。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具有行业布局集中、污染排放环节多,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多、污染途径繁杂,生产历史久、具有一定的风... 对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控工作建议。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具有行业布局集中、污染排放环节多,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多、污染途径繁杂,生产历史久、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管理相对规范、有绿色化改造基础等特点。相关法规标准对筹备建设、生产运营、退役关闭等3个阶段提出相关防控要求。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控存在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指标待明确,技术要求不完善、有效性评估不足,多源数据未融合、绿色化改造缺抓手等问题。建议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量化指标、完善防控技术要求,促进信息融合、分类分级指导管控等方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炼制 全生命周期 土壤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