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对氮素的竞争与恢复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3 位作者 陈亮之 李伟绮 曹素珍 谷科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0-650,共11页
【目的】竞争和恢复是间作群体优势的重要机理。本研究分析比较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共生期对氮的竞争,单独生长期氮吸收的恢复效应,以及氮竞争和恢复效应对间作模式氮吸收间作优势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农... 【目的】竞争和恢复是间作群体优势的重要机理。本研究分析比较玉米与不同豆科作物间作共生期对氮的竞争,单独生长期氮吸收的恢复效应,以及氮竞争和恢复效应对间作模式氮吸收间作优势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站进行。共设置玉米/豌豆间作(maize/pea,M/P)、玉米/蚕豆间作(maize/faba bean,M/F)、玉米/大豆间作(maize/soybean,M/S)3个间作体系和单作豌豆(sole pea,SP)、单作蚕豆(sole faba bean,SF)、单作大豆(sole soybean,SS)、单作玉米(sole maize,SM)4个单作体系。测定豆科作物和玉米收获期作物的干物质量和氮浓度,计算间作体系作物的偏氮吸收当量比(partial nitrogen uptake equivalent ratio,pNER)和间作体系的氮吸收当量比(nitrogen uptake equivalent ratio,NER),玉米相对于豆科的氮竞争比率(competitive ratio of maize to legume,CR_(ml)),豆科作物收获后玉米的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结果】M/P、M/F和M/S的NER均大于1,两年平均分别为1.33、1.26和1.38。3个间作体系中,豆科作物的pNERl无显著差异,M/S中玉米的pNER_(m)显著高于M/P和M/F。间作豆科作物的氮浓度与其单作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氮吸收量显著低于单作。M/P、M/F和M/S体系中玉米植株的氮浓度无显著差异,而玉米氮吸收量分别相当于单作玉米的62.2%、51.0%和79.9%,M/S体系玉米氮吸收量较M/P和M/F分别提高了33.4%和62.6%。M/S体系CR_(ml)大于1,M/P和M/F的CR_(ml)值均小于1。各间作体系玉米恢复效应2019年高于2018年,但值均小于1。CR_(ml)与NER和pNER_(m)呈显著正相关,与pNERl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灌区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氮吸收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单作具有氮吸收间作优势。玉米/豌豆、玉米/蚕豆和玉米/大豆体系共生期存在氮竞争,豌豆和蚕豆对氮的竞争强于玉米,大豆的氮竞争弱于玉米。豆科作物收获后,各体系玉米单独生长期无氮吸收恢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 氮吸收当量比 氮营养竞争比率 氮吸收恢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玉米区域试验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伟绮 支小刚 +3 位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曹素珍 谷科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07-610,共4页
为了明确甘肃省2013年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为玉米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选用2013年甘肃省中晚熟组玉米品种区试参试14个品种(系)、5个试点的试验数据,利用基于R语言的AMMI和GGE双标图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 为了明确甘肃省2013年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为玉米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选用2013年甘肃省中晚熟组玉米品种区试参试14个品种(系)、5个试点的试验数据,利用基于R语言的AMMI和GGE双标图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试点环境的区分力和代表性。结果表明,高产品种为泰玉1028、五谷568、龙博士7号、SN318,理想区试点是酒泉和武威。综合分析2种模型,高产又稳定的理想品种为龙博士7号。SN318适宜在酒泉种植,泰玉1028、五谷568、龙博士7号适宜在武威、张掖地区种植。AMMI模型与GGE双标图可以合理有效地评估品种(系)和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型分析 GGE双标图 玉米新品种 丰产性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