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泉州湾湿地碳库生态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素研究
1
作者 陈实 陈丽捷 +5 位作者 洪宇 刘金福 阙翔 李意敏 何东进 赵婧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6-695,共10页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碳储量在内的32个指标;结合专家法、熵权法等构建泉州湾湿地碳库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技术、统计学方法,基于遥感影像、野外实测数据及政府公开数据评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出影响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2012-2021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碳储量最低,为168221×10^(6)t,2020年碳储量最高,为654463×10^(6)t。生态始终处于较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为0.399,最高值出现在2021年,为0.451;驱动力指标、影响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数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状态指标数值以2015年为分界点,先增加后减少。【结论】利用与保护之间的长期博弈及湿地本身的脆弱性可能是导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波动的主要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地表水资源量、单位GDP电耗、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一产业产值是近年泉州湾湿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泉州湾湿地 生态安全 生态评价 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罗浮栲林主要乔木树种营养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世群 刘金福 +5 位作者 黄志森 郑新娟 洪伟 徐道炜 吴则焰 何中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3,共7页
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戴云山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各物种在不同资源空间的营养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 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戴云山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各物种在不同资源空间的营养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同一龄级不同物种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罗浮栲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2~0.3的有33对,占27.5%;大于0.3的有51对,占42.5%,群落中优势种种群生态位具有较大程度重叠,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相似且竞争格局明显。乔木层中,个体多度分布较大的罗浮栲与其它树种生态位重叠在0.042~0.424,罗浮栲与其它物种在资源利用上所受到的竞争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按照经典的分层频度分析,罗浮栲种群属于典型的衰退种,与群落演替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罗浮栲 营养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多维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瑞丰 刘金福 +3 位作者 张广帅 吴则焰 洪伟 何中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7,共9页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福建省三明市小湖村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福建省三明市小湖村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C/P比、C/K比和N/K比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人工林;而2个林分间土壤的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容重、含水量、分形维数、C/N比、N/P比和P/K比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用31个碳源或不同类型碳源进行培养,随培养时间延长2个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逐渐升高;在31个碳源及碳水化合物、羧酸、多聚物和酚酸4类碳源中,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均高于人工林;总体上,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率高于人工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与土壤的N/P比和N/K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的C/P比和C/K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对羧酸的利用率与土壤的N/P比和N/K比呈显著正相关;对多聚物的利用率与土壤的C/P比和C/K比呈极显著正相关。CCA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与土壤的C/P比、C/K比、N/P比和N/K比的相关性均较强,对羧酸的利用率与土壤的N/P比和N/K比的相关性也较强;此外,5个天然林样地主要分布在CCA排序图的第3和第4象限,而5个人工林样地则主要分布在第1、第2和第4象限,表明天然林样地的土壤养分比例协调,而人工林样地的土壤肥力偏差、土壤结构不稳定。研究结果显示:格氏栲天然林的土壤生态系统优于人工林,建议适当减少对人工林的人为干扰,以促进林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天然林 人工林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更新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朱德煌 刘金福 +4 位作者 洪伟 郑世群 何中声 徐道炜 李文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5,共5页
为探讨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的分化与动态更新,采用改进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研究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存在差异,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更新生态位宽度,物... 为探讨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的分化与动态更新,采用改进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研究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存在差异,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更新生态位宽度,物种间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也不同。在群落乔木层,黄山松的更新生态宽度最大,因此,黄山松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黄山松与其它物种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为0.1~0.39,表明黄山松与其它树种存在共用资源利用谱。黄山松与窄基红褐柃(Euryarubiginosa)和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lesii)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与这些物种的竞争和排斥作用明显,不利于黄山松幼苗和幼树更新,因此建议采用人工抚育措施并加强保护,提高黄山松幼苗和幼树的成活率,使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黄山松 更新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4 位作者 朱德煌 洪伟 郑世群 苏松锦 吴承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4-629,611,共7页
采用改进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林窗干扰对福建三明市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中格氏栲更新生态宽度值大于林下,林窗在促进格氏栲更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窗和林下更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 采用改进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林窗干扰对福建三明市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中格氏栲更新生态宽度值大于林下,林窗在促进格氏栲更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窗和林下更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桂北木姜子,其与格氏栲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林窗中的格氏栲与其它物种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低于0.6,林窗微生境的异质性导致格氏栲与其它树种间对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共享趋势,促进了物种间共存。林下的格氏栲与木荷、木荚红豆和短尾越桔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均高于0.6,格氏栲与这些物种相互争夺资源与空间,种间竞争较强。格氏栲天然林未来树种组成中,主要由桂北木姜子、木荷、矩圆叶鼠刺与格氏栲等组成的混交群落,整个群落正向物种组成多样化的方向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格氏栲天然林 更新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4 位作者 BUAJAN Supaporn 何中声 江蓝 洪伟 施友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4,共7页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在福建三明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内划分不同尺度的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和小林窗,平均面积分别为199.29、78.53和37.86 m2),并以非林窗为对照,研究林窗内凋落物-土壤C、N、P和K的生态化学计量...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在福建三明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内划分不同尺度的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和小林窗,平均面积分别为199.29、78.53和37.86 m2),并以非林窗为对照,研究林窗内凋落物-土壤C、N、P和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运用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了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大林窗的凋落物C含量、N含量、C∶N比、C∶P比、C∶K比、N∶P比和N∶K比以及土壤C含量、N含量、P含量、K含量和C∶N比均最高,小林窗的凋落物P和K含量以及土壤C∶P比、C∶K比、N∶P比和N∶K比均最高,但各尺度林窗间凋落物和土壤的P∶K比总体差异不明显。在相同尺度林窗中,凋落物的C、N和P含量以及C∶N比、C∶P比、C∶K比、N∶K比和P∶K比总体上均显著高于土壤,但凋落物的K含量则显著低于土壤。与非林窗相比,小林窗的凋落物P和K含量以及土壤C含量、C∶N比、C∶K比和N∶K比,中林窗的土壤P含量,大林窗的土壤C、N和P含量以及C∶N比、C∶K比和N∶K比均显著提高,但各尺度林窗内凋落物-土壤的其他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显著降低。RDA分析结果显示:大林窗的凋落物P∶K比、中林窗的凋落物N∶P比和P含量以及小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对土壤肥力影响最大,而非林窗的凋落物C、P和K含量均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且大林窗和中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和N∶P比分别与土壤P含量和N∶P比呈负相关,小林窗和非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和N∶P比分别与土壤P含量和N∶P比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不同尺度林窗内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较大差异,其中,大林窗的土壤肥力较高,且林窗土壤肥力主要受凋落物中P含量的限制。建议根据林窗内土壤N∶P比采取适宜的施肥管理措施,以促进植物生长并丰富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凋落物 土壤肥力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资源环境基尼系数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洪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30,共4页
文章选取中国内地2009年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能源消耗为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基于工业GDP和生态容量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评价方法,以工业贡献系数判断工业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率水平,以绿色负担系数判断资源消耗... 文章选取中国内地2009年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能源消耗为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基于工业GDP和生态容量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评价方法,以工业贡献系数判断工业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率水平,以绿色负担系数判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因子,并将两种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容量 工业GDP 资源环境基尼系数 工业贡献系数 绿色负担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林土壤-凋落物-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德煌 王金燕 +1 位作者 黄慧婷 刘金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50-5059,共10页
干扰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子,干扰程度直接影响天然林的生长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此开展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对于揭示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 干扰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子,干扰程度直接影响天然林的生长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此开展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对于揭示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两种人为干扰模式下(重度干扰和轻度干扰)闽楠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壤-凋落物-叶片”三个组分化学计量特征,结合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再吸收效率、内稳态理论解析干扰对闽楠林养分资源利用策略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1)两种干扰模式下,叶片C、N、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土壤和凋落物,且三个组分中N和P含量均表现出重度干扰显著高于轻度干扰,但三个组分C/N、C/P和N/P呈现轻度干扰显著高于其重度干扰。(2)闽楠林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表现出:重度干扰<轻度干扰,但P再吸收效率则是重度干扰高于轻度干扰,且两种干扰模式下P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N。(3)随干扰强度的增加,闽楠林叶片N呈现内稳态弱,而叶片P的内稳态强以适应低P环境。(4)凋落物与叶片两组分P、C/P、N/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N分别与叶片P、C/P、N/P以及凋落物P、C/N和C/P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闽楠林化学计量特征对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扰延缓闽楠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闽楠 凋落物-土壤-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68
9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2 位作者 何中声 洪伟 张金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673-5682,共10页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和pH值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弱变异,土壤养分为中等变异,变异强度为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全磷>pH值。半方差最优模型拟合分析表...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和pH值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弱变异,土壤养分为中等变异,变异强度为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全磷>pH值。半方差最优模型拟合分析表明,pH值、全钾、有效磷符合指数模型,全氮符合高斯模型,全磷、水解性氮符合球状模型,速效钾符合线状模型;全钾、速效钾、pH、全氮、全磷、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有效变程依次为1806、549、267、130、120、182 m和117 m;从空间结构特征看,pH值、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全钾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是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速效钾具有微弱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全氮、全磷由南向北递增;全钾含量呈环状分布,向南北分别呈递增趋势;pH值由东北到西南递增,呈条带状分布;水解性氮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有效磷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增;速效钾分布较均匀,在西北和东南角各有一个高值区,从西南到东北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结果为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内插、制图和取样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格氏栲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GIS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与环境的关联 被引量:31
10
作者 刘金福 朱德煌 +4 位作者 兰思仁 洪伟 郑世群 何中声 徐道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31-5736,共6页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DC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黄山松群落的海拔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坡向变化,即沿第二轴从上到下,坡向越朝向阳坡,黄山松群落分布越明显。(2)DCCA表明第一轴与海拔的相关系数达0.5570,即海拔是黄山松群落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呈现海拔越高,黄山松优势种群越显著,在海拔1400—1600 m表现突出。(3)黄山松群落主要物种在DCCA排序图的相对位置,反映坡向、坡位、有机质、人为干扰因素是影响黄山松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4)DCCA排序图中黄山松群落种类排序轴与环境排序轴的相关系数高于DCA,且消除CCA的"弓形效应",更能凸显海拔、有机质等环境因子对黄山松群落的影响,即黄山松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联以DCCA排序方法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DCA DCCA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被引量:46
11
作者 郑洁 刘金福 +4 位作者 吴则焰 洪伟 何中声 蓝亦琦 刘思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293-7303,共11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LFA生物标记,MS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群落,3种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MC>MS>S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量增加,而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下降,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发生了明显退化。3种植被群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16:1w7c,9Me15:0w,18:1w12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量最小。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相似规律,MS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小于M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基本能区分出3种不同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间存在相关性,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红树林群落土壤营养代谢循环的潜力,特别是关于碳、氮、磷等的循环及酶活性,改变部分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含量,竞争有利环境,迅速扩张实现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红树林 土壤微生物 PLFA 外来植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4 位作者 郑世群 洪伟 吴则焰 徐道炜 吴承祯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40,共8页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干扰改善了微环境,表现在林窗和林下乔灌层树种重要值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林...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干扰改善了微环境,表现在林窗和林下乔灌层树种重要值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林窗乔木层中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均优多指数Z均高于林下,均匀度指数Js和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灌木层中R、D、H、Js、Z指数均高于林下,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林窗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生态优势种不明显,群落向复杂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林窗与林下乔木层Jaccard相似性系数Cj、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Bray-Curtis指数CN相对较低,Morista-Horn指数CmH较高,林窗对树种更新具有促进作用;灌木层相似性系数Cj、Cs、CN、CmH均较高,物种组成基本一致。根据M.Godron稳定性原理拟合出稳定性模型,林窗和林下乔木层分别为对数模型与二次函数模型,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最佳拟合模型均为对数模型。林窗乔木层植物处于稳定状态,林下乔木层植物不稳定;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植物均处于稳定状态。林窗和林下乔木层树种中以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森林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对格氏栲种群更新产生较大影响。林下乔木层中格氏栲重要值较低,格氏栲更新存在困难,而林窗干扰促进了格氏栲的向上生长和重要值的提升,可有效实现格氏栲种群的更新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物种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林下种子散布及幼苗更新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5 位作者 郑世群 苏松锦 洪伟 吴则焰 徐道炜 吴承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6-512,共7页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种子雨总量的77.13%和74.5%;林窗种子库储量低于林下,种子库中以全食或捡拾种子比例最高,其中种子库储量垂直分布表现为枯落物层(约占2/3)>腐殖质层(0~5 cm)(约占1/3)>心土层(5~10 cm)(小于1%),以格氏栲种子占绝对优势;格氏栲从种子到幼苗的转化率低,林窗中格氏栲完好种子密度与幼苗密度均高于林下。林窗微生境提高了种子散布过程中格氏栲成熟种子的密度和比例,有利于促进格氏栲的幼苗更新,表明林窗在格氏栲种群恢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天然林 林窗 林下 种子散布 幼苗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后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1 位作者 何中声 郑世群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1,共5页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形成的3种林分:毛竹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杉木林为对象,研究毛竹扩张对立竹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杉木混交林中立竹高度>9 m以及胸径>9 cm的立竹比例显著高于毛竹林中...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形成的3种林分:毛竹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杉木林为对象,研究毛竹扩张对立竹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杉木混交林中立竹高度>9 m以及胸径>9 cm的立竹比例显著高于毛竹林中的比例,混交林中毛竹通过增大立竹高度和立竹胸径获得更多的养分和光照等资源,从而促进毛竹的快速生长以及扩张。毛竹向杉木林扩张过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呈增加趋势,当杉木林完全演替为毛竹林后,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毛竹扩张对灌木层物种分布均匀度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加草本层物种分布均匀度。研究结果可为毛竹林扩张控制的人工干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杉木 扩张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1 位作者 何中声 郑世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8,36,共8页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形成的3种林分:杉木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研究毛竹扩张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形成的3种林分:杉木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研究毛竹扩张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种林分8月和1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表现出明显表层富集现象。各土层8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均比1月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则相反。3个土层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排序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2)3种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态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储量基本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0-60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储量均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储量则相反,3种林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0-60cm土层3种林分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基本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指数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毛竹林>毛杉混交林>杉木林。研究表明,毛竹向杉木林扩张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但杉木林演替成毛竹纯林后对土壤质量长期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毛竹扩张 杉木林 土壤易氧化态碳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戴云山木本优势科植物花果期物候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3 位作者 何中声 郑世群 李文周 陈文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61,共6页
植物繁殖物候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是植物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木本优势科植物花果期物候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戴云山分布的木本优势科植物全年均有开花结果的现象,其中樟科、壳... 植物繁殖物候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是植物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木本优势科植物花果期物候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戴云山分布的木本优势科植物全年均有开花结果的现象,其中樟科、壳斗科、桑科、大戟科开花峰期为4-5月,与平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等月平均气候因子相关性较低;樟科、桑科、大戟科、山茶科植物结果峰期为7-8月,与月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等月平均气候因子相关性较低。因此,气候因子对戴云山分布的木本优势科植物花果期物候有一定影响,以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了解植物对气候变化的生殖适应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花期物候 果期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瑞丰 刘金福 +4 位作者 吴则焰 张广帅 陈志芳 洪伟 何中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4-19,共6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探讨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3种PLFA标记物,总量为211.053μg/g;天然林与林场交界处(NPF)的PLFA种类最多,为26种;格氏栲马尾松天然混交林(NF2)次之,为23种;格氏栲人工林(CK)为19...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探讨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3种PLFA标记物,总量为211.053μg/g;天然林与林场交界处(NPF)的PLFA种类最多,为26种;格氏栲马尾松天然混交林(NF2)次之,为23种;格氏栲人工林(CK)为19种,格氏栲木荷天然混交林(NF1)的PLFA为18种,种类最少。各林型的PLFA含量大小排序为NF2((72.71±14.76)μg/g)>CK((49.50±4.87)μg/g)>NF1((46.43±5.77)μg/g)>NPF((42.41±8.07)μg/g)。运用优势PLFA(含量大于1.9%)计算各林型的环境适应性指数,细菌/真菌(B/F)为4.942,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G+/G-)为1.865,土壤微生物压力指数(cy17∶0/16∶1ω7c)为0.287,表明格氏栲林对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主成分分析(PCA)解释了PLFA变异的87.43%。可见,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强的区域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林 土壤微生物 结构多样性 PL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的海拔分布格局 被引量:7
18
作者 江蓝 何中声 +3 位作者 刘金福 冯雪萍 刘艳会 陈文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是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重要造林和用材树种,具有较大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探讨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在戴云山海拔1 000~1 700 m的黄山松群落每间隔100 m布设3个固定样地(25 m×25 m),...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是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重要造林和用材树种,具有较大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探讨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在戴云山海拔1 000~1 700 m的黄山松群落每间隔100 m布设3个固定样地(25 m×25 m),研究黄山松种群径级结构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山松种群平均胸径为11.54 cm.目前,黄山松种群主要为幼树和中树,种群处于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阶段.随着海拔的升高,黄山松大径级树逐渐减少,小径级树逐渐增多.黄山松幼树和中树比例变化与林分密度、群落平均胸径、群落平均树高、黄山松胸径、黄山松树高具有显著相关性,幼树与中树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种群存在自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级结构 海拔 黄山松 戴云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市鸟类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3 位作者 洪伟 杨文晖 付达靓 郑世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8-191,共4页
对栖息于泉州市不同海拔梯度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海拔梯度格局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泉州市鸟类α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与"中间膨胀"理论相符合,在... 对栖息于泉州市不同海拔梯度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海拔梯度格局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泉州市鸟类α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与"中间膨胀"理论相符合,在500~1 000 m海拔段均最大。在500~1 250 m海拔段和50~500 m海拔段中鸟类β多样性指数较大,表明该海拔段鸟类物种多样性变化剧烈,相似性Jaccrad相似性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指数进一步说明500~1 250 m海拔段和50~500 m海拔段是多样性敏感区域。栖息于不同海拔带的鸟类科属多样性基本随着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500~1 000 m海拔段最大,与α多样性格局一致。研究表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是影响不同海拔段梯度鸟类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泉州市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格局 泉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5 位作者 郑世群 赖日文 何中声 周姗姗 余希 张惠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以规划调整前后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及实地考察,构建覆盖率、生态效率评估、管理效率评估和详细监测程度等4个不同且互补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后保护效果。... 以规划调整前后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及实地考察,构建覆盖率、生态效率评估、管理效率评估和详细监测程度等4个不同且互补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后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存在监测系统较为落后、管理不善与红树林湿地被破坏等问题较严重;规划调整后详细监测程度、管理行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人为干扰等指标分值提升较明显。综合评价保护区规划调整前的保护效果为"中",调整后为"良",表明调整规划较为合理,改善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管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 水禽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