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光照条件下淡水壳菜的行为特性
1
作者 马骏 陶泽意 +2 位作者 王英才 王章朋 李天翠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2,共8页
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作为一种入侵型污损生物,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日益严重,寻找有效的防治技术非常重要。通过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波长光照的环境条件对淡水壳菜行为特性的影响,用淡水壳菜的开壳、黏附、迁移和避光4种行为... 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作为一种入侵型污损生物,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日益严重,寻找有效的防治技术非常重要。通过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波长光照的环境条件对淡水壳菜行为特性的影响,用淡水壳菜的开壳、黏附、迁移和避光4种行为特性指标表征淡水壳菜对光照胁迫的响应,旨在为淡水壳菜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结果表明:①强光会一定程度抑制淡水壳菜分泌足丝黏附的行为,不同颜色的光对淡水壳菜足丝黏附的影响不同,其中白光,紫光和红光对淡水壳菜足丝的影响程度最明显,红光在光照强度40000 lux下对足丝的黏附影响最为明显;②光照会引起淡水壳菜的迁移反应,且随着光强的增加,淡水壳菜移动距离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光照强度10000~20000 lux下淡水壳菜的迁移距离和避光率最大,但当光照强度达到40000 lux时,光照胁迫会抑制淡水壳菜的迁移,并抑制其开壳生长;③体长在5~10 mm的淡水壳菜受光照胁迫更明显,受光照驱动更强,体长在10~30 mm的淡水壳菜对光照更耐受。本研究为认识光照对淡水壳菜行为特性的影响和淡水壳菜污损的防治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壳菜 光照 行为特性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谭燕 王程 +3 位作者 龙雄 周丽君 严熙 余江滔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020,共10页
为降低高强石膏的脆性,以聚乙烯纤维为增韧材料,通过抗压、三点弯曲、单轴拉伸及吸水率试验,探究聚乙烯纤维掺量对高强石膏性能的影响,并结合SEM对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微观形貌进行分析,揭示聚乙烯纤维对高强石膏宏观性能的作用机制... 为降低高强石膏的脆性,以聚乙烯纤维为增韧材料,通过抗压、三点弯曲、单轴拉伸及吸水率试验,探究聚乙烯纤维掺量对高强石膏性能的影响,并结合SEM对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微观形貌进行分析,揭示聚乙烯纤维对高强石膏宏观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高强石膏的吸水率增大,抗压强度降低,弯曲强度与拉伸性能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聚乙烯纤维体积分数达到2.0%时,弯曲强度与拉伸性能提升最为明显,相较于对照组,高强石膏的弯曲强度提升了86.06%,拉伸应变增加了4.45%,极限拉伸应力提高了102.78%。聚乙烯纤维的掺入使得高强石膏表现出了优异的拉伸应变硬化性能,韧性得到显著提高。根据拉伸试验结果,对聚乙烯纤维增韧高强石膏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拉伸本构模型,可为纤维增韧高强石膏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纤维 高强石膏 纤维掺量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锈环棱螺和椭圆萝卜螺对丝状绿藻和沉水植物的牧食选择研究
3
作者 康玉辉 胡胜男 +3 位作者 高健 周驰 苗滕 冯智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沉水植物重建初期水绵等丝状绿藻易大量孽生,影响沉水植物的恢复效果甚至导致其再次消亡。淡水螺类一般既能牧食藻类又能牧食沉水植物,而其是否优先牧食丝状绿藻进而有利于沉水植物的恢复尚存在争议。基于此选择前鳃亚纲铜锈环棱螺(Bell... 沉水植物重建初期水绵等丝状绿藻易大量孽生,影响沉水植物的恢复效果甚至导致其再次消亡。淡水螺类一般既能牧食藻类又能牧食沉水植物,而其是否优先牧食丝状绿藻进而有利于沉水植物的恢复尚存在争议。基于此选择前鳃亚纲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和肺螺亚纲椭圆萝卜螺(Radixswinhoei),比较研究二者对浅水湖泊常见的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以及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sp.)和刚毛藻(Chladophorasp.)的牧食选择。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和椭圆萝卜螺对两种丝状绿藻均具有主动牧食选择性,对三种沉水植物有牧食回避性,丝状绿藻的鲜重减少量也均显著高于其他沉水植物。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沉水植物,铜锈环棱螺和椭圆萝卜螺更喜爱牧食水绵和刚毛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椭圆萝卜螺 丝状绿藻 沉水植物 牧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的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与多尺度风险管理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
4
作者 于宪煜 张梦寒 《湖泊科学》 2025年第5期1808-1820,I0014-I0017,共17页
三峡库区作为国家典型生态脆弱区和滑坡灾害频发区之一,滑坡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库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因此,开展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库区环境治理和生态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基于“易发性—脆弱性—潜在损失”三维模... 三峡库区作为国家典型生态脆弱区和滑坡灾害频发区之一,滑坡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库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因此,开展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库区环境治理和生态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基于“易发性—脆弱性—潜在损失”三维模型,考虑长时间序列影响,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估滑坡灾害易发性,借助景观格局指数表征生态脆弱性,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定量核算滑坡灾害潜在生态损失,开展2000—2020年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并划分风险防范分区,提出相应风险管理措施。结果表明: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较高和高值区域分布较为散乱,但整体呈现沿长江两岸的带状分布特征,中等风险和较低风险表现为沿长江及其支流两岸向外围扩散,低风险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左右,主要集中于三峡库区的外围。2000—2010年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和生态脆弱性呈增加趋势,而潜在生态损失显著降低,使得滑坡生态风险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情况相反,研究区滑坡生态风险呈现上升趋势,且最终高和较高等级滑坡灾害生态风险地区呈扩张趋势。按照风险结构主导因子、风险变化趋势和潜在生态损失将研究区分为16种风险防范分区,通过合理调整风险管理的力度和侧重点,制定研究区整体、分段和重点区县多尺度风险管理策略,以期实现灾害综合防范、管理精准施策和资源高效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生态风险 滑坡易发性 生态脆弱性 潜在生态损失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对3种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清水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伟 张泽慧 +3 位作者 高健 袁红 王铭 熊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5,共7页
鉴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目前全球入侵最广、对淡水生态系统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探究其对沉水植物清水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防范克氏原螯虾入侵给浅水湖泊带来的生态风险。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了克氏原螯虾对直立型沉水植... 鉴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目前全球入侵最广、对淡水生态系统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探究其对沉水植物清水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防范克氏原螯虾入侵给浅水湖泊带来的生态风险。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了克氏原螯虾对直立型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冠层型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莲座型沉水植物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培养系统对理化因子的响应变化。结果显示,直立型轮叶黑藻相对生物减少量(60.5%)大于冠层型穗花狐尾藻(45.7%)和莲座型密刺苦草(39.0%);克氏原螯虾进入后导致3种生长型沉水植物清水态系统的总悬浮物浓度、叶绿素a和营养盐均极显著增高(P<0.01)。研究表明,水生态系统中的克氏原螯虾会直接降低沉水植物生物量,并扰动底泥增加水体的悬浮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浓度,导致水体由清水态向浊水态转变,也会通过直接牧食或扰动破坏,降低沉水植物生物量,最终影响草型清水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轮叶黑藻 密刺苦草 穗花狐尾藻 生长型 清水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体溯源的澜沧江梯级水库水体总磷来源及滞留效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余君妍 马骏 +3 位作者 杨正健 徐雅倩 王鸿洋 唐金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01,119,共9页
梯级水库建设对澜沧江流域生源物质迁移过程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于枯水期(2017年2月)、丰水期(2017年6月)分别测定了小湾、漫湾、糯扎渡、景洪四个水库不同来源水体(上一级水库下泄水量、支流汇入、... 梯级水库建设对澜沧江流域生源物质迁移过程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于枯水期(2017年2月)、丰水期(2017年6月)分别测定了小湾、漫湾、糯扎渡、景洪四个水库不同来源水体(上一级水库下泄水量、支流汇入、坡面径流、人工水循环)总磷(TP)浓度及水库水体氢氧同位素值(18O、D),基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不同来源水体水量的贡献率,并计算了澜沧江流域梯级水库TP滞留量。结果表明:上一级水库下泄水量对水库TP来源及滞留效应的贡献率在丰水期及枯水期均占主要部分,贡献率分别为54.8%~79.3%、39.1%~82.8%,从上游到下游呈沿程增加趋势;人工水循环水量在枯水期呈沿程增加趋势;坡面径流水量在丰水期呈沿程增加趋势。TP滞留率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为-49.34%~66.72%、-88.79%~88.40%,丰水期滞留率受水量增加影响较大,枯水期则受人类活动及沿程输入影响较大。研究为对有针对性地控制流域TP滞留量及为下游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水体来源 TP 滞留效应 澜沧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新鲜和不同分解腐烂程度的沉水植物摄食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罗艺涓 张泽慧 +3 位作者 高健 焦一滢 王和云 廖明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2-1270,共9页
原产美国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的克氏原螯虾是目前全球入侵最广的小龙虾,也是对淡水生态系统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其对栖息地沉水植物的现存量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目前对克氏原螯虾摄食沉水植物的机制还知之甚少.本文选择6种沉水植物,研究... 原产美国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的克氏原螯虾是目前全球入侵最广的小龙虾,也是对淡水生态系统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其对栖息地沉水植物的现存量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目前对克氏原螯虾摄食沉水植物的机制还知之甚少.本文选择6种沉水植物,研究克氏原螯虾对浅水湖泊常见的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的新鲜植株和分解腐烂后的植株的摄食偏好及原因,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沉水植物新鲜植株选择逗留偏好为:最偏爱逗留在轮叶黑藻区,在穗花狐尾藻、密刺苦草和马来眼子菜3种植株区逗留频次无区别,而在金鱼藻区逗留频次显著最低,6种植物湿重减少量与逗留偏好趋势相似;相对各新鲜植株,克氏原螯虾均更喜欢逗留在分解腐烂8 d或12 d后的植物碎屑区域,相应分解腐烂8 d或12 d植物湿重降低量也显著更高.6种植物新鲜植株总酚类含量均显著高于分解腐烂后的植株,其中穗花狐尾藻新鲜和分解腐烂后的植株的总酚类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5种植物.结合植物总酚类指标和摄食偏好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沉水植物的摄食具有选择性,相对新鲜植物更喜摄食腐烂后的碎屑,总酚类不是影响其选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沉水植物 分解腐烂 摄食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液滴在微凹槽阵列PDMS表面上的电润湿行为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廖洋波 黄先富 +1 位作者 卢应发 余迎松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8-187,共10页
目的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水溶液液滴在微凹槽阵列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表面的电润湿行为特征。方法采用注入析出法,测量含KCl的SDS水溶液液滴在微凹槽阵列非浸润表面的接触角滞后。通... 目的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水溶液液滴在微凹槽阵列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表面的电润湿行为特征。方法采用注入析出法,测量含KCl的SDS水溶液液滴在微凹槽阵列非浸润表面的接触角滞后。通过施加直流电压,研究SDS浓度和表面粗糙度对含KCl的SDS水溶液液滴的电润湿行为的影响。结果微凹槽阵列非浸润表面表现出较强的润湿各向异性,与平行于微凹槽方向上的表观接触角(110°≤θe≤141°)、前进角(116°≤θa≤144°)和后退角(99°≤θr≤137°)相比,垂直于微凹槽方向上的表观接触角(142°≤θe≤165°)、前进角(159°≤θa≤177°)和后退角(118°≤θr≤140°)普遍更大。当表面固定时,水溶液液滴电润湿的启动电压和饱和电压,以及发生润湿状态转变所需的电压均随着SDS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水溶液中SDS的浓度固定时,沿垂直于凹槽方向的启动电压随着固相分数的减小而减小,沿平行于凹槽方向的启动电压随着固相分数的减小而增大,而饱和电压均随着固相分数的减小而减小。结论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有效降低SDS水溶液液滴电润湿的启动电压和电润湿过程中水溶液液滴在微凹槽PDMS表面润湿状态转变所需的电压,使得SDS水溶液液滴在微凹槽阵列PDMS表面的电润湿行为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液滴 启动电压 饱和电压 表面粗糙度 接触角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