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南市西兰花新品种引种试验
1
作者 曹正鹏 成赵平 +5 位作者 杨建辉 张丽 李耀东 潘倩 李芝敏 曹莉 《上海蔬菜》 2025年第4期24-28,共5页
为筛选适合甘肃省陇南市白龙江沿岸种植的优质西兰花新品种,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作者以耐寒优秀、丽贝卡青花菜等13个西兰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西兰花品种中,耐寒优秀、百伦、百盛和芭莎的花球大、经济性状... 为筛选适合甘肃省陇南市白龙江沿岸种植的优质西兰花新品种,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作者以耐寒优秀、丽贝卡青花菜等13个西兰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西兰花品种中,耐寒优秀、百伦、百盛和芭莎的花球大、经济性状优良、产量高。其中,百伦的生育期较短(165 d),芭莎单株叶片数最多(33片),百盛花球较大且紧实,耐寒优秀最大叶最长(60.3 cm);此外,耐寒优秀的产量最高,为48290.8 kg/hm^(2),芭莎、百伦、百盛次之,分别为41087.2 kg/hm^(2)、40553.6 kg/hm^(2)、39753.2 kg/hm^(2),其余品种的产量明显低于上述品种。综上所述,耐寒优秀、百伦、百盛、芭莎适宜在陇南市白龙江沿岸露地覆膜栽培,可作为当地主推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兰花新品种 引种试验 产量 商品性 甘肃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茯砖茶加工技术及发花工艺创新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侯树银 田金全 +2 位作者 曹莉 马芳 吴章福 《中国茶叶》 2020年第9期30-34,共5页
试验以普通毛茶、红毛茶为原料,加入不同水质的水制备茯砖茶,并对其冠突散囊菌数量及感官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加茶梗、茶末、改制茶的纯毛茶和红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可达2.1×106 CFU/g以上,远高于国家标准... 试验以普通毛茶、红毛茶为原料,加入不同水质的水制备茯砖茶,并对其冠突散囊菌数量及感官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加茶梗、茶末、改制茶的纯毛茶和红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可达2.1×106 CFU/g以上,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用武都汉王绸子坝井水加工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试验首次采用红毛茶加武都汉王绸子坝井水(pH值8.1)制备茯砖茶,发花茂盛、菌花香显、冠突散囊菌数量高,可为丰富陇南茯砖茶种类,开发新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市 茯砖茶 发花 冠突散囊菌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金明 黄辉 韩春梅 《中国茶叶》 2017年第1期13-15,共3页
陇南全境属秦岭南麓、长江流域,地处甘肃最东南,毗邻川北、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人称“陇上江南”。茶叶是陇南市富有地域特色(甘肃省内独有),彰显绿色生态优势,助农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农业区域特色产业。近年... 陇南全境属秦岭南麓、长江流域,地处甘肃最东南,毗邻川北、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人称“陇上江南”。茶叶是陇南市富有地域特色(甘肃省内独有),彰显绿色生态优势,助农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农业区域特色产业。近年来,市、县、区政府以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遵循生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坚持总量扩张和提质增效并重,按照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供给侧改革,全力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全市茶叶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茶叶生产已逐步成为茶区农户最具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增收致富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生产 产业现状 陇南 生态优势 特色产业 农业区域 长江流域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香’核桃在甘肃陇南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金明 汪海 《中国果树》 2016年第2期87-90,I0002,共5页
2006年3月,甘肃省陇南市从河北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引进2年生‘清香’核桃嫁接苗。通过9年栽培观察,‘清香’核桃在当地表现出坚果外形美观、缝合线紧密、耐机械脱青皮、果仁色浅、口感香脆、结果早、易成花坐果、连续丰产性好、抗逆... 2006年3月,甘肃省陇南市从河北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引进2年生‘清香’核桃嫁接苗。通过9年栽培观察,‘清香’核桃在当地表现出坚果外形美观、缝合线紧密、耐机械脱青皮、果仁色浅、口感香脆、结果早、易成花坐果、连续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避晚霜、耐贮藏等优良特性,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市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品种 '清香’ 甘肃 陇南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茶叶品牌建设的思考
5
作者 张金明 《中国茶叶》 2012年第10期12-14,共3页
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的秦巴山区,是“国家生态示范市”。茶叶是陇南市在甘肃省内独有的地方特色产品,茶叶生产是陇南市文县、武都、康县发展地方经济,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区域特色产业。
关键词 茶叶生产 陇南 品牌建设 地方特色产品 农民脱贫致富 秦巴山区 生态示范市 甘肃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引种蓝莓考察报告
6
作者 张金明 胡小丽 《南方农业》 2014年第11X期34-36,共3页
蓝莓是一种经济、生态或社会价值很高的植物,具有明显的抗癌症、防衰老的功效,营养价值很高,值得开展引种实验。基于此,概述了蓝莓的特点、生长习性、栽培技术及目前在国内生产状况,提出了陇南市引进试种蓝莓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蓝莓 引种 考察报告 甘肃省陇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南白龙江沿岸果园间作蔬菜高效栽培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学杰 张朝阳 +1 位作者 胡小丽 杨金梅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5年第4期6-8,共3页
甘肃省陇南市白龙江沿岸海拔1200米以下的川坝河谷区,属我国北亚热带气候区,该区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果树、蔬菜生长,生产的油桃、李、杏、草莓、蒜苗、甘蓝等因无污染、品质优而远销省内外,特别是生产的蒜... 甘肃省陇南市白龙江沿岸海拔1200米以下的川坝河谷区,属我国北亚热带气候区,该区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果树、蔬菜生长,生产的油桃、李、杏、草莓、蒜苗、甘蓝等因无污染、品质优而远销省内外,特别是生产的蒜苗质量好、数量大,远销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但是,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只有0.59亩,近年来由于地震灾后重建,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挤占,人均耕地不足0.5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沿岸 蔬菜生长 甘肃省 栽培试验 果园间作 陇南 亚热带气候区 基础设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生姜品种在陇南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军 田耀辉 +2 位作者 陈永辉 张杰 马建成 《西北园艺》 2024年第7期65-67,共3页
为给甘肃陇南扶贫后续产业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于2017—2023年引进3个生姜品种,开展品种比较与适应性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试验表明:山东面姜、四川小黄姜生长状况、抗逆性、产品品质、产量、产值、净利润都表现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生姜 引种 品种比较 栽培技术 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借鉴汉中经验 发展陇南茶叶产业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金明 《中国茶叶》 2013年第7期4-6,共3页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品牌整合成效显著,"汉中仙毫"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迅速提高。为此,2012年11月22~24日,甘肃陇南市政府组织市直农牧、工信、商务、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文县、武都区、康县分管领...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品牌整合成效显著,"汉中仙毫"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迅速提高。为此,2012年11月22~24日,甘肃陇南市政府组织市直农牧、工信、商务、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文县、武都区、康县分管领导、农牧局长、茶叶中心(站)主任(站长)、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代表等39人,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茶叶产业市级包抓领导)何兴林、副市长曹成章带领下,专程赴陕西省汉中市对其茶叶产业开发工作(包括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场建设、品牌建设、茶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团在汉中市人大常委会、汉中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下,先深入西乡县杨河、柳树、峡口、江榜等乡镇参观了万亩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生态观光茶园、陕西鹏翔茶业公司茶叶精制包装车间、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茶叶自动化生产车间、东裕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区等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产业 汉中市 学习 陇南 人大常委会 借鉴 品牌建设 无性系良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茶叶生产提质增效的思考及建议
10
作者 张金明 韩春梅 《中国茶叶》 2015年第6期30-30,共1页
甘肃省陇南市茶叶生产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现有茶园15.3万亩,分布在文、武、康三县(区)的13个乡(镇),158个村,755个合作社,涉及1.93万户,8.68万人.2014年茶叶总产量119.5万公斤,产值1.66亿元,茶区农户户均茶叶收入8600元,人均1912元... 甘肃省陇南市茶叶生产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现有茶园15.3万亩,分布在文、武、康三县(区)的13个乡(镇),158个村,755个合作社,涉及1.93万户,8.68万人.2014年茶叶总产量119.5万公斤,产值1.66亿元,茶区农户户均茶叶收入8600元,人均1912元.茶叶是陇南市在省内独有的特色产品,是陇上江南的主要特色,是宣传陇南的金名片,其规模虽不大,但对茶区富民留人及目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生产 陇南 增效 特色产品 甘肃省 合作社 总产量 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绿茶产业提升策略
11
作者 张金明 《中国茶叶》 2017年第4期17-17,共1页
一、产地环境与人文历史 陇南绿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茶叶年产量5000吨;划定地域保护范围为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碧口镇中庙乡、范坝乡、刘家坪乡;武都区的洛塘镇、裕河乡、枫相乡、五马乡;康县的阳坝镇、两河镇、铜钱乡、白杨乡... 一、产地环境与人文历史 陇南绿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茶叶年产量5000吨;划定地域保护范围为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碧口镇中庙乡、范坝乡、刘家坪乡;武都区的洛塘镇、裕河乡、枫相乡、五马乡;康县的阳坝镇、两河镇、铜钱乡、白杨乡、三河乡,共计3个县(区)13个乡镇148个行政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茶产业 人文历史 产地环境 地理标志 保护范围 农业部 年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山区大蒜间套复种栽培模式
12
作者 张朝阳 张丽 李林彦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54-56,共3页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地处南部山区,海拔在1 900~2 100 m,无霜期180 d,年均降水量700 mm,其中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为了充分利用当地高山地区夏季凉爽、雨热同期、光能资源丰富的气候资源优势,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地处南部山区,海拔在1 900~2 100 m,无霜期180 d,年均降水量700 mm,其中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为了充分利用当地高山地区夏季凉爽、雨热同期、光能资源丰富的气候资源优势,陇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在充分考察、论证、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大蒜间套复种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山区 栽培模式 间套复种 大蒜 气候资源优势 南部山区 高山地区 资源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蚁蚕黑暗袋集收技术
13
作者 田金全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4期331-331,334,共2页
阐述采用黑暗袋收集饲养蚁蚕的优点,结合实际总结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蚁蚕 黑暗袋 集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模式下苗期追施钙肥对马铃薯产量及块茎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鹏翔 刘玉汇 +3 位作者 刘震 曹正鹏 秦舒浩 张俊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04-2411,共8页
【目的】以“海斯薯”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外源钙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块茎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方法】在苗期马铃薯以滴灌方式增施硝酸钙(A)和有机钙(B),施用量分别为400 g/hm^(2)(A1、B1),1200 g/hm^(2)(A2、B2),2000 g/hm... 【目的】以“海斯薯”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外源钙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块茎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方法】在苗期马铃薯以滴灌方式增施硝酸钙(A)和有机钙(B),施用量分别为400 g/hm^(2)(A1、B1),1200 g/hm^(2)(A2、B2),2000 g/hm^(2)(A3、B3),2800 g/hm^(2)(A4、B4),以不施钙为对照(CK)。【结果】与对照相比,硝酸钙和有机钙的A3、B3处理分别增产52.28%和79.54%,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分别提高16.20%、61.39%和53.06%、79.59%。两种钙肥均提高了大薯率和商品薯率。施用有机钙的B2、B3处理,贮藏期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贮藏45 d,硝酸钙的A2,A3处理和有机钙的B2,B3处理,块茎粗蛋白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1.30%、21.47%和37.85%、35.03%。贮藏90 d,不同钙肥处理,块茎粗蛋白含量都高于对照;硝酸钙和有机钙A3,B3处理,块茎干物质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50%和15.76%;硝酸钙的A2,A3处理和有机钙的B2,B3处理,块茎硬度分别高于对照22.04%、11.14%和2.63%、20.94%。贮藏135 d,不同钙肥处理,块茎粗蛋白含量都高于对照;施用硝酸钙的A3处理和有机钙的B3处理,块茎淀粉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50%和30.66%;有机钙的B3处理,块茎硬度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27%。【结论】两种钙肥均促进了产量的增加,改善了块茎的贮藏品质,以有机钙用量为1200~2000 g/hm^(2)处理,更利于提高产量和块茎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钙肥 贮藏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雾对农药飘移及沉积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贡常委 刘越 +4 位作者 马钰 詹小旭 周增梅 朱新成 王学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0-226,242,共8页
【目的】旨在揭示静电技术对喷雾雾化性能、理化性质和沉降等方面影响,为静电喷雾技术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粒度系统比较分析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粒径特征,采用铂金环法和座滴法分别评测静电喷雾和... 【目的】旨在揭示静电技术对喷雾雾化性能、理化性质和沉降等方面影响,为静电喷雾技术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激光粒度系统比较分析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粒径特征,采用铂金环法和座滴法分别评测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雾滴的表面张力和其与稗草叶片的接触角,在开放式风洞中采用麦拉片、相片纸中收集不同喷雾方式的地面飘移量及靶标的沉积量,评价静电喷雾技术对飘移沉积分布和靶标沉积量的影响。【结果】在0.3 MPa喷雾压力下,比较静电喷雾和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粒径特征,发现静电喷雾的体积中径D_(50)高于非静电喷雾的,雾滴直径D_(90)却低于非静电喷雾的,但差异不显著;分布跨度S显著低于非静电喷雾的,两者的ΦVol_(<150μm)差异不显著,而静电喷雾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比较两者的理化性质发现,静电喷雾雾滴的表面张力及其与稗草叶片在200、400和600 ms的接触角均显著低于非静电喷雾。进一步采用Depositscan分析比较相片纸上飘移沉积规律,喷雾方式对飘移沉积雾滴D_(50)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非静电喷雾显著高于静电喷雾,但喷雾方式对地面飘移量和沉积量的影响均不显著;飘移距离对雾滴D_(50)、飘移量和沉积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飘移距离为1 m的D_(50)、飘移量和沉积量均显著高于飘移距离为3 m处理。收集靶标上的沉积量,静电喷雾沉积靶标的量显著高于非静电喷雾处理,但是两者的防飘移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相对于非静电喷雾,静电喷雾能够显著降低雾滴粒径的分布跨度,增加雾滴的分布均匀性,降低雾滴直径D_(90),降低表面张力和其与稗草叶片的接触角,增加雾滴靶标沉积率,表明静电喷雾技术在防控作物病虫草害的应用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喷雾 分布跨度 体积中径 表面张力 接触角 飘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被引量:4
16
作者 漆彦平 刘耀坤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36期77-78,共2页
该文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阐述,就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剖析,并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应用信息化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意见。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农业技术 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