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叶桂琦 季文兵 +3 位作者 杨忠芳 余涛 侯青叶 钱鹍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7-573,共47页
【研究目的】氧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的氧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氧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示踪手段,能够有效指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氧同位素... 【研究目的】氧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的氧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氧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示踪手段,能够有效指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氧同位素的文献,综述了氧同位素的分馏机制以及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依赖于同位素质量比值偏差大,氧同位素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较大程度的同位素分馏。氧同位素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示踪环境污染物来源;(2)古环境和古气候恢复;(3)追踪食物(动物)的地理来源。【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氧同位素通常会与其他同位素(氢同位素、碳同位素、氮同位素等)共同使用,从气候、植被发育程度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多维度示踪。今后氧稳定同位素可与树轮、有孔虫、黄土、盐湖等全球变化领域的代用物模式结合,发挥更重要的环境生态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分馏机制 示踪技术 古气候 环境污染物 土壤 植被 生态环境 地理来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同位素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
作者 耿文达 季文兵 +5 位作者 刘冰权 叶桂琦 马旭东 侯青叶 余涛 杨忠芳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7-889,共23页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稳定碳同位素理论逐渐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碳同位素分析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碳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稳定碳同位素理论逐渐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碳同位素分析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碳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碳同位素技术应用方面的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原理及实践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可有效识别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有机物的成因来源。通过洞穴石笋、黄土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树轮、海洋有孔虫、海相碳酸盐岩和冰芯等不同地质体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演全球气候变化。此外,碳稳定同位素还被用于示踪土壤有机碳碳地球化学循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无机碳汇源转化与碳库识别等问题。【结论】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石油-天然气领域、全球气候变化、表生系统有机碳循环和无机碳汇源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未来随着仪器设备和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日趋成熟与完善,碳同位素示踪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煤-石油-天然气 全球变化 有机碳循环 无机碳汇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中心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洪蕾 孙杰 +2 位作者 刘冬 张文慧 邹长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5-1166,共12页
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权重评价法,结合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和2020年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 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权重评价法,结合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和2020年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和高等教育分别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中权重最高。对比2015年,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数提升显著,分别有77.78%和88.90%的城市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空间自相关性增强,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但社会经济发展空间集聚度呈现略微下降趋势。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较好的城市由区域中部扩展至区域中部和南部,其中,浙江省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提升显著。中心城市群没有耦合失调的城市,但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城市数量仍相对较少。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森林覆盖率、大气环境和经济结构对区域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在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控制大气污染和增加单位土地面积收入等具体措施上加大实施力度,有助于协同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中心城市群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4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典型橡胶防老剂及其衍生物的环境行为及陆生生态风险综述
5
作者 姜锦林 吴慧毅 +2 位作者 王蕾 董姝楠 曹少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近年来,轮胎橡胶防老剂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6PPD)及其臭氧化产物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醌(6PPD-Q)的水生生物风险引发全球关注,但对其土壤环境行为和土壤生物区系...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近年来,轮胎橡胶防老剂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6PPD)及其臭氧化产物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醌(6PPD-Q)的水生生物风险引发全球关注,但对其土壤环境行为和土壤生物区系影响还知之甚少。研究表明,土壤是轮胎磨损颗粒(TWPs)的一个重要的“汇”。对苯二胺类(PPDs)橡胶防老剂性能优良,应用非常广泛,能够随着TWPs进入环境介质中然后被释放出来,并产生PPD-Qs等衍生物。因此研究PPDs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PPD-Qs在土壤中的归趋和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聚焦于土壤环境安全和生态健康,陈述了6PPD及6PPD-Q在土壤环境中赋存、迁移、转化等行为特征,介绍了6PPD及6PPD-Q在陆生生物中的累积、转运和代谢机制,并阐述其生物毒性效应特征和致毒机制,为6PPD及6PPD-Q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6PPD 6PPD-Q 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致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检测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研究
6
作者 汪庆 高子敖 +6 位作者 李西清 郭欣妍 牛春艳 邱靖昊 葛文杰 倪妮 王娜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随着水环境中新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污染愈加严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的统一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用污水、湖水等不同水样,在直接过膜法和低温冷冻高速离心法... 随着水环境中新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污染愈加严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的统一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用污水、湖水等不同水样,在直接过膜法和低温冷冻高速离心法这2种不同预处理方法下,使用2种广泛采用的DNA提取方法(FastDNA^(TM)SPIN Kit for Soil试剂盒、天根Magnetic Soil and Stool DNA Kit磁珠法土壤和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水样中的DNA进行提取,然后建立qPCR方法进一步对12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和1类整合子进行定量检测。本研究拟从菌体富集效率、DNA提取效果和定量质控等方面优化预处理、DNA提取和qPCR定量检测等步骤。结果发现,直接过膜的前处理方法使得DNA提取浓度和菌体富集效率更高。FastDNA^(TM)SPIN Kit for Soil试剂盒提取的DNA浓度更高。同时,建议在定量过程中添加以超纯水为基质的空白对照来避免引物二聚体的干扰。为了减少qPCR测量的变异性并提高精密度,每次qPCR运行包括一式三份的标准曲线的样品,并添加阳性对照。使用认证的标准品验证qPCR所得结果的正确度,以提高准确性并支持实验室间的均一性。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可靠高效的抗生素ARGs的qPCR检测技术,为构建水环境中抗生素ARGs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预处理 DNA提取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河南京段环境介质中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的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评价
7
作者 张伟 古文 +3 位作者 范德玲 张冰 王蕾 石利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1,共9页
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 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38.1%、95.2%、100%,总含量范围为13.66~77.90 ng·L^(-1),平均值为47.82 ng·L^(-1);沉积物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86.7%、100%,总含量范围为0.56~49.74μg·kg^(-1),平均值为13.95μg·kg^(-1);土壤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0%、100%,总含量范围为1.90~7.05μg·kg^(-1),平均值为3.57μg·kg^(-1)。地表水和土壤中D6的检出浓度最高,沉积物中则为D5,对比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结果,cVMSs处于中低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滁河南京段水体中cVMSs存在中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 生态风险 浓度水平 滁河南京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综合夜间灯光指数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国慧 李海东 +2 位作者 吴京 王楠 刘臣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86-1398,共13页
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协同共赢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包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着力于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协同共赢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包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着力于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77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对象,综合利用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和MODIS数据,分别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和综合夜间灯光指数(compoun-ded night light index,CNLI)代表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化水平,并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长三角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和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1)生态文明示范区在长三角区域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分布较为集中且以平原地形为主,“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布较分散,以山地地形为主。(2)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用地面积占比超70%,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指数高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越,但更具脆弱性。(3)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CNLI指数及其增速均大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具有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4)2017—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SEI和CNLI指数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1055%和890%,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江浙两省交界处耦合协调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遥感生态指数 综合夜间灯光指数 耦合协调度 长江三角洲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研究热点及发展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倪好郎 唐晓岚 高军 《广东园林》 2020年第6期35-40,共6页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进入体系建设的实操阶段。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建设,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中文文献1485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梳理了文献的研究脉络和发展趋...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进入体系建设的实操阶段。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建设,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中文文献1485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梳理了文献的研究脉络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研究现状呈现出政策导向、领域拓宽、信息化监管的特点,同时监管体制、内容、指标、方法不断创新升级。建议重视趋势导向,构建重点区域监管网络;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内容;加强技术引进,推动监管方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环境监管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生态工业园区碳排放特征与深度脱碳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涵蓓 邵雅梅 +2 位作者 赵立君 陈梅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共11页
工业园区既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阵地,也是生态环境领域推动“双碳”战略落实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0家生态工业园区的能耗、生产总值(GDP)等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法、STIRPAT模型综合探究园区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工业园区既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阵地,也是生态环境领域推动“双碳”战略落实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0家生态工业园区的能耗、生产总值(GDP)等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法、STIRPAT模型综合探究园区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生态工业园区碳排放强度大多集中在0.10~0.75 t·万元^(-1)区间内,但不同园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园区能源消耗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平均占比为59.3%。其中,上海园区的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75.6%)最高,其后依次为安徽(68.8%)和江苏(59.8%),浙江最少(35.1%)。GDP与能源结构在园区碳排放总量驱动因子中占主导地位,而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明显。基于园区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特征,以及园区产业结构、工作基础等因素,本研究识别出长三角生态工业园区“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降碳”的碳中和实施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生态工业园区 长三角 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11
作者 蒋文贤 陈晓梅 +1 位作者 刘威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8,共11页
为探究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22年6月(雨季)和11月(干季)在琼州海峡进行了垂直拖网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34... 为探究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22年6月(雨季)和11月(干季)在琼州海峡进行了垂直拖网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34种,刺胞动物门14种,浮游幼虫9种,毛颚动物门3种,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各1种。其中,雨季优势种为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平滑真刺水蚤(Euchaeta plana)和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干季优势种为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和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雨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6.3 ind./m^(3)和359.9 mg/m^(3),干季平均丰度与生物量分别为93.0 ind./m^(3)和163.4 mg/m^(3)。雨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20,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9,丰富度指数平均为5.41;干季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3,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1,丰富度指数平均为6.75。在雨季,浮游动物群落主要与总氮、透明度的关系较大,在干季,主要与总磷、水深、温度、盐度的关系较大。综合分析,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受水温、水流流速和河流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环境因素 琼州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剖面发生层和环境变量的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12
作者 高文静 夏冰 +5 位作者 芦园园 应蓉蓉 胡鹏杰 李轶湑 陈红枫 钱家忠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91,共15页
为了解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提高区域土壤固碳潜力,以安徽省典型土壤剖面的发生层为切入点,测定了451个典型土壤剖面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母质层(C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并... 为了解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提高区域土壤固碳潜力,以安徽省典型土壤剖面的发生层为切入点,测定了451个典型土壤剖面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母质层(C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绘制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剖面有机碳平均含量为8.47 g·kg^(-1),总体水平较低,其中A层平均为15.86 g·kg^(-1),远高于B层(平均值5.80 g·kg^(-1))和C层(平均值3.74 g·kg^(-1)),且所有层次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各发生层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均大体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特征;影响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因子A层为土壤颗粒组成和容重,B层为地形因子和土壤颗粒组成,C层为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地形因子和容重。土壤颗粒组成是驱动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但在制定土壤有机碳调控措施时也要充分考虑地形因子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剖面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微生物的环境风险防控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韬 宋洁 +5 位作者 董姗姗 张振华 王钰 章嫡妮 陈磊 张卫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47-2259,共13页
合成微生物(基因改造、修饰和重建的微生物)在生物制造、疾病诊疗、环境修复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与此同时,合成微生物的规模化应用可能存在环境生物安全风险问题,造成物种入侵、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不可预计的后果。为此... 合成微生物(基因改造、修饰和重建的微生物)在生物制造、疾病诊疗、环境修复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与此同时,合成微生物的规模化应用可能存在环境生物安全风险问题,造成物种入侵、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不可预计的后果。为此,本文总结了合成微生物环境释放后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围绕合成生物学建立的环境防御与检测技术展开讨论,并对未来如何更好地避免工程微生物的环境风险问题提出展望。经梳理发现:①合成微生物释放引发的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危害环境生物安全、水平基因转移及生态位占据和破坏等,这主要与合成微生物改造后的特性及携带的外源片段有关。②通过营养缺陷型或环境敏感型微生物、基因线路、使用非天然元件、限制质粒异源复制等技术可避免合成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活或核酸扩散,针对不同微生物的特性可采取相应策略。③分子标记、生物传感、快速核酸检测等针对合成微生物的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微生物条形码与高通量测序等通用性检测技术可用于合成微生物的环境追踪。鉴于此,提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一是升级高效、稳定型生物封存策略以应对微生物的快速进化;二是分析合成微生物的环境生存能力及分级预估其潜在风险;三是研究合成微生物与环境生物的互作机制及其对环境生物的影响;四是开发环境消减技术建立以确保合成微生物失控释放后的高效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微生物 生物安全 环境风险 生物技术 生物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壤环境基准受试无脊椎动物筛选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蕾 姜锦林 +3 位作者 董姝楠 吴慧毅 李勖之 曹少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2,共12页
为筛选土壤环境基准受试土壤无脊椎动物,依据其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范围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土壤无脊椎动物,从公开发表的文献、ECOTOX等权威数据库中搜集其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 为筛选土壤环境基准受试土壤无脊椎动物,依据其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范围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土壤无脊椎动物,从公开发表的文献、ECOTOX等权威数据库中搜集其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环节动物门正蚓科的爱胜蚓属(赤子爱胜蚓、安德爱胜蚓)、正蚓属(陆正蚓、粉正蚓)、异唇蚓属(背暗异唇蚓)、带丝蚓科的带丝蚓属(夹杂带丝蚓)、钜蚓科的环毛蚓属(威廉环毛蚓)、线蚓科的白线蚓属(球肾白线蚓、白线蚓)可作为土壤环节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节肢动物门长角科的长角属(白符■、跳虫、曲毛裸长■)、等节科的等节属(小原等节■)、洼甲螨科的平懒甲螨属(盾平懒甲螨)可作为土壤节肢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软体动物门玛瑙螺科的玛瑙螺属(非洲大蜗牛)可作为土壤软体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线虫动物门小杆线虫科的广杆线虫属(秀丽隐杆线虫)、异皮线虫科的根结线虫属(南方根结线虫)可作为土壤线虫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根据毒性数据筛选获得17种土壤无脊椎动物分属4门、15科,可以作为土壤环境基准受试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土壤无脊椎动物 物种敏感度分布 基准受试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内陆湖萎缩区盐碱地生态修复研究:以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为例
15
作者 赵立君 田佳榕 +2 位作者 邵雅梅 姚国慧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1-769,共9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易导致干旱区湖泊萎缩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近年来湖泊萎缩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受到高度关注。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湖泊萎缩区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以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为例,对湖泊萎缩区“近湖裸地—碱...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易导致干旱区湖泊萎缩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近年来湖泊萎缩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受到高度关注。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湖泊萎缩区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以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为例,对湖泊萎缩区“近湖裸地—碱蓬修复区—湿地修复区”和浑善达克沙地修复样地的土壤pH、养分和植被变化开展研究,探讨“气候变化—湖泊萎缩—生态修复”的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结果表明:(1)湖泊萎缩区样地土壤pH值与土壤肥力高于沙地修复样地,随着与湖泊岸线距离的增加和海拔高度的增大,部分土壤养分指标有所改善。与近湖裸地相比,碱蓬修复区和湿地修复区全碳、全氮、全钾含量等显著增加。(2)达里诺尔湖泊萎缩区植被恢复成效较好,垂直于湖岸线方向上的“近湖裸地—碱蓬修复区—湿地修复区”植被盖度、植株数量逐步提高。(3)干旱区湖泊萎缩后产生的土壤盐碱地为植物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指标与土壤全碳、全氮、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显著,湖泊萎缩区盐碱地植被恢复应根据主要生态功能进行生态修复分区分类。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干旱区湖泊萎缩后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性管理和生态功能修复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诺尔湖 湖泊萎缩区 盐碱地 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约束下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县域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王楠 许岳香 +5 位作者 姚国慧 陈逸聪 刘臣炜 江伊 巩子毓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探析生态安全约束下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以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六县”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2015—2022年生态安全与产业发展的耦... 探析生态安全约束下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以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六县”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和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2015—2022年生态安全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对2023—2030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5—2022年“六县”生态安全指数和产业发展指数总体均波动上升,2022年除长兴县外,其他县(市)生态安全指数均高于产业发展指数。(2)2015—2022年生态安全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2022年最高的为安吉县(0.760),最低的为郎溪县(0.661)。(3)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量、产业结构是“六县”生态安全与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提高的主要阻碍因素,其中细颗粒物(PM_(2.5))年均浓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和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4项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4)到2030年,“六县”生态安全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均达到高水平协调,最低的为郎溪县(0.983)。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全面塑造生态友好型产业布局、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类似地区的县域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 产业合作区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司鸿德 张少轩 +3 位作者 张冰 范科文 王通 张嘉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88-3405,共18页
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是化学品末端管控的重要工具.当前针对污水处理厂中化学品迁移、转化和分布预测的模型开发及应用逐渐增加,但相关模型种类较多、适用性各具特点,尚缺乏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的综合比较和应用清单报... 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是化学品末端管控的重要工具.当前针对污水处理厂中化学品迁移、转化和分布预测的模型开发及应用逐渐增加,但相关模型种类较多、适用性各具特点,尚缺乏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的综合比较和应用清单报道.本文汇总了目前已用于污水处理厂内化学品环境归趋模拟的模型与化学品适用清单,根据模型建模机理,将其分为三类:基于逸度原理(STP)、基于质量浓度(SimpleTreat、WW-TREAT、WATER9、TOXCHEM和WEST等)以及基于活度原理(Activity SimpleTreat)的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型.本文系统性介绍了相关模型的基本结构、原理和不同场景下化学品归趋研究的应用情况,概述其在表达形式、输入参数、输出结果以及适用案例等方面的局限性和优点,结合数百个模拟/监测数据集进一步验证各类模型的准确性,并探讨其不确定性重要来源.文章为目前污水处理厂化学品环境归趋模拟研究提供了更清晰的现状分析,为新污染物末端治理工具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总结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品 环境归趋 污水处理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区域壬基酚和双酚A环境赋存状况调查
18
作者 古文 杜紫嫣 +7 位作者 单筱寒 蔡印萤 黄亚妮 朱椿元 徐淑娴 秦佳玮 袁丽 章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178,共10页
为评价江苏省典型区域壬基酚(NP)和双酚A(BPA)的污染特征及风险等级,作者于2019年不同季节(枯水期和丰水期)对江苏常州、苏州、南通和泰州4市的4座化工园区的地表水、污水处理厂出水、土壤和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 为评价江苏省典型区域壬基酚(NP)和双酚A(BPA)的污染特征及风险等级,作者于2019年不同季节(枯水期和丰水期)对江苏常州、苏州、南通和泰州4市的4座化工园区的地表水、污水处理厂出水、土壤和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测定了各环境介质样品中NP和BPA浓度。结果表明,地表水中NP和BPA检出率均为100.0%,检出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9~311.0和6.6~144.0 ng/L;在污水处理厂出水中NP和BPA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87.5%,检出的NP和BPA质量浓度分别为16.8~199.0和ND~33.9 ng/L;土壤和沉积物中NP和BPA的检出率分别为96.9%和50.0%,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ND~427.0和ND~6.5μg/kg。南通、泰州园区的地表水以及南通、苏州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等点位中NP和BPA检出浓度均较高,同时在这些区域土壤和沉积物点位中NP和BPA检出浓度也较高,各环境介质中NP和BPA浓度总体呈现为枯水期>丰水期。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BPA在各化工园区不同环境介质中处于较低风险,NP在地表水中总体处于中等风险,在其余环境介质中表现为低风险。NP的污染可能会对化工园区周边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NP的调查监测和污染溯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NP向环境过量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双酚A 化工园区 污染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废弃物高温烧结固化重金属的机理及其环境风险
19
作者 李辰一 何跃 闫一凡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7-449,共13页
高温烧结制备固废基陶粒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将重金属部分或全部固定在陶粒中,有效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还能降低对黏土和页岩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逐渐成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从重金属的高温固化机理、探究... 高温烧结制备固废基陶粒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将重金属部分或全部固定在陶粒中,有效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还能降低对黏土和页岩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逐渐成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研究从重金属的高温固化机理、探究机理的表征技术、浸出风险及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重金属及变价金属在玻璃相和晶相中的固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在重金属固化机理的表征技术方面存在常用化学方法对部分重金属的实用性较差、非化学表征与识别技术需要与其他技术联用且部分价格昂贵等问题。改善浸出风险评估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匹配度,加强产品应用时的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对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闭环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重金属 高温烧结 固化机理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用地微塑料分布及其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20
作者 吴汉洲 刘棋 +3 位作者 陈健 李明 朱宁远 汪宜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2-1322,共11页
为综合评估土壤微塑料(MPs)对我国农用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筛选出58篇关于我国农用土壤中MPs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性质(物理、化学和酶活性)的762组数据,并进行了Met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农用地土壤中的MPs丰度值和粒... 为综合评估土壤微塑料(MPs)对我国农用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筛选出58篇关于我国农用土壤中MPs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性质(物理、化学和酶活性)的762组数据,并进行了Meta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农用地土壤中的MPs丰度值和粒径水平存在差异;MPs丰度值大小呈现大棚>果园>农田>菜地,但表层和深层土壤中MPs的丰度值差异不明显。较高含量(>5%)MPs污染时,土壤pH显著下降,而溶解性有机质(DOC)和无机磷(IP)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较小粒径(≤0.5 mm)的MPs污染土壤中IP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MPs污染实验在≤30 d时,土壤的IP含量和CAT、Ure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时间>60 d的土壤中硝态氮(NO_(3)^(-)-N)含量显著下降(P<0.001),CAT酶活性显著上升(P<0.001)。Pearson分析发现MPs的含量和粒径显著影响了土壤化学性质如DOC、IP和NO_(3)^(-)-N含量(P<0.05),且粒径与土壤CAT和Ure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30,P<0.05)。由此可见,我国农用地土壤MPs的污染现状较为严重,MPs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土壤质量和养分元素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微塑料 土壤性质 酶活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