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险废物鉴别采样技术要点解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郝雅琼 黄泽春 +1 位作者 杨玉飞 傅海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3-1047,共5页
我国危险废物产生源和种类非常复杂,产生量巨大且持续增长,规范化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面临较大压力。危险废物鉴别是识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和确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对象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关键依据。根据危险废物鉴别经验以及发布的危险废物... 我国危险废物产生源和种类非常复杂,产生量巨大且持续增长,规范化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面临较大压力。危险废物鉴别是识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和确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对象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关键依据。根据危险废物鉴别经验以及发布的危险废物鉴别报告复核工作简报发现,部分鉴别单位在危险废物鉴别过程中,由于对HJ 298—2019《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中采样技术要求未充分掌握,采样不规范,致使危险废物鉴别结论依据不充分甚至错误。因此,对确定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废水处理污泥采样对象、堆存状态固体废物采样对象、平行线固体废物份样数、连续产生固体废物采样时间和频次、间歇产生固体废物采样时间和频次、生产工艺过程产生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等采样技术要求进行解析,同时给出了常见的错误采样方式,以期为危险废物鉴别过程中样品采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 鉴别 采样 技术要求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鉴别技术要点 被引量:3
2
作者 郝雅琼 张燕群 +1 位作者 冯均利 杨子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7-1362,共6页
毒性危险废物是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危险废物鉴别是识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和确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对象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关键依据。目前毒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鉴别的主要问题是对利用和处置情形界定错误、毒性危险特性的... 毒性危险废物是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危险废物鉴别是识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和确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对象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关键依据。目前毒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鉴别的主要问题是对利用和处置情形界定错误、毒性危险特性的确定不准确以及对GB 5085.7−2019《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中“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判定规则”未充分掌握,致使危险废物鉴别结论依据不足甚至错误。针对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从3个方面提高毒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鉴别技术:①应根据GB 5085.7−2019《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中的利用和处置定义,对毒性危险废物的利用和处置进行界定。②利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以及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准确识别被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毒性危险特性,即《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列危险特性为单独毒性的,以及“,”分隔的多个危险特性中列在第一位为毒性的,均为具有毒性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其他固体废物都需要利用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对其毒性危险特性进行认定。③毒性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的危险废物鉴别,应首先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鉴别,若已经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则属于危险废物,不应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危险废物处置后产生的固体废物的危险废物鉴别,需精准界定“利用”和“处置”,确属处置的,应明确被处置危险废物的毒性危险特性,只有不具有毒性危险特性时,才可对处置后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建议从3个方面提高毒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后鉴别技术水平,包括梳理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情形界定的关键技术要点,总结该类鉴别最常出现的错误以及相应的正确鉴别技术,以及构建具有典型毒性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全过程中的危险特性识别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 鉴别 毒性 利用 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危险废物鉴别中的限值修订建议 被引量:2
3
作者 孟令易 迭庆杞 +1 位作者 王雪娇 杨子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59-1968,共10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频繁在多种环境介质和人体组织中检出并受到环境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固体废物是POPs重要的源和汇,科学合理地处置含POPs固体废物对于遏制和减少该类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频繁在多种环境介质和人体组织中检出并受到环境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固体废物是POPs重要的源和汇,科学合理地处置含POPs固体废物对于遏制和减少该类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清单的更新,我国现行的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也需要及时修订完善。针对这一需求,对比了国内外含POPs固体废物的管理限值要求,梳理了我国典型固体废物或固体样品中POPs的残留现状。结果显示,大多数固体废物、环境样品或生物体中POPs含量在十亿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一些POPs在用途较大的样品中接近或可达千分之一的水平。其中,固体废物中POPs可能高于限值风险的种类有多溴联苯醚类、五氯酚和短链氯化石蜡等。结合我国现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制定的方法学,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因素,给出了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列举的19种(类)POPs在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中的建议修订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危险废物 毒性物质含量 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险废物渗滤液阳离子和应力作用下膨润土化学相容性研究
4
作者 杨延梅 梁柱 +4 位作者 姚光远 刘玉强 徐亚 刘景财 钱璨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7-1345,共9页
膨润土因其优异的防渗性能被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防渗屏障的构筑,但其防渗性能通常会受到渗滤液和应力的影响。通过渗滤液采样分析设置不同浓度阳离子溶液,系统探究实际渗滤液组分对膨润土防渗性能的影响规律;选用Ca^(2+)作为特征阳离子... 膨润土因其优异的防渗性能被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防渗屏障的构筑,但其防渗性能通常会受到渗滤液和应力的影响。通过渗滤液采样分析设置不同浓度阳离子溶液,系统探究实际渗滤液组分对膨润土防渗性能的影响规律;选用Ca^(2+)作为特征阳离子研究不同应力条件下膨润土渗透系数变化规律;同时结合Zeta电位和DLVO理论计算,阐明渗滤液组分和应力作用对膨润土化学相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渗滤液中Al^(3+)、Fe^(3+)、Zn^(2+)、Ni^(2+)、Cu^(2+)、Fe^(2+)、Mn^(2+)浓度为0~0.20 mmol/L时,对膨润土膨胀特性和渗透特性影响较小。Mg^(2+)、Ca^(2+)、K^(+)、Na^(+)浓度为0.20~50 mmol/L时,Ca^(2+)对膨润土膨胀特性和渗透特性影响较大,Ca^(2+)浓度由1 mmol/L上升到50 mmol/L时,渗透系数由1.15×10^(−7)cm/s急速上升到6.34×10^(−6)cm/s。Ca^(2+)浓度和应力通常通过影响水化后膨润土孔隙比进而影响其渗透特性,相同Ca^(2+)浓度条件下,渗透系数随应力增加而逐渐降低。Zeta电位和DLVO理论分析表明,Ca^(2+)浓度增大会导致膨润土表面负电势减弱,引起膨润土双电层厚度减小,使膨润土中蒙脱石的层间距变小,导致膨润土膨胀特性和渗透特性降低。因此,填埋过程中应优化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工艺,从源头减少渗滤液中Ca^(2+)浓度;同时还应研发新型膨润土复合材料,提高膨润土在Ca^(2+)等高浓度盐溶液中的防渗性能,防控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危险废物渗滤液 化学相容性 渗透特性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资源化利用风险评估框架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海媚 徐亚 +5 位作者 朱宏飞 刘玉强 钱璨 李淑 吉栋梁 高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2-631,共10页
资源化作为固废治理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其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是保障环境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固废资源化领域存在的风险内涵界定模糊、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等瓶颈问题,本文通过跨学科系统分析与概念模... 资源化作为固废治理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其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是保障环境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固废资源化领域存在的风险内涵界定模糊、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等瓶颈问题,本文通过跨学科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构建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界定了“固体废物资源化风险”核心概念,阐明其涵盖物质流再分配引发的跨介质污染扩散、全生命周期毒性传递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多维度内涵,确立以风险可接受阈值为目标的评估体系定位。②构建“双原则-五流程”结构化评估框架,集成“最不利”情景假设与层次化递进分析原则,建立涵盖暴露场景拓扑网络构建(涉及6类工业场景、13种生物地球化学受体)、多路径暴露剂量建模及多元风险归一量化表征的系统方法论。③基于有色金属冶金、油气田开发等典型行业7类高毒固废(含铝灰、油基钻屑等)的实证研究,识别6种资源化场景并揭示相关场景下有害物质迁移及暴露规律,建立具有普适性的“源-汇-暴露”动态耦合模型。面向未来固废治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等需求,提出了管控策略、制定技术规范及推动智能技术应用等研究建议,推动风险评估标准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研究结果对于支撑完善固废资源化风险评估方法论体系,助力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的风险管控技术路径具有理论和与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风险评估框架 暴露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磺岩屑和还原土中钡的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方法研究
6
作者 王菲 赵彤 +2 位作者 杨金忠 刘宏博 杨玉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9-1976,共8页
地层和加重剂中的重金属钡是聚磺钻井岩屑的特征污染物,为明晰不同形态的钡引入的污染特性,区分毒性种类和危害性,采集了我国典型油气开采区聚磺钻井岩屑及其高温热解处理后的还原土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岩屑和... 地层和加重剂中的重金属钡是聚磺钻井岩屑的特征污染物,为明晰不同形态的钡引入的污染特性,区分毒性种类和危害性,采集了我国典型油气开采区聚磺钻井岩屑及其高温热解处理后的还原土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岩屑和还原土样品中总钡、水溶性钡、以碳酸钡形式存在的钡元素含量,并转换为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中相应的含钡化合物含量,分析得到聚磺岩屑和还原土的毒性危险特性。结果表明,岩屑中钡的含量远高于其他重金属,但钡的浸出水平较低,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的限值。钡低浸出浓度的原因是其主要以硫酸钡的形态存在,而非水溶性钡和碳酸钡形态。以上区分不同形态钡的检测方法可为精准识别钻井废物中的含钡毒性物质、评估其毒性危险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岩屑 危险废物 毒性物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灰基陶粒AlN高温发泡规律与机理研究
7
作者 胡好 朱星翰 +2 位作者 杨玉飞 杨金忠 王亚韡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99-1611,共13页
陶粒是全量化、绿色化消纳二次铝灰的重要途径,然而,烧结陶粒过程中的发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二次铝灰(SAD)为主要原料,结合飞灰、底渣制备多孔玻璃陶粒,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及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 陶粒是全量化、绿色化消纳二次铝灰的重要途径,然而,烧结陶粒过程中的发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二次铝灰(SAD)为主要原料,结合飞灰、底渣制备多孔玻璃陶粒,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及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压汞法表征技术,系统探究AlN的高温原位发泡机理及工艺参数对陶粒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AlN在烧结过程中氧化生成N_(2),并通过碱性氧化物调控硅铝酸盐熔体黏度,协同形成均匀孔隙;熔体黏度降低与Al_(2)O_(3)-SiO_(2)-CaO-MgO体系晶相生成(莫来石、尖晶石)共同优化陶粒微观结构的致密性。②单因素实验表明,硅铝比对AlN发泡过程的气泡形成与稳定机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通过调控液相生成速率与反应动力学辅助优化孔结构。③烧结温度1260℃、颗粒粒径2.0 cm、硅铝比2.0及烧结时间20 min为最优高温烧制工艺参数组合,该条件下制得陶粒的孔隙率可达33.7%,孔径集中于300~1000 nm,玻璃网络聚合度较高。研究显示,铝灰高温发泡机理可高效制备多孔玻璃陶粒,工艺参数通过调控AlN氧化动力学与熔体-晶相协同作用机制,可精准设计陶粒功能化孔隙结构。研究结果可为铝灰资源化提供无需外源发泡剂的全量化利用方案,较传统工艺生产成本低,同时可为危险废物高值化利用及轻质建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铝灰 多孔玻璃陶粒 高温原位发泡 氮化铝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抗生素菌渣经高温造粒技术肥料化后特性及污染物变化
8
作者 万瑞琪 荀彦平 +3 位作者 郭大龙 迭庆杞 杨玉飞 孟令易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64,I0020,I0021,共10页
抗生素菌渣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制药行业面临的紧迫挑战。为有效推动抗生素菌渣的资源化利用,采用高温造粒技术处理青霉素、头孢菌素和阿维菌素3种抗生素菌渣,评估肥料化前后理化性质及特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检测了pH、含... 抗生素菌渣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制药行业面临的紧迫挑战。为有效推动抗生素菌渣的资源化利用,采用高温造粒技术处理青霉素、头孢菌素和阿维菌素3种抗生素菌渣,评估肥料化前后理化性质及特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检测了pH、含水率、有机质、总养分(氮、磷、钾)等关键理化指标,以及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和抗生素的浓度变化。此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抗生素菌渣及其菌渣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的丰度。结果表明,3种菌渣肥的pH为5.74~6.63,含水率为0.23%~1.12%,总养分含量高(总养分质量分数介于8.27%~12.36%),有机质质量分数均超过43%,砷、汞、铅、镉、铬等重金属浓度均在限定范围内,符合《有机肥料》(NY/T 525—2021)和《生物有机肥》(NY 884—2012)的标准。肥料化后,PAHs浓度上升,但风险较低。高温造粒技术能显著降低菌渣中的抗生素残留,3种菌渣肥的抗生素去除率均超过94%。高温造粒技术有望使菌渣中ARGs和MGEs丰度降低,使之具有优质有机肥潜力,但仍需开展大田或盆栽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其长期安全性及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 抗生素菌渣肥 高温造粒处置技术 抗生素抗性基因 可移动遗传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