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解释的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启刚 李剑 +2 位作者 孟浩斌 张晓媛 庞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2-300,共9页
为了解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从自然生态、人为影响和景观格局方面分别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模型、图斑破碎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相应指标状况,并... 为了解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从自然生态、人为影响和景观格局方面分别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模型、图斑破碎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相应指标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生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计算和打分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城区和渝西各区县NDVI波动变化幅度较大,渝东北地区NDVI变化以城口县、巫溪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渝东南各区县NDVI在小幅波动中稳定提高。(2)研究区NDBI呈“降—升—降”的趋势,2018年数值较2002年降低了52.67%,说明区域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低,但巫山县、云阳县和奉节县等区县建筑指数仍维持较高水平。(3)研究区图斑个数最多和最少的区县分别是渝北区和渝中区,图斑总面积最大和最少的分别是巫溪县和渝中区。全市各区县的图斑破碎度主要分布在0~4,其中梁平区图斑破碎度最大,为9.44,渝中区破碎度最小,仅0.02。(4)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口县、巫山县等6个区县的生境质量始终位于生境质量Ⅰ级,而渝北区、大足区、梁平区、合川区4个区县的生境质量始终位于Ⅳ级,剩余区县则在各质量等级中反复上升或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解释 重要生态空间 生境质量评价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41
2
作者 刘栩位 周启刚 +3 位作者 周浪 孟浩斌 李明慧 彭春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8-286,共9页
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共4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可快速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以1994年、2000年、2007年、2013年、2019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 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共4个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可快速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以1994年、2000年、2007年、2013年、2019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生态指数评价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预测2025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构建的RSEI指数能够反映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1994—2019年RSEI值由0.525上升至0.653,上涨幅度达24.38%,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积为6 265.673 km2,所占比例为59.78%,退化区域面积为604.789 km2,面积占比为5.77%,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并趋于稳定;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改善区域较广,主要集中于奉节县和云阳县全境;而退化区域集中于研究区主要的城市建成区和管辖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村镇,以及巫山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研究区整体改善明显;预测的2025年RSEI仍持续上升,但上升速率明显放缓,因此研究区在后续的生态环境建设中,仍应进行持续性生态治理及保护。研究结果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快速监测,可为其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RSEI) 动态变化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CA-Markov模型的生态空间预测模拟: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幸瑞燊 周启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0-750,共11页
生态空间是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及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对未来生态空间的模拟预测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及国土空间的优化管控提供参考依据。以万州区为研究区,使用万州区2000、2006、2012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生态空间是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及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对未来生态空间的模拟预测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及国土空间的优化管控提供参考依据。以万州区为研究区,使用万州区2000、2006、2012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道路交通、河流、行政中心、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等数据,界定万州区的生态空间类型为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对万州区的生态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Ann-CA-Markov模型对万州区2024年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同时对生态空间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研究构建的Ann-CA-Markov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以元胞自动机模型(CA)为主体,结合Markov和Ann模型,有效解决了CA模型的不足,既能够对生态空间类型的转移数量和概率进行预测,又能够处理好影响因子与生态空间变化之间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对生态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其模拟的精度达0.9836。万州区生态空间面积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但是生态空间斑块的破碎度、分化程度及面积均匀化程度越来越大,生态空间稳定性逐步下降,且生态空间的生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保证生态空间数量规模增加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空间的优化管控,以保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及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预测 Ann-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时空耦合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辉 谭淼 +1 位作者 姜文 何昌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249,共7页
[目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基于脱钩模型对2006-2018年经济与生态环境“脱钩状态”(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临界... [目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基于脱钩模型对2006-2018年经济与生态环境“脱钩状态”(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临界状态、耦合状态)进行判定.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运用ArcGIS,OpenGeoDa软件对脱钩状态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差异及格局演化特征分析.[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整体的脱钩系数偏低,空间相关性较弱;在2006-2010年和2014-2018年脱钩系数主要表现出空间正相关,2010-2014年期间主要表现出空间负相关;从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分析得出,研究区各区县之间的脱钩状态显著性较弱;研究区在3个研究时间段的脱钩状态呈现出显著的倒“Ⅴ”型发展趋势.[结论] 2006-2018年来,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波动较大,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脱钩-ESDA模型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的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研究——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夏玉松 周启刚 +2 位作者 李辉 张晓媛 陈芳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93,共11页
[目的]揭示山区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的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数据,采用决策树与时间序... [目的]揭示山区撂荒耕地的地形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的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数据,采用决策树与时间序列NDVI变化检测法,对2017—2021年研究区的撂荒地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1)从时间序列特征上看,研究区内撂荒地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的增加量为2123.50 hm^(2),增长率为19.61%,区间内曲线形态上表现为“W”字形特征。空间上撂荒地呈全局分散,局部集中特征,主要沿着水系走向分布,显著集中于河流两侧,周边被坡耕地围绕。(2)研究区内撂荒地在不同的高程带和坡度带分布不同。撂荒地主要集中于高程1000 m以下和坡度5°~20°范围内。高程1500 m以下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表现“先增后减”的规律,2019年达到最高点;高程1500 m以上的区域,撂荒地面积和撂荒率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减后增”的规律,在2020年达到了最低值。(3)撂荒地在不同地形位等级下的分布指数表现为持续减少型,地形梯度1级、2级的分布指数大于1,为撂荒地的优势区。[结论]决策树与NDVI时序变化检测法结合能够精准识别撂荒地,识别精度为8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决策树 NDVI时间序列 遥感 重庆市巫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特大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市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27
6
作者 周浪 李明慧 +3 位作者 周启刚 孟浩斌 彭春花 刘栩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9-325,334,共8页
为保障山地城市区域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重庆市都市区为研究区,采用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了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通过粒度反推法测算最优条件的栅格粒度,从而综合确定生态源地;以坡度、起伏度... 为保障山地城市区域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重庆市都市区为研究区,采用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了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通过粒度反推法测算最优条件的栅格粒度,从而综合确定生态源地;以坡度、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确定阻力值,采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了重庆市都市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200粒度下连通性最优,此粒度下的生态源地面积为1616.9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76%,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六纵分布态势。(2)生态源地之间存在生态廊道共计29条,关键廊道22条,总长度约为50.83 km,潜在廊道7条,总长度约为108.21 km。(3)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构成了“一圈两带两中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可见,必要的设置生态提升带,切实保护了区域内的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山地城市 重庆市都市区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碳排放及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傅俊越 周启刚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4-768,774,共6页
根据2001~2020年重庆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数据,选取CO_(2)、工业废气、工业SO_(2)、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三废”总量和工业固废产生量等7项环境指标,利用origin2018软件建立了重庆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数学模型,解... 根据2001~2020年重庆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数据,选取CO_(2)、工业废气、工业SO_(2)、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三废”总量和工业固废产生量等7项环境指标,利用origin2018软件建立了重庆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数学模型,解析了重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EKC)。结果表明,重庆市CO_(2)EKC和工业SO_(2)EKC符合倒“U”型曲线特征,当人均GDP达76875元,即在2020年左右重庆市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工业SO_(2)2006年达峰值。工业废水EKC、工业COD EKC和工业“三废”EKC具有“U”型曲线左半支特征,工业废气EKC和工业固废EKC呈“N”型曲线特征。重庆市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但工业废气排放量有振荡走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染 碳排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人均G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PP的重庆市“一圈两群”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辉 王福海 罗胤晨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3期64-73,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可为生态功能定位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采用NPP定量指标评价法,评价重庆市2018年水源涵养服务、水土保持服务、生物多样性服务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可为生态功能定位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采用NPP定量指标评价法,评价重庆市2018年水源涵养服务、水土保持服务、生物多样性服务与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从土地利用及主控因子识别方面对重庆市“一圈两群”发展格局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揭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级别中,重庆市主城区都市圈级别较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级别较高,水土保持重要性级别则相反。(2)重庆市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中等重要区域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4.70%,一般重要区域面积最小,占比4.92%,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及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的分布态势;(3)研究区一类服务热点区占总面积的39.6%,主要分布在主城区都市圈的西北和东南处,二类占35.3%,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城镇群的西南处和渝东北城镇群的东南处,三类占6.8%,零散分布于渝东北城镇群;(4)耕地与林地在研究区整体与各区域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级别中占比最大,均为不同重要性级别区域的主要用地类型;(5)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各级别区域内主控因子存在差异,但NPP、坡度、海拔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结果影响较大。客观评价和揭示了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重要性特征及其内在机理,以期为重庆市分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NPP 热点区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CI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生态敏感性分析及关键修复区识别 被引量:10
9
作者 彭春花 周启刚 +3 位作者 孟浩斌 李明慧 周浪 刘栩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30,339,共7页
景观生态环境状况好坏是景观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反映。基于景观功能和景观格局组成要素,构建了包含11个指标的景观生态状况评价模型,采用景观生态状况指数(LECI)及景观生态敏... 景观生态环境状况好坏是景观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反映。基于景观功能和景观格局组成要素,构建了包含11个指标的景观生态状况评价模型,采用景观生态状况指数(LECI)及景观生态敏感性指数(LESI),揭示了2002—2017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生态状况时空变化特征,识别了景观生态关键修复区。结果表明:(1) 2002—2017年,研究区景观生态状况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等级值呈现从东到西逐渐减小趋势。2012年是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的转折点,此后景观生态环境状况逐渐变好;(2) 2002—2007年景观生态敏感性以微负敏感为主,占研究区的49.843%。2007—2012年和2012—2017年景观生态敏感性以中性敏感为主,分别占研究区的47.426%,98.208%。研究年限内区域整体生态在向好的方向转变;(3)近15年,研究区东部景观生态敏感性等级波动变化主要为波动增强型,南部主要为持续稳定型,西部主要为持续弱化型,北部主要为波动弱化型。研究区整体景观生态稳定性较低,西部及北部区域需警惕景观生态退化风险;(4)识别研究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面积共999.8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7%,同时提出了生态修复策略以治理区域环境及保护景观生态。本研究丰富了区域景观生态评价方法,也对生态敏感区和修复区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景观生态状况指数 景观生态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R模型的三峡库区消落带201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启刚 彭春花 +2 位作者 刘栩位 向宇峰 周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0-318,共9页
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判断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为综合诊断全面蓄水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遥感影像数据... 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判断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为综合诊断全面蓄水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VOR模型,定量评价消落带10年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VOR模型可适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2)10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保持良好状态,其中改善型健康特征总面积占比最大,为44.47%,消落带健康状况呈现逐年稳定并改善趋势;(3)空间分布上,健康水平数量结构呈“凸”形分布态势,库腹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好于库首和库尾;(4)库首消落带生态系统活力值偏低,低值面积占库首消落带面积比超过60%,需要重视。综上,通过评价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VOR模型 遥感 三峡库区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孟浩斌 周启刚 +3 位作者 李明慧 周浪 刘栩位 彭春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6-575,共10页
科学探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高效配置环境资源和指导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气象观测、土壤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并识别了三峡库区2000、2010和2018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持和生物多样... 科学探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高效配置环境资源和指导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气象观测、土壤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并识别了三峡库区2000、2010和2018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并从全域和基于热点区的综合分区2种尺度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三峡库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数值先降低后上升,空间格局变化明显;碳固持服务数值逐年上升,过去19 a共提高11.45%;生物多样性服务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但2018年出现轻微下降,需警惕生态退化风险。(2)三峡库区非热点区、2类热点区和4类热点区面积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类热点区和3类热点区面积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3)三峡库区全域尺度下,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均表现为协同关系;受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自然资源的影响,综合分区尺度下不同热点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全域尺度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热点区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收支的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分区及测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陶 周启刚 +3 位作者 毛永发 伍龙江 罗泓然 向宇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4-403,共10页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碳收支的动态变化规律,划定碳收支的生态补偿分区,丰富生态补偿量化测度依据,完善生态补偿标准,进而为三峡库区相关部门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26个区县为研究尺度,运用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碳收支的动态变化规律,划定碳收支的生态补偿分区,丰富生态补偿量化测度依据,完善生态补偿标准,进而为三峡库区相关部门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26个区县为研究尺度,运用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K-means聚类分析法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基于三峡库区碳收支核算差异和库区地理位置,划分生态支付区和受偿区,测算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额度。[结果](1)2010—2017年三峡库区碳收支量总体结果均为正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型波动上升趋势。(2)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分区重构为8种类型,分为4个一般受偿区、11个重点受偿区、10个一般支付区和1个重点支付区。(3)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7年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总额度为20.26亿元、16.74亿元、21.17亿元和25.20亿元,总体呈现上涨的趋势,其中生态补偿以区内补偿为主,区内补偿占比为80%以上。[结论]2010—2017年三峡库区碳收支量均为正值且呈现上涨趋势,研究以碳收支为依据,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因素构建生态补偿体系,实现生态补偿分区,为库区各区县的横向生态补偿提供量化依据,对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碳收支 补偿分区 补偿测度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近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2
13
作者 李辉 张晓媛 国洪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为了分析和探究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Landsat TM/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了研究区1986年、1995年、2000年、2007年、2010年和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模型和土... 为了分析和探究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Landsat TM/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了研究区1986年、1995年、2000年、2007年、2010年和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核算了研究区相应年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对土地利用程度与ESV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6-2018年,三峡库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具有差异性,其中,建设用地和水域变化较快,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较慢;(3)1986-2018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1639.56亿元持续增长到1662.01亿元,整体增幅1.37%;(4)研究区ESV具有空间正向自相关性,其中高值区聚集明显,中低值区分区域相邻布局;(5)土地利用程度与ESV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三峡库区近30年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有所提升,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区域间差异较大,局部地区仍需特别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特征 GIS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辉 李斌 张晓媛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5期109-114,共6页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性关键问题之一。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又是实现粮食安全主体功能的前提和保障。近20年来,学界围绕“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开展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性关键问题之一。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又是实现粮食安全主体功能的前提和保障。近20年来,学界围绕“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开展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同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梳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的研究脉络、热点的演进特征及趋势。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作为国家战略,近20年学术界呈现较大关注的态势,涌现出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高产作者大多数是知名院校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人员,即作者大都集中于农业经济领域,同时也有其他学科领域学者对于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的研究,但研究机构之间联系较少,跨学科综合研究不多;同时发现,近些年有关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研究关注的热点主题包括“耦合协调”“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在此基础上,详尽阐释了热点主题的研究进展,提出“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的研究趋向,即内涵研究、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研究等,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研究现状 热点 展望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晓媛 李辉 +2 位作者 周启刚 刘栩位 向宇锋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0期113-118,共6页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对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评价可为区域生态风险管控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特点,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指数、生境敏感性指数、地...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对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评价可为区域生态风险管控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特点,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指数、生境敏感性指数、地形敏感性指数和土壤盐渍化指数共5类具有代表性评价因子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度生境敏感区域面积最大,为209.77km 2,整体的生境敏感性偏高;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和地形敏感性程度均为中度偏轻水平,面积占比分别为63.47%、66.88%和72.04%;库区消落带综合生态敏感程度整体中度偏低,生态保护维持较好,但库首消落带生态敏感性极高,需注意该区域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区域的优先级识别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变异系数法 三峡库区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形梯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启刚 王陶 +3 位作者 刘栩位 周浪 彭春花 傅俊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基于2010年、2014年、2018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这四期生境质量指数进行计算,引入地形位指数,从时空维度分析其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总体上看,库区消落带生境质量呈略微波动的总体上升趋势,生境质量指数上... 基于2010年、2014年、2018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这四期生境质量指数进行计算,引入地形位指数,从时空维度分析其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总体上看,库区消落带生境质量呈略微波动的总体上升趋势,生境质量指数上升幅度为0.02;(2)生境质量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总体保持稳定并略微上升,呈现“库首稳定—库腹波动—库尾下降”的空间格局;(3)11年间研究区生境质量在不同地形梯度等级上的变化基本一致,先下降后上升,其中上升幅度随梯度等级增加而变大,生境质量上升平均值为0.03,整体变化状态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地形梯度效应 InVEST模型 三峡库区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源DOM对三峡消落带土壤吸附Cd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方宇潇 张维 +3 位作者 崔俊芳 张建强 唐翔宇 周启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0-1248,共9页
由于周期性的淹水-排干交替作用导致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孔隙性质产生较大空间差异进而影响重金属的吸附和迁移行为。本研究以库区非消落带(177 m)和消落带(160、151 m)不同淹水时长土壤为对象,通过吸附动力学试验和等温吸附... 由于周期性的淹水-排干交替作用导致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孔隙性质产生较大空间差异进而影响重金属的吸附和迁移行为。本研究以库区非消落带(177 m)和消落带(160、151 m)不同淹水时长土壤为对象,通过吸附动力学试验和等温吸附平衡试验研究猪粪源溶解性有机质(DOM)添加对库区土壤吸附Cd的影响。结果表明,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库区土壤对Cd的动态吸附(R2>0.886),而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Cd的吸附等温线。库区土壤对Cd的吸附为化学吸附且表现出强烈的非线性(1/n≤0.45)。在梯度上,库区土壤对Cd的吸附强度(Qe、Qm及Kf):消落带160 m>非消落带177 m>消落带151m,土壤pH是最关键的内在影响因素。猪粪DOM的添加能有效抑制库区土壤对Cd的吸附,尤其对消落带下部(151 m)土壤Cd吸附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库区土壤对Cd的吸附量对猪粪DOM初始添加浓度梯度的响应呈现先快速降低(DOM添加浓度<30 mg C·L^-1)再平稳缓慢增加的特点。在"后三峡"时代消落带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消落带下部土壤中外源DOM输入对Cd动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D 溶解性有机物 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江心岛景观格局和地表特征参量时空变化及响应——以广阳岛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辉 王福海 +1 位作者 李斌 庞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8-315,共8页
地表特征参量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表征指标,景观格局是地表特征参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以2002年、2010年、2018年三期Landsat TM/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3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模型、NDVI模型、地表温度模型以及土... 地表特征参量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表征指标,景观格局是地表特征参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以2002年、2010年、2018年三期Landsat TM/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3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模型、NDVI模型、地表温度模型以及土壤湿度模型对广阳岛景观格局和地表特征参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挖掘分析地表参量对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各类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明显,耕地是岛屿主要景观基质;(2)景观破碎度呈现上升趋势,景观整体趋于不稳定;(3)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和地表温度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后期表现出两级分化现象;(4)土壤湿度呈现先稳定后剧降趋势;(5)地表特征参量对景观格局响应明显,特别是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人为干预使得区域生态效益下降。本研究为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合理规划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特征参量 景观格局 时空响应 广阳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地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9
作者 张晓媛 周启刚 +1 位作者 傅俊越 周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0-57,共8页
地表覆被变化对区域的经济、自然和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地表覆被变化时空变化特征是地表覆被变化的核心研究之一。为探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地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基于2010年、2014年、2018年及2020年4期夏季高分遥感影像数据... 地表覆被变化对区域的经济、自然和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地表覆被变化时空变化特征是地表覆被变化的核心研究之一。为探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地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基于2010年、2014年、2018年及2020年4期夏季高分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地表覆被数据;利用地表覆被动态度、Flow矩阵、地形位指数及构建地表覆被结构指数等方法多角度分析研究区2010-2020年地表覆被转化情况,科学揭示库区消落带地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数量结构上,研究区地表覆被类型主要为水域、草地和裸地,面积共264.1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79%;(2)时间变化上,近10年研究区耕地变化速度最小,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大,草地主要呈流入状态;(3)空间变化上,研究区地表覆被结构呈现破碎度下降,聚集度上升趋势,同类型地表覆被分布逐渐集中;(4)地形位梯度上,2010-2020年研究区Ⅱ类地形位梯度为变化拐点,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为9.66 km^(2),建设用地增加面积最多,为4.52 km^(2)。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被 地形位指数 动态度 三峡库区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