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竹溪大型真菌资源及生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升乔 邓洪平 +5 位作者 胡亚萍 丁晖 袁堂康 李荣军 刘建兴 张家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59,共8页
对湖北省竹溪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开展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竹溪共有大型真菌252种,隶属于20目、62科、140属,其中子囊菌5目11科23种、担子菌15目51科229种.优势科属明显,含10种及以上的科为牛肝菌科、多孔菌科、蘑菇科、红... 对湖北省竹溪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开展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竹溪共有大型真菌252种,隶属于20目、62科、140属,其中子囊菌5目11科23种、担子菌15目51科229种.优势科属明显,含10种及以上的科为牛肝菌科、多孔菌科、蘑菇科、红菇科、鹅膏科和小皮伞科等6科,含5种及以上的属为红菇属、鹅膏菌属等6属.从资源价值来看,竹溪县有食药兼用菌10种,食用菌43种,药用菌34种,毒菌22种.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进行保护等级评估,有近危1种,无危188种,中国特有种16种.从生态分布来看,竹溪县大型真菌主要分布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在这3种植被类型中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阔叶林中物种最多,针阔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少,且物种数量相近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物种组成差异也较大,相同物种数占比不到各自所含物种数的50%.大型真菌随海拔梯度呈现正态分布,海拔601~900 m范围内物种最多,901~1200 m次之,1201~1500 m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湖北竹溪 资源价值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变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波艳 张家扬 +8 位作者 李凯 孙婧 饶静秋 周佳 杨泽鹏 施德山 张文文 管振华 崔亮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兽类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掌握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019年8月16日—9月4日和2019年12月4—12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屏边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 兽类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掌握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019年8月16日—9月4日和2019年12月4—12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屏边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外3个林场周边的5个乡镇17个自然村进行了兽类多样性调查。共访谈到屏边县兽类7目19科58种,其中疑似消失动物(7年以上未见)3目6科7种,现存动物7目18科51种。尽管保护区内现有兽类多度和重点保护物种多于保护区外,但是保护区外还分布有9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须采取必要的管护措施。屏边县兽类经历了2个物种消失期(1960—1986年、1999—2012年),第1个时期主要与偷猎、林权改革和公路修建有关;第2个时期保护区内外分别与旅游开发和草果种植有关。此外,社区访谈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现有兽类多样性及其近期变化,访谈对象首选上山频率高、上山时间长和受过教育的人员,如护林员和过去的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物种多样性 物种变迁 社区访谈 屏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常绿阔叶林群丛数量分类及物种多样性格局——以10.24 hm 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解雷 陈浩 +7 位作者 赵荣 王丁 钱为 侯思璇 冯玥瑶 陈水飞 丁晖 方炎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5,共10页
零散的植物群落调查不符合群落分布既有连续性、又存在间断性的特点。近年来兴起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为植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以黄山10.24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地形因子和物种重要值为变量,使用多元回归树... 零散的植物群落调查不符合群落分布既有连续性、又存在间断性的特点。近年来兴起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为植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以黄山10.24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地形因子和物种重要值为变量,使用多元回归树、指示种并结合冗余分析将监测样地划分为3个群丛;甜槠在3个群丛中均为重要值最高的物种,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属于甜槠群系。采用α-多样性指数对该局域尺度下各群丛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首次引入PER-SIMPER推断黄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群落内的群丛分类主要受海拔和凹凸度的影响,坡度与坡向对群丛分类的影响较小;生态位和扩散过程共同主导黄山植物群落的构建;不同群丛间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分布于低海拔山脊的群丛α-多样性与分布于山谷的群丛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当地森林植被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多元回归树 排序 群丛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市虫生真菌初步调查研究
4
作者 胡玲 邓洪平 +4 位作者 胡亚萍 丁晖 刘建兴 陈庆 张家辉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3,共5页
采用随机踏查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虫生真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结合宏观和微观特征,从14例标本中鉴定出虫生真菌8种,分属于虫草菌科和线孢虫草菌科。其中,分布针阔混交林中有10例,分布于针叶林中的有4例;线孢虫草菌属种类较多,有3种;细脚... 采用随机踏查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虫生真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结合宏观和微观特征,从14例标本中鉴定出虫生真菌8种,分属于虫草菌科和线孢虫草菌科。其中,分布针阔混交林中有10例,分布于针叶林中的有4例;线孢虫草菌属种类较多,有3种;细脚虫草是本次调查发现的优势物种。金龟子虫草、细座虫草首次在福建省发现分布。研究对于深入研究武夷山市虫草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市 虫生真菌 虫草菌科 线孢虫草菌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毒侵染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5
作者 胡亚萍 周旭 +2 位作者 陈水飞 葛晓敏 丁晖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0-188,共9页
植物病毒可以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也可以对寄主植物增益;植物病毒的侵染可以对节肢动物及其天敌造成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特性和行为特征的改变;植物病毒与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植物病毒可以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也可以对寄主植物增益;植物病毒的侵染可以对节肢动物及其天敌造成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特性和行为特征的改变;植物病毒与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明晰植物病毒侵染对寄主所在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各类生物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开展植物病毒侵染所造成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基础。对植物病毒侵染寄主植株后,对寄主及寄主周边的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各类生物因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综述,并从入侵生态学及植物病毒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植物病毒生态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植物病毒入侵某一生态系统后所产生的生态风险评估奠定研究基础,并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 生态系统 生物因子 相互作用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降水分配与离子输入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葛晓敏 卢晓强 +4 位作者 陈水飞 周旭 徐辉 胡亚萍 丁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对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林外雨、林内雨和树干流定位观测,分析了各类降水中的养分离子(NO3--N,SO42--S,Cl-和Ca2+、Mg2+、K+、Na+)浓度动...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对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林外雨、林内雨和树干流定位观测,分析了各类降水中的养分离子(NO3--N,SO42--S,Cl-和Ca2+、Mg2+、K+、Na+)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及养分离子输入量,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及养分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气降水量(林外雨)为2 623.7 mm,树干流量仅占大气降水量的4.5%,9.8%的大气降水被冠层截留;林内雨、树干流与林外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林内雨、树干流量与林外雨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01)。各类降水年加权平均pH值表现为林外雨>树干流和林内雨。各类降水在降水量较小的1-2月,各阴阳离子的浓度普遍较高,在降水量较大的3-8月,阴阳离子浓度普遍较低。整体上,树干流的离子浓度>林内雨>林外雨。研究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降水分配过程中,林内雨是养分输入的主要形式,各养分离子年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比例均在90%以上。通过林内雨输入林地较多的养分离子是SO42--S和K+,分别为24.51、37.53kg·hm^-2·a-1;SO42--S和K+也是总养分输入量的主要离子,二者分别占离子输入总量的24%和36%,NO3--N的年输入量也达到了12.44kg·hm^-2·a-1,占到养分离子总输入量的1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文过程 养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东部次生阔叶林降水过程中的镉、铅、砷含量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钱学诗 李勇 +2 位作者 钱壮壮 葛晓敏 唐罗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9-989,共11页
系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森林净化功能的重要基础。为揭示森林对降水中重金属的调节能力,以江苏省句容市下蜀林场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大... 系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森林净化功能的重要基础。为揭示森林对降水中重金属的调节能力,以江苏省句容市下蜀林场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次生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大气降雨、林内雨、树干茎流和地表径流中的镉(Cd)、铅(Pb)、砷(As)质量浓度和通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2015年1—12月,大气降雨量为1763.1 mm,其中55.76%的降水集中在6—8月;林内雨、树干茎流和地表径流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90.89%、3.81%和13.63%。各类降水中重金属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在雨季质量浓度普遍较低,旱季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大气降雨中Cd、Pb、As的年均加权质量浓度分别为0.114、0.151、0.681μg·L^(-1);与大气降雨相比,林内雨中Cd的年均加权质量浓度较低,Pb和As质量浓度较高;树干茎流中各元素年均加权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大气降雨和林内雨;地表径流的Pb质量浓度低于林内雨,高于大气降雨,Cd和As质量浓度均高于大气降雨和林内雨。从重金属通量看,大气降雨经过林冠和树干后增加了57.44%,经过凋落物和土壤表层后,降低了87.2%,表明林地凋落物和土壤表层对降雨中的重金属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今后有必要针对土壤渗透水量和水质进行研究,以便于全面评价该森林对降水污染的净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水文 湿沉降 重金属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史会剑 李玄 +5 位作者 王海艳 马培振 张文文 雍凡 崔鹏 吴翼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1,共11页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现状,于2019年5月分别对建国后黄河入海口4个流路区域20个潮间带站位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纲16目37科60种,主要优势种有托氏䗉螺(Umbonium costatum)、泥螺(Bullact...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现状,于2019年5月分别对建国后黄河入海口4个流路区域20个潮间带站位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纲16目37科60种,主要优势种有托氏䗉螺(Umbonium costatum)、泥螺(Bullacta exara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8.34个/m^(2)和398.3 g/m^(2);各流路区域的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786~1.409,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为0.332~0.462,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1.216~1.692。平均密度在不同地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指数则差异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结果说明各采样站位物种相似度较高。黄河入海改道、防潮坝建设工程以及黄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分布及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对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状况进行分析,为底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数据,以促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潮间带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8年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动态 被引量:5
9
作者 丁晖 陈水飞 +8 位作者 徐辉 罗夏琦 李垚 许宝坤 吴翼 吴延庆 雍凡 周炜伦 方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458-3469,共12页
从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是探究森林群落的退化与恢复过程及相关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指导天然林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18年,对面积为9.6 hm^(2)的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第2轮... 从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是探究森林群落的退化与恢复过程及相关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指导天然林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18年,对面积为9.6 hm^(2)的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第2轮调查,并从重要值、物种多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死亡率、补员率、种群大小变化率、相对适合度、胸径变异系数等角度分析了乔木层群落动态。结果表明:2018年的乔木个体为48科88属174种,较2013年增加了1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上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略有下降。DBH≥1 cm的乔木个体从68336个减少到63897个,共死亡7430个个体,补员2991个个体。群落的年死亡率为2.30%,年补员率为0.96%,种群大小变化率为-1.34%,相对适合度为0.42。群落的平均胸径从5.02(±0.02) cm上升为5.49(±0.03) cm。28个重要值之和由71.92%下降为71.81%,年死亡率为2.46%,年补员率为0.79%,种群大小变化率和相对适合度分别为-1.67%和0.46。物种数增加和群落总个体数下降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上升产生直接影响。常见种减少,稀有种增加,预示着一般性扰动会给常见种的种群带来更大的影响。建落种或优势种的缺乏且许多物种优势程度接近,可能使处于同一林冠层的树种对光照等资源的激烈竞争产生导致的高死亡率和低补员率。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木荷(Schima superba)等阳生树种的种群更新困难可能意味着群落发生了有利于中生和阴生树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更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碳氮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钱琦 钱壮壮 +3 位作者 葛晓敏 秦波 丁晖 唐罗忠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为探明武夷山不同海拔不同类型森林的土壤碳氮特征,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海拔800~1 200 m)和针阔混交林(海拔1 300~1 700 m)为研究对象,在每隔100 m的海拔梯度取样分析两种类型森林土壤的碳氮含量。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上层),土壤有机... 为探明武夷山不同海拔不同类型森林的土壤碳氮特征,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海拔800~1 200 m)和针阔混交林(海拔1 300~1 700 m)为研究对象,在每隔100 m的海拔梯度取样分析两种类型森林土壤的碳氮含量。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上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与海拔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等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0~20 cm土层(下层),土壤碳氮含量与海拔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小于0~1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的碳氮含量均高于常绿阔叶林,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小于0~10 cm土层的差异。综上,就0~10 cm和10~20 cm土层而言,武夷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氮含量总体高于常绿阔叶林,高海拔森林更有利于土壤碳氮积累,但是如果森林处于垂直分布的上限,则其土壤碳氮含量存在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 植被类型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秋冬季长荡湖渔获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殷稼雯 徐俊华 +3 位作者 付言言 朱滨清 何浩然 张彤晴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6期25-28,35,共5页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2019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长荡湖渔业资源进行监测,以期掌握长荡湖渔业资源现状。3个监测点位共监测到渔获物30种,其中鱼类21种,龟鳖目1种,虾类3种,蟹类1种,螺类4种。鲤科种类最多,鱼类群落中,刀鲚(湖鲚)的数量最多...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2019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长荡湖渔业资源进行监测,以期掌握长荡湖渔业资源现状。3个监测点位共监测到渔获物30种,其中鱼类21种,龟鳖目1种,虾类3种,蟹类1种,螺类4种。鲤科种类最多,鱼类群落中,刀鲚(湖鲚)的数量最多,约占渔获物81.5%。鳙、鲢产量巨大,在渔获物产量中占有绝对优势,合计约75.9%。长荡湖鱼类生物多样性较低,目前的鱼类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较低。需根据鱼类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点对增殖放流工作进行调整,重塑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促进长荡湖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荡湖 渔业资源监测 鱼类生物多样性 增殖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管理角度辨析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和内涵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亚萍 周旭 +2 位作者 葛晓敏 陈水飞 丁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7,共7页
外来入侵物种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威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入侵物种的界定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准确界定外来入侵物种,明确防控对象,是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首要条件。综合分析了... 外来入侵物种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威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外来入侵物种的界定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准确界定外来入侵物种,明确防控对象,是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首要条件。综合分析了各类国际公约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定义方法,并从表述方式、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影响和层次性5个角度分析界定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主要问题。通过辨析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与内涵,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的相关重要问题,为我国未来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专门性法规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界定 概念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天然针阔混交林与毛竹人工林土壤性质差异 被引量:9
13
作者 祁雪连 葛晓敏 +5 位作者 钱壮壮 张康 郑旭 钱琦 丁晖 唐罗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99-1606,共8页
为探究武夷山高海拔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人工林后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为今后制定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选择相邻的天然针阔混交林和毛竹人工林(50年前由天然针阔混交林... 为探究武夷山高海拔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人工林后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为今后制定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选择相邻的天然针阔混交林和毛竹人工林(50年前由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而来)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种林分的表层土壤(0—10 cm)和亚表层土壤(10—20 cm),分析了土壤碳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全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林后表层土壤和亚表层土壤的pH、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全钾含量显著提高(P<0.05);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及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亚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氮含量则无明显变化(P>0.05);表层土壤和亚表层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硝态氮含量虽然显著上升(P<0.05),但硝态氮含量占无机氮总量的比例极小;表层土壤和亚表层土壤的脲酶活性分别降低7.4%和19.2%(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显著(P>0.05)。武夷山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人工林后,土壤酸化、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碳氮磷等元素含量减少,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土壤性状 天然林 人工林 针阔混交林 毛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6
14
作者 葛晓敏 陈水飞 +4 位作者 周旭 徐辉 胡亚萍 江宝兴 丁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51-1360,共10页
选择武夷山地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样地,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季节动态特征,探讨了土壤氮矿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提供基础科... 选择武夷山地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样地,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季节动态特征,探讨了土壤氮矿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提供基础科研资料,也为武夷山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植被保护与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区土壤铵态氮含量占总矿质氮含量90%以上,表明铵态氮是该地区土壤矿质氮的主要组成。土壤铵态氮、矿质氮、MBN含量与铵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均表现为7月(夏季)或10月(秋季)较高,4月(春季)次之,1月(冬季)较小;表土层(0-10cm)的年净氮矿化量42.4-131.4kg·hm^-2·a^-1大于深土层(10-20 cm)的44.0-93.0 kg·hm^-2·a^-1;随着坡位的上升土壤铵态氮、矿质氮、年净氮矿化量与铵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总体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坡位和季节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夏、秋两季上坡土壤的MBN含量(24.16-73.60 mg·kg^-1)均显著高于中坡或下坡(7.49-38.39 mg·kg^-1)(P<0.05),但坡位与采样季节的交互作用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氮矿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坡位和季节效应,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矿化速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温湿度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氮矿化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坡位 季节 武夷山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