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2
1
作者 丁寅 朱玉华 +1 位作者 庞洁 鞠熀先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1-184,共4页
阐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意义、优秀实验室文化的营造以及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及成果。细述了如何塑造实验室精神、创新实验室文化建设、建立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强化团队协作和引领前沿学术研... 阐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意义、优秀实验室文化的营造以及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及成果。细述了如何塑造实验室精神、创新实验室文化建设、建立宽松和谐的学术气氛、强化团队协作和引领前沿学术研究等实验室文化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文化建设 凝聚力 生命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丁寅 鞠幌先 朱玉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4-216,220,共4页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是从事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它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级平台的科研实力,也是衡量国家重点实验室装备条件的重要标志。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依据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布局,注重仪器的...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是从事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它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级平台的科研实力,也是衡量国家重点实验室装备条件的重要标志。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依据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布局,注重仪器的采购、验收、开放、共享,强化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利用率,为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型仪器平台 建设管理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信息化管理实践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飞 李翔 +1 位作者 庞洁 朱玉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4-266,共3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仪器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重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大型仪器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该系统的架构层次、主要功能、及使用后所取得的成效等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仪器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重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大型仪器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该系统的架构层次、主要功能、及使用后所取得的成效等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阐述了大型仪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成与使用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仪器 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探讨 被引量:22
4
作者 朱玉华 庞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8-200,204,共4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型运行机制是"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针对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状,多方位地探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如开放课题设立和管理不够科学,开放基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国内外联合...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型运行机制是"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针对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状,多方位地探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如开放课题设立和管理不够科学,开放基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国内外联合存在着重形式轻效益现象;国际合作研究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合作,研究成果少。提出了通过加强开放课题管理以及国内外研究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来提高实验室开放水平和开放效果,从而促进实验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 研究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庞洁 朱玉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1-182,共2页
从当前我国的高校重点实验室现状出发,多方位地探讨了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管理特色,从管理层次、信息技术支持、安全环保、专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促进实验室发展的方略。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 被引量:59
6
作者 束羽 丁寅 徐铮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5-217,223,共4页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而高校化学实验室所承载的探索性科研活动具有高危性和意外事故不可预见性,给实验室安全带来了隐患。对化学实验室实行科学系统的安全布控与管理将对高校的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起到至关...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而高校化学实验室所承载的探索性科研活动具有高危性和意外事故不可预见性,给实验室安全带来了隐患。对化学实验室实行科学系统的安全布控与管理将对高校的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围绕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就如何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和建设安全防范体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室 安全管理 防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 被引量:14
7
作者 柬羽 徐铮 丁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7-200,共4页
实验室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科学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树立高校品牌,保持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实验室文化的含义和基本组成,并就实验室文化建设中所体现出的大学的精神内涵... 实验室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科学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树立高校品牌,保持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实验室文化的含义和基本组成,并就实验室文化建设中所体现出的大学的精神内涵和培养目标,以及实验室创新文化、协作文化、激励文化、形象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文化 大学精神 创新 协作 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调制型高灵敏电化学发光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晶晶 金融 +1 位作者 方丹君 江德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21-2425,共5页
报道了一种电压调制型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通过在施加恒定电压的基础上叠加一个小脉冲电压,可将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强度提升近2倍.电化学发光强度与过氧化氢浓度在1.0 nmol/L^20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 报道了一种电压调制型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通过在施加恒定电压的基础上叠加一个小脉冲电压,可将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强度提升近2倍.电化学发光强度与过氧化氢浓度在1.0 nmol/L^20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0.24 nmol/L(S/N=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电压调制模式可有效提高电化学发光强度,为深入理解电极界面电化学过程提供了新技术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电压调制 鲁米诺 过氧化氢 高灵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化学生物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阮弋帆 张楠 +3 位作者 朱圆城 赵伟伟 徐静娟 陈洪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6-485,共10页
光电化学生物分析是近年来新出现并发展迅速的一种分析技术,其检测原理是基于在光照下识别元件和目标分子之间的生物识别作用造成光电活性物质产生的电信号的改变,以实现对待测物的定量测定。由于其灵敏选择性检测的优点及其在生物分析... 光电化学生物分析是近年来新出现并发展迅速的一种分析技术,其检测原理是基于在光照下识别元件和目标分子之间的生物识别作用造成光电活性物质产生的电信号的改变,以实现对待测物的定量测定。由于其灵敏选择性检测的优点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巨大潜力,该方法吸引了较多的关注,并且在检测性能和生物传感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针对光电化学生物分析中常见的四种应用领域,即直接光电化学检测、光电化学酶检测、光电化学核酸检测以及光电化学免疫分析,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光电化学生物分析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 生物分析 核酸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体电分析专辑序言
10
作者 李菲 应佚伦 周一歌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共2页
化学测量领域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实现对单个体(如单个细胞、单个纳米粒子、单个纳米气泡、和单个分子等)超高灵敏检测。电化学是测量单个体电子传递过程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高时间分辨和高电流分辨的电化学测量能够对微纳尺度界... 化学测量领域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实现对单个体(如单个细胞、单个纳米粒子、单个纳米气泡、和单个分子等)超高灵敏检测。电化学是测量单个体电子传递过程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高时间分辨和高电流分辨的电化学测量能够对微纳尺度界面上的电化学反应进行精准分析,获取每一个单体的特征电信号,解析被平均效应掩盖的个体间差异。目前,已有超微电极纳米孔道以及纳米针尖等在内的多种纳米结构被应用于构建高空间分辨率与高灵敏的单个体电化学传感界面,提供了与单个分析物尺寸匹配的电化学测量界面。同时,随着高时间分辨微弱电流测量仪器的发展,单个体电分析化学技术可实时追踪亚毫秒至微秒级的单个体动态电化学反应过程。基于此,可对体系中每一个待测物进行高通量、快速电化学灵敏测量,有助于识别稀有亚群个体、发现化学反应隐藏中间体、追踪动态相互作用及反应路径。例如,纳米孔道电化学单分子测序与分析,可应用于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单颗粒电化学碰撞测量,可准确揭示纳米材料的构效关系;单细胞的原位电化学分析,能够探索细胞内外和细胞间的生化过程,更好地理解细胞间网络通讯机制。近年来,单个体电化学测量技术在测量界面、测量仪器及测量数据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为微纳材料、生命分析以及能源催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测量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测量 电化学反应 电分析化学 微纳材料 单分子测序 超微电极 纳米气泡 测量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流控-电化学技术在生化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仲秋 吴增强 夏兴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1-301,共11页
纳流控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已被成功应用到纳米尺度分离、生化传感、能量转化等诸多领域.纳流控的发展与电化学紧密相连,一方面,电化学可以为纳米孔道中的物质传输特性的研究提供驱动力;另一方面,纳米孔道... 纳流控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已被成功应用到纳米尺度分离、生化传感、能量转化等诸多领域.纳流控的发展与电化学紧密相连,一方面,电化学可以为纳米孔道中的物质传输特性的研究提供驱动力;另一方面,纳米孔道可以为限域电化学研究提供微环境.纳流控和电化学技术相辅相成,催生了许多单分子、单粒子分析以及纳米流体操控的新理念与新技术.本综述从纳米孔道与电极的结合方式出发,对纳流控-电化学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流控 电化学 物质传输 单分子分析 氧化还原循环 双极电极 场效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2
作者 吴梅笙 徐静娟 陈洪渊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在微管道两端施加一定的电压时,置于这个电场中的金属或半导体带与溶液的界面电势差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就会引起溶液电活性物质在其两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金属或半导体带即称为双极电极(BPE).BPE与电致化学发光(ECL)技术的完美结合有... 在微管道两端施加一定的电压时,置于这个电场中的金属或半导体带与溶液的界面电势差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就会引起溶液电活性物质在其两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金属或半导体带即称为双极电极(BPE).BPE与电致化学发光(ECL)技术的完美结合有诸多优点,如浓度富集、灵敏度高、成本低、装置轻便且不需要外加光源等,极适合生物分析检测.本文综述了双极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并展望相关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电极 电致化学发光 钌联吡啶 阵列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过程原位质谱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卢威风 张雪萌 闵乾昊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共11页
质谱分析法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通量高等特点,近年来已逐步用于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原位监测和机理探究。通过开发新型电离源以及构建电化学池-质谱偶联装置,研究者们相继发展了一系列电化学质谱(EC-MS)分析方法,并在电化学过程... 质谱分析法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通量高等特点,近年来已逐步用于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原位监测和机理探究。通过开发新型电离源以及构建电化学池-质谱偶联装置,研究者们相继发展了一系列电化学质谱(EC-MS)分析方法,并在电化学过程产物实时监测、同位素标记分析、短寿命中间体捕获鉴定等方面展现出了特有的技术优势。该综述从气相及挥发性产物分析、液相产物分析和短寿命中间体捕获三方面介绍了EC-MS近五年来在方法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回顾了这期间EC-MS在电催化过程产物监测和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质谱(EC-MS) 原位分析 机理研究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分析传感》专辑序言
14
作者 龙亿涛 田阳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电化学分析传感是一种基于界面电荷相互作用的测量方法,具有高灵敏、响应快、无标记等本征优势。该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将待测对象构建成为化学电池的某一部分,通过测量界面电子转移或电荷重排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响应,如电池电位、电流、... 电化学分析传感是一种基于界面电荷相互作用的测量方法,具有高灵敏、响应快、无标记等本征优势。该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将待测对象构建成为化学电池的某一部分,通过测量界面电子转移或电荷重排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响应,如电池电位、电流、电导、电量变化,对待测目标进行定性定量动态地检测、监测或表征。近年来,伴随着测量仪器性能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持续提高与优化。电化学分析传感研究前沿热点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纳米尺度界面上的瞬态电荷相互作用、动态电荷传输机制,特别是发展限域空间内的单体纳米电化学信号放大、传输、记录、解析新模式和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分析 传感 电荷相互作用 序言 专辑 界面电子转移 数据处理方法 化学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erolysin纳米孔道的单个β-淀粉样多肽N-端片段分析
15
作者 陈天泽 胡方舟 +2 位作者 林绪波 应佚伦 邹爱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0-208,共9页
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引起的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被认为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的因素之一.与人类不同,啮齿动物较少出现这类特征性病变.与人类Aβ相比,啮齿动物Aβ的第5,10和13位氨基酸由Arg,Tyr和His分别变为Gly,Phe和Arg.本文采用... 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引起的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被认为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的因素之一.与人类不同,啮齿动物较少出现这类特征性病变.与人类Aβ相比,啮齿动物Aβ的第5,10和13位氨基酸由Arg,Tyr和His分别变为Gly,Phe和Arg.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Aerolysin纳米孔道单分子分析技术对人类Aβ_(1—15)和啮齿动物Aβ_(1—15)的结构差异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人类Aβ_(1—15)相比,啮齿动物Aβ_(1—15)穿过纳米孔道时具有更低的阻断频率和能垒,证明了Aerolysin纳米孔道可以辨别具有细小结构差异的Aβ多肽分子.本文以硫酸盐K_(2)SO_(4)作为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的简化模型,对Aβ_(1—15)与硫酸根离子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显示,两种多肽均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降低它们被纳米孔道捕获的频率,人类Aβ_(1—15)的捕获频率降低25%,啮齿动物Aβ_(1—15)的捕获频率降低59%.然而,加入硫酸根离子后,两种多肽阻断时间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未加入硫酸根时相比,人类Aβ_(1—15)的阻断时间延长了14%,啮齿动物Aβ_(1—15)的阻断时间则缩短了7%.由实验结果推测,两种多肽不同的序列和构象导致它们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对过孔行为产生了不同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对于筛选用于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小分子抑制类药物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气单胞菌溶素 多肽单分子分析 生物纳米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化学消毒剂中苯扎氯铵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雯雯 张瑾 +1 位作者 乔俊琴 练鸿振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682,共6页
建立了一种测定复方化学消毒剂中苯扎氯铵成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latisil ODS(5μm,250 mm×4.6mm),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己... 建立了一种测定复方化学消毒剂中苯扎氯铵成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latisil ODS(5μm,250 mm×4.6mm),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己烷磺酸钠(含1%三乙胺,V/V,用高氯酸调节至pH=6.0,体积比85∶15),紫外220 nm检测。用己烷磺酸钠作为离子对试剂,增强了苯扎氯铵成分的保留,三乙胺作为扫尾剂,通过抑制固定相表面残存的硅羟基对苯扎氯铵成分的吸附,减少了色谱峰拖尾。3种苯扎氯铵成分分离良好,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2~5 mg/mL、0.005~10 mg/mL和0.005~10 mg/mL,检测限分别为0.0005 mg/mL、0.001mg/mL和0.001 mg/mL。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测定低浓度样品时优势明显。实际用于测定苯扎氯铵消毒液和医用消毒纸巾中3种苯扎氯铵成分的含量,回收率为99.3%~104.1%,日内和日间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扎氯铵 复方化学消毒剂 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铒-石墨烯氧化物复合纳米材料的葡萄糖氧化酶直接电化学性能及对葡萄糖的检测(英文)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海平 徐亮 +1 位作者 岳亚锋 姜立萍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34-2040,共7页
将稀土纳米材料Er2O3用于构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Er2O3和氧化石墨烯形成复合基底.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固载在玻碳电极表面。首先利用SEM和XRD技术对所制备的Er2O3和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利用EIS和CV对整个生物传感器制备过... 将稀土纳米材料Er2O3用于构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Er2O3和氧化石墨烯形成复合基底.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固载在玻碳电极表面。首先利用SEM和XRD技术对所制备的Er2O3和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利用EIS和CV对整个生物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表征。Er2O3的存在能有效地保持GOD的生物活性并加速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由于Er2O3和氧化石墨烯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制备的传感器在CV图中呈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证实GOD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传递性能。当用于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时,传感器的CV响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变弱。在葡萄糖浓度为1~10mmol·L-1范围内.CV响应值与葡萄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此外.传感器具有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铒 石墨烯氧化物 葡萄糖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CdS纳米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及其H_2O_2传感应用(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传国 徐静娟 陈洪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05-2012,共8页
通过一定体积比的CdS和普鲁士蓝(PB)胶体纳米溶液的简单混合,制备了PB/CdS纳米复合物。在共反应剂存在条件下,PB纳米粒子含量较低时,在ITO电极上CdS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ECL)强度可以增强3倍左右。PB纳米粒子含量较高时,CdS纳晶的ECL强... 通过一定体积比的CdS和普鲁士蓝(PB)胶体纳米溶液的简单混合,制备了PB/CdS纳米复合物。在共反应剂存在条件下,PB纳米粒子含量较低时,在ITO电极上CdS纳晶的电致化学发光(ECL)强度可以增强3倍左右。PB纳米粒子含量较高时,CdS纳晶的ECL强度则显著降低。详细讨论了PB纳米粒子对CdS纳晶ECL影响的机理。PB纳米粒子对CdS纳晶的ECL增强可用于H2O2传感。该传感器对H2O2响应的线性范围为3.3×10-8~6.5×10-3 mol.L-1(R=0.999 2),检测限为12 nmol.L-1(S/N=3),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 CdS纳晶 电致化学发光 H2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衍生荧光碳点的葡萄糖比色及荧光测定
19
作者 刘瀛琪 王叶梅 +2 位作者 蒋恺 郑芬芬 朱俊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7,共8页
以肿瘤细胞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细胞衍生荧光碳点(CDs).研究结果表明,该CDs具有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能够催化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基于此,利用葡萄糖氧化产生的过氧化氢及CDs的类过氧化物酶性能氧化对苯二胺(p-P... 以肿瘤细胞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细胞衍生荧光碳点(CDs).研究结果表明,该CDs具有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能够催化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基于此,利用葡萄糖氧化产生的过氧化氢及CDs的类过氧化物酶性能氧化对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PPD)底物生成氧化产物PPDox[2,5-Diamino-N,N′-di-(4-aminophenyl)-2,5-cyclohexadiene-1,4-diimine].并通过PPDox对荧光CDs的内滤效应,实现了葡萄糖的比色与荧光双模式检测.比色法与荧光法检测葡萄糖的检出限分别为41和13μmol/L.反应过程中,CDs具备双重功能,既可作为类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产生羟基自由基用于氧化PPD,又可作为荧光指示剂,通过内滤效应指示葡萄糖的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衍生荧光碳点 类过氧化物酶 葡萄糖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2-dicyanomethylene-3-cyano-4,5,5-trimethyl-2,5-dihydrofuran-base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probe for the detec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and imaging of living cells
20
作者 ZHANG Linfang YIN Wenzhu YIN Gui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0-548,共9页
Using 2-dicyanomethylene-3-cyano-4,5,5-trimethyl-2,5-dihydrofuran(TCF)as a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chromophore,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 TCF-based fluorescent probe TCF-NS by introducing 2,4-dinitrophenyl ether ... Using 2-dicyanomethylene-3-cyano-4,5,5-trimethyl-2,5-dihydrofuran(TCF)as a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chromophore,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 TCF-based fluorescent probe TCF-NS by introducing 2,4-dinitrophenyl ether as the recognized site for H_(2)S.The probe TCF-NS displayed a rapid-response fluorescent against H_(2)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on but had no significant fluorescence response to other biothiols.Furthermore,TCF-NS was applied to sense H_(2)S in living cells successfully with minimized cytotoxicity and a large Stokes sh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ulfide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probe cell imag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