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京津冀区域生态状况、问题与研究需求
被引量:
1
1
作者
何萍
全占军
+3 位作者
侯利萍
徐杰
王德旺
艾亚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56,共16页
京津冀是我国人口经济密集的区域,但是生态环境状况与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群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识别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面临的挑战和科学研究需求,本文依据各类公开数据和文献资料,按照区域地理分异,分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
京津冀是我国人口经济密集的区域,但是生态环境状况与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群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识别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面临的挑战和科学研究需求,本文依据各类公开数据和文献资料,按照区域地理分异,分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海河平原和海岸带4个区,剖析了生态环境状况、演变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重点研究主题建议。结果表明,近10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好转,呈现系统性、转折性变化,但是累积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凸显:坝上高原区地下水止降但仍面临湿地萎缩与水资源开发的矛盾;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伴生蒸散增加致径流衰减,生境破碎化与矿山治理压力并存;海河平原区河流水质水量双提升,水文阻隔上升为水生态恢复的主要约束,地下水位整体回升而盐渍化等次生灾害风险加大;海岸带开发强度虽有减弱,但海洋灾害风险仍处高位,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压力依然较大;另外,流域入侵生物物种持续增加但防控措施缺乏。鉴于此,建议构建“分区治理-系统协同”研究框架:坝上高原区重点攻关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韧性,构建遥感ET监测管理体系,协调农业与生态用水矛盾;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区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对策以及生境连通优化与困难立地植被修复技术;海河平原区聚焦水文-水质-水生态模型、汛期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生态水文调度技术以及地下水位生态安全预警技术;海岸带研究构建海岸建筑退缩线和海陆协同治污体系。同时,各子流域筛选确定历史本土洄游鱼类作为山-海生态过程恢复的标志性行动目标。建议区域整体研究应贯穿系统论思想,从生态域一体化、区域平衡发展、生态要素整合、生态-经济-社会协同等方面创新突破,支撑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海河流域
地理分区
生态问题
一体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因组进化过程中的基因丢失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2
作者
周熠
刘勇波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8,共11页
基因丢失在生物中广泛存在,是基因组进化的重要机制,对生物的环境适应和物种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因丢失如何发生以及会造成怎样影响等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基因丢失的分子机制、功能和偏好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因丢失主要由...
基因丢失在生物中广泛存在,是基因组进化的重要机制,对生物的环境适应和物种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因丢失如何发生以及会造成怎样影响等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基因丢失的分子机制、功能和偏好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因丢失主要由DNA复制错误、转座活动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等内在机制引发,并受到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进化因素的影响。基因丢失可能通过优化资源利用、简化代谢途径和增强环境适应性,从而提高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然而,关键功能基因的丢失可能削弱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进一步增加生存风险。基因丢失表现出非随机的偏好性,受基因功能、表达水平、剂量敏感性、基因组位置和蛋白质网络结构等因素影响。基因丢失与基因复制、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基因组“获得-丢失”的动态平衡。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基因丢失的代价与风险,解析其在调控适应性策略中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环境适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物种分化和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从而推动其在遗传及生物工程育种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丢失
基因组进化
适应性进化
基因功能
丢失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技术-城市形态交互作用对城市PM_(2.5)的影响
3
作者
招建聪
陈亮
+3 位作者
杨俊毅
康婷婷
关潇
李增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7-1228,共12页
数字技术作为城市社会发展升级的新兴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产业结构优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现有研究忽略了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协同作用,二者的复杂交互作用对PM_(2.5)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中国272个城市数据...
数字技术作为城市社会发展升级的新兴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产业结构优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现有研究忽略了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协同作用,二者的复杂交互作用对PM_(2.5)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中国272个城市数据,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社会经济因子中,数字技术与人口密度是PM_(2.5)浓度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其中数字技术与PM_(2.5)浓度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城市形态因子中,城市中心性与形状复杂度(PC3)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最显著,单中心布局与复杂斑块形态会造成高PM_(2.5)浓度。②数字技术与城市形态的交互效应均超过单因子效应,其中,数字技术与城市紧凑度和连接度(PC1)的交互效应较单因子叠加强度提升了3.20%~24.76%,与城市规模和连接度(PC4)的交互效应提升了10.95%~44.80%;而数字技术与中心度和形状复杂度(PC3)的交互效应在2005−2015年间较单因子叠加强度增强了6.08%~8.46%,但到2020年该交互效应强度较二者单因子作用叠加强度降低了0.16%,揭示了数字技术与复杂城市形态协同治理PM_(2.5)的潜力。③数字技术的独立减排效应易被“技术-空间”协同矛盾削弱。研究显示,数字技术虽能独立抑制PM_(2.5)排放,但其与GDP增长、城市中心性及形状复杂性等空间维度的交互作用会削弱减排效益。建议突破单要素治理框架,构建“技术赋能-空间适配”的协同路径,通过数字技术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实现环境治理与空间优化的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城市形态
PM_(2.5)
交互作用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京津冀区域生态状况、问题与研究需求
被引量:
1
1
作者
何萍
全占军
侯利萍
徐杰
王德旺
艾亚敬
机构
中国
环境
科学研究院
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环境
基准标准与风险管控全国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56,共16页
基金
生态环境部2024年度部门预算项目“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文摘
京津冀是我国人口经济密集的区域,但是生态环境状况与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群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识别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面临的挑战和科学研究需求,本文依据各类公开数据和文献资料,按照区域地理分异,分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海河平原和海岸带4个区,剖析了生态环境状况、演变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重点研究主题建议。结果表明,近10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好转,呈现系统性、转折性变化,但是累积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凸显:坝上高原区地下水止降但仍面临湿地萎缩与水资源开发的矛盾;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伴生蒸散增加致径流衰减,生境破碎化与矿山治理压力并存;海河平原区河流水质水量双提升,水文阻隔上升为水生态恢复的主要约束,地下水位整体回升而盐渍化等次生灾害风险加大;海岸带开发强度虽有减弱,但海洋灾害风险仍处高位,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压力依然较大;另外,流域入侵生物物种持续增加但防控措施缺乏。鉴于此,建议构建“分区治理-系统协同”研究框架:坝上高原区重点攻关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韧性,构建遥感ET监测管理体系,协调农业与生态用水矛盾;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区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对策以及生境连通优化与困难立地植被修复技术;海河平原区聚焦水文-水质-水生态模型、汛期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生态水文调度技术以及地下水位生态安全预警技术;海岸带研究构建海岸建筑退缩线和海陆协同治污体系。同时,各子流域筛选确定历史本土洄游鱼类作为山-海生态过程恢复的标志性行动目标。建议区域整体研究应贯穿系统论思想,从生态域一体化、区域平衡发展、生态要素整合、生态-经济-社会协同等方面创新突破,支撑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关键词
京津冀
海河流域
地理分区
生态问题
一体化管理
Key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i River Basin
geographical zone
ecological problem
integrated management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因组进化过程中的基因丢失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2
作者
周熠
刘勇波
机构
中国
环境
科学研究院
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0288)。
文摘
基因丢失在生物中广泛存在,是基因组进化的重要机制,对生物的环境适应和物种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因丢失如何发生以及会造成怎样影响等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基因丢失的分子机制、功能和偏好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因丢失主要由DNA复制错误、转座活动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等内在机制引发,并受到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进化因素的影响。基因丢失可能通过优化资源利用、简化代谢途径和增强环境适应性,从而提高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然而,关键功能基因的丢失可能削弱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进一步增加生存风险。基因丢失表现出非随机的偏好性,受基因功能、表达水平、剂量敏感性、基因组位置和蛋白质网络结构等因素影响。基因丢失与基因复制、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基因组“获得-丢失”的动态平衡。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基因丢失的代价与风险,解析其在调控适应性策略中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环境适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物种分化和适应性进化中的作用,从而推动其在遗传及生物工程育种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基因丢失
基因组进化
适应性进化
基因功能
丢失偏好性
Keywords
gene loss
genome evolution
adaptive evolution
gene function
loss bias
分类号
Q343 [生物学—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技术-城市形态交互作用对城市PM_(2.5)的影响
3
作者
招建聪
陈亮
杨俊毅
康婷婷
关潇
李增
机构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生态环境
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中国
环境
科学研究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7-1228,共12页
基金
广东省科学院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行动资金项目(No.2023GDASZH-2023010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42301358)
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No.RCBS20221008093335084)。
文摘
数字技术作为城市社会发展升级的新兴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产业结构优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现有研究忽略了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协同作用,二者的复杂交互作用对PM_(2.5)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中国272个城市数据,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社会经济因子中,数字技术与人口密度是PM_(2.5)浓度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其中数字技术与PM_(2.5)浓度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城市形态因子中,城市中心性与形状复杂度(PC3)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最显著,单中心布局与复杂斑块形态会造成高PM_(2.5)浓度。②数字技术与城市形态的交互效应均超过单因子效应,其中,数字技术与城市紧凑度和连接度(PC1)的交互效应较单因子叠加强度提升了3.20%~24.76%,与城市规模和连接度(PC4)的交互效应提升了10.95%~44.80%;而数字技术与中心度和形状复杂度(PC3)的交互效应在2005−2015年间较单因子叠加强度增强了6.08%~8.46%,但到2020年该交互效应强度较二者单因子作用叠加强度降低了0.16%,揭示了数字技术与复杂城市形态协同治理PM_(2.5)的潜力。③数字技术的独立减排效应易被“技术-空间”协同矛盾削弱。研究显示,数字技术虽能独立抑制PM_(2.5)排放,但其与GDP增长、城市中心性及形状复杂性等空间维度的交互作用会削弱减排效益。建议突破单要素治理框架,构建“技术赋能-空间适配”的协同路径,通过数字技术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实现环境治理与空间优化的协同增效。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城市形态
PM_(2.5)
交互作用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ies
urban form
PM_(2.5)
interaction effects
optimal geodetector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京津冀区域生态状况、问题与研究需求
何萍
全占军
侯利萍
徐杰
王德旺
艾亚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因组进化过程中的基因丢失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周熠
刘勇波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数字技术-城市形态交互作用对城市PM_(2.5)的影响
招建聪
陈亮
杨俊毅
康婷婷
关潇
李增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