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林健聪 刘跃丹 +3 位作者 刘蕴芳 文静 曾子龙 易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28-2838,共11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则是推进该项改革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污染案件频发,缺少科学统一、系统规范鉴定评估技术体系的现状,提出了...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则是推进该项改革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污染案件频发,缺少科学统一、系统规范鉴定评估技术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污染环境行为确认、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价值量化等关键环节的农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并利用典型农田污染案例对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该鉴定评估方法合理可行,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对于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污染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案例分析 因果关系 价值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水环境全氟及多氟化合物预测无效应浓度推导及生态风险评估
2
作者 武子豪 丁泽聪 +6 位作者 吴礼滨 易皓 王丽 洪伟 张晓园 曾子龙 崔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719,共12页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FASs)因其环境持久性与生物累积性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建立了13种PFASs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库,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评估因子法及相平衡分配法推导PFASs在水环境与土壤中的预测无效应...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FASs)因其环境持久性与生物累积性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建立了13种PFASs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库,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评估因子法及相平衡分配法推导PFASs在水环境与土壤中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从而开展危害评估。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PFASs在我国土壤和水环境中浓度均低于其PNEC值,无不合理生态风险;但PFASs替代品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6:2 Cl-PFESA)在部分流域具有较高的慢性生态风险,全氟己酸(PFHx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部分地区土壤中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建议未来研究应加强对PFASs的环境监测与风险管理,同时探索更有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与安全的替代品,以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 新污染物 地表水 土壤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领域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4
3
作者 武子豪 吴礼滨 +5 位作者 洪伟 丁泽聪 易皓 张晓园 曾子龙 崔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60-2868,共9页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环境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不断发生,损害鉴定工作流程复杂、案件资料分析工作量大、数据缺失严重等问题不断显现,如现场勘察耗时耗力、污染物溯源困难、基线不清、损害赔偿金额...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是环境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不断发生,损害鉴定工作流程复杂、案件资料分析工作量大、数据缺失严重等问题不断显现,如现场勘察耗时耗力、污染物溯源困难、基线不清、损害赔偿金额难以确定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探讨了机器学习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机器学习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已在数据挖掘、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综述机器学习在上述领域的已有进展,结合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总体工作流程,本文深入探究了机器学习在损害鉴定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了机器学习在鉴定评估工作中的挑战和局限性,指明机器学习的应用可以提高损害鉴定评估的工作效率,促进损害鉴定评估有序化、系统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机器学习 图像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标准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蕴芳 文静 +4 位作者 张雨萱 林健聪 刘跃丹 洪伟 易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02-2812,共11页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和司法诉讼的现实需求。由于耕地破坏类型复杂多样,加之鉴定标准可操作性不足,大量耕地破坏鉴定结论的公正客观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司法鉴定公信力。本文对比了国家及省市出台的20个相关政策文件,分析...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和司法诉讼的现实需求。由于耕地破坏类型复杂多样,加之鉴定标准可操作性不足,大量耕地破坏鉴定结论的公正客观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司法鉴定公信力。本文对比了国家及省市出台的20个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其在鉴定程序、内容、指标体系、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对比可知:《耕地破坏程度鉴定办法》与《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分别聚焦于鉴定工作机制和鉴定规程,两者在内容上有少量交叉。各规范对鉴定单元划定、对照区选取仅作原则性规定。地类查证依据、鉴定指标体系存在显著差异。监测方法的系统性、全面性尚存不足,部分规范同一指标的采样方法、检测方法不同。各标准一般采用极限条件法确定破坏等级。种植条件严重毁坏的标准值存在显著差异,土壤严重污染的标准值基本一致。建议各地立足区域耕地种植条件,结合耕地破坏的类型与特点,本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结果准确的鉴定指标体系。鉴定指标应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重点关注破坏主导因素,鉴定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破坏面积、深度、坡度、裂缝密度,土壤容重、pH、有机质、含盐量、砾石含量,农作物种类变化度、农产品产量及质量,土壤微生物种类变化度,配套条件(灌溉、排水、道路、采光通风等),恢复成本等。同一指标应统一监测方法。建议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提高标准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坏 鉴定标准 指标 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